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0例骨髓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向治纬 谢会忠 +1 位作者 余丽君 田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以及与骨髓细胞学诊断的关系。方法: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0例,非肝硬化引起血细胞减少的患者60例,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明确骨髓学诊断。肝硬化患者的骨髓检查结果按照骨髓增生度分级... 目的:探讨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以及与骨髓细胞学诊断的关系。方法: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0例,非肝硬化引起血细胞减少的患者60例,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明确骨髓学诊断。肝硬化患者的骨髓检查结果按照骨髓增生度分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度呈多样性,以增生明显活跃和增生活跃为多,肝硬化骨髓细胞学诊断呈多种类型。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与非肝硬化组的增生度分级不全相同(P<0.01),骨髓细胞学诊断类型构成不全相同(P<0.01)。肝硬化患者骨髓增生度分级不同组间粒红比、粒系、红系、巨核细胞数不全相同(P<0.01),明显活跃组粒红比、粒系低于活跃组,红系、巨核细胞数高于活跃组(P<0.01);活跃组粒红比值低于减低组,红系、巨核细胞数高于减低组(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骨髓增生度分级与骨髓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数相关,随着增生度分级下降,粒红比对应升高,骨髓红系、巨核细胞数对应下降;骨髓细胞学检查能够准确反映血细胞异常;骨髓学诊断意见为肝硬化血细胞减少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骨髓细胞学 细胞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一卓 黄东生 +8 位作者 史季桐 张伟令 赵军阳 李松峰 葛心 张谊 朱霞 李萍 洪亮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临床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211例患儿,在治疗前常规进行骨髓穿刺,并行骨髓细胞学检查,观察早期有无骨髓转移。结果在211例患儿中210例为正常骨...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临床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211例患儿,在治疗前常规进行骨髓穿刺,并行骨髓细胞学检查,观察早期有无骨髓转移。结果在211例患儿中210例为正常骨髓象,1例骨髓中发现有肿瘤细胞,但不能确定是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细胞。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早期骨髓转移发生率极低,入院患者是否应当常规做骨髓细胞学检查值得商榷。但骨髓细胞学检查仍然是早期发现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存在高风险转移因素的患儿仍应积极进行此项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 骨髓细胞学检查 转移 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细胞学检查对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3
作者 秦枫 杨泽松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3-285,共3页
目的:分析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与病因,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92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进行病因分析。结果: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65例,... 目的:分析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与病因,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92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进行病因分析。结果: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65例,占70.7%;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为27例,占29.3%。其中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20例,占21.7%,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14例,占15.2%,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8例,占8.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9例,占9.8%,脾功能亢进4例,占4.3%,溶血性贫血3例,占3.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2例,占2.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etechia,TTP)1例,占1.1%,Evans综合征1例,占1.1%,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3例,占3.3%。非造血系统疾病包括:肝病性贫血10例,占10.7%,感染性疾病10例,占10.7%,结缔组织疾病3例,占3.3%,骨髓转移癌1例,占1.1%,原因不明3例,占3.3%。结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病种多,常见为造血系统疾病,但不能忽视非造血系统疾病。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细胞减少 骨髓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中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马梦亭 田万林 +2 位作者 吴楠 张强 王凤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9-273,共5页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发热患者骨髓中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46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骨髓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三系细胞数量的相关性。结果:三系数量减...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发热患者骨髓中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46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骨髓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三系细胞数量的相关性。结果:三系数量减少、两系数量减少、一系数量减少、三系数量正常以及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检出噬血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86.4%、62.1%、38.3%、34.6%及33.3%。其中三系数量减少组与其它4组相比,单位面积噬血细胞数明显升高(P<0.001);两系数量减少组单位面积噬血细胞数高于一系数量减少组、三系数量正常组、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P<0.01);一系数量减少组与三系数量正常组、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三系数量正常组与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相比,单位面积噬血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的噬血细胞漏检率分别为15.78%、22.03%、62.22%、77.78%及53.84%。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尤其是外周血三系及两系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者要格外注意骨髓中噬血细胞的检出,同时对于三系细胞数量正常甚至至少有一系升高者也应仔细观察髓片中是否有噬血细胞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噬血细胞 骨髓细胞学检查 漏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 被引量:2
5
作者 韩永生 褚俊 +5 位作者 翟志敏 严激 周德存 胡闻 陈柯 严中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 探索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方法。方法 以5 杂氮胞苷( 5 Aza)对hMSC诱导,利用结蛋白抗体、房性利钠肽抗体以及闰盘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经反复多次传代后... 目的 探索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方法。方法 以5 杂氮胞苷( 5 Aza)对hMSC诱导,利用结蛋白抗体、房性利钠肽抗体以及闰盘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经反复多次传代后,细胞形态及抗原表达无改变,始终保持未分化状态和稳定扩增。利用5 Aza对其诱导后第2周始,免疫组化染色发现细胞结蛋白、闰盘蛋白以及房性利钠肽表达均为阳性,不同浓度5 Aza诱导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电镜观察发现这些细胞具有心肌细胞的特点。结论 在体外利用5 Aza可以诱导hMSC向心肌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祖代细胞/细胞学 骨髓细胞/药物作用 间质干细胞/细胞学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分化/药物作用 显微镜检查 电子 心肌/细胞学 脱氧胞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细胞学检查诊断组织胞浆菌病二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思俊 王继美 +1 位作者 李起伟 陈国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7-158,共2页
关键词 骨髓 细胞学检查 组织胞浆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细胞学在犬血液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7
作者 冯如意 张艳桃 +4 位作者 张怡雯 李冬 张璇 陈凯旋 姚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7-122,共6页
宠物临床对犬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断主要基于病理组织学技术,目前在及时确诊方面仍有待完善。为探索系统、可靠和快速的犬血液肿瘤诊断方法,本试验拟对临床21例犬血液肿瘤疑似病例,通过血常规检查、血涂片分类计数、影像学检查、骨髓穿刺... 宠物临床对犬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断主要基于病理组织学技术,目前在及时确诊方面仍有待完善。为探索系统、可靠和快速的犬血液肿瘤诊断方法,本试验拟对临床21例犬血液肿瘤疑似病例,通过血常规检查、血涂片分类计数、影像学检查、骨髓穿刺和骨髓液涂片技术综合应用以确诊肿瘤性质。结果显示,21例疑似病例被诊断为18例造血系统肿瘤和3例非造血系统肿瘤。18例造血系统肿瘤分别为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6例淋巴瘤,2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和3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3例非造血系统肿瘤均为肥大细胞瘤的骨髓转移,即肥大细胞白血病(MCL)。结果表明,临床采用血常规检查和血涂片分类计数可鉴定血液肿瘤患犬的细胞形态学异常,继之适应性应用骨髓细胞学技术辅助检查可确诊肿瘤的性质。因此,骨髓细胞学对犬血液肿瘤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血常规 骨髓穿刺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及其对坏死胰腺组织的修复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雅娟 李秀东 +3 位作者 陈强 凌翎 刘丽珠 范洪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36-838,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诱导转化为胰岛样细胞及其对坏死胰腺组织修复的可能性.方法:①取大鼠骨髓细胞,进行MSC培养纯化扩增,用bFGF、EGF、条件培养液、高糖培养基、B27、地塞米松、胰岛素等培养体系诱导MSC向胰岛细胞转化...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诱导转化为胰岛样细胞及其对坏死胰腺组织修复的可能性.方法:①取大鼠骨髓细胞,进行MSC培养纯化扩增,用bFGF、EGF、条件培养液、高糖培养基、B27、地塞米松、胰岛素等培养体系诱导MSC向胰岛细胞转化;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样细胞.②结扎大鼠胰腺组织及其血管6~7 h制作胰腺局部坏死模型.将分离、纯化、诱导的MSC和骨髓细胞用DAPI标记,分别移植到实验组(移植MSC)和对照组(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观察大鼠生存状态并于2周后取胰腺组织检测.结果:①体外扩增的MSC诱导转化后,细胞由初期的长梭形变成多角形或圆形并逐渐聚集成团.双硫腙染色大部分细胞团呈亮红色,初步表明MSC可诱导转化为胰岛样细胞.②实验组大鼠成活率达80%,坏死的胰腺组织被修复,变黑的胰腺组织基本恢复正常,胰腺组织中存在核呈兰色荧光的细胞;对照组的动物腹腔积水、粘连,2周内全部死亡.结论:大鼠骨髓MSC可在体外诱导转化为胰岛样细胞,并可修复损伤的胰腺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祖代细胞 中胚层 胰腺 造血干细胞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旭 王心蕊 +2 位作者 张海英 牛云 李玉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0-532,F0003,共4页
目的: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并在体外定向诱导h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方法: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法、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扩增hMSCs;应用地塞米松、吲哚美辛、IBMX及胰岛素定向诱导h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 目的: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并在体外定向诱导h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方法:利用Percoll梯度分离法、贴壁筛选法及单克隆培养法,分离、培养、扩增hMSCs;应用地塞米松、吲哚美辛、IBMX及胰岛素定向诱导h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结果:体外分离、培养出高度同源性的hMSCs,hMSCs具有独特的细胞免疫学表型,即CD73、CD105、CD166、CD90及CD44阳性,CD34、CD31及CD45阴性。诱导3 d后,hMSCs细胞内有小脂滴出现,诱导2周后,脂滴数量增加并相互融合,细胞由长梭形变为圆形或多边形。结论:成功建立hMSCs分离培养方法,体外定向诱导h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祖代细胞 细胞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吕玉明 程立明 +5 位作者 裴国献 蔡哲 舒峻 张可华 郭丽丽 俞庆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01-1404,共4页
目的:采用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3种物质作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基本辅剂,定向诱导犬第2代BMSCs,探讨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和成骨细胞的特征性鉴定方法。方法:... 目的:采用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3种物质作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基本辅剂,定向诱导犬第2代BMSCs,探讨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和成骨细胞的特征性鉴定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行犬髂骨穿刺,采集骨髓15~20mL,全骨髓10%FBS DMEM培养液进行原代培养。将第2代纯化的BMSCs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1×105/mL)接种于含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的DMEM/FI2培养液的培养瓶(皿)中,体外扩增培养、传代。对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骨桥素以及Ⅰ型胶原相关蛋白免疫荧光化学检测鉴定细胞性质。结果:原代培养的BMSCs形态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呈均匀分布生长。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形态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呈均匀分布生长,传代后细胞体积略变大;BMSCs成骨诱导增殖后电镜下细胞呈多边形,可见ALP染色阳性;经成骨细胞诱导培养14d后,细胞骨桥素以及Ⅰ型胶原相关蛋白表达阳性。结论:BMSCs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体外定向诱导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成骨细胞,且所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祖代细胞 成骨细胞 诱导分化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施雪英 陈先文 +2 位作者 任于果 徐仿成 胡慧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2-ME与BHA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方法大鼠股骨中分离MSCs,贴壁法体外扩增、传代。以二巯基乙醇(2-ME)预诱导,再加入2-ME、3-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BHA)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巢蛋白(nestin... 目的探讨2-ME与BHA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方法大鼠股骨中分离MSCs,贴壁法体外扩增、传代。以二巯基乙醇(2-ME)预诱导,再加入2-ME、3-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BHA)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联合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乙酰胆碱酯酶(AchE)、γ-氨基丁酸(GABA)、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以鉴定分化细胞的表型特征。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作为细胞分裂标记检测MSCs增殖特性。结果细胞诱导后具有神经细胞的形态,并被BrdU标记,nestin、NSE、MAP-2、AchE、GABA表达阳性,而GFAP、TH表达为阴性。结论2-ME和BHA在体外能够有效的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细胞学 间质干细胞/细胞学 神经形 细胞学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郭新 赵东海 +2 位作者 何旭 李玉林 李一雷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9-471,F003,共4页
目的:建立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观察大鼠MSCs(r 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用Percoll分离液分离出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在含10 %限定性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中培养,并传代扩增MSCs。结果:r MSCs是骨髓... 目的:建立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观察大鼠MSCs(r 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用Percoll分离液分离出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在含10 %限定性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中培养,并传代扩增MSCs。结果:r MSCs是骨髓粘附细胞中形态均一的同源细胞群,组织化学结果显示r MSCsPAS-过碘酸雪夫氏染色阳性,苏丹黑- B及碱性磷酸酶染色阴性。结论:所建立的大鼠MSCs的分离和培养条件可分选出骨髓粘附细胞中一组独特的同源细胞群,该细胞群有其特殊的代谢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祖代细胞 细胞培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皮肤深Ⅱ度烧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呼和塔娜 郭丽 +4 位作者 陈强 王建辉 尹飞 李鹏 范洪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4-336,共3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皮肤深 度烧伤的疗效。方法:体外培养扩增雄性豚鼠骨髓MSCs,以2×10 6 ·m L- 1 、2×10 7·m L- 1 细胞密度,移植给皮肤深 度烧伤的雌性受体鼠创面,对创面的愈合面积进行计算,用HE、...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皮肤深 度烧伤的疗效。方法:体外培养扩增雄性豚鼠骨髓MSCs,以2×10 6 ·m L- 1 、2×10 7·m L- 1 细胞密度,移植给皮肤深 度烧伤的雌性受体鼠创面,对创面的愈合面积进行计算,用HE、Masson染色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治疗组的皮肤创面修复较好,HE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真皮与表皮结构清晰,表皮各层清楚,而对照组的皮肤创面细胞各层次不清楚。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皮肤创面新生被覆上皮内,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对照组胶原增粗、排列不规则。2×10 6 ·m L- 1 、2×10 7·m L- 1 不同细胞密度的治疗侧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骨髓MSCs可促进皮肤深 度烧伤的愈合,对皮肤深 度烧伤具有明显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祖代细胞/移植 烧伤 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对极重度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晓丽 高磊 +2 位作者 宋宁霞 周虹 王健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87-1191,共5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输注对极重度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以C57BL/6(H-2b)雄性小鼠为供体制备MSC单细胞悬液。取雌性BALB/c(H-2d)小鼠120只作为受体,随机分为MSC-A组、MSC-B组、MSC-C组和PBS组(n=30),... 目的探讨异基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输注对极重度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以C57BL/6(H-2b)雄性小鼠为供体制备MSC单细胞悬液。取雌性BALB/c(H-2d)小鼠120只作为受体,随机分为MSC-A组、MSC-B组、MSC-C组和PBS组(n=30),均接受^(60)Coγ射线致死剂量(8Gy)照射,前3组小鼠于照射后2h分别经尾静脉输注MSC1×106、1×105、5×104/只,PBS组在相同时间点经尾静脉输注等体积(0.4ml)PBS。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及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的变化,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粒-单系祖细胞(CFU-GM)及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计数,对Y染色体进行检测,并观察小鼠股骨骨髓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各组小鼠经致死剂量照射后,WBC、HGB和PLT均迅速下降,PBS组小鼠于照射后17d内全部死亡。MSC-A、MSC-B、MSC-C组小鼠的外周血WBC、HGB、PLT在2周左右开始逐渐恢复,观察至56d,各组小鼠的生存率分别为61.9%、47.6%、38.0%。MSC各治疗组小鼠的生存率、骨髓单个核细胞、CFU-GM、CFU-S均明显高于PBS组(P<0.05),前述各项指标均随MSC输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移植后10d,MSC各治疗组小鼠骨髓中均可检测到Y染色体,但仅在移植后初期短暂植入。MSC输注后42d,MSC各治疗组骨髓增生活跃。结论异基因来源的骨髓源MSC单独输注可促进极重度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重建;随着MSC输注数量的增加,其促造血重建功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骨髓祖代细胞 辐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干细胞诱导转化成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翠萍 李为民 +3 位作者 金连弘 杨宝峰 井玲 付世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1-413,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Cs)在5-氮杂胞苷(5-aza)的作用下是否能向心肌细胞转化。方法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BMCs;用不同浓度的5-氮胞苷对BMCs进行体外诱导转化,并使用心肌特异性抗体(肌钙蛋白I和肌凝蛋白重链)对诱导后的BMCs进行免疫...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Cs)在5-氮杂胞苷(5-aza)的作用下是否能向心肌细胞转化。方法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BMCs;用不同浓度的5-氮胞苷对BMCs进行体外诱导转化,并使用心肌特异性抗体(肌钙蛋白I和肌凝蛋白重链)对诱导后的BMCs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分离培养后的BMCs生长密集,形态呈纺锤状,在5μmol/L和10μmol/L 5-aza的诱导下分化成类心肌细胞,前者诱导后生长更好。HE染色细胞质嗜酸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心肌特异性抗体阳性。电镜发现胞核居细胞中央,肌丝和幼稚肌结形成。结论在5-aza的诱导下,BMCs能转化成心肌细胞,5μmol/L 5-aza的诱导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祖代细胞 骨髓移植 肌钙蛋白I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归丸粗提取物对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瀚旻 高翔 晏雪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92-195,200,共5页
目的观察左归丸及其拆方的粗提取物对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细胞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左归丸的有效成分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利用透过性支持物(聚酯TranswellR透明嵌套)建立骨髓干细胞-肝组织细胞共培养体系,采用水煮醇沉方法提取制备左归丸及... 目的观察左归丸及其拆方的粗提取物对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细胞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左归丸的有效成分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利用透过性支持物(聚酯TranswellR透明嵌套)建立骨髓干细胞-肝组织细胞共培养体系,采用水煮醇沉方法提取制备左归丸及其拆方粗提取物加入共培养体系。骨髓干细胞与肝细胞共培养7、14、21、28、35d时分别取透过性支持物中的骨髓干细胞爬片用PAS法检测糖原,免疫细胞化学方法(ICC法)检测肝细胞标志物(AFP、CK18、Alb)。结果左归丸及其拆方粗提取物浓度高于1.56 mg/ml时,影响骨髓干细胞的存活,而浓度等于1.56 mg/ml时,共培养条件下骨髓干细胞的糖原、AFP、Alb、CK18的表达量,平行对照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干细胞对培养条件比较苛刻,一般的中药粗提制剂不适于骨髓干细胞-肝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归丸 骨髓祖代细胞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软骨形成 被引量:3
17
作者 单玉兴 张海玉 +2 位作者 张绍昆 刘一 徐莘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5-177,F002,共4页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在诱导刺激物作用下 ,使其分化为软骨细胞。方法 :在骨髓 MSCs培养液内加入地塞米松 1 0 - 7m ol· L- 1 ,维生素 C5 0 mg· L- 1 ,基因工程牛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 1...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在诱导刺激物作用下 ,使其分化为软骨细胞。方法 :在骨髓 MSCs培养液内加入地塞米松 1 0 - 7m ol· L- 1 ,维生素 C5 0 mg· L- 1 ,基因工程牛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 1 0 μg· L- 1 ,培养 1周后将 b FGF换为基因工程人转化生长因子 - β1 (TGF- β1 ) 1 0 μg· L- 1 ,继续培养 3周。结果 :细胞形态由纺锤形变为圆形或椭圆形 ,细胞分泌了大量的甲苯胺蓝异染的基质 ,形成了类软骨陷窝。碱性磷酸酶 (AL P)的活性增高了近 2 0倍。逆转录 PCR证实转化前的细胞主要表达 型胶原 m RNA。转化后的细胞主要表达 型胶原 m RNA。结论 :在该种诱导环境下 ,部分骨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祖代细胞 软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氮杂胞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肌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伟 王丽娜 +2 位作者 姜艳芳 王金成 段德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2,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在不同浓度5-氮杂胞苷(5-Aza)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成肌细胞过程中, 其对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鉴定4周龄Wistar大鼠骨髓MSCs,以不同浓度5-Aza作用,用四唑盐(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活力,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目的:探讨在不同浓度5-氮杂胞苷(5-Aza)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成肌细胞过程中, 其对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鉴定4周龄Wistar大鼠骨髓MSCs,以不同浓度5-Aza作用,用四唑盐(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活力,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通过RT-PCR及电泳测定诱导后大鼠的MSCs中骨骼肌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0和1 μmol·L-1 5-Aza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随着5-Aza浓度的增高,MSCs 的增殖逐渐减弱;20~30 μmol·L-1 5-Aza对细胞有毒性作用,影响其增殖。3和6 μmol·L-1 5-Aza,MSCs有骨骼肌肌动蛋白的表达;9和12 μmol·L-1 5-Aza,MSCs有骨骼肌肌动蛋白的表达,该浓度作用9 d后有部分细胞体明显增粗,12 d有肌管样细胞出现。结论:5-Aza影响干细胞分化,调控基因的表达及调控MSCs向肌细胞定向分化为肌管样细胞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祖代细胞 骨髓间充质于细胞 5-氮杂胞苷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共培养对脐血造血干细胞扩增的作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金福 王立娟 +1 位作者 JennyHarrintong IanKMcNiece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3-97,102,共6页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异体移植对高剂量化疗的患者恢复造血功能是一种有效的细胞学疗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能提高有效植入的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将扩增10 d的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给高剂量化疗的成人患者,患者平均约在移植后的第26...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异体移植对高剂量化疗的患者恢复造血功能是一种有效的细胞学疗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能提高有效植入的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将扩增10 d的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给高剂量化疗的成人患者,患者平均约在移植后的第26天(第15~45天)达到了嗜中性粒细胞的植入.为了加快有核细胞数量的扩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成熟.在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培养基质细胞层,采取阶段扩增方法培养单个核细胞和分选的CD34 细胞,并与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进行对照.从冻存的脐带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和CD34 细胞分别在含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100 mL培养袋中用50 mL ADM培养液培养7 d,7 d后收获细胞并移入含有1L ADM培养液的1 L培养袋中继续培养7 d.每天计数细胞量.14d后收获细胞,并进行相应的细胞分析.扩增的结果表明,在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中,单个核细胞培养的有核细胞扩增了346倍,CD34 细胞培养的有核细胞扩增了674倍.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非共培养体系中,两者分别扩增了152倍和377倍.两种培养体系都获得了定向祖细胞(GM—CFC)和原始祖细胞(HPP—CFC)的扩增.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共培养体系获得了更多的嗜中性粒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体外扩增 细胞培养 异体移植 细胞学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学玲 刘亢丁 +3 位作者 江新梅 文佳媚 李桂玉 李楠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7-431,共5页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扩增人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免疫学表型;健康Wistar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脑...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扩增人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免疫学表型;健康Wistar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脑缺血/再灌注后无处理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后移植无血清DMEM组(D组)、脑缺血/再灌注后移植人MSCs组(E组),每组10只。D、E两组脑缺血周边区(右侧)分别移植无血清培养基5μL和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MSCs(4×105.μL-1)5μL;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rdU标记的人MSCs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体内存活情况;采用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观察各组大鼠术后1、3、7及28 d行为学变化。结果:成功地分离并纯化人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P3MSCs结果显示,CD44、CD29均呈阳性表达,CD34、CD45、CD31均呈阴性表达;移植的人MSCs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周边区聚集并存活。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随着细胞移植后时间延长均逐渐降低,移植人MSCs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0.05),该组大鼠移植人MSCs后7 d时行为学评分低于同组内其他时间点(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周边注射人MSCs显著地改善大鼠脑缺血症状,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可更客观地评价大鼠长时间运动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祖代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大鼠 Wistar 脑缺血 行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