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石军 王敏 +1 位作者 万云 池田和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髓系培养体系中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m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将其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用流式细胞术(FCM... 目的:探讨体外髓系培养体系中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m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将其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304、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CD123+DC形态;ELISA法检测CD123+DC的IL-12分泌量;葡聚糖吞噬试验和3H-TdR渗入法分别检测CD123+DC的吞噬功能和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CD86和CD11C,中等量表达CD1a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DC呈现典型的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DC仅微量分泌IL-12,其吞噬能力强于CD123-DC(P<0.05),但抗原刺激功能低于后者(P<0.05)。结论: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m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体 髓系树突状细胞 CD1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4对类风湿关节炎髓系树突状细胞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振 孙晓彤 +3 位作者 邬秀娣 黄华 李霞 王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4-568,共5页
目的:探讨IL-34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单核细胞向髓系树突状细胞(DC)分化的诱导作用,及其在分化过程中对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采集RA患者外周血,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PBMC,培养4 h后将贴壁细胞分别用GMCSF+IL-4、IL-4、IL-4+IL-3... 目的:探讨IL-34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单核细胞向髓系树突状细胞(DC)分化的诱导作用,及其在分化过程中对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采集RA患者外周血,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PBMC,培养4 h后将贴壁细胞分别用GMCSF+IL-4、IL-4、IL-4+IL-34刺激3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CD86和CD14的表达水平;再将GM-CSF+IL-4刺激3 d后的细胞加入TNF-α和(或)IL-34培养4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CD86和(或)CD14的表达水平。结果:(1)IL-34+IL-4诱导后CD83、CD86表达水平较IL-4单独作用明显上调(P<0.01),CD14表达无差异(P>0.05);IL-34+IL-4诱导CD86、CD14表达水平较GM-CSF+IL-4刺激组下降(P<0.05),CD83表达无差异(P>0.05)。(2)GM-CSF+IL-4+IL-34诱导CD83、CD86表达水平较GM-CSF+IL-4+TNF-α组低(P<0.05),但与GM-CSF+IL-4刺激组对比CD83、CD86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GM-CSF+IL-4+TNF-α+IL-34诱导DC CD83表达水平较GM-CSF+IL-4+TNF-α刺激组低(P<0.05),但两组CD86、CD1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4在不成熟DC诱导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效应略弱于GM-CSF;IL-34对成熟DC诱导作用不显著,但参与了不成熟DC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34 单核细胞 髓系树突状细胞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周振海 李小银 +3 位作者 潘倩影 周燕英 苏畅 李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3-1516,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本研究旨在分析ITP患者DC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ITP患者DC异常的机制。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骨髓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本研究旨在分析ITP患者DC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ITP患者DC异常的机制。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骨髓和/或脾脏中髓系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分布比例,各部位mDC、pDC细胞分化程度、成熟mDC和pDC抗原CD80、CD86的表达。结果表明,各组患者各部位mDC比例均较pDC高,难治组各部位mDC、pDC比例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各组pDC比例各部位差别不明显;各组患者各部位mDC、pDC的CD86的表达较CD80高,各组mDC、pDC的CD80的表达比例均较低,各部位差别不明显;难治组各部位mDC、pDC的CD86表达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的CD86表达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论:ITP患者mDC、pDC的分布存在异常,脾脏mDC分布比例较高,分化较成熟,脾脏mDC可能与ITP发病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髓系树突状细胞 细胞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梦娜 谢静燕 赵树立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7-629,634,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多种免疫细胞及其亚群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4例恶性卵巢肿瘤患者术前外周血和腹水中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Th1)、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细胞(NK)等免疫细...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多种免疫细胞及其亚群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4例恶性卵巢肿瘤患者术前外周血和腹水中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Th1)、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细胞(NK)等免疫细胞亚群,并与20例健康妇女进行比较,同时对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4例恶性卵巢肿瘤患者Treg水平升高,Th1细胞水平和CD8+T细胞表面的活化受体NKG2D均明显减少(P<0.05)且升高程度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外周血中总DC水平没有变化,但成熟DC下降,且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浆细胞样DC升高,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且与外周血相比,患者腹水中NK细胞的CD16+和CD8+T细胞的NKG2D受体水平均下降。结论恶性卵巢肿瘤患者抗肿瘤免疫综合功能下降,外周血和腹水中肿瘤杀伤效应细胞T细胞和NK细胞的免疫功能都受到明显抑制,且DC的抗原提呈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卵巢肿瘤 淋巴细胞分群 调节性T细胞 髓系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