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3D-CT的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与不保残重建术后胫骨骨隧道位置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伟杰 柳笛 +5 位作者 旷世达 苏超 熊依林 李宇晟 肖文峰 高曙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9-185,共7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保残重建与不保残重建胫骨骨隧道的位置差异。方法:本研究是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了46例单纯ACL断裂的成年患者。实施保残重建患者满足ACL胫骨端残端>25%,实施不保残重...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保残重建与不保残重建胫骨骨隧道的位置差异。方法:本研究是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了46例单纯ACL断裂的成年患者。实施保残重建患者满足ACL胫骨端残端>25%,实施不保残重建患者术中不保留ACL胫骨端残端。术后第二天行三维CT(three-dimensional computer tomography,3D-CT)检查,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使用网格法构建X和Y轴坐标系(定义股骨从内侧到外侧为X轴,从前到后为Y轴),评估胫骨骨隧道出口的位置。将保残组与不保残组直接比较,对照已发表的ACL胫骨解剖止点数据,评估两种重建技术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41例,其中保残组20人,不保残组21人。保残组(X轴:45.40%±3.18%,Y轴:39.22%±5.50%)和不保残组(X轴:44.87%±3.60%,Y轴:39.11%±6.37%)骨隧道出口位置无显著差异,对照已发表的ACL胫骨解剖止点数据,两组胫骨骨隧道出口的精确性(4.05%vs 3.27%)和准确性(5.99%vs 7.64%)无显著差异。结论:保残重建与不保残重建术后的胫骨骨隧道出口位置无显著差异。保残对提高胫骨骨隧道定位的准确性帮助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三维重建 单束 保残重建 不保残重建 骨隧道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积CT三维重建评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隧道的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法升 林炎聪 +3 位作者 陈平康 周志刚 吴云军 邱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6-262,共7页
目的:应用容积CT三维重建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股骨骨隧道位置及隧道角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91例患者术后行320排容积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采用Lorenz法测量胫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百分比(P_(t)),采用Be... 目的:应用容积CT三维重建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股骨骨隧道位置及隧道角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91例患者术后行320排容积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采用Lorenz法测量胫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百分比(P_(t)),采用Bernard法测量股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百分比(P_(f));用Wang和Segawa的方法测量胫骨隧道与胫骨干角度(α角)、胫骨隧道与关节线角度(β角)、股骨隧道与关节线角度(γ角)及股骨隧道与股骨干角度(θ角)。术后3个月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法对患者进行关节疗效评估,以评分90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IKDC评分<90分和≥90分组间P_(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7,P=0.234);P_(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9,P=0.029),ROC曲线下面积为65.168%。胫骨隧道α角(t=0.038,P=0.970)和β角(t=0.908,P=0.3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KDC评分≥90分组股骨隧道γ角(t=3.228,P=0.002)和θ角(t=5.378,P<0.001)明显小于IKDC<90分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3.136%和80.848%。结论:容积CT扫描三维重建对前交叉韧带骨隧道的位置及角度的判断准确,适当的股骨隧道位置和角度更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骨隧道位置 容积CT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