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间后神经受压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8
1
作者 初国良 彭映基 +1 位作者 徐朝任 冯正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9-150,共2页
目的 :阐明骨间后神经 (PIN)卡压的原因及其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30侧尸体上肢标本 ,将PIN分为 3段 (即桡管段、旋后肌管段和旋后肌管后段 )观察其肌支的分支情况 ;用卡尺对桡管 (RT)、旋后肌管 (ST)和桡侧腕短伸肌腱弓 (AECRM... 目的 :阐明骨间后神经 (PIN)卡压的原因及其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30侧尸体上肢标本 ,将PIN分为 3段 (即桡管段、旋后肌管段和旋后肌管后段 )观察其肌支的分支情况 ;用卡尺对桡管 (RT)、旋后肌管 (ST)和桡侧腕短伸肌腱弓 (AECRM)的形态和大小进行了观测 ,并对ST入口和出口的体表投影定位。结果 :ST入口和出口的宽度分别为 (14 .1± 2 .1)mm和 (6 .2± 1.7)mm ,长度为 (35 .0± 6 .9)mm。PIN从桡骨头至旋后肌腱弓 (AF)和PIN从旋后肌穿出处的长度分别为 (19.3± 4.4)mm和 (5 3.4± 5 .2 )mm。AF的 5 3.3 %由肌性加腱性组织构成 ,2 3 .3%由腱性组织构成 ,2 3 .3 %由肌组织构成。 70 %旋后肌远侧缘由腱性组织构成 ,所有AECRM均是腱性。桡骨背侧桡骨头下方 1示指宽和 3示指宽分别为ST的入口和出口的体表投影。结论 :本文提供的RT、ST和AECRM详细形态资料 ,对于PIN卡压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管 旋后肌腱弓 旋后肌管 骨间后神经受压 PIN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