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潘-甘孜地体青海吾和玛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的识别与岩石成因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敏 王雁鹤 +1 位作者 谷强 马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9-801,共13页
为探讨松潘-甘孜地体内青海吾和玛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与岩石成因,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等研究。吾和玛花岗质岩石被确定为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为216.6±4.3 Ma,为正长花岗岩,具有... 为探讨松潘-甘孜地体内青海吾和玛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与岩石成因,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等研究。吾和玛花岗质岩石被确定为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为216.6±4.3 Ma,为正长花岗岩,具有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特征。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La/Yb)_(N)<7),轻稀土元素轻微富集,重稀土元素分布平缓,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8~0.43),明显亏损Ba、Sr和高场强元素Nb、Ta、P、Ti,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ε_(Hf)(t)值为-2.54~1.32。吾和玛花岗质岩石的母岩浆是岩石圈拆沉作用引起软流圈上涌,诱发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类似于变杂砂岩的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长英质母岩浆,后期又受到斜长石、钾长石、磷灰石等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控制,经历了高程度的分异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锆石U-PB LU-HF同位素 松潘-甘孜地体 地质调查工程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缘峨山新元古代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2
作者 李光洁 陈永清 +1 位作者 尚志 刘世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9,共20页
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位于扬子地块西缘,是扬子地块新元古代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源区、成因及其构造背景进行系统研究能够揭示新元古代地壳演化历史。本文对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开展了LA-MC-ICP-MS锆石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 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位于扬子地块西缘,是扬子地块新元古代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源区、成因及其构造背景进行系统研究能够揭示新元古代地壳演化历史。本文对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开展了LA-MC-ICP-MS锆石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峨山花岗岩主要由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和灰白色中粗粒花岗岩组成,它们的形成年龄分别为(746±34)Ma(MSWD=4.2)和(732±30)Ma(MSWD=3.3)。全岩地球化学显示峨山花岗岩具有高SiO_(2)(70.32%~78.41%)、Na_(2)O(3.09%~3.94%)、K_(2)O(5.13%~7.35%)含量,低CaO(0.52%~0.90%)、TiO 2(0.001%~0.025%)、P_(2)O_(5)(0.061%~0.097%)含量,富集K、Rb、Th等元素,亏损Nb、P、Ti等元素的特征,与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特征一致。全岩Sr-Nd同位素结果显示,ε_(Nd)(t)=-10.8~-7.5,两阶段Nd模式年龄(T DM2)为2.3~2.0 Ga。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本次研究认为峨山高分异Ⅰ型花岗岩是在伸展的构造背景下,地幔或年轻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岩浆底侵由中高钾玄武质岩和黑云母片麻岩组成的古元古代上地壳,经部分熔融产生母岩浆,后经高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构造背景 新元古代 扬子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崂山早白垩世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机制
3
作者 杜娟 于胜尧 +4 位作者 高翔宇 蒋兴洲 彭银彪 纪文涛 李传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1-846,共26页
崂山花岗岩出露于胶东区域,目前对其花岗岩的类型划分、源区、成因仍存在争议,而对高分异花岗岩成因、演化过程尚缺乏研究。本文以崂山早白垩世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学与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及稀土元素、锆石U-Pb定年与Lu-Hf同... 崂山花岗岩出露于胶东区域,目前对其花岗岩的类型划分、源区、成因仍存在争议,而对高分异花岗岩成因、演化过程尚缺乏研究。本文以崂山早白垩世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学与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及稀土元素、锆石U-Pb定年与Lu-Hf同位素分析、电子探针长石成分分析。LA-MC-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崂山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斑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28.6±2.7 Ma、122.8±2.5 Ma~118.6±1.2Ma、121.5±2.7 Ma~121.3±1.2Ma和114.5±1.2 Ma,指示它们均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地球化学组成上表现为高硅富碱,不同程度的贫铝、镁、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Th、U,亏损Ba、Sr,显著Eu负异常。崂山花岗岩锆石εHf(t)值介于-21.0~-15.1之间,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介于2 482~2 149 Ma之间。结合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斑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结合胶东区域研究资料,认为崂山早白垩世高分异I型花岗岩是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产生的伸展构造环境下,软流圈地幔来源的岩浆底侵,诱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长英质岩浆,后期受到斜长石、钾长石、磷灰石等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控制,经历高程度的分异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地区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岩石成因 岩浆分 古太平洋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挝-越南长山成矿带北西段高分异Ⅰ型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建华 吴振波 +1 位作者 范文玉 王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4期85-94,共10页
马江结合带俯冲时代一直是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老挝-越南长山成矿带花岗岩的构造属性是对马江洋闭合时间的重要制约。本文报道了老挝-越南长山成矿带北西段的中细粒花岗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61.34±0.69 Ma(MSWD=1.4),... 马江结合带俯冲时代一直是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老挝-越南长山成矿带花岗岩的构造属性是对马江洋闭合时间的重要制约。本文报道了老挝-越南长山成矿带北西段的中细粒花岗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61.34±0.69 Ma(MSWD=1.4),为晚二叠世。岩石具有高SiO_2(77.01%~78.07%)、高K_2O(4.32%~4.57%)、低钙镁(CaO=0.32%~0.34%;MgO=0.04%~0.06%)和低P_2O_5含量特征,富集Rb、U、Th,明显亏损Ba、Sr、P、Ti和Eu等,属高分异I型花岗岩。该岩体可能是马江洋岩石圈南向俯冲的背景下,由俯冲海洋岩石圈诱导的幔源岩浆侵入古老地壳,形成初生地壳,在后期持续的热事件的影响下,提供足够的热引起初生地壳和古老地壳的混合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母岩浆,再经历高度分离结晶作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长山成矿带 老挝 越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鄂拉山岩浆带晚三叠世后碰撞伸展:来自索拉沟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22
5
作者 周红智 魏俊浩 +6 位作者 石文杰 张松涛 陈加杰 张新铭 沈志远 王艺龙 曾闰灵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0-164,共15页
鄂拉山岩浆带位于东昆仑造山带最东端,为研究该地区晚三叠世的构造背景,选取索拉沟地区钾长花岗岩开展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索拉沟钾长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33±1)Ma,形成于晚三叠世早期。该岩石有很高的w(SiO2)(... 鄂拉山岩浆带位于东昆仑造山带最东端,为研究该地区晚三叠世的构造背景,选取索拉沟地区钾长花岗岩开展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索拉沟钾长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33±1)Ma,形成于晚三叠世早期。该岩石有很高的w(SiO2)(75.91%~77.23%)、富K 2O和Na2O,贫CaO、MgO、TiO2和P2O5,A/CNK介于1.01~1.05,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锆石饱和温度733~768℃,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Eu/Eu^*=0.09~0.25),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Rb、Th、U、K等)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Ba、Sr及Nb、P、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显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初始值(176 Hf/177 Hf)范围为0.282487~0.282611,εHf(t)介于-3.54^-0.56;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T 2DM(Hf)为1.16~1.33 Ga。索拉沟钾长花岗岩是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后经过分离结晶作用形成,新生下地壳是幔源岩浆在特提斯洋俯冲阶段(242~238 Ma)底侵古老地壳形成。结合晚古生代至中生代东昆仑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认为索拉沟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张性构造背景,与古特提斯洋俯冲结束后巴颜喀拉地体与东昆仑地体后碰撞造山伸展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新生下地壳 后碰撞—伸展 鄂拉山 东昆仑 晚三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莫花以力更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文佳 易涛 +4 位作者 任文秀 袁修财 何雨栗 闫德飞 孙柏年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6-596,共11页
莫花以力更花岗岩体位于晚古生代内蒙古中部东西向白云鄂博-赤峰花岗岩带上,主量元素分析显示:富硅、铝,碱中等,相对富钾,贫钙、镁,岩浆分异演化程度高,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显示:稀土元素富集程度低,轻稀土元素... 莫花以力更花岗岩体位于晚古生代内蒙古中部东西向白云鄂博-赤峰花岗岩带上,主量元素分析显示:富硅、铝,碱中等,相对富钾,贫钙、镁,岩浆分异演化程度高,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显示:稀土元素富集程度低,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低,具有较强的铕负异常;富集K、Rb、Zr、Hf、Th、U等,亏损Ba、Sr、P、Eu、Ti等.综合分析表明:该区花岗岩体104×w(Ga)/w(Al)、w(Zr)+w(Nb)+w(Ce)+w(Y)、过碱指数、w(Nb)/w(Ta)等特征值均接近Ⅰ型花岗岩,相关判别图解说明莫花以力更花岗岩体应属高分异的Ⅰ型或S型花岗岩,而W(P2O5)<0.12%,w(SiO2)与w(P2O5)呈负相关关系,这一典型特征区别于S型花岗岩,认为莫花以力更地区花岗岩应属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综合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构造背景分析均表明该区岩浆活动可能与后造山构造环境的拉张减压条件有关,与之相关的索伦山-西拉木伦缝合带的拼合时间可能为早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后造山 莫花以力更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白沙地区晚侏罗世高分异Ⅰ型细粒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黄孔文 郭敏 +5 位作者 林杰春 胡启锋 王邱春 汤珂 周晗 黄一栩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26-944,共19页
受东西向佛冈-丰良断裂控制的佛冈复式岩体形成于多期次和不同来源的岩浆侵入作用。白沙地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位于佛冈岩体北缘,是佛冈岩体的一部分,成因目前还不明确。文章以该岩体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 受东西向佛冈-丰良断裂控制的佛冈复式岩体形成于多期次和不同来源的岩浆侵入作用。白沙地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位于佛冈岩体北缘,是佛冈岩体的一部分,成因目前还不明确。文章以该岩体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白沙地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55.6~157.1 Ma,表明其侵位于晚侏罗世。岩体具高硅(w(SiO2)=70.74%~77.47%)、富碱(w(Na2O+K2O)=5.78%~8.62%)、低磷(w(P2O5)=0~0.10)等特征,富集Rb、Th、U、K、Pb、Nd、Zr和Hf等元素,亏损Ba、Nb、La、Ce、Sr、P、Eu和Ti等元素。岩石总体上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0.94~54.69,1个为0.94),具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7~0.57,n=6),个别正Eu异常(1.00~1.16,n=3)。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体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库拉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作用和菲律宾地块与南中国-印支地块的岩石圈消减作用下,岩石圈伸展-减薄,导致地幔物质上涌,在高温条件热流作用下幔源物质诱导下地壳中-元古代物质部分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粤北白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河源白石冈岩体:一个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 被引量:89
8
作者 邱检生 胡建 +3 位作者 王孝磊 蒋少涌 王汝成 徐夕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3-514,共12页
广东河源白石冈岩体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佛冈花岗岩带的东端,主体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25%~35%)、微纹长石(45%~50%)、斜长石(An=20~30,15%~20%)和黑云母(5%~10%)。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年龄为148.5&... 广东河源白石冈岩体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佛冈花岗岩带的东端,主体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25%~35%)、微纹长石(45%~50%)、斜长石(An=20~30,15%~20%)和黑云母(5%~10%)。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年龄为148.5±1.6Ma,属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化学成分上,该岩体铝弱过饱和,A/NKC值主要变化于1.0~1.1之间;富硅,富钾(K2O/Na2O=1.31~1.70),全碱含量中等偏低(K2O+Na2O=7.44%~8.48%),碱铝指数(AKI值)为0.75~0.88,可归为高钾钙碱性岩系。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上,岩体富Rb、Th、U、Pb和轻稀土,贫Ba、Sr、P、Ti,Rb/Sr比值高,K/Rb比值低,铕负异常显著(δEu=0.05~0.28),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含量及104×Ga/Al比值(2.43~3.26)较之典型A型花岗岩均偏低。岩体的εNd(t)值为-5.99~-7.51,TDM值偏低(1.42~1.54Ga),综合地球化学资料指示其应属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结合对区域动力地质背景的全面分析,表明白石冈岩体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引张环境,是由底侵的幔源基性岩浆及其诱发的长英质岩浆在深部岩浆房混合,并经高程度分离结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壳幔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广东白石冈岩体 花岗岩 岩体 Rb/Sr比值 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甲玛矿床南坑高分异Ⅰ型花岗斑岩及黑云母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国良 张忠坤 +7 位作者 孙渺 林彬 赫健 唐攀 格桑顿珠 苏贵喆 任绍渊 胡海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1-424,共14页
高硅花岗岩对于理解浅部岩浆房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藏甲玛矿区南坑矿段的花岗斑岩开展了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黑云母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斑岩具有高SiO2(73.39%~77.99%)、高K2O(4.34%~6.45%)和低P2O5(0.03%~0.06%)特... 高硅花岗岩对于理解浅部岩浆房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藏甲玛矿区南坑矿段的花岗斑岩开展了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黑云母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斑岩具有高SiO2(73.39%~77.99%)、高K2O(4.34%~6.45%)和低P2O5(0.03%~0.06%)特征,铝饱和指数为0.97~0.98,富集Rb、Th、U和Pb,明显亏损Ba、Nb、Ta、Sr、P、Ti和Eu等,属准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类;其中的黑云母具有高Al2O3(9.87%~10.92%)、高MgO(13.38%~14.64%)、高F(0.56%~1.11%)和高Cl(0.07%~0.12%)特征,Mg#为0.61~0.63,属镁质黑云母,黑云母源区为壳幔混合源。研究认为,该区花岗斑岩可能为甲玛矿区浅部埃达克质二长花岗斑岩的岩浆经矿物结晶分异演化出高硅残余熔体,并以岩脉形式上侵就位,而残留在岩浆房的物质结晶形成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者构成互补的关系,即主体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补体为高分异花岗斑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黑云母 甲玛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圆盘背锡多金属矿床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10
作者 路永严 包从法 +5 位作者 闫庆贺 何小虎 王核 刘梦帆 高昊 潘奕玮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94-2710,共17页
圆盘背是粤东锡多金属成矿带内新发现的一个与花岗岩有关的铅锌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与矿化有关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综合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岩侵位年龄为... 圆盘背是粤东锡多金属成矿带内新发现的一个与花岗岩有关的铅锌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与矿化有关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综合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51.8±1.5 Ma,是晚侏罗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圆盘背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强烈富集Rb、Th、U、K、Pb,亏损Ba、Sr、Ti、P、Nb、Ta,具有明显Eu负异常,属于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的高分异、低氧逸度、富集挥发分(F)和金属元素(Sn)的特征以及和成矿之间密切的空间关系表明圆盘背二长花岗岩可能是锡多金属成矿的母体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初始Sr同位素值(0.708865~0.708918),较低的ε_(Nd)(t)值(-8)和锆石ε_(Hf)(t)同位素值(-15.5~-5.1)以及较大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1568 Ma)和二阶段Hf模式年龄(2182~1526 Ma),表明其成岩物质主要来自中元古代地壳岩石,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结合区域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圆盘背花岗岩可能是伸展环境下幔源岩浆底垫导致部分地壳熔融形成的。区域伸展可能与华南地块下古太平洋板块向西的平板俯冲和随后的板片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SR-ND-HF同位素 圆盘背矿床 粤东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彭山锡多金属矿集区隐伏花岗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36
11
作者 罗兰 蒋少涌 +3 位作者 杨水源 赵葵东 汪石林 高文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818-2834,共17页
本文对江西彭山锡多金属矿集区隐伏花岗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该岩体年龄为128~129Ma,属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彭山隐伏花... 本文对江西彭山锡多金属矿集区隐伏花岗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该岩体年龄为128~129Ma,属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彭山隐伏花岗岩体具有高硅(SiO2=75.42%~76.46%)、富碱(Na2O+K2O=7.93%~8.35%,K2O/Na2O=1.32~1.61)的特征,极度贫Mg(普遍MgO=0~0.07%),贫Ca(CaO=0.37%~0.69%),弱过铝质(A/CNK=1.04~1.11),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Hf、Nb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Sr、Ba、Eu、P、Ti。稀土总量偏低(∑REE=41.18×10-6~85.06×10-6),强烈的Eu负异常(Eu/Eu*=0.05~0.11)。104×Ga/Al比值变化于2.75~4.04,平均值为3.19。这些特征均不同于典型的A型和S型花岗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岩体可能是一个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该花岗岩中锆石εHf(t)值偏高,主要集中在-0.6^-4.5,显示在成岩过程中有地幔组分的参与,属壳幔混源花岗岩,推测该岩体的形成可能与燕山晚期华南岩石圈伸展拉张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山隐伏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组成 岩石地球化学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壳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维拉斯托稀有金属-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来自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的启示 被引量:39
12
作者 武广 刘瑞麟 +5 位作者 陈公正 李铁刚 李睿华 李英雷 杨飞 张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37-664,共28页
内蒙古维拉斯托稀有金属-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是一个以锡为主,共伴生锌、钨、铜、钼、铌、钽、锂和铷的大型矿床。该矿床以发育铌、钽、铷、锂矿化有别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其他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维拉斯托地区的北大山岩... 内蒙古维拉斯托稀有金属-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是一个以锡为主,共伴生锌、钨、铜、钼、铌、钽、锂和铷的大型矿床。该矿床以发育铌、钽、铷、锂矿化有别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其他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维拉斯托地区的北大山岩体和维拉斯托岩体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北大山岩体和维拉斯托岩体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40±2Ma和137±1Ma~138±1Ma。2个岩体均具有高硅、富碱、贫铁镁钙特征,主体为高钾钙碱性的弱过铝质碱长花岗岩,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呈现出显著的负铕异常。2个岩体均富集Rb、Th、U、K、Ta、Hf和轻稀土元素,强烈亏损Ba、Sr、P、Eu和Ti等元素。与北大山岩体相比,维拉斯托岩体有更低的稀土总量,更明显的Eu负异常,展示了明显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Ba、Sr、Eu、Ti和Y亏损更强烈。二者的时空关系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2个岩体为同一期岩浆活动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岩浆演化过程经历了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独居石、榍石、褐帘石、磷灰石、磷钇矿、锆石和钛铁矿的分离结晶,维拉斯托岩体还发生了熔体-流体相互作用。北大山岩体和维拉斯托岩体锆石的εHf(t)值分别为5.4~8.6和4.2~9.9,两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分别为643~847Ma和556~921Ma,表明它们的岩浆源区为起源于亏损地幔的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北大山岩体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维拉斯托岩体发育钠长石、天河石、黄玉、锂云母和萤石,属于超分异的Li-F花岗岩。花岗质岩浆的高程度分离结晶和熔体-流体相互作用是形成维拉斯托超分异花岗岩并发生稀有金属-锡多金属成矿作用的重要控制因素。维拉斯托稀有金属-锡多金属矿床属于岩浆-热液矿床。维拉斯托地区的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形成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锆石Lu-Hf同位素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北大山岩体和维拉斯托岩体 维拉斯托稀有金属-锡多金属矿床 大兴安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南缘熊耳山早中生代正长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及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厚民 王登红 +2 位作者 王晓霞 张长青 李立兴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1-782,共12页
报道了华北地块南缘河南熊耳山寨凹正长花岗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217.7±3.6 Ma,为早中生代。该正长花岗岩在岩石化学上高碱和Al,贫Mg、Fe;在微量元素上明显亏损Ba、Sr、P、Ti,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U、Th、Zr、Hf;在稀土元素上具... 报道了华北地块南缘河南熊耳山寨凹正长花岗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217.7±3.6 Ma,为早中生代。该正长花岗岩在岩石化学上高碱和Al,贫Mg、Fe;在微量元素上明显亏损Ba、Sr、P、Ti,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U、Th、Zr、Hf;在稀土元素上具有明显的四组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寨凹正长花岗岩与东秦岭北部富碱侵入岩、北秦岭褶皱带和南秦岭褶皱带早中生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明显差异,为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与东秦岭地区其他早中生代侵入体相似,为后碰撞或后造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四组分效应 华北陆块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晓飞 滕超 +6 位作者 周毅 王必任 曹军 李树才 张华川 庞振山 刘俊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03-1927,共25页
中亚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与早中生代之交的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发育的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LA- ICP- MS 锆石U- Pb测... 中亚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与早中生代之交的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发育的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LA- ICP- MS 锆石U- Pb测年获得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53. 8±1. 2Ma和240. 5±0. 78Ma,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49. 6±1. 7Ma和240. 4±0. 59Ma,反映了晚二叠世晚期-早中三叠世的构造岩浆作用事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铝饱和指数A/CNK为 0. 89~1. 13,属于钙碱性I型花岗岩;SiO 2介于65. 97%~70. 56%(>56%),MgO介于1. 33%~ 1. 70%(<3%),Al 2 O 3 介于14. 75%~15. 01%(≈15%),Sr介于483. 2×10 -6 ~541. 9×10 -6 (>400×10 -6 ),Y介于10. 46×10 -6 ~13. 35×10 -6 (<18×10 -6 ),Yb介于0. 77×10 -6 ~1. 45×10 -6 (<1. 9×10 -6 ),岩石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 N 介于12. 07~33. 05,具Eu轻微负异常(δ Eu=0. 78~0. 89),显示了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铝饱和指数A/CNK为1. 05~1. 20,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SiO 2 (72. 73%~77. 02%)、富碱(K 2 O+Na 2 O=7. 36%~8. 47%),低P 2 O 5 (0. 016%~0. 085%)和CaO(0. 38%~1. 67%),富集Th、U、K、Nd、Hf,亏损Ba、Nb、Ta、P、T和HREE等元素,明显负Eu异常(δ Eu=0. 08~0. 61),高度分异(DI=85. 78~95. 76),P 2 O 5 含量与SiO 2 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Y含量与Rb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属于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它们为来源于不同深度的加厚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经进一步演化及结晶分异后,不同批次上升就位的产物。结合岩体地质学及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晚二叠世晚期-早中三叠世花岗岩形成于碰撞环境,为晚二叠世末古亚洲洋闭合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事件的岩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西乌旗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 埃达克岩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全胜林场地区晚石炭世岩浆活动研究:对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拼合时间的限定 被引量:48
15
作者 崔芳华 郑常青 +4 位作者 徐学纯 姚文贵 施璐 李娟 徐久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47-1263,共17页
大兴安岭全胜林场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的兴安地块,出露的晚古生代花岗岩主要由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组成,岩石未遭受变质作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两类花岗岩高硅(SiO_2=75.72%~76.28%)、富碱(Na_2O+K... 大兴安岭全胜林场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的兴安地块,出露的晚古生代花岗岩主要由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组成,岩石未遭受变质作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两类花岗岩高硅(SiO_2=75.72%~76.28%)、富碱(Na_2O+K_2O=7.78%~8.89%)、弱过铝(Al_2O_3=12.42%~13.01%),TiO_2、Fe_2O_3、FeO、MnO、MgO、CaO、P_2O_5等含量很低,标准矿物分子中石英、钠长石、正长石含量较高,出现少量刚玉分子和极少量的锆石、磷灰石、磁铁矿和钛铁矿等,但未见有碱性暗色矿物;稀土元素总量中等略偏高,轻重稀土分馏明显且轻稀土富集,具中等—较强的负铕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K、Pb较富集而Ba、Sr、Eu明显亏损,强烈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P元素。岩石所具有的A/CNK〈1.1、标准矿物刚玉分子〈1%、A/NK〉1.0、P_2O_5与SiO_2负相关、较高的分异指数(DI=92.49~97.26)等特征以及偏低的锆石饱和温度(730~834℃),均显示其具有类似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点。岩石中锆石呈半自形—自形柱状,振荡环带较发育,Th/U比值较高(大多介于0.36~1.35),为岩浆成因锆石;4个样品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22.2±1.2 Ma、305.9±2.4Ma、301.3±2.6Ma和294.8±1.6Ma,代表其岩浆侵位时代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研究区内出露的二长-正长花岗岩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岩浆侵位活动的产物。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表明,大兴安岭全胜林场地区晚石炭世岩浆侵位活动可能发生在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碰撞拼合所造成的造山晚期—造山后伸展构造背景下,二者最晚于早石炭世末已经完成碰撞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锆石U-PB测年 晚石炭世 碰撞拼合 大兴安岭全胜林场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柳园地区早二叠世正长花岗斑岩脉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背景的指示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孙海瑞 吕志成 +4 位作者 于晓飞 李永胜 杜泽忠 吕鑫 公凡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33-1449,共17页
甘肃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是诠释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柳园地区位于甘肃北山南带,区内脉岩发育,这些岩脉的研究可以为阐释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背景提供更多证据。基于此,本文... 甘肃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是诠释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柳园地区位于甘肃北山南带,区内脉岩发育,这些岩脉的研究可以为阐释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背景提供更多证据。基于此,本文选取位于甘肃柳园地区的正长花岗斑岩脉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Hf同位素和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分析显示,岩脉侵位于早二叠世((288.5±1.4)Ma)。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正长花岗斑岩脉的SiO2和全碱质量分数较高,Fe、Mg、Ca、Al和P质量分数较低,Rb、Th、U和Pb相对富集,Ba、Nb、La、Ce、Sr和Ti等元素相对亏损,Eu负异常显著,具有较高的Rb/Sr值和较低的K/Rb值及锆石饱和温度(730~844℃,集中于740℃左右),显示该岩脉为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并具有俯冲带岩浆活动的地球化学特征。正长花岗斑岩脉具有较低的Zr/Hf值(18.42~28.01,平均值为22.37)和Th/U值(3.82~7.99,平均值为5.34),与平均地壳组分接近,锆石εHf(t)值为2.94~9.66,平均值为5.72,TDM2值为955~611 Ma,指示源区主体为新元古代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存在幔源物质加入。根据构造判别图解并结合前人关于二叠纪区域构造变形、盆地沉积物源、岩浆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该正长花岗斑岩脉形成于俯冲作用过程中的局部伸展环境,并认为北山地区增生造山事件至少持续到早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花岗斑岩脉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早二叠世 北山 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梁地区宁家湾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庞菲 李秋根 +3 位作者 刘树文 王宗起 柳政甫 梅可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3-147,共15页
对呈小规模岩株状产出的宁家湾岩体进行野外地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目的是确定其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意义。两件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364±6 Ma (MSWD=0.13)和236... 对呈小规模岩株状产出的宁家湾岩体进行野外地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目的是确定其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意义。两件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364±6 Ma (MSWD=0.13)和2360±23 Ma (MSWD=4.0),属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产物。研究结果表明,宁家湾岩体富碱、高K和Si,具有高FeOT/MgO比值和高的高场强元素(HFSE)含量,富集Rb,Ba,Th和U等元素,具有低的Ca和Mg含量,明显亏损P和Ti,具弱轻重稀土分异和强Eu负异常(δEu=0.13~0.36)的海鸥型稀土分配模式,显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较高的Y/Nb值(1.2~2.8)、锆石的εHf(t)均为正值(+1.6~+6.4)以及单阶段模式年龄tDM1(Hf)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Hf)分别为2449~2629 Ma和2474~2711Ma的特点,表明源区可能为壳幔混合。明显的Nb,P和Ti负异常及Ce,Nd和Zr正异常,反映出大陆边缘弧岩浆岩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宁家湾岩体很可能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锆石定年 岛弧构造环境 宁家湾岩体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