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拿[扌衮]法对骨骼肌钝挫伤家兔模型损伤后炎症及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阮磊 黄博 +4 位作者 王兰兰 薛惠天 孙梦龙 段苗苗 彭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 探讨推拿[扌衮]法对家兔骨骼肌钝挫伤后相关纤维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对骨骼肌钝挫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兔1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和治疗(C)组,每组5只。使用自制改良重力锤打击装置对模型组和治疗组... 目的 探讨推拿[扌衮]法对家兔骨骼肌钝挫伤后相关纤维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对骨骼肌钝挫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兔1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和治疗(C)组,每组5只。使用自制改良重力锤打击装置对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治疗组家兔于造模成功后7 d给予推拿[扌衮]法干预,频率140次/min,2次/d,3 min/次,共治疗3 d。干预结束后1 d进行取材。HE和Masson染色观察兔股四头肌病理改变;Western-blot检测各组股四头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特异性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1,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I型胶原蛋白(I collagen,COL-I)表达。结果 空白组肌组织结构规整;模型组肌组织形态迥异,边界模糊,间隙显著增宽,炎细胞浸润显著,四周胶原纤维生成增加;治疗组肌组织结构相对完整,间隙缩小,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与胶原纤维生成,其病理修复程度显著优于模型组。检测家兔股四头肌MMP-9、TIMP-1、TGF-β1、COL-I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治疗组明显增加(P<0.01);但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推拿[扌衮]法能够通过减少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抑制骨骼肌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9、TIMP-1、TGF-β1及COL-I表达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法 骨骼肌钝挫伤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转化生长因子-Β1 I型胶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安宁 罗雪林 +6 位作者 黄思琴 唐成林 赵丹丹 罗翱 谭程方 代妮 于芒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94-600,共7页
目的:研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变化趋势,探讨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可能生物学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损伤后1 d组、3 d组、5 d组、7 d组、14 d组,每组各6只,采用自制打击装置建立腓... 目的:研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变化趋势,探讨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可能生物学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损伤后1 d组、3 d组、5 d组、7 d组、14 d组,每组各6只,采用自制打击装置建立腓肠肌钝挫伤模型。HE染色观察各组腓肠肌的形态结构;免疫印迹检测各组腓肠肌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 Ser473)、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Ser2448)的蛋白表达量;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腓肠肌中成肌分化抗原(MyoD)、肌细胞生成素(MyoG)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损伤后1 d可见肌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损伤后3 d和5 d可见新生的成肌细胞和肌管;损伤后7 d和14 d可见新生肌细胞和胶原纤维。(2)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损伤后1 d、3 d、14 d组的各蛋白表达量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5 d组PI3K、Akt、P-Akt Ser473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mTOR和P-mTORSer2448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损伤后7 d组PI3K、P-Akt Ser473、mTOR、P-mTORSer2448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Akt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3)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损伤后1 d组Myo D1和MyoG的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P<0.01);损伤后3 d、5 d、7 d各组Myo D1和Myo G的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损伤后14 d组MyoG的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MyoD1的mRNA表达量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具有时间规律性地正向调控骨骼肌钝挫伤后的自我修复,可以作为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骨骼肌损伤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钝挫伤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成肌分化抗原 肌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肌钝挫伤后愈合质量的肌电评价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疾忤 陈世益 +1 位作者 李云霞 张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 :观察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 ,不同干预方法对骨骼肌修复过程中肌电信号的影响 ,研究肌电图在骨骼肌损伤愈合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 :10 8只雄性SD大鼠 ,利用自制的重物坠落打击装置造成右侧腓肠肌钝挫伤。随机分成 3组 ,即胰岛素样... 目的 :观察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 ,不同干预方法对骨骼肌修复过程中肌电信号的影响 ,研究肌电图在骨骼肌损伤愈合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 :10 8只雄性SD大鼠 ,利用自制的重物坠落打击装置造成右侧腓肠肌钝挫伤。随机分成 3组 ,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 - 1)组、中药组和自然愈合组 ,分别于损伤局部注射IGF - 1、黄芪丹参注射液、不作处理。于伤后第 2、5、7、10、14、2 1、2 8、35、5 6天观察并比较双侧腓肠肌的肌电图变化 ,记录纤颤电位和正尖波等自发活动 ,分析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并测量其潜伏期和波幅 ,观察伤后CMAP的变化。结果 :(1)各组大鼠均于伤后第 2~ 5天出现纤颤电位和正尖波 ,约至第 7~ 10天达到高峰 ,然后逐渐减少。以IGF - 1组最早消失 ,中药组次之。 (2 )各组大鼠的伤侧肌电图CMAP中的潜伏期逐渐缩短 ,波幅逐渐增高。以IGF - 1组最快 ,中药组次之 ,自然愈合组最慢。 (3)伤后第 8周 ,IGF - 1组和中药组大鼠损伤侧CMAP波幅接近正常 ,自然愈合组则显著低于其它两组。结论 :(1)肌电图检测证实 ,IGF - 1和黄芪丹参注射液均具有促进骨骼肌损伤愈合的作用 ,但以IGF - 1的作用更明显。 (2 )损伤肌肉局部肌电信号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钝挫伤 愈合 肌电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中药 黄芪丹参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1和黄芪丹参治疗骨骼肌钝挫伤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陈疾忤 陈世益 +1 位作者 李云霞 张鹏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黄芪丹参的治疗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愈合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制作成右侧腓肠肌钝挫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3组,即IGF-1组(注射外源性IGF-1),中药组(注射黄芪丹参注射液)和自然愈合组。于伤后7...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黄芪丹参的治疗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愈合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制作成右侧腓肠肌钝挫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3组,即IGF-1组(注射外源性IGF-1),中药组(注射黄芪丹参注射液)和自然愈合组。于伤后7、14、21、28、42、56d测双侧腓肠肌的最大颤搐强度、断裂强度和拉伸长度。结果(1)自然愈合组损伤骨骼肌力学指标在伤后8周仍明显低于正常;(2)IGF-1组和中药组改善的速度和程度均明显高于自然愈合组,以IGF-1组尤为显著;(3)IGF-1治疗组修复的损伤骨骼肌,其最大颤搐张力和断裂强度均明显高于健侧。结论(1)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自然愈合组修复质量不佳;(2)IGF-1和黄芪丹参具有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的作用,其中以IGF-1的作用更为显著;(3)IGF-1可能有促进骨骼肌肥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 治疗 骨骼肌钝挫伤 生物力学 中药 黄芪丹参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断裂强度和拉伸率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董宇 陈世益 +2 位作者 李云霞 杨川川 吴子英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3-285,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在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黄芪注射液组、自然愈合组、正常组。对黄芪注射液组和自然愈合组大鼠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其右侧腓肠肌钝挫伤,分别于伤后第14、21、28、35...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在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黄芪注射液组、自然愈合组、正常组。对黄芪注射液组和自然愈合组大鼠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其右侧腓肠肌钝挫伤,分别于伤后第14、21、28、35、42、56天取材,测试大鼠双侧腓肠肌的断裂强度和拉伸率,并将每只大鼠的伤侧数值与健侧数值之比作为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大鼠的统计结果。结果:(1)断裂强度:自然愈合组至第56天基本达到正常水平,黄芪组明显早于自然愈合组,于第35天即达正常水平。(2)拉伸率:自然愈合组至第56天仍处于较低水平,黄芪组至第56天已达正常水平。结果提示:黄芪注射液可缩短骨骼肌钝挫伤愈合时程,改善骨骼肌收缩性质和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骨骼肌钝挫伤 愈合 断裂强度 拉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丹参注射液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王茂林 陈世益 +3 位作者 李云霞 吴淦桐 李宏云 王浩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1-653,697,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丹参注射液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微循环的影响。方法:78只雄性SD大鼠,分为中药治疗组、生理盐水组、自然愈合组。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右侧腓肠肌中段钝挫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局部注射黄芪丹参注射液、等量生理盐水以... 目的:观察黄芪丹参注射液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微循环的影响。方法:78只雄性SD大鼠,分为中药治疗组、生理盐水组、自然愈合组。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右侧腓肠肌中段钝挫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局部注射黄芪丹参注射液、等量生理盐水以及不注射药物。于损伤后2h、24h、72h、120h在体观察受损腓肠肌的微循环情况。空白对照组为正常大鼠,未经任何处理,同时进行微循环观察作为对照。结果:与生理盐水组和自然愈合组相比,中药治疗组微血管轮廓清晰,周围无渗血;微动脉直径在第24h、72h明显扩张(P<0.05),且毛细血管血流量在24h时明显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腓肠肌湿/干重比(W/D)在2h、24h时明显升高(P<0.05),但中药治疗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和自然愈合组(P<0.05)。各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骨骼肌钝挫伤后早期给予黄芪丹参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损伤骨骼肌的局部微循环,并减轻组织水肿程度,从而达到促进损伤骨骼肌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钝挫伤 黄芪丹参注射液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皂甙和丹参酮ⅡA注射液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茂林 陈世益 +2 位作者 李云霞 陈疾忤 李宏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皂甙和丹参酮ⅡA注射液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黄芪皂甙组、丹参酮ⅡA注射液组、黄芪皂甙+丹参酮ⅡA注射液组、黄芪丹参注射液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24只。采用打... 目的:观察黄芪皂甙和丹参酮ⅡA注射液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黄芪皂甙组、丹参酮ⅡA注射液组、黄芪皂甙+丹参酮ⅡA注射液组、黄芪丹参注射液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24只。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右侧腓肠肌中段钝挫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局部注射黄芪皂甙、丹参酮ⅡA注射液、黄芪皂甙+丹参酮ⅡA注射液(黄芪皂甙0.5 ml+丹参酮ⅡA注射液0.5 ml混合)、黄芪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0.5 ml+丹参注射液0.5 ml混合)及生理盐水,注射剂量均为1 ml/只/次,以后每隔3天注射一次,并于损伤后1、4、7和14天取腓肠肌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丹参酮ⅡA注射液组、黄芪皂甙+丹参酮ⅡA注射液组、黄芪丹参注射液组MDA含量在第4天时显著降低(P<0.05),而黄芪皂甙组下降不显著;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黄芪皂甙组、丹参酮ⅡA注射液组、黄芪皂甙+丹参酮ⅡA注射液组、黄芪丹参注射液组SOD、GSH-px活性在第4天时显著升高(P<0.05),黄芪皂甙组升高幅度低于丹参酮ⅡA注射液组、黄芪皂甙+丹参酮ⅡA注射液组、黄芪丹参注射液组,与黄芪丹参注射液组相比,丹参酮ⅡA注射液组、黄芪皂甙+丹参酮ⅡA注射液组SOD、GSH-px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黄芪皂甙和丹参酮ⅡA注射液均可减轻骨骼肌钝挫伤后氧化应激的损伤,并提高骨骼肌SOD和GSH-px的活性,而丹参酮ⅡA注射液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钝挫伤 黄芪皂甙 丹参酮ⅡA注射液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IGF-I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骨骼肌IIb型MHC及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世益 朱文辉 +1 位作者 任惠民 李云霞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4-560,共7页
目的 :观察外源性IGF -I对SD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IIb型肌球蛋白重链(myosinheavychain ,MHC)及Ⅰ、Ⅲ型胶原(collagen-Ⅰ和Ⅲ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制的肌肉损伤打击装置对 84只雄性SD大鼠后下肢肌群造成钝挫伤 ,然... 目的 :观察外源性IGF -I对SD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IIb型肌球蛋白重链(myosinheavychain ,MHC)及Ⅰ、Ⅲ型胶原(collagen-Ⅰ和Ⅲ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制的肌肉损伤打击装置对 84只雄性SD大鼠后下肢肌群造成钝挫伤 ,然后将动物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于损伤局部注射外源性IGF-I及生理盐水 ,然后在损伤后第 1、3、7、1 0、1 4、2 1和 2 8天分别处死大鼠并取损伤处肌肉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semi-quantitativeRT -PCR)分析IIb型MHC、Ⅰ型及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 :(1 )急性钝挫伤修复期 ,两组动物骨骼肌IIb型MHC及Ⅰ、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高 ,第 7~1 0天达到高峰 ,然后呈下降趋势。 (2 )在骨骼肌修复过程中 ,外源性IGF-I治疗组大鼠IIb型MHCmRNA表达水平的升幅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且达到峰值的时程早于生理盐水组 3天。 (3 )在骨骼肌修复过程中 ,外源性IGF -I治疗组大鼠Ⅲ型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但峰值时程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结论 :(1 )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过程中 ,外源性IGF -I能促进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IIb型MHCmRNA表达。 (2 )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期 ,外源性IGF -I能抑制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钝挫伤 Ⅱb型MHC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外源性ICF-Ⅰ 肌球蛋白重链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生肌类中药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茂林 陈世益 +2 位作者 李云霞 陈疾忤 李宏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观察活血生肌类中药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生理盐水组、自然愈合组,每组24只。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大鼠右侧腓肠肌中段钝挫伤模型,分别于各组损伤局部注射黄芪... 目的:观察活血生肌类中药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生理盐水组、自然愈合组,每组24只。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大鼠右侧腓肠肌中段钝挫伤模型,分别于各组损伤局部注射黄芪丹参注射液、生理盐水和不作处理。另6只作为空白对照(未经任何处理)。于损伤后1、4、7和14天取大鼠腓肠肌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与生理盐水组和自然愈合组相比,中药治疗组腓肠肌SOD、GSH-px活性在伤后第4、7天显著升高(P<0.05),而CAT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中药治疗组腓肠肌MDA含量在伤后第4、7天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和自然愈合组(P<0.05)。结论:活血生肌类中药可明显减轻骨骼肌钝挫伤愈合过程中的氧化性损伤,并显著提高骨骼肌SOD和GSH-px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钝挫伤 活血生肌类中药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肉收缩力与松弛特性恢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葛新发 潘卫东 董贵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8-541,546,共5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肉收缩力与松弛特性恢复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化学偶联技术,制备重组bFGF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自然愈合组、生理盐水组、小...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肉收缩力与松弛特性恢复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化学偶联技术,制备重组bFGF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自然愈合组、生理盐水组、小牛血清白蛋白(BSA)包裹磁性纳米粒组、bFGF包裹磁性纳米粒组和bFGF直接注射组,采用重物下落装置建立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按上述分组方式分别于损伤部位皮下注射药物或不作处理,在外加磁场的牵引下靶向聚焦至损伤部位。在损伤后第2、10、17、24和30天分别取样,测定和计算肌肉收缩力和应力松弛。结果:磁纳米化的bFGF对大鼠腓肠肌钝挫伤后第17、24天的收缩力有明显提高作用;在损伤后第2天,磁纳米化的bFGF即能使应力松弛恢复接近正常肌肉水平;与bFGF直接注射组相比,bFGF包裹磁性纳米粒对损伤肌肉收缩力的提高更明显(P<0.05,第17天)。结论:磁纳米化的bFGF比直接注射bFGF能明显改善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肉收缩应力和恢复应力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磁性纳米粒 骨骼肌钝挫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bFGF包裹的纳米磁性颗粒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恢复过程中收缩应力及MHC-Ⅱb表达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骁君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36,41,共4页
利用纳米磁性颗粒将bFGF定位于大鼠骨骼肌钝挫伤部位,考察该方法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恢复过程中收缩应力及MHC-Ⅱb表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FGF对大鼠腓肠肌钝挫伤后第17、24天的收缩力有明显提高。损伤后第2~10天,bFGF包裹组与其... 利用纳米磁性颗粒将bFGF定位于大鼠骨骼肌钝挫伤部位,考察该方法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恢复过程中收缩应力及MHC-Ⅱb表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FGF对大鼠腓肠肌钝挫伤后第17、24天的收缩力有明显提高。损伤后第2~10天,bFGF包裹组与其余各组之间的MHC-ⅡbmRNA表达差异显著(P<0.05)。因此,磁纳米化的bFGF能明显改善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的收缩应力衰减,显著促进损伤肌肉MHC-ⅡbmRNA的表达,改善损伤肌肉再生和结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磁颗粒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骼肌钝挫伤MHC-Ⅱ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生前骨骼肌钝挫伤死后温度分布场变化的实验性研究
12
作者 郑吉龙 商庆发 +3 位作者 张启翔 李海鹏 张文骥 王云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1-205,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于死后早期检测个体骨骼肌钝挫伤热成像变化,以客观量化分析其随死亡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制备兔骨骼肌钝挫伤损伤模型后6 h,空气栓塞处死家兔,于损伤即刻、死后即刻、死后6 h、死后24 h、死后3 d、死后6 ... 目的:探讨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于死后早期检测个体骨骼肌钝挫伤热成像变化,以客观量化分析其随死亡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制备兔骨骼肌钝挫伤损伤模型后6 h,空气栓塞处死家兔,于损伤即刻、死后即刻、死后6 h、死后24 h、死后3 d、死后6 d应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家兔伤肢及健肢进行红外热成像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提取平均温度(average temperature,T_(mean))、最高温度(maximum temperature,T_(max))值,分析图像变化原因。结果:损伤即刻钝挫伤中心区红外热成像黄色区域面积增大、轮廓可见;死后即刻损伤区域红外热成像图像呈暗红色;死后6 h损伤轮廓呈圆形可辨别;死后24 h-6 d损伤区域轮廓不可识别;组内不同时间点红外热数据值有统计学差异(FT_(mean)=1162.040,PT_(mean)=0.000;FT_(Tmax)=1217.042,PT_(max)=0.000);家兔伤肢组T_(mean)、T_(max)较健肢组均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FT_(mean)=51.440,PT_(mean)=0.000;FT_(max))=69.808,PT_(max)=0.000);检测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T_(mean)=19.040,PT_(mean)=0.000;F_(Tmax)=15.769,PT_(max)=0.000);伤肢损伤区域T_(mean)、T_(max)值于死后6 h左右升高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死后24 h、3 d、6 d逐渐趋于稳定。结论:个体死后不同经过时间检测生前骨骼肌钝挫伤,其损伤区域红外热成像及温度值参数变化具有一定时间规律性,为死后推断个体骨骼肌钝挫伤经过时间提供了无损的客观、量化检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骨骼肌钝挫伤 红外热成像 损伤经过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修复及IGF-1/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吕欣 曹宇 周达岸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53-958,987,共7页
目的:探讨冲击波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的修复作用及IGF-1/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为探索冲击波对骨骼肌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21只雄性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后两组利用自制重物打击装置造模... 目的:探讨冲击波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的修复作用及IGF-1/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为探索冲击波对骨骼肌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21只雄性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后两组利用自制重物打击装置造模。采用作用参数为0.14 mJ/mm2、10 Hz的冲击波于造模后24 h作用于治疗组大鼠,每次冲击500次,间隔3天第2次治疗,第2次治疗结束后即刻对各组大鼠进行腓肠肌取材。采用HE染色观察肌纤维排列情况,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成肌分化抗原(Myod1)、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s473)的蛋白表达。结果:(1)HE染色可见:模型组较正常组肌细胞排列间隙增大,肌卫星细胞迁移至损伤处,出现少量单核或多核肌小管;治疗组细胞排列较规则,可见较多新生单核或多核肌管。(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治疗组Myostatin阳性表达均增多,治疗组阳性表达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散在分布于细胞质之中。(3)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yod1的蛋白表达量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的Myogenin、PI3K、IGF-1、AKT、p-AKTs473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Myogenin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Myod1、IGF-1、P-AKTs473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1),Myostatin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PI3K和AKT蛋白表达量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击波治疗可促进骨骼肌钝挫伤修复,并且其正向调控作用与IGF-1/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钝挫伤 冲击波治疗 IGF-1/PI3K/AK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人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成肌细胞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Ⅱb型肌球蛋白重链及波形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卫宏图 陈世益 +3 位作者 李云霞 陈疾忤 张鹏 李宏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8-272,共5页
目的:观察转人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HumanInsulin -likeGrowthFactor-Ⅰ,hIGF -Ⅰ)基因成肌细胞回输小鼠骨骼肌钝挫伤局部后,对小鼠骨骼肌愈合过程中Ⅱb型肌球蛋白重链(MyosinHeavyChain -Ⅱb ,MHC -Ⅱb)及波形蛋白(Vimentin)mRNA表... 目的:观察转人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HumanInsulin -likeGrowthFactor-Ⅰ,hIGF -Ⅰ)基因成肌细胞回输小鼠骨骼肌钝挫伤局部后,对小鼠骨骼肌愈合过程中Ⅱb型肌球蛋白重链(MyosinHeavyChain -Ⅱb ,MHC -Ⅱb)及波形蛋白(Vimentin)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只7~12周雄性C3H小鼠右下肢腓肠肌中段内侧实施急性钝挫伤后,随机分为自然愈合组、单纯成肌细胞注射组和转基因成肌细胞注射组。挫伤后第3天,对单纯成肌细胞注射组、转基因成肌细胞注射组损伤局部分别注射等量单纯成肌细胞和转基因成肌细胞,并于损伤后第1、5、10、2 0、30天取材。检测不同时间点MHC -Ⅱb和VimentinmRNA表达水平,观察比较各组骨骼肌修复情况。结果:(1)在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期,3组小鼠骨骼肌MHC -ⅡbmRNA均明显升高,第2 0天达到峰值。转基因成肌细胞注射组MHC -ⅡbmRNA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单纯成肌细胞注射组。(2 )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过程中,转基因成肌细胞注射组VimentinmRNA的表达水平始终在3组中表达最低。结论: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过程中,注射转基因成肌细胞能提高损伤后MHC -IIbmR NA表达水平,促进肌纤维的增生,加速骨骼肌愈合进程。同时,损伤局部注射转hIGF -Ⅰ基因的成肌细胞后,使得损伤局部VimentinmRNA表达低于另两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人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Ⅱb型肌球蛋白重链 波形蛋白 成肌细胞 修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转基因成肌细胞 骨骼肌钝挫伤 肌球蛋白重链 MRN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皂甙、丹参酮IIA注射液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及波形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健 陈世益 +1 位作者 李云霞 李宏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3-696,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皂甙、丹参酮IIA注射液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embryonicmyosin heavy chain,MHC-emb)及波形蛋白(vimentin)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打击装置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右侧腓肠肌中段造成钝挫伤模型,随机分... 目的:观察黄芪皂甙、丹参酮IIA注射液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embryonicmyosin heavy chain,MHC-emb)及波形蛋白(vimentin)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打击装置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右侧腓肠肌中段造成钝挫伤模型,随机分为5组,在损伤局部分别注射黄芪皂甙、丹参酮IIA、黄芪皂甙丹参酮IIA混合液、黄芪丹参混合液及生理盐水。以后每3天注射1次,直到损伤后第27天。各组分别于损伤后第1、4、7、14、28和42天取损伤处骨骼肌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PCR)方法分析MHC-emb及波形蛋白mRNA表达。结果:(1)在骨骼肌急性钝挫伤修复早期,各组MHC-embmRNA和波形蛋白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分别于第7~14天和第4天达到高峰,然后下降。(2)从第4天至42天,各干预组MHC-emb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黄芪皂甙丹参酮IIA混合组和黄芪丹参组显著高于黄芪皂甙组和丹参酮IIA组。(3)从第4天至28天,各干预组波形蛋白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黄芪皂甙丹参酮IIA混合组和黄芪丹参组显著低于黄芪皂甙组和丹参酮IIA组。结论:在急性骨骼肌钝挫伤修复过程中,黄芪皂甙、丹参酮IIA能促进MHC-emb mRNA表达,抑制波形蛋白mRNA表达,但其单独使用时的作用均弱于黄芪丹参,混合使用效果与黄芪丹参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钝挫伤 黄芪皂甙 丹参酮IIA MHC-emb 波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宇 陈世益 +1 位作者 李云霞 罗丽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在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丹参注射液组,自然愈合组,对照组。对丹参注射液组和自然愈合组大鼠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其右侧腓肠肌钝挫伤,分别于伤后第14、21、28、35、42...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在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丹参注射液组,自然愈合组,对照组。对丹参注射液组和自然愈合组大鼠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其右侧腓肠肌钝挫伤,分别于伤后第14、21、28、35、42、56天取材,测试大鼠双侧腓肠肌的最大拉伸强度和最大拉伸率,并将每只大鼠的伤侧数值与健侧数值之比作为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大鼠的统计结果。结果(1)最大拉伸强度方面:自然愈合组至第56天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丹参注射液组明显早于自然愈合组,于第42天即达到正常水平。(2)最大拉伸率方面:丹参注射液组和自然愈合组至第56天仍处于较低水平,自然愈合组明显低于丹参注射液组(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在促进骨骼肌钝挫伤愈合方面是有效的,不仅缩短了愈合时程,使骨骼肌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强度,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骨骼肌的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 骨骼肌钝挫伤 愈合 最大拉伸强度 最大拉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推拿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肌细胞膜修复相关蛋白dysferli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郭全虎 唐成林 +5 位作者 黄思琴 曹净 高睿琦 罗翱 赵丹丹 张安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157,共7页
目的:观察超早期推拿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肌细胞膜修复相关蛋白dysferlin表达的影响,探寻dysferlin在骨骼肌钝挫伤肌细胞膜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自然恢复组(n=25)、推拿组(n=25)。根据... 目的:观察超早期推拿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肌细胞膜修复相关蛋白dysferlin表达的影响,探寻dysferlin在骨骼肌钝挫伤肌细胞膜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自然恢复组(n=25)、推拿组(n=25)。根据推拿治疗的天数计时,自然恢复组和推拿组分别在1d、2d、3d、5d、7d五个时间点处死,每亚组每个时间点5只,在腓肠肌标记的区域内取肌肉组织,HE观察组织的形态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dysferlin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E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骨骼肌钝挫伤后,1d和2d肌纤维出现肿胀;3d出现炎性细胞浸润且自然恢复组比推拿组更加严重;5d炎性细胞浸润更加明显;7d推拿组炎性细胞较5d明显减少,结缔组织形成较少,7d自然恢复组有大量的结缔组织填充在肌纤维之间。WB结果显示:dysferlin在模型组中比在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各个相应时间点推拿组较自然恢复组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dysferlin在推拿组各亚组、自然恢复组各亚组中的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在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腓肠肌修复过程中,超早期推拿可增加膜修复蛋白dysferlin的表达,促进破裂的肌细胞膜及时修复,可能有利于损伤肌细胞的修复,从而帮助受损的骨骼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骨骼肌钝挫伤 膜修复 C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年第28卷第1期至第6期目录分类索引
18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2-736,共5页
关键词 大鼠海马 大鼠心肌 运动性疲劳 运动疲劳 骨骼肌 大鼠血清 急性骨骼肌钝挫伤 卷第 分类索引 目录 检索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医学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