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客户协同创新的私人银行和高净值客户价值体系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周毓萍 黄彬 韩亚文 《金融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3-46,共4页
尽管私人银行迅猛发展,而且高净值人群激增,但是私人银行尚不能为高净值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理财服务,高净值客户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理财过程中。为了实现私人银行和高净值客户双赢,运用客户协同创新理论构建私人银行与高净值客户价值,... 尽管私人银行迅猛发展,而且高净值人群激增,但是私人银行尚不能为高净值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理财服务,高净值客户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理财过程中。为了实现私人银行和高净值客户双赢,运用客户协同创新理论构建私人银行与高净值客户价值,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在探讨了客户协同创新理论和客户价值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客户协同创新的私人银行价值评价体系和基于客户协同创新的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并将指标细化为基本价值和协同创新价值,为双方进行协同创新奠定了基础,开拓了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私人银行和高净值客户价值体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户协同创新 私人银行 高净值客户 价值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赋权-模糊评价法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周毓萍 黄丽莉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4,共5页
基于已构建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协同创新价值指标体系,构造群决策AHP法与熵值法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并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采用阈值法与多维综合加权法分别处理高净值客户初始定量指标值和定性指标的程度描述语言,并改进... 基于已构建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协同创新价值指标体系,构造群决策AHP法与熵值法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并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采用阈值法与多维综合加权法分别处理高净值客户初始定量指标值和定性指标的程度描述语言,并改进隶属度函数形成标准量化隶属度数值,从而使模型既涵盖专家人士和银行内部人员的客观判断,又充分兼顾高净值客户的主观思想。将高净值客户价值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与事先设定的等级分值对比,为商业银行筛选出优质的满足协同创新条件的高净值客户,以便更好地分配银行业务资源,充分利用高净值客户价值,提升私人银行服务水平,增加银行净利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高净值客户 协同创新价值 模糊评价法 群决策AHP法 熵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软集合理论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协同创新价值评价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毓萍 梅莹 +1 位作者 黄彬 都娟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0-54,共5页
在合理设计基于客户协同创新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软集合理论和客户价值矩阵,分析客户价值指标,计算客户价值,并通过设置客户价值的临界值与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相比较来细分高净值客户,为商业银行筛... 在合理设计基于客户协同创新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软集合理论和客户价值矩阵,分析客户价值指标,计算客户价值,并通过设置客户价值的临界值与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相比较来细分高净值客户,为商业银行筛选出符合协同创新条件的高净值客户,合理利用银行资源,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集合理论 高净值客户 协同创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基于客户协同创新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体系 被引量:4
4
作者 周毓萍 黄彬 +1 位作者 梅莹 都娟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2-64,共3页
本文运用协同创新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和客户价值理论合理设计基于客户协同创新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指标,并构建指标体系,旨在为商业银行筛选出满足协同创新条件的高净值客户,为高净值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高端服务,实现其财... 本文运用协同创新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和客户价值理论合理设计基于客户协同创新的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指标,并构建指标体系,旨在为商业银行筛选出满足协同创新条件的高净值客户,为高净值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高端服务,实现其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实现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户协同创新 高净值客户 客户价值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号博弈私人银行与高净值客户价值筛选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毓萍 韩亚文 +1 位作者 郑杰 黄彬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3-36,共4页
在私人银行业务迅猛发展和高净值客户快速激增的背景下,私人银行所能提供的优质服务各有不同,高净值客户的投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为了私人银行和高净值客户取得双赢,双方进行客户协同创新必须首先互相筛选出的主体要满足对方要求。文... 在私人银行业务迅猛发展和高净值客户快速激增的背景下,私人银行所能提供的优质服务各有不同,高净值客户的投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为了私人银行和高净值客户取得双赢,双方进行客户协同创新必须首先互相筛选出的主体要满足对方要求。文章首先研究了私人银行与高净值客户双方的价值评价体系,前提是基于客户协同创新,然后探讨高净值客户与私人银行如何利用双重信号博弈模型进行协同创新,并据此决定双方是否进行协同创新,为相互筛选协同主体奠定基础,从而实现私人银行为高净值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提升私人银行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净值客户价值 信号博弈 私人银行 客户协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BP神经网络的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毓萍 蔡文娟 黄彬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3-17,共5页
现有研究运用三维图和BP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对客户价值进行量化评价,但没有结合高净值客户的特征及客户协同创新理论来综合评价,因此,文章在构建基于协同创新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基于C5.0算法的决策树方法... 现有研究运用三维图和BP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对客户价值进行量化评价,但没有结合高净值客户的特征及客户协同创新理论来综合评价,因此,文章在构建基于协同创新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基于C5.0算法的决策树方法和基于BP算法的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更精确的组合模型,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量化评价,使商业银行更加合理地整合自身资源,充分利用筛选出的优质高净值客户协同资源,提高协同效率,降低协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净值客户 客户协同创新 决策树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险平价策略的高净值客户资产配置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玉国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128,共10页
Markowitz奠定了现代金融学中资产组合和配置的研究框架。随着资产配置实践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在均值—方差模型基础上提出了CAMP模型、B-L模型、风险平价模型及美林时钟模型等,力求通过对风险与收益的控制,实现在资产配置实践中获取... Markowitz奠定了现代金融学中资产组合和配置的研究框架。随着资产配置实践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在均值—方差模型基础上提出了CAMP模型、B-L模型、风险平价模型及美林时钟模型等,力求通过对风险与收益的控制,实现在资产配置实践中获取最优的效果。在总结既有模型的经验基础上,以风险平价模型为重点,选取股、债、商品等为配置对象,验证了风险平价策略在中国高净值客户资产配置中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配置 风险平价 高净值客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组合赋权法的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毓萍 蔡文娟 吴逸飞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37,共3页
本文在构建基于协同创新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Logistic方法确定核心指标,基于改进后层次分析法和均方差法构建的组合赋权法,对核心指标进行赋权,构建更精确的组合模型,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量化评价,结合基... 本文在构建基于协同创新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Logistic方法确定核心指标,基于改进后层次分析法和均方差法构建的组合赋权法,对核心指标进行赋权,构建更精确的组合模型,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量化评价,结合基于商业银行成本-收益法确定的客户价值矩阵临界值,对比分析,对不同属性值的客户进行归类,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筛选出优质高净值客户进行协同创新,维持客户资源,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净值客户 LOGISTIC模型 改进后层次分析法 均方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对策 被引量:18
9
作者 于蓉 《南方金融》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2-56,共5页
随着我国国民财富的快速增长,拓展财富管理业务成为金融机构转型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内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分业及条块经营格局与客户综合化需求的矛盾、"以产品为导向"的业务模式与客户生命周期... 随着我国国民财富的快速增长,拓展财富管理业务成为金融机构转型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内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分业及条块经营格局与客户综合化需求的矛盾、"以产品为导向"的业务模式与客户生命周期服务需求的矛盾、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与客户资产配置个性化要求的矛盾。破解这三个矛盾,金融机构要明确差异化的财富管理经营战略与发展路径,构建整体协同的财富管理运营管理体系,提升财富管理产品研发和资产管理能力,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打造面向未来的财富管理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金融 财富管理 私人银行 生命周期理论 高净值客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