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静伟 卞立松 +2 位作者 李桂林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使用3.0 T HR-MRI检查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等序列,并经DSA确诊的VBDA患者62例,根据病史将其分...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使用3.0 T HR-MRI检查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等序列,并经DSA确诊的VBDA患者62例,根据病史将其分为无症状组18例和症状组4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HR-MR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在无症状组和症状组中分别占27.8%(5例)和54.5%(24例),壁间血肿在两组中分别占22.2%(4例)和43.2%(19例),瘤壁强化在两组分别占33.3%(6例)和77.3%(34例),以上特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组中18.2%(8例)的患者出现复发,明显高于无症状组的5.6%(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MRI能够较好显示VBDA的病变特点。症状性VBDA中瘤壁强化和复发比例均较高,提示HR-MRI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瘤壁的稳定性并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瘤壁稳定性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带来颅内血管疾病诊疗的革命性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洪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37-339,共3页
由于DSA、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MRA)技术的发展,使颅内血管疾病的诊断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但这些技术只能评估血管腔内形态的改变,因血管病的根源在于血管壁的病理改变,而上述技术无法对其进行直接评估.近十几年来,随着高分辨率核... 由于DSA、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MRA)技术的发展,使颅内血管疾病的诊断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但这些技术只能评估血管腔内形态的改变,因血管病的根源在于血管壁的病理改变,而上述技术无法对其进行直接评估.近十几年来,随着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e,HRMR-VWI)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尝试直接观察颅内血管壁结构的精细改变.这一技术的运用已使我们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从疾病发生后的形态改变层面提升至疾病的病理层面,对脑血管病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判断,必将带来革命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疾病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 管壁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晚千 杨旗 李坤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85-389,共5页
目前,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作为唯一无创性对动脉管壁结构进行观察及分析的影像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烟雾病、动脉瘤及血管炎性反应等多种脑血管疾病的... 目前,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作为唯一无创性对动脉管壁结构进行观察及分析的影像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烟雾病、动脉瘤及血管炎性反应等多种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评估,鉴于该项技术良好的应用前景,笔者对近年来HR-MRI技术在如下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夹层 烟雾病 动脉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指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在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铭义 刘永晟 +6 位作者 徐放 李克 刘勇建 张国栋 吴邯 王峰 安祥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9-265,271,共8页
目的评估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指导下应用血管腔内成形术开通症状性非急性期闭塞颅内大动脉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连续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大动脉... 目的评估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指导下应用血管腔内成形术开通症状性非急性期闭塞颅内大动脉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连续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大动脉亚急性及慢性闭塞患者31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使用HR-MRI对闭塞段管腔和斑块位置进行评估,明确闭塞性质(血栓或管壁实质性闭塞),获取颅内动脉斑块分布以及与穿支动脉开口位置之间的关系。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26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成形术进行再通治疗,评价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的随访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26例手术患者中,22例闭塞血管成功开通;4例开通失败,其中1例为颈内动脉C6段闭塞,2例为椎动脉颅内段闭塞,1例为基底动脉闭塞,术中均因导丝难以通过闭塞段而终止手术。术中发生并发症2例,均为无症状性末梢栓塞事件,无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及死亡患者。22例成功开通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3,21)个月,无死亡及失访病例,中位mRS评分为1(1,3),无新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发生无症状性支架再狭窄,无不良反应及不良后果发生。4例手术失败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1(3,18)个月,无死亡及失访患者,中位mRS评分为2(2,3),1例新发卒中,2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对于非急性期症状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经过HR-MRI对闭塞段的闭塞长度、病变性质和潜在腔隙等进行评价,结合其他临床情况,筛选合适病例,实施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安全可行,短期内能够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降低再发卒中率,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闭塞性疾病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 血管腔内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陈伟红 靳玮 +4 位作者 张淑倩 董艳红 单春辉 刘扬 吕佩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61-465,共5页
目的利用3. 0 T高分辨率MRI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具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21例患者(70个斑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及临床特点... 目的利用3. 0 T高分辨率MRI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具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21例患者(70个斑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将纳入患者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影像学表现,分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10例45个斑块)和非卒中组(11例25个斑块)。采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全脑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应用高分辨率T1加权成像轴面计数斑块负荷、斑块强化、斑块高信号、斑块形态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糖尿病患者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4),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症、卒中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斑块负荷高于非卒中组[(4. 5±1. 6)个比(2. 3±1. 6)个;t=3. 190,P=0. 005];两组间斑块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 0%(18/45)比16. 0%(4/25);χ2=4. 295,P=0. 038];两组间斑块高信号、斑块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糖尿病患者占比较高,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斑块强化较常见,提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斑块易损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显著性定位和动态自适应区域生长的HRMR图像斑块分割 被引量:2
6
作者 严静 刘启榆 +2 位作者 周莹 张顺源 刘知贵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499-3503,共5页
为了解决HRMR图像斑块边界模糊及灰度不均匀造成的分割难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显著性定位与改进动态自适应区域生长的斑块分割方法。使用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平滑梯度实现图像去噪与斑块模糊边缘增强;通过显著性检测获得显著图像,采用... 为了解决HRMR图像斑块边界模糊及灰度不均匀造成的分割难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显著性定位与改进动态自适应区域生长的斑块分割方法。使用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平滑梯度实现图像去噪与斑块模糊边缘增强;通过显著性检测获得显著图像,采用形态学开重构得到斑块定位图像;利用改进的动态自适应区域生长算法,实现颅内斑块的准确分割。本实验对象为34组脑血管狭窄患者的HRMR图像,通过与专家手动分割结果对比,斑块的平均分割准确度达到90.16%。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斑块的分割精度,完整地保留颅内斑块的弱边缘信息,同时还可以避免不同医生手动分割造成的主观差异性,或可用于辅助脑血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 颅内粥样硬化 斑块分割 非局部均值滤波 显著性检测 动态自适应区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