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髌骨下极骨折不同修复方法的生物力学对比
1
作者 许玉林 唐元贵 +5 位作者 崔永康 刘豫川 王涛 漆万银 刘晋珲 梁成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5,共6页
目的 对采用不同缝线缝合方法修复髌骨下极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以正常髌骨(A组)结构对比,采用Krackow缝合法固定(B组)、Kessler缝合法固定(C组)、“8字”网兜法(D组)、改良缝线桥(E组)4种修复方式。测量髌骨下极骨折... 目的 对采用不同缝线缝合方法修复髌骨下极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以正常髌骨(A组)结构对比,采用Krackow缝合法固定(B组)、Kessler缝合法固定(C组)、“8字”网兜法(D组)、改良缝线桥(E组)4种修复方式。测量髌骨下极骨折各种修复方式下屈膝30°、60°和90°时静态刚度和动态稳定性。结果 E组在各屈膝角度的刚度相比其他修复组更接近正常组,其次为B组,然后为D组,最后为C组。第1个循环周期后,屈膝30°时,C组位移最大,B、E组位移略大于A组,D组位移小于A组。屈膝60°、90°时,各修复组位移均小于正常组。后3个循环周期,200周期以后,各修复组位移变化均小于A组。结论 各种修复均为有效修复。从生物力学固定效果而言,固定效果改良缝线桥组优于Krackow缝合法固定和“8字”网兜法,Kessler缝合法固定相对最差。但实际的临床使用需要考虑损伤程度、切口位置、手术操作时间等因素综合选取修复方案,推荐按E、B、D、C的顺序依次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骨折 骨折修复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分析比较锚袢钢板和张力带技术固定髌骨下极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2
作者 李明 杜兵 武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05-605,共1页
目的比较锚袢钢板(ALP)和张力带技术治疗不同程度髌骨下极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为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获取髌骨三维模型后,模拟不同位置骨折线和内固定装置,随后设置相关材料属性,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ALP和Kirschner... 目的比较锚袢钢板(ALP)和张力带技术治疗不同程度髌骨下极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为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获取髌骨三维模型后,模拟不同位置骨折线和内固定装置,随后设置相关材料属性,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ALP和Kirschner钢丝张力带联合髌骨环扎固定治疗不同程度髌骨下端骨折(骨折线位于髌骨下3/16处为I度,位于2/16处为Ⅱ度,位于1/16处为Ⅲ度)的生物力学特性。回顾2018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例髌骨下极撕脱骨折患者(ALP固定)的临床资料,分析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I度髌骨下极骨折,张力带组最大位移是ALP组的1.77倍,最大应力是ALP组的1.21倍;对于Ⅱ度髌骨下极骨折,张力带组最大位移是ALP组的2.22倍,最大应力是ALP组的1.53倍;对于Ⅲ度髌骨下极骨折,张力带组最大位移是ALP组的3.43倍,最大应力是ALP组的1.60倍。经ALP治疗,所有髌骨下极撕脱骨折均获得良好的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LP生物力学稳定性受骨折线变化影响较小,相比张力带技术更具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骨折 张力带技术 骨折线 内固定装置 钢丝张力带 力学稳定性 生物力学特性 A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锚钉固定结合缝线张力带技术治疗老年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左强 吕天润 +2 位作者 方加虎 秦晓东 黄晓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27-1431,共5页
目的:探索运用双线锚钉固定结合缝线张力带技术治疗老年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髌骨下极骨折患者共55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双线锚钉固定结合缝线张... 目的:探索运用双线锚钉固定结合缝线张力带技术治疗老年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髌骨下极骨折患者共55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双线锚钉固定结合缝线张力带治疗组(A组)和传统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组(B组),A组27例,B组28例。对两组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数据和术后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和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2个月。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Bostman评分和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等指标上,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前等待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比较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老年髌骨下极骨折运用双线锚钉固定结合缝线张力带技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骨折 双线锚钉 缝线张力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有限元分析爱惜邦线缝合固定与带线锚钉固定髌骨下极骨折的稳定性差异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伟 马晓孟 +2 位作者 程安源 夏平 许福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9-484,共6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爱惜邦线缝合固定与带线锚钉缝合固定髌骨下极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的膝关节CT图像,建立髌骨下极骨折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5#爱惜邦线、带线锚钉骨折固定三维模型。其中,模型1采...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爱惜邦线缝合固定与带线锚钉缝合固定髌骨下极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的膝关节CT图像,建立髌骨下极骨折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5#爱惜邦线、带线锚钉骨折固定三维模型。其中,模型1采用5#爱惜邦线独立间断垂直缝合技术固定髌骨下极骨折,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将两端爱惜邦尾线从髌腱下方连续锁边缝合至对侧骨折近端并收紧打结,模型3采用锚钉技术固定。分析在不同屈膝角度下各骨折固定模型的应力和位移分布。结果在0°~90°范围内,随着屈膝角度增加,最大应力和最大位移也随之增大。在同一屈膝角度下,带线锚钉固定方式的应力水平最高,爱惜邦线固定联合锁边缝合方式的应力水平最低且应力分布最均匀;单纯爱惜邦线缝合的位移形变量最大,带线锚钉固定方式的位移形变量最小。结论爱惜邦线缝合后加以髌腱周围的锁边缝合最大位移相对适中,且最大应力也相对较小,是临床中固定髌骨下极骨折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骨折 爱惜邦线 带线锚钉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的髌骨下极骨折分型 被引量:3
5
作者 许福生 张伟 +2 位作者 牛飞 程安源 夏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6-648,共3页
目的基于三维CT图像对髌骨下极骨折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67例髌骨下极骨折的三维CT图像并分型。用Kappa系数评估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自身可信度。结果髌骨下极骨折分为无移位骨折(Ⅰ型)和移位骨折(Ⅱ型)两... 目的基于三维CT图像对髌骨下极骨折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67例髌骨下极骨折的三维CT图像并分型。用Kappa系数评估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自身可信度。结果髌骨下极骨折分为无移位骨折(Ⅰ型)和移位骨折(Ⅱ型)两型。移位骨折可分为3个亚型:Ⅱa型,大块型骨折,包括髌骨下极1枚孤立性骨折块,或2枚较大的骨折块;Ⅱb型,粉碎性骨折,多枚较小的骨折块,包括冠状位和矢状位骨折块;Ⅱc型,袖套样撕脱骨折,沿髌骨下极整个弧面的呈内外方向的长弧形骨折,多为粉碎性的,骨折块非常薄。本研究中Ⅰ型8例,Ⅱa型11例,Ⅱb型42例,Ⅱc型6例。观察者之间的可信度平均K值为0.782(0.682~0.896),基本可信;观察者自身可信度平均K值为0.837(0.786~0.884),完全可信。结论本文髌骨下极骨折分型方法有较高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型 髌骨骨折 髌骨下极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滑轮技术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羽 王树强 +2 位作者 房雷 沈孜良 徐盛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35-1138,共4页
目的探讨双滑轮技术结合“8”字张力带在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采用双滑轮技术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了10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22~58岁,平均(36.4±... 目的探讨双滑轮技术结合“8”字张力带在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采用双滑轮技术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了10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22~58岁,平均(36.4±11.4)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5 d,平均(2.8±1.1)d。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摔伤3例,运动创伤1例。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临床评估指标包括术后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优良率、随访时X线片检查结果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24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愈合良好,无膝前疼痛及其他并发症。术后6个月膝关节X线片检查示10例患者髌骨骨折均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角度为132.0°±12.3°;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为(28.5±1.8)分,优9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双滑轮技术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术后患者可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滑轮技术 张力带 髌骨 髌韧带 带线锚钉 髌骨下极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