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林园园 董进 夏维波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6年第4期409-415,共7页
骨组织活检是诊断代谢性骨病和了解骨组织结构的直接方法,但因其创伤性较大而难以在临床中展开。随着技术的进步,一种非侵袭性的检测手段应运而生——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high-resolution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骨组织活检是诊断代谢性骨病和了解骨组织结构的直接方法,但因其创伤性较大而难以在临床中展开。随着技术的进步,一种非侵袭性的检测手段应运而生——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high-resolution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HR-p QCT),其对骨微结构和骨强度的检测在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有助于通过无创的方法了解生理或病理状态下骨微结构和骨强度的变化,可望用于不同疾病状态中骨骼研究及影响骨代谢药物的临床研究。本文对HR-p QCT在临床上的应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 质疏松症 代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骨质情况 被引量:1
2
作者 乔一娴 肖毅 +4 位作者 夏维波 罗金梅 黄蓉 王晓娜 苏琳凡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1-771,共11页
目的通过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HR-pQCT)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骨强度及结构,探索其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联系。方法连续收入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睡眠呼吸中心就诊的男性患者,完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爱普沃茨睡眠量表(ESS... 目的通过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HR-pQCT)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骨强度及结构,探索其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联系。方法连续收入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睡眠呼吸中心就诊的男性患者,完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爱普沃茨睡眠量表(ESS)评分、整夜多导睡眠监测等,行HR-pQCT测定其非优势侧的肱骨及胫骨的相关指标,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的OSA患者及非OSA人群在骨几何学参数、骨密度及骨微结构方面的差异,并寻找OSA与骨质疏松症的联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3名受试者,其中轻、中、重度及不符合OSA的对照组人数分别为21、18、34及10人。4组人群在年龄、血压、ESS评分、睡眠分期及睡眠效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质量指数(BMI)及颈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4,P=0.008;F=3.100,P=0.031)。4组研究对象的桡骨HR-pQCT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胫骨方面,4组研究对象骨几何参数指标皮质骨面积(Ct.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37,P=0.011);骨微结构指标骨小梁厚度(Tb.Th)、皮质骨厚度(Ct.T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47,P=0.001;F=3.746,P=0.014),表现为3组病例组的均值均低于对照组。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重度OSA组的Ct.Ar明显高于轻度OSA组(P=0.019);对照组的Tb.Th明显高于轻、中度OSA组(P=0.006,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桡骨和胫骨的总体积骨密度(Tt.vBMD)、Tb.Th与年龄呈负相关(r=-0.312,P=0.004;r=-0.328,P=0.002;r=-0.265,P=0.015;r=-0.280,P=0.010;),与BMI呈正相关(r=0.240,P=0.029;r=0.369,P=0.004;r=0.299,P=0.006;r=0.416,P=0.010)。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桡骨与胫骨的Tb.Th受BMI(β=0.262,P=0.008,R^2=0.243,F=6.270,P=0.000;β=0.494,P=0.000,R^2=0.186,F=7.243,P=0.000)及年龄(β=-0.216,P=0.030,R^2=0.243,F=6.270,P=0.000;β=-0.306,P=0.003,R^2=0.186,F=7.243,P=0.000)的影响,桡骨Tt.vBMD与睡眠效率及OSA引起的夜间较低的平均血氧饱和度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β=0.312,P=0.002,β=-0.249,P=0.012,R^2=0.327,F=7.482,P=0.000)。结论本研究表明,在非老年男性中,OSA主要引起胫骨Tb.Th、Ct.Th的下降。骨强度及结构的改变主要与年龄及体型相关,与睡眠效率及OSA引起的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的下降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质疏松 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骨定量CT(pQCT)诊断骨质疏松症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万圣祥 SteffenWolf LutzClaes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应用pQCT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可靠性。方法用万能测压机测量41份股骨转子间松质骨弹性模量(E-Module)、用pQCT测量骨密度及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测量骨组织形态学参数——骨容积密度(BV/TV)和骨小梁结构因... 目的研究应用pQCT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可靠性。方法用万能测压机测量41份股骨转子间松质骨弹性模量(E-Module)、用pQCT测量骨密度及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测量骨组织形态学参数——骨容积密度(BV/TV)和骨小梁结构因子(TBPf),并分析骨密度与E-Module、BV/TV及TBPf间的相关性。结果骨密度值与E-Module值呈二次曲线相关(r=0.75,P<0.0001);与BV/TV呈直线相关(r=0.76,P<0.0001);与TBPf呈直线负相关(r=0.73,P<0.0001)。结论pQCT测得的骨密度能客观反映骨强度和骨结构,pQCT能用于动态监测骨丢失、及时诊断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Qct 密度 BV 外周定量ct 质疏松症 结构 直线相关 转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窗高分辨率CT在外伤性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4
作者 张悦萍 王少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40-140,143,共2页
对36例有颅脑外伤史且临床怀疑有颅底骨折的病人分别进行普通CT扫描和骨窗高分辨率CT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法对骨折线、副鼻窦和乳突粘膜增厚、副鼻窦和乳突内积液以及眼内直肌肿胀的显示敏感性。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骨窗高分辨率CT扫描... 对36例有颅脑外伤史且临床怀疑有颅底骨折的病人分别进行普通CT扫描和骨窗高分辨率CT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法对骨折线、副鼻窦和乳突粘膜增厚、副鼻窦和乳突内积液以及眼内直肌肿胀的显示敏感性。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骨窗高分辨率CT扫描的敏感性为100%,普通CT扫描的敏感性为75%,前者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颅底 ct 分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骨的高分辨CT解剖及临床应用
5
作者 李文华 施增儒 +2 位作者 华伯勋 杨宝愉 彭昭法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5年第2期91-94,共4页
研究颞骨和耳的高分辨CT解剖。材料和方法:采用西门子HiQCT机对53例(106耳)正常国人进行横断和冠状面扫描,以高细微骨算函数重建图象。结果:高分辨CT不仅能够显示颞骨和耳的微细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而且能够提供丰富... 研究颞骨和耳的高分辨CT解剖。材料和方法:采用西门子HiQCT机对53例(106耳)正常国人进行横断和冠状面扫描,以高细微骨算函数重建图象。结果:高分辨CT不仅能够显示颞骨和耳的微细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而且能够提供丰富的软组织信息,明显优于乳突平片和多轨迹体层摄影。结论:认为高分辨CT是目前检查颞骨和耳的最佳放射学检查方法,尤其是对听骨链的检查,可取代多轨迹体层摄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辨ct 解剖结构 临床应用 放射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鼓室内陷袋的高分辨CT表现 被引量:2
6
作者 蔡小剑 郑亿庆 +4 位作者 陈建宇 刘翔 许耀东 丁建慧 陈穗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8-450,共3页
目的探讨上鼓室内陷袋颞骨高分辨CT的表现及其中耳、乳突通气情况。方法对43例(54耳)上鼓室内陷袋患者(内陷袋组)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重建其乳突气房,对蒲氏间隙、鼓峡、盾板到锤骨柄的距离、上鼓室等进行观察。正常44耳作为对照组。结... 目的探讨上鼓室内陷袋颞骨高分辨CT的表现及其中耳、乳突通气情况。方法对43例(54耳)上鼓室内陷袋患者(内陷袋组)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重建其乳突气房,对蒲氏间隙、鼓峡、盾板到锤骨柄的距离、上鼓室等进行观察。正常44耳作为对照组。结果①内陷袋组乳突气化良好率和气化不良率分别为9.3%、90.7%,其乳突气房平均容积为0.350cm3;正常组乳突气化良好率和不良率分别为75%、25%,乳突气房平均容积为4.854cm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内陷袋组盾板最低点到锤骨间距离平均值为0.20±0.05cm,对照组平均值为0.23±0.06cm,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Ⅲ、Ⅳ级内陷袋盾板破坏,外上鼓室增宽,Ⅳ级内陷袋多伴听骨链破坏;④内陷袋组蒲氏间隙堵塞占66.7%,鼓峡堵塞占63%,上鼓室、鼓窦、乳突、中鼓室及咽鼓管口软组织影出现率分别为59.2%、66.7%、30%、16.8%、13%。结论①乳突气房发育是内陷袋形成的原因之一,其气化程度和内陷袋的程度无关;②内陷袋的形成和蒲氏间隙的狭窄、堵塞及鼓峡堵塞导致通气不良有关,炎性病变多以听骨链区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陷袋 分辨ct 蒲氏间隙 上鼓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R-pQCT的绝经女性在体骨小梁局部特异性研究
7
作者 杜娟 黄蒙恩 +3 位作者 李思敏 SILBERSCHMIDT V V 苗军 明东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1-1417,共7页
提出绝经后女性骨小梁的体密度(volume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力学特性与组织形态计量参数在体分析方法,揭示其在不同解剖学区域的特异性分布规律,骨小梁组织结构与力学特点的局部相关关系。运用高分辨率外周定量断层扫描(high r... 提出绝经后女性骨小梁的体密度(volume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力学特性与组织形态计量参数在体分析方法,揭示其在不同解剖学区域的特异性分布规律,骨小梁组织结构与力学特点的局部相关关系。运用高分辨率外周定量断层扫描(high resolution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ic,HR-pQCT),首次建立了骨密度区域映射方法和骨小梁与骨髓多材料有限元模型,在体分析了10名绝经后女性骨小梁在胫骨前、后、外、内侧4个解剖区域的骨密度分布与力学特点区域间特异性。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组织形态参数与刚度局部区域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骨小梁力学特性、结构与密度在不同解剖学部位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最低(前侧)骨小梁的强度为最高(内侧)区域的29.11%(P<0.05)。并且发现胫骨前侧和后侧、内侧和外侧都表现出了显著的两两相关的关系。骨小梁与骨髓多材料有限元模型方法为在体分析骨小梁力学与材料特性提供了可能方法。骨组织结构存在区域间相关关系,对了解胫骨材料特点,预测胫骨骨折部位具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辨外周定量断层扫描 在体 小梁 密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不全症儿童的骨骼表型影像测量研究进展
8
作者 刘家怡 李梅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6-271,共6页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以反复骨折、骨骼畸形和身材矮小为特点。准确定量评估骨骼表型对判断OI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OI表型评估方法,如X线检查、双能X射...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以反复骨折、骨骼畸形和身材矮小为特点。准确定量评估骨骼表型对判断OI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OI表型评估方法,如X线检查、双能X射线吸收测量仪等,难以全面反映骨微结构和骨骼生物力学性能。近年来,多种新型影像测量技术,包括骨小梁评分、高分辨外周骨定量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等,能够定量评估骨微结构、骨骼生物力学性能,有助于全面了解OI骨骼表型信息、预测骨折风险,值得关注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全 小梁评分 分辨外周定量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及不同老龄段脊柱椎体骨密度测定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沈宁江 V.Kuhn +1 位作者 F.Eckstein R.Putz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 研究老年及各老龄段T3至L5椎体骨密度值。方法 用外周骨定量CT(pQCT)仪测量 4 0具老年尸体 6 0 0个椎体的总骨密度 ,松质骨密度 ,皮质下骨密度 ,皮质骨密度 ,椎体横断面总面积 ,松质骨面积 ,皮质下骨面积 ,皮质骨面积及皮质骨厚... 目的 研究老年及各老龄段T3至L5椎体骨密度值。方法 用外周骨定量CT(pQCT)仪测量 4 0具老年尸体 6 0 0个椎体的总骨密度 ,松质骨密度 ,皮质下骨密度 ,皮质骨密度 ,椎体横断面总面积 ,松质骨面积 ,皮质下骨面积 ,皮质骨面积及皮质骨厚度。分别统计 6 0~ 6 9岁 (A组 )、70~ 79岁(B组 )、80~ 89岁 (C组 )、90~ 98岁 (D组 )椎体骨密度值。结果 T3至L5椎体总骨密度为 188 2 5~191 6 0mg cm3,松质骨密度为 12 8 0 1~ 130 6 6mg cm3,皮质下骨密度为 4 5 4 90~ 4 6 1 87mg cm3,皮质骨密度为 76 4 13~ 76 9 5 5mg cm3。 6 0~ 79岁椎体总骨密度值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80岁以后该值下降较明显。结论 为国内开展脊柱骨质疏松症研究及椎体pQCT测量提供参考数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定量ct 椎体 密度 老年人 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R-pQCT检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vBMD差异Meta分析
10
作者 刘玉芳 柴三葆 +5 位作者 孙健斌 赵心 袁宁 辛思旭 张晓梅 纪立农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8-596,共9页
目的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外周骨体积骨密度(volume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的差异。方法 2017年12月对Medline (使用PubMed网站)、Embase、Cochrane数据库进行了检索。检索关键词为"diabetes"(糖尿病)、"bo... 目的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外周骨体积骨密度(volume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的差异。方法 2017年12月对Medline (使用PubMed网站)、Embase、Cochrane数据库进行了检索。检索关键词为"diabetes"(糖尿病)、"bone microstructure"(骨微结构)、"volume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high resolution peripheral bone quantitative CT"(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HR-pQCT),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研究类型为横断面研究。通过HR-pQCT方法,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vBMD的差异,评估部位包括桡骨远端和胫骨远端,评估指标包括皮质骨vBMD、骨小梁vBMD。采用Q统计量检验和I2检验进行异质性评估。采用RevM an 5. 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总计糖尿病患者430例,非糖尿病对照1 313例。(1)在桡骨远端,糖尿病患者的骨小梁vBMD显著高于非糖尿患者[WMD=8. 99,95%CI (6. 33,11. 65)],去除1型糖尿病后,差异更加显著[WMD=9. 66,95%CI(6. 96,12. 36)];而皮质骨v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3. 79,95%CI (-13. 45,5. 87)]。(2)在胫骨远端,糖尿病患者的骨小梁vBMD显著高于非糖尿患者[WMD=5. 03,95%CI (2. 56,7. 50)],去除1型糖尿病后,差异更加显著[WMD=5. 43,95%CI (2. 93,7. 93)];而皮质骨v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 89,95%CI (-11. 76,13. 54)]。敏感性分析示本次荟萃分析结果稳定性较好。结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骨的骨小梁vBMD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体积密度 分辨外周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听力与颞骨畸形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少燕 区永康 +1 位作者 郑亿庆 许耀东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的听力与颞骨畸形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60耳)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行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BR)和颞骨HRCT检查,比较其听力与颞骨畸形的相关性。结果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听力下降主要以传导性聋为主,... 目的探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的听力与颞骨畸形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60耳)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行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BR)和颞骨HRCT检查,比较其听力与颞骨畸形的相关性。结果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听力下降主要以传导性聋为主,平均纯音阈值为64.08±13.07 dB HL,平均气骨导差为53.28±12.05 dB HL,ABR检查结果示平均阈值为76.86±11.89dB HL,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听阈与耳廓畸形分级呈正相关,与HRCT总分呈负相关。听力与听骨链、中耳发育情况和面神经发育有关,而与蜗窗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术前进行听力检查和颞骨CT检查可初步评估外耳、中耳发育程度,进而指导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 分辨ct 纯音测听 听性脑干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误诊与漏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秀丽 姚艺文 +5 位作者 王立志 康建蕴 李旭敬 孙月华 徐军 王路阳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382-386,共5页
目的了解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造成误诊和漏诊的原因。方法观察19例被误诊或漏诊的LVAS患者,详细了解诊治经历,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测听及脑干诱发电位等听功能检查,所有患者... 目的了解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造成误诊和漏诊的原因。方法观察19例被误诊或漏诊的LVAS患者,详细了解诊治经历,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测听及脑干诱发电位等听功能检查,所有患者均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结果 19例患者确诊年龄为8.34±8.09岁,而最初发现听力下降的年龄为1.69±1.42岁。本组患者曾被误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10例、混合性聋3例、梅尼埃病2例,另4例没有注意到听力障碍而被漏诊。年龄>6岁患者7例(14耳)纯音测听平均听阈为84.5±12.8dB nHL,其中7耳低频区存在骨-气导差;年龄≤6岁患者12例(22耳)进行ABR检查显示客观听阈平均为67.81±18.53dB nHL。颞骨高分辨CT检查显示前庭水管中点宽度全部36耳平均为3.96±1.36mm,其中32耳前庭水管与半规管总脚相通、10耳与前庭相通,23耳合并mondini畸型。结论对于难以解释的儿童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混合性听力损失及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颞骨高分辨CT检查应该作为常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误诊 漏诊 听功能 分辨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