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抑制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被引量:2
1
作者 霍毅 陈功金 +5 位作者 申彦彦 李柄毅 李玉芳 席文锦 杨安钢 王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54-1657,共4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b样SWIRM和MPN结构域1(MYSM1)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吞噬、抗原提呈、炎性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的骨髓细胞,在体外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 目的研究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b样SWIRM和MPN结构域1(MYSM1)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吞噬、抗原提呈、炎性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的骨髓细胞,在体外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骨髓细胞分化为DC,利用小干涉RNA(siRNA)下调MYSM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微球实验检测BMDC的吞噬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的抗原提呈功能、实时定量PCR检测BMDC的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变化,探讨MYSM1下调后DC在固有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结果下调MYSM1的表达后,BMDC的吞噬功能无显著变化,抗原提呈功能增强,IL-6、TNF-α的表达增强。结论 MYSM1在固有免疫应答中可以抑制BMDC的抗原提呈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 Myb样SWIRM和MPN结构域1(MYSM1)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 固有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1b激动剂leukadherin-1通过阻断NF-κB p65通路抑制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TLR7和TLR9活化 被引量:1
2
作者 翟伟伟 邹孟君 +6 位作者 孙明慧 梁玥 董知临 张馨元 杨永红 董冠军 司传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整合素CD11b激动剂白细胞黏附素1(LA1)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中Toll样受体7(TLR7)和TLR9通路活化的影响,并探索其调控机制。方法成功诱导BMDC,用CCK-8法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Ⅴ/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 目的研究整合素CD11b激动剂白细胞黏附素1(LA1)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中Toll样受体7(TLR7)和TLR9通路活化的影响,并探索其调控机制。方法成功诱导BMDC,用CCK-8法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Ⅴ/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筛选出对BMDC活性和凋亡都无影响的LA1浓度。LA1预处理BMDC 2 h后,用TLR7激动剂R837和TLR9激动剂CpG1826刺激BMDC,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面标志CD4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IL-12p4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MDC中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结果LA1浓度低于20μmol/L时对BMDC活力和凋亡无影响;LA1预处理显著抑制BMDC中R837和CpG1826诱导的CD40、CD86和MHC-Ⅱ的表达;LA1预处理显著抑制BMDC培养上清中R837和CpG1826诱导的IL-6、IL-12p40和TNF-α的含量;进一步研究发现,LA1预处理显著抑制BMDC中R837和CpG1826激活的NF-κB p65磷酸化水平。结论CD11b激动剂LA1可显著抑制BMDC中TLR7和TLR9通路的活化,且通过NF-κB p65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 Toll样受体(TLR) 整合素CD11b 细胞黏附素1(LA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sculin影响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雷廷 夏雨 +4 位作者 余静 刘可 种慧敏 李遂焰 严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9-546,共8页
目的探讨新型转录因子Musculin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野生型(wildtype,WT)和Musculin敲除(knockout,KO,-/-)小鼠骨髓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 目的探讨新型转录因子Musculin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野生型(wildtype,WT)和Musculin敲除(knockout,KO,-/-)小鼠骨髓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IL-4体外诱导BMDC,7 d后加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继续培养24 h;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收集WT组和Musculin-/-组BMDC及上清,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细胞表达CD11c、CD40、CD80、CD86、PD-L1和IAIE的比例,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刺激异源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es,SI),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IL-1β、IL-6、IL-10、IL-12(P40)、IL-12(P70)和TNF-α的水平。结果与WT组比较,Musculin-/-组BMDC形态相似,纯度无明显差异;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和CD86的比例显著下降(P<0.05),共抑制分子PD-L1和MHC-Ⅱ分子IAIE的比例也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刺激异源淋巴细胞后的数量和刺激指数上升,尤其是刺激5 d以后(P<0.05);上清中促炎因子IL-1β、IL-6、IL-12(P40)、IL-12(P70)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Musculin可能增强BMDC介导的免疫功能并抑制炎症反应,提示Musculin能够调控BMDC的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culin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Th17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超 韦燕凯 +1 位作者 魏瑞华 粘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33-939,共7页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中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光感受器细胞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调控。方法分离野生型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冲洗骨髓腔得到骨髓细...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中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光感受器细胞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调控。方法分离野生型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冲洗骨髓腔得到骨髓细胞,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定向诱导分化为BMDCs。诱导培养第5天,将未成熟的BMDCs分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和拟似物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miR-338-3p拟似物和拟似物阴性对照。转染后24 h,加入100 ng/ml脂多糖刺激BMDCs成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DCs中miR-338-3p及IL-6、IL-23、IL-1βmRNA表达。采用IRBP 1-20、弗氏不完全佐剂(IFA)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主动免疫小鼠诱导EAU模型,免疫后第13天,分离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分别将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和拟似物阴性对照组BMDCs与T细胞在含有IRBP 1-20的培养基中共培养,Th17细胞条件诱导,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共培养细胞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IL-17+细胞比率。此外,为进一步验证BMDCs中miR-338-3p对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分别将miR-338-3p抑制剂或抑制剂阴性对照转染的BMDCs与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共培养,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结果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BMDCs中miR-338-3p相对表达量较拟似物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1,P=0.002)。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4±0.16和1.33±0.16,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00±0.01和1.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2,P=0.022;t=3.681,P=0.021);ELISA检测结果显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为(5941.00±452.40)pg/ml,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4299.00±348.3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9,P=0.008),miR-338-3p抑制剂转染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为(3092.00±200.90)pg/ml,明显低于抑制剂阴性对照组的(4063.00±131.5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5,P=0.00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IL-17+细胞比例为(8.03±1.35)%,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4.52±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8,P=0.017)。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BMDCs中IL-6、IL-23和IL-1β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3±0.21、2.21±0.56和2.32±0.43,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1.00±0.06、1.00±0.07和1.01±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90,P=0.001;t=3.747,P=0.020;t=5.280,P=0.006)。结论miR-338-3p过表达可以增强BMDCs中Th17细胞极化相关因子IL-6、IL-23和IL-1β的表达,促进IRBP 1-20特异性Th17细胞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细胞17 免疫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微小RNA 338-3p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P8、MRP14及MRP8/14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成熟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小芹 李杏 +1 位作者 白永坤 孙尔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7-631,共5页
目的探讨髓样相关蛋白8(MRP8)、MRP14及其异二聚体MRP8/14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表型成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及纯化小鼠BMDC,分为对照组、1μg/m L MRP14处理组、1μg/m L MRP8处理组、1μg/m L MRP8/14处理组。采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髓样相关蛋白8(MRP8)、MRP14及其异二聚体MRP8/14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表型成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及纯化小鼠BMDC,分为对照组、1μg/m L MRP14处理组、1μg/m L MRP8处理组、1μg/m L MRP8/14处理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刺激后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情况。结果 MRP14、MRP8及MRP8/14均能促进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表达,MRP14、MRP8均能促进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MHCⅡ表达,且MRP14和MRP8/14促进BMDC表达CD80、CD86的能力强于MRP8。结论 MRP14、MRP8及MRP8/14通过增加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而促进BMDC的表型成熟,且MRP8、MRP14及MRP8/14三者促进DC表达各种共刺激分子的能力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样相关蛋白8(MRP8) 髓样相关蛋白14(MRP14) 髓样相关蛋白8/14(MRP8/14)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 表型成熟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志文 李立强 +1 位作者 张武 李明皓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77-582,共6页
目的分离DA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并进行体外培养及鉴定。方法取出DA大鼠的股骨、胫骨之间骨髓腔的骨髓细胞,并联合应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20 ng/mL和10 ng/mL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培... 目的分离DA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并进行体外培养及鉴定。方法取出DA大鼠的股骨、胫骨之间骨髓腔的骨髓细胞,并联合应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20 ng/mL和10 ng/mL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培养7 d,诱导DA大鼠骨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ELISA检测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培养上清液IL-12水平,倒置显微镜观察BMDC增殖情况以及形态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DC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imDC表面特异性标志物OX62/CD103、CD40、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imDC诱导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DA大鼠骨髓细胞经体外培养可获得大量imDC;imDC高表达OX62,低表达CD40、CD80、CD86、MHC-Ⅱ;rmIL-10处理的imDC上清液IL-12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rmIL-4处理组则相反;imDC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结论成功建立简易分离培养高纯度的DA大鼠imDC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大鼠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C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及不同免疫方式抗肿瘤作用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梁春敏 钟翠平 +5 位作者 郑宁 刘彬彬 孙瑞霞 吴欣 刘银坤 叶胜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21-726,共6页
目的:应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成熟肽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SLC)转染树突状细胞(DC),探讨一种基因修饰DC的新方法及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体外构建rAAVSLC,按MOI为10、50、100与腺病毒(Ad2)协同转染小鼠骨髓来源成熟和... 目的:应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成熟肽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SLC)转染树突状细胞(DC),探讨一种基因修饰DC的新方法及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体外构建rAAVSLC,按MOI为10、50、100与腺病毒(Ad2)协同转染小鼠骨髓来源成熟和未成熟DC,GFP作为成功转染的示踪蛋白。RTPCR在mRNA水平、ELISA在蛋白水平检测SLC表达,Transwell检测转染DC的培养上清对T细胞的趋化作用。瘤苗的在体效应通过C57BL/6J小鼠肿瘤模型验证。皮下接种Hepal6肿瘤细胞后成瘤小鼠分成3组:①生理盐水对照组,瘤内或足垫注射NS;②单纯DC对照组,瘤内或足垫注射未修饰DC;③SLC基因修饰DC组,瘤内或足垫注射SLC基因修饰的DC。每隔7天注射1次,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4周后分离瘤体,用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瘤体内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rAAVSLC在MOI为100时能成功转染DC,未成熟DC的转染效率显著高于成熟DC,并产生对T细胞有明显趋化生物学活性的SLC。动物实验表明,瘤内注射SLC修饰后DC,肿瘤大小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显示瘤体内有较多的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足垫注射SLC修饰的DC与对照组相比,抗肿瘤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rAAVSLC在Ad2的辅助下能有效转染未成熟DC并能表达具有趋化生物学活性的SLC。SLC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瘤内注射以其对CD4+T细胞、CD8+T细胞的吸引作用而发挥了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同时也进一步证实用树突状细胞进行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时,不同免疫方式对疗效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相关病毒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27a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刘信攸 周阳春 +3 位作者 王瑶 杨晓俊 沈历宗 吴文溪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5,39,共6页
目的:研究microRNA-27a(miR-27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成熟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 DC)转染miR-27a的模拟物(mi... 目的:研究microRNA-27a(miR-27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成熟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 DC)转染miR-27a的模拟物(miR-27a mimics)后,用LPS刺激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ELISA方法检测其上清中的IL-12p70及IL-10蛋白水平,RT-PCR方法检测其细胞内IL-12p40及IL-10 mRNA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未处理的im DC比较,LPS刺激24 h后的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均显著增高(均P<0.001);LPS刺激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转染miR-27a mimics细胞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01),且显著抑制IL-12分泌(P<0.01)、促进IL-10分泌(P<0.05),并显著减弱LPS刺激的DC促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P<0.01)。结论:miR-27a影响小鼠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以及细胞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27a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成熟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