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脊髓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和酪氨酸激酶受体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8
1
作者 艾坤 张泓 +3 位作者 匡静之 张雨辰 李景兴 鲍秋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48-950,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脊髓组织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A(Trk 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电针治疗该病的可能机制。方法: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穴位组... 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脊髓组织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A(Trk 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电针治疗该病的可能机制。方法: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穴位组和电针对照点组,每组10只。术后第15天起按组电针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分别施以7次治疗,治疗结束后取脊髓组织行Western blot检测NGF及其受体Trk A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电针治疗7天后,脊髓组织中NGF及受体Trk A的表达均提高,而且针刺穴位组效果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点组。结论:电针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可显著提高脊髓组织中NGF及受体Trk A的表达,并可能通过提高NGF及受体Trk A的表达而达到抑制膀胱逼尿肌亢进,恢复膀胱功能活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骶上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生长因子 酪氨酸激酶受体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尿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许明 张泓 +3 位作者 刘继生 张健 尹秀婷 张雨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69-875,共7页
目的建立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并进行尿流动力学分析和评价。方法 40只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实验组采用改良的脊髓横断法制作T_(10)脊髓损伤模型,术后采用Crede... 目的建立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并进行尿流动力学分析和评价。方法 40只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实验组采用改良的脊髓横断法制作T_(10)脊髓损伤模型,术后采用Crede手法辅助排尿并记录尿量,记录单天成模大鼠只数。模型稳定后对所有大鼠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HE染色观察膀胱的组织形态学差异。结果实验组大鼠死亡4只。模型大鼠尿量在术后第18天减少至相对稳定水平,术后21 d模型成功24只。实验组膀胱最大容量小于对照组(t=3.150,P=0.021),膀胱基础压力、膀胱最大压力、漏尿点压力明显大于对照组(t>3.125,P<0.01),膀胱顺应性明显小于对照组(t=5.330,P=0.002)。结论脊髓横断法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可复制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上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动物模型 尿流动力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及脊髓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0
3
作者 许明 张泓 +4 位作者 张健 刘继生 尹秀婷 艾坤 邓石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38-1344,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髓内细胞凋亡率及脊髓组织中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从60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36只,按脊髓横断法制作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后,将符合要求的模型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 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髓内细胞凋亡率及脊髓组织中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从60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36只,按脊髓横断法制作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后,将符合要求的模型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各12只,其余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各12只;术后第19天取"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行电针干预,连续治疗7天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并用TUNEL法测定髓内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尿流动力学,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的膀胱基础压力、膀胱最大压力、漏尿点压力升高(P<0.05),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膀胱基础压力、膀胱最大压力、漏尿点压力均降低(P<0.05),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均升高(P<0.01);(2)髓内细胞凋亡率,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针组的脊髓组织TUNEL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脊髓组织TUNEL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3)Caspase-3蛋白表达,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脊髓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脊髓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可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压力、最大容量及顺应性,降低受损脊髓组织的凋亡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脊髓组织中凋亡效应蛋白Caspase-3的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骶上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尿流动力学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逼尿肌亢进大鼠逼尿肌中环腺苷酸和蛋白激酶A含量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艾坤 许明 +6 位作者 刘琼 邓石峰 刘继生 祁芳 易细芹 瞿启睿 张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7-144,共8页
目的探讨电针改善骶上脊髓损伤休克期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抽取12只作为空白组,12只作为假手术组,剩余36只采用改良T10脊髓横断法制作神经源性膀胱模型,从符合要求的模型大鼠中二次... 目的探讨电针改善骶上脊髓损伤休克期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抽取12只作为空白组,12只作为假手术组,剩余36只采用改良T10脊髓横断法制作神经源性膀胱模型,从符合要求的模型大鼠中二次随机抽取12只作为模型组,12只作为电针组。造模术后第19天取次髎、中极、三阴交行电针干预,连续治疗7 d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ELISA法测定逼尿肌环腺苷酸(cAMP)、蛋白激酶A(PKA)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逼尿肌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激酶(p-MLCK)水平。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明显降低(P<0.01),膀胱基础压和漏尿点压明显升高(P<0.01);逼尿肌cAMP和PKA含量明显降低(P<0.01),逼尿肌p-MLCK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明显增加(P<0.01),膀胱基础压和漏尿点压降低(P<0.05);逼尿肌内cAMP和PKA含量升高(P<0.05),逼尿肌p-MLCK水平升高(P<0.05)。结论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穴可改善完全性脊髓损伤后逼尿肌亢进大鼠膀胱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上调逼尿肌中cAMP、PKA表达,使MLCK磷酸化而失活,从而促进逼尿肌舒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骶上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环磷酸腺苷 蛋白激酶A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逼尿肌亢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通道探讨电针治疗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宁 秦合伟 +4 位作者 李彦杰 牛丽 牛雨晴 宋雪梅 刘昊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126-3131,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中极”“关元”穴对骶上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型大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脊髓横断法建立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电针组以“中极”“关元”穴进行电针干预(10 Hz/50 Hz,强度1 mA),抑制剂组给予capsaze... 目的探讨电针“中极”“关元”穴对骶上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型大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脊髓横断法建立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电针组以“中极”“关元”穴进行电针干预(10 Hz/50 Hz,强度1 mA),抑制剂组给予capsazepine(2.5 mL,100 nmol/L,30 min)灌注。结束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HE染色观察膀胱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膀胱ICC细胞C⁃Kit、P2X_(2)受体阳性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膀胱组织中TRPV1、C⁃Kit、P2X_(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和漏尿点压升高,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下降(P<0.01),膀胱组织中TRPV1、C⁃Kit、P2X2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抑制剂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和漏尿点压下降,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升高(P<0.01),膀胱组织中TRPV1、C⁃Kit、P2X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中极”“关元”穴可通过抑制TRPV1通道减少膀胱ICC细胞上的P2X_(2)受体表达,减少平滑肌收缩频率,改善膀胱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骶上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 CAJAL间质细胞 P2X_(2)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制备 被引量:25
6
作者 张雨辰 张泓 +3 位作者 艾坤 鲍秋影 李景兴 匡静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2-546,共5页
目的:提供一套较系统、可重复率高、可变系数低的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制备方案。方法:采用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并加以改良,在Hassan Shaker法的基础上改用国内动物造模常用的水合氯醛行腹腔麻醉,用牙科钩沿横断椎间隙横向钩出脊髓,... 目的:提供一套较系统、可重复率高、可变系数低的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制备方案。方法:采用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并加以改良,在Hassan Shaker法的基础上改用国内动物造模常用的水合氯醛行腹腔麻醉,用牙科钩沿横断椎间隙横向钩出脊髓,手术刀切断脊髓后反复刮扫以确定脊髓完全横断;并将此法运用于不同节段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制作,根据骶上和骶髓的分组选择不同的位置(T10/11和L2/3椎间隙)进行手术完全切断脊髓,并配合相应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案。结果:改良后的造模方案提高了造模后大鼠的存活率(骶上组80%,骶髓组90%)、成模率(骶上组70%,骶髓组80%)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骶上组70%,骶髓组60%);造模后大鼠最大膀胱容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与脊髓休克期相比,骶上组大鼠休克期后的最大膀胱容量明显降低(P<0.01),骶髓组大鼠容量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脊髓休克期后骶髓组大鼠最大膀胱容量明显高于骶上组(P<0.01);经光镜观察,造模后大鼠的膀胱组织形态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结论:采用改良Hassan Shaker法可制备大鼠骶上和骶髓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上脊髓损伤 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0脊髓节段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逼尿肌蛋白组学的生物信息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唐丽亚 瞿启睿 +7 位作者 刘琼 张雨辰 吴霞 胡碧浓 龙轶映 许明 张泓 艾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5-871,共7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筛查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逼尿肌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和关键信号通路。方法:采用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制作骶上脊髓损伤模型,利用TMT定量标记技术检测逼尿肌中表...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筛查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逼尿肌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和关键信号通路。方法:采用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制作骶上脊髓损伤模型,利用TMT定量标记技术检测逼尿肌中表达的蛋白质,将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2或<1/1.2,P<0.05,独立肽段(unique peptide)≥2的蛋白质定义为DEPs,使用Metascape对DEPs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及Cytoscape软件构建PPI网络,使用Cyto Hubba插件结合蛋白质的degree值筛选前10位的DEPs。结果: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漏尿点压力、膀胱最大容量和逼尿肌收缩频率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逼尿肌移行上皮增厚,肌纤维排列层次欠清晰。在逼尿肌中总共筛选出了244个DEPs,其中上调128个,下调116个;KEGG中显著富集了磷酸戊糖途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和多巴胺能突触等15条信号通路;通过Cyto Hubba筛选出前10位的DEPs: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lucose dehydrogenase 6-phosphate,G6pd)、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Mapt)等。结论:糖代谢、细胞骨架信号系统、多巴胺能突触等方面可成为骶上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的潜在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上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蛋白组学 生物信息分析 差异表达蛋白 逼尿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