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促进髓样树突状细胞成熟增加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Th17细胞/Treg比例
1
作者 李芹芝 段东升 +7 位作者 王秀娟 孙明玲 刘颖 王新有 王蕾 范文霞 宋梦婷 郭新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及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募集30例初诊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 目的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及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募集30例初诊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mDC、Th17细胞、Treg比例,ELISA测定血清中HMGB1、白细胞介素6(IL-6)、IL-23、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叉头盒转录因子P3(FOXP3)的mRNA表达,通过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上述细胞、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及其与血小板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究HMGB1对mDC及Th17细胞/Treg平衡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者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及HMGB1、IL-6、IL-23、IL-17水平及RORγt mRNA表达明显增高,而Treg比例和TGF-β水平降低。ITP患者组mDC比例和FOXP3 mRNA水平变化不明显。mDC的比例与IL-6、IL-23的表达显著正相关;HMGB1的表达与mDC、IL-6、IL-23、RORγt mRNA、IL-17的表达显著正相关;mDC的比例、HMGB1的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ITP患者外周血中HMGB1的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mDC的成熟并增加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Th17细胞/Treg失衡,可能参与ITP发病的免疫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 树突状细胞(mdc) TH17细胞 TR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症状改善及外周血树突状细胞mDCs和pDCs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郭亚丽 李鹏飞 +2 位作者 吴慧芬 张希 应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4-208,共5页
目的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症状改善及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 目的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症状改善及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3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在常规雾化治疗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组6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外周血mDCs、pDCs及mDCs/pDCs数据变化、症状改善情况及肺功能的影响。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mDCs比例没有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外周血pDCs比例均持续下降(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3周外周血pDCs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DCs/pDCs比值升高(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3周的mDCs/pDCs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早晚的咳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肺功能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病例均未脱落,观察组复发率4.55%(3/66)低于对照组15.15%(10/66)(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更能快速降低外周血pDCs比例、提升mDCs/pDCs比值,有助于快速纠正患儿体内Th1/Th2的失衡状态同时减轻临床症状、优化肺功能,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附子细辛汤 咳嗽变异性哮喘 树突状细胞 细胞树突状细胞 孟鲁司特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结直肠癌和肿瘤引流淋巴结组织中Foxp3^+调节性T细胞和髓样树突状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丹 宋紫绮 +4 位作者 李怡飞 历春 董志恒 董营 盖晓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1-626,I0005,共7页
目的:探讨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和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组织中的浸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CRC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5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RC患者标本及... 目的:探讨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和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组织中的浸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CRC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5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RC患者标本及TDLN组织样本中Foxp3^+ Tregs及CD11c^+mDCs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频数与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RC患者癌组织中Foxp3^+ Tregs的阳性表达频数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癌组织中Foxp3^+ Tregs阳性表达频数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1);TNM分期Ⅲ+Ⅳ期组患者癌组织中Foxp3^+ Tregs阳性表达频数高于TNM分期Ⅰ+Ⅱ期组患者(P<0.01);肿瘤引流阳性淋巴结(mTDLN)组织中Foxp3^+ Tregs阳性表达频数明显高于肿瘤引流阴性淋巴结(mfTDLN)组织(P<0.01)。CRC患者癌组织中CD11c^+mDCs的阳性表达频数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癌组织中CD11c^+mDCs阳性表达频数低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1);TNM分期Ⅲ+Ⅳ期组患者癌组织中CD11c^+mDCs阳性表达频数低于TNM分期Ⅰ+Ⅱ期组患者(P<0.01);不同浸润深度癌组织中CD11c^+mDCs阳性表达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DLN组织中CD11c^+mDCs阳性表达频数明显低于mfTDLN组织(P<0.01)。CRC和TDLN组织中Foxp3^+ Tregs表达与CD11c^+mDCs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CRC的发生发展与癌组织局部微环境中Foxp3^+ Tregs及CD11c^+mDCs的表达频数有关。Foxp3^+ Tregs和CD11c^+mDCs在抑制肿瘤微环境的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肿瘤引流淋巴结 肿瘤转移 调节性T细胞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85B调节小鼠髓样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TSLP介导下TSLPR和OX40L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钱江 吴健 +5 位作者 安弘 房祥峰 李东风 杨士芳 孟锦绣 高兴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80-1687,共8页
目的:研究抗原85B(Ag85B)体外诱导小鼠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s)的成熟以及对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介导下m DCs表达TSLP受体(TSLPR)和OX40L的影响,探究Ag85B抑制哮喘气道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重组小鼠GM-CS... 目的:研究抗原85B(Ag85B)体外诱导小鼠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s)的成熟以及对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介导下m DCs表达TSLP受体(TSLPR)和OX40L的影响,探究Ag85B抑制哮喘气道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重组小鼠GM-CSF和IL-4体外诱生C57BL/6小鼠未成熟的m DCs,并运用免疫磁珠分离的方法纯化,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流式细胞术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细胞表型鉴定;分别用0、50、100、200μg/L不同浓度的Ag85B或TSLP作用于纯化并鉴定后的m DCs,培养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6、TSLPR和OX40L的表达,选取最佳的Ag85B或TSLP处理浓度。随后将m DC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g85B处理组、TSLP处理组和Ag85B+TSLP处理组,培养24 h后检测m DCs的促炎表面分子TSLPR和OX40L的表达。结果:体外诱导培养7 d,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表面呈现不规则树突样突起,扫描电镜下见细胞类圆形,表面有少量皱褶和较少分叉的树突状突起,符合未成熟m DCs的形态学特点;纯化后的m DCs表达表面分子CD11c的细胞较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细胞多,符合未成熟m DCs的表型特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0~200μg/L的Ag85B处理组m DCs表达CD80和CD86的细胞比率显著增高(P〈0.05),表达TSLPR和OX40L的细胞比率无显著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50、100和200μg/L浓度的TSLP处理组的m DCs表达CD80和CD86的细胞比率均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50μg/L TSLP处理组相比较,100μg/L和200μg/L TSLP处理组的m DCs表达TSLPR和OX40L的细胞比率均显著升高(P〈0.05)。选取200μg/L作为Ag85B和TSLP的优化作用浓度,结果发现Ag85B处理组和Ag85B+TSLP处理组的m DCs表达TSLPR和OX40L的细胞比率较TSLP处理组均显著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Ag85B可通过上调m DCs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促进其成熟,同时下调TSLP介导的m DCs表达促炎表面分子TSLPR和OX40L,推测Ag85B可能通过TSLP介导的m DCs途径抑制气道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85B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树突状细胞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受体 OX40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促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成熟 被引量:7
5
作者 刘立民 张彦明 +4 位作者 陆沭华 孙雨梅 赵广圣 张兴霞 崔红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7-660,共4页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成熟的影响。方法:收集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23例AML...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成熟的影响。方法:收集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23例A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pDC。APS刺激pDC5d后,流式细胞术检测pDC表型、光镜观察pDC的形态、扫描电镜观察pDC的超微结构;不同质量浓度APS(0、50、100、200μg/ml)处理24h后,ELISA检测pDC上清中IFN-α、TNF-α和IL-6的水平。结果:光镜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PS可使pDC的突起增多、变长,呈现成熟形态特征。APS可促进pDC的分化和成熟,使CD11c、CD80、CD86阳性率明显提高,并呈APS浓度依赖性(P<0.05)。APS还可浓度依赖性地上调pDC分泌IFN-α、TNF-α和IL-6(P<0.05)。结论:APS能够增强AML患者pDC的功能,并促进其分化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急性细胞白血病 细胞树突状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P8、MRP14及MRP8/14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成熟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小芹 李杏 +1 位作者 白永坤 孙尔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7-631,共5页
目的探讨髓样相关蛋白8(MRP8)、MRP14及其异二聚体MRP8/14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表型成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及纯化小鼠BMDC,分为对照组、1μg/m L MRP14处理组、1μg/m L MRP8处理组、1μg/m L MRP8/14处理组。采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髓样相关蛋白8(MRP8)、MRP14及其异二聚体MRP8/14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表型成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及纯化小鼠BMDC,分为对照组、1μg/m L MRP14处理组、1μg/m L MRP8处理组、1μg/m L MRP8/14处理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刺激后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情况。结果 MRP14、MRP8及MRP8/14均能促进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表达,MRP14、MRP8均能促进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MHCⅡ表达,且MRP14和MRP8/14促进BMDC表达CD80、CD86的能力强于MRP8。结论 MRP14、MRP8及MRP8/14通过增加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而促进BMDC的表型成熟,且MRP8、MRP14及MRP8/14三者促进DC表达各种共刺激分子的能力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蛋白8(MRP8) 相关蛋白14(MRP14) 相关蛋白8/14(MRP8/14) 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 表型成熟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晓帆 耿爽 +2 位作者 胡轶 张卫明 王如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计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典型支气管哮喘(CA)患者,其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及亚型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目的:计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典型支气管哮喘(CA)患者,其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及亚型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选取CA患者20例,CVA患者17例,对照组健康人17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计算CA组与CVA组受试者外周血中DCs及其两个亚群:p DC和m DC所占比例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相比,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亚型的数量和比例均无明显差异,咳嗽变异性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较健康对照组,p DC数量及比例的增高明显,m DCs/p DCs的比值降低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在免疫学上类似,由于p DCs比例和数量的增多引起Th2细胞数量增多,造成Th1/Th2平衡向Th2细胞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支气管哮喘 咳嗽变异性哮喘 细胞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周振海 李小银 +3 位作者 潘倩影 周燕英 苏畅 李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3-1516,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本研究旨在分析ITP患者DC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ITP患者DC异常的机制。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骨髓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本研究旨在分析ITP患者DC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ITP患者DC异常的机制。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骨髓和/或脾脏中髓系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分布比例,各部位mDC、pDC细胞分化程度、成熟mDC和pDC抗原CD80、CD86的表达。结果表明,各组患者各部位mDC比例均较pDC高,难治组各部位mDC、pDC比例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各组pDC比例各部位差别不明显;各组患者各部位mDC、pDC的CD86的表达较CD80高,各组mDC、pDC的CD80的表达比例均较低,各部位差别不明显;难治组各部位mDC、pDC的CD86表达较初诊组、有效组高,且难治组中脾脏mDC的CD86表达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论:ITP患者mDC、pDC的分布存在异常,脾脏mDC分布比例较高,分化较成熟,脾脏mDC可能与ITP发病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树突状细胞 细胞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亚群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三泉 钟道清 张锡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36-338,共3页
特应性皮炎(AD)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在急性期以Th2细胞免疫应答为主,慢性湿疹期则有Th1细胞参与。AD患者皮肤和血液中有2种树突状细胞,即髓样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炎性表皮树突状细胞表面均有高表达的IgE高亲... 特应性皮炎(AD)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在急性期以Th2细胞免疫应答为主,慢性湿疹期则有Th1细胞参与。AD患者皮肤和血液中有2种树突状细胞,即髓样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炎性表皮树突状细胞表面均有高表达的IgE高亲和力受体,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防御病毒感染中起保护作用。2种树突状细胞在AD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继回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促进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贾亚男 周林 +6 位作者 赵阳 汪京 陈晴 王若麟 郎韧 贺强 李先亮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1-377,共7页
目的探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在肝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自发耐受[Brown Norway(BN)→Lewis,耐受组,n=6]和急性排斥反应(AR)(Lewis→BN)大鼠肝移植模型,AR模型大鼠中实验组进行tolDC回输(tolDC组,n=6),对照组不进行干... 目的探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在肝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自发耐受[Brown Norway(BN)→Lewis,耐受组,n=6]和急性排斥反应(AR)(Lewis→BN)大鼠肝移植模型,AR模型大鼠中实验组进行tolDC回输(tolDC组,n=6),对照组不进行干预(AR组,n=6)。观察各组大鼠术后生存时间,对各组大鼠移植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AR组大鼠病理学表现主要为移植肝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结构紊乱,生存时间7~14 d;tolDC组与耐受组大鼠移植肝组织基本正常,最长生存时间超过100 d。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CD11+mDC水平均下降(均为P<0.05),且CD11+mDC表面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中pDC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同时pDC表面的MHCⅡ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血清IL-10的表达水平均升高、IFN-γ的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结论作为tolDC亚群,mDC和pDC在大鼠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免疫耐受的发生过程中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免疫耐受 急性排斥反应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mdc) 细胞树突状细胞(pDC)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CD8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者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的特点
11
作者 Yonejima 任天棋 +1 位作者 杨倩倩 牛俊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3-1013,共1页
【据《Hepatology》2019年4月报道】题:HBV感染者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的特点(作者Yonejima A等)。树突状细胞是抗原递呈细胞,在宿主免疫反应中发挥核心作用。来自日本金泽大学的Yonejima等分析了患者因HBV感染而受损的树突状细胞功能,并... 【据《Hepatology》2019年4月报道】题:HBV感染者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的特点(作者Yonejima A等)。树突状细胞是抗原递呈细胞,在宿主免疫反应中发挥核心作用。来自日本金泽大学的Yonejima等分析了患者因HBV感染而受损的树突状细胞功能,并发现了与其相关的基因。对64例HBV感染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分析。将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用HLA-DR/LIN-1/CD123/CD11C抗体染色,并通过荧光活化技术将细胞分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髓样树突状细胞。采用IFNγ酶联免疫斑点法分析HBV感染者的抗原特异性反应。此外,还具体分析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细胞迁移能力、吞噬能力和细胞因子产生能力的变化。通过微阵列分析树突状细胞基因表达以识别与树突状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HBV感染者 功能受损 HEPATOLOGY 抗原递呈细胞 细胞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ERT多表位肽致敏mDC诱导CTL对HLA-A24^+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慎华平 钮柏琳 +2 位作者 杜慧敏 邹利全 龚建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6-630,633,共6页
目的:研究人工合成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多表位混合肽经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提呈后,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LA-A24+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方法:人工合成四分支的树状串联hTERT表位肽(MAPs)及其各单表位多肽。取HLA-A... 目的:研究人工合成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多表位混合肽经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提呈后,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LA-A24+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方法:人工合成四分支的树状串联hTERT表位肽(MAPs)及其各单表位多肽。取HLA-A24+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用免疫磁珠分选并培养mDC。用尼龙毛柱纯化T淋巴细胞并培养。以各表位肽致敏mDC后,诱导特异性CTL增殖,并以表达hTERT且以HLA-A24+肿瘤细胞株SMMC-7721及HLA-A24-肿瘤细胞株SKOV3为靶细胞行杀伤实验。用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培养基上清液中IL-12、TNF-α的分泌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以源于hTERT的T淋巴细胞表位I540(ILAKFLHWL)、V461(VYGFVRACL)及L766(LTDLQPYMRQFVAHL)合成4分支MAPs多肽及各单表位混合多肽。以人工合成的hTERT多表位混合肽致敏mDC后,能刺激CTL增殖,并可诱导对HLA-A24+肿瘤细胞株SMMC-7721的特异性杀伤作用,且MAPs多肽较单表位混合多肽的致敏效果更具显著性(P<0.05)。结论:以人工合成的hTERT多表位混合肽致敏mDC能激活同源淋巴细胞(CTL),可特异性杀伤HLA-A24+的肿瘤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多抗原表位肽 树突状细胞 HLA-A24+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coll密度离心富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DC前体细胞
13
作者 李杰 邵明柏 康丽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2-104,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费用低的富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树突状细胞(DC)前体细胞的方法。方法:Ficoll-Hypaque液常规分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55%Percoll密度离心,比较Percoll分离后的低密度层细胞(B组)、高密度层细胞(C组...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费用低的富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树突状细胞(DC)前体细胞的方法。方法:Ficoll-Hypaque液常规分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55%Percoll密度离心,比较Percoll分离后的低密度层细胞(B组)、高密度层细胞(C组)及未经Percoll分离细胞(A组)的细胞分类、诱导后CD1a、CD86表达。结果:55%Percoll混悬液分离后的B组细胞中早幼粒和中幼粒细胞所占百分比高于A组(P<0.05)和C组细胞(P<0.01),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少于C组,较A组也有所减少。B组细胞经诱导14 d后CD1a、CD86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C组细胞和A组细胞(P<0.01)。结论:经55%Percoll混悬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提高DC诱导的比率,且该方法无毒、费用低、易操作、分离细胞数量大,可充分满足临床DC的回输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OLL 富集 白血病 慢性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生长与转移中的免疫学问题 被引量:24
14
作者 曹雪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6,共5页
关键词 肿瘤免疫逃逸 抑制性细胞 免疫抑制因子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