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侧高位颈静脉球并传导性聋1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冷辉 孙海波 曲中源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6-317,共2页
患者,女,50岁,以"左耳听力下降伴搏动性耳鸣"为主诉于2013年4月12到我院门诊就诊,专科检查:耳内镜下见左耳鼓膜完整,松弛部略内陷,鼓膜前下象限呈紫红色(图1)。鼻内镜检查:鼻咽部见腺样体残留,约占鼻咽部1/2,双侧咽鼓管咽口略受压... 患者,女,50岁,以"左耳听力下降伴搏动性耳鸣"为主诉于2013年4月12到我院门诊就诊,专科检查:耳内镜下见左耳鼓膜完整,松弛部略内陷,鼓膜前下象限呈紫红色(图1)。鼻内镜检查:鼻咽部见腺样体残留,约占鼻咽部1/2,双侧咽鼓管咽口略受压,双扁桃体Ⅲ°大,电测听:左耳传导性聋曲线,气骨导间距:(0.25,0.5,1.0,2.0,4.0 k Hz)平均为22dB HL,右耳听力曲线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导性聋 高位颈静脉球 腺样体残留 鼻咽部 搏动性耳鸣 电测听 气骨导间距 耳内镜 松弛部 鼻内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静脉球窝高位的CT表现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卫东 项立 +4 位作者 赖文娟 申云霞 范义 刘静华 娄明武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3期253-255,共3页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窝高位的CT特点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别筛选100例颈静脉球窝高位患者和100名正常者,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乳突气化等因素对颈静脉球窝高位发生的影响,同时观察其CT表现。结果两组资料年龄、乳突气化情况和侧别...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窝高位的CT特点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别筛选100例颈静脉球窝高位患者和100名正常者,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乳突气化等因素对颈静脉球窝高位发生的影响,同时观察其CT表现。结果两组资料年龄、乳突气化情况和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结论成人、乳突气化欠佳、右侧发生对颈静脉球窝高位发生有显著性影响,而性别则无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颈静脉球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显示颈静脉球 被引量:3
3
作者 盛波 吕富荣 +4 位作者 肖智博 欧阳羽 吕发金 尤云峰 肖云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4-717,共4页
目的探讨常规CTA及减影CTA技术显示颈静脉球的能力及优势。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先平扫再行CTA容积扫描,同期显示全脑血管,重建110名接受头部或头颈部CTA检查者的颈静脉球图像,评价常规CTA及减影CTA显示颈静脉球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 目的探讨常规CTA及减影CTA技术显示颈静脉球的能力及优势。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先平扫再行CTA容积扫描,同期显示全脑血管,重建110名接受头部或头颈部CTA检查者的颈静脉球图像,评价常规CTA及减影CTA显示颈静脉球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的价值。结果颈静脉球显示率为100%。颈静脉球形态分为平坦型(125/220,56.82%)、上突型(95/220,43.18%),颈静脉球顶至颈静脉孔下缘的高度右侧高于左侧(t=4.127,P<0.001),高位颈静脉球及颈静脉球憩室发现率分别为10.45%(23/220)、6.36%(14/220),左、右侧颈静脉球顶到内听道的距离分别为(7.71±3.15)mm、(6.72±2.71)mm(t=2.48,P=0.02)。结论 CTA可观察颈静脉球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明确诊断高位颈静脉球及颈静脉球憩室,是显示颈静脉球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高位颈静脉球 静脉憩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淋巴囊分流术治疗颈静脉球憩室致类梅尼埃病样症状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倩晨 彭安全 +5 位作者 伍伟景 杨涛 邹曙光 张康佳 毛秋月 汪芹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7-999,共3页
颈静脉球憩室(JBD)是颈静脉顶端在岩骨内向前、向内、向上扩展而形成,常突入内听道、后颅窝、后半规管之间的骨质疏松区。当颈静脉球憩室累及中耳时可引起传导性听力下降,当其累及不同的内耳结构时,可导致听力下降、眩晕、耳胀满感等类... 颈静脉球憩室(JBD)是颈静脉顶端在岩骨内向前、向内、向上扩展而形成,常突入内听道、后颅窝、后半规管之间的骨质疏松区。当颈静脉球憩室累及中耳时可引起传导性听力下降,当其累及不同的内耳结构时,可导致听力下降、眩晕、耳胀满感等类梅尼埃病症状。前庭导水管和耳蜗导水管在内、外淋巴液的循环和压力平衡中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梅尼埃症状 内淋巴囊分流术 梅尼埃病 静脉高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评估成人后髁导静脉及其骨管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智勇 王振常 +1 位作者 丁贺宇 赵鹏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85-989,共5页
目的基于头颈部CTA评估成人后髁导静脉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分析254例受检者(508侧)的头颈部CTA资料,经多平面重建后评估后髁导静脉的发生情况、走行、长度、截面积、内口连接位置及其与静脉回流优势和颈静脉球窝高位的关系。结果 254例(... 目的基于头颈部CTA评估成人后髁导静脉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分析254例受检者(508侧)的头颈部CTA资料,经多平面重建后评估后髁导静脉的发生情况、走行、长度、截面积、内口连接位置及其与静脉回流优势和颈静脉球窝高位的关系。结果 254例(508侧)中,后髁导静脉发生率为50.98%(259/508),性别、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双侧37.40%(95/254);走行为S型者175侧,直线型14侧,不规则型70侧;后髁导静脉中位长度为2.14(1.04,2.97)cm,中位截面积7.55(4.93,11.68)mm^2;后髁导静脉内口与乙状窦下曲段连接43侧(43/259,16.60%),与颈静脉球连接149侧(149/259,57.53%),与二者交界处连接67侧(67/259,25.87%);脑静脉回流优势侧(116/218,53.21%)与非优势侧(143/290,49.31%)间同侧后髁导静脉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9);在19侧粗大后髁导静脉中,14侧脑静脉回流为同侧优势型,粗大与非粗大后髁导静脉间静脉回流优势侧所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颈静脉球窝高位侧后髁导静脉出现率(158/288,54.86%)高于无高位侧(101/220,45.91%;P=0.028)。结论后髁导静脉不同个体间变化差异大,CT可清晰显示其解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髁导静脉 静脉高位 回流优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