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质疏松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利用IOF骨质疏松一分钟测试
1
作者 张坤 王敏 +2 位作者 张光荣 易伟宏 杨大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8-493,共6页
目的利用IOF骨质疏松症风险1 min测试,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来作为骨质疏松的评估工具。方法通过收集在本院骨科骨质疏松专病门诊就诊的470名对象的骨质疏松症风险1 min测试结果和骨质疏松患病数据,利用LASSO回归模型和多因素Logtisic回归... 目的利用IOF骨质疏松症风险1 min测试,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来作为骨质疏松的评估工具。方法通过收集在本院骨科骨质疏松专病门诊就诊的470名对象的骨质疏松症风险1 min测试结果和骨质疏松患病数据,利用LASSO回归模型和多因素Logtis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并建立骨质疏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LASSO回归结果显示,父母是否有过骨折或者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父母曾经有人驼背,患者实际年龄超过40岁或BMI≤18.5 kg/m^(2)等9个问题,被定义为发生骨质疏松风险的特征变量。多因素Logtis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OR:1.12,95%CI:1.09~1.15)、性别(OR:6.81,95%CI:3.95~12.1)、是否在成年之后因轻摔发生骨折(OR:2.87,95%CI:1.82~4.26)、每天运动量少于30 min(OR:1.59,95%CI:1.29~2.18)与骨质疏松的高风险有关(P<0.05)。利用Logtisic回归构建列线图模型,其预测骨质疏松发生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值为0.856。通过校准曲线研究表明,其优势在于列线图模型的理想曲线与偏差校正曲线能够保持较好的一致性。从临床适用性来说,与“全干预”和“不干预”方案相比较,列线图模型的临床净收益率均表现出一定优势。结论利用IOF提供的骨质疏松症风险1 min测试,构建出的风险预测模型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风险1 min测试 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女性骨转换指标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张云林 周祥 +5 位作者 张红 戴如春 罗湘杭 伍西羽 伍贤平 廖二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61-1567,共7页
目的了解中老年女性骨转换指标变化对骨密度(BMD)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632名健康中老年女性(年龄40~89岁),测定空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OC)、骨I型胶原C-末端肽(s CTX)和N-末端肽(s NTX),以及腰椎和近端股... 目的了解中老年女性骨转换指标变化对骨密度(BMD)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632名健康中老年女性(年龄40~89岁),测定空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OC)、骨I型胶原C-末端肽(s CTX)和N-末端肽(s NTX),以及腰椎和近端股骨骨密度(BMD),并分析这些骨转换指标与BMD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检测的各种骨转换指标与腰椎、股骨颈和髋部BMD呈显著负相关(r=-0.238^-0.528,P均=0.000)。调整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后,血清BAP、OC和s CTX与腰椎和股骨颈BMD的偏相关系数仍然有显著性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这些骨转换指标对腰椎BMD是一个有意义的负性决定因素,大约可以解释腰椎BMD 7.6%~27.9%的变异性。各种骨转换指标水平最高的四分位组(Q4)与最低的组(Q1)比较,腰椎、股骨颈和髋部的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分别显著增加4.6~15倍(OR=4.6~15,95%CI:2.6~30),3.2~13倍(OR=3.2~13,95%CI:1.5~36)和3.0~13倍(OR=3.0~13,95%CI:1.3~44)。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中老年女性骨转换指标与BMD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关系,提示骨转换指标水平变化是中老年女性BMD的重要决定因素,骨形成指标和/或骨吸收指标水平增加者骨质疏松患病率和患病风险大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换指标 骨密度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风险 中老年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在评价绝经后女性超声骨密度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解冰 殷生良 +2 位作者 田竞 周大鹏 项良碧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在评价绝经后女性跟骨超声骨密度变化中的作用。方法对273名门诊就诊的绝经后妇女进行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并采用韩国SONOST 3000超声波骨密度检测仪测定受试者右跟骨SOS值、BUA值、BQI值及T值,按...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在评价绝经后女性跟骨超声骨密度变化中的作用。方法对273名门诊就诊的绝经后妇女进行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并采用韩国SONOST 3000超声波骨密度检测仪测定受试者右跟骨SOS值、BUA值、BQI值及T值,按问卷测试结果对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问卷测试阳性组受试者年龄较高(P<0.01)、身高较低(P<0.05)、体重较轻(P<0.01),跟骨定量超声各参数及骨密度T值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1)。随年龄或OSTA风险增加,测试结果阳性率升高(P<0.05),骨密度T值显著降低(P<0.05)。在所有测试问题中,问题2和问题4阳性回答受试者的BQI值及骨密度T值均明显低于阴性回答受试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可以简便、有效地反映骨质疏松骨密度改变,特别对于测试问题2或问题4阳性的绝经后女性应引起高度警惕,建议及早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绝经后女性 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干预对社区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相关行为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素香 王玉环 何斌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32-735,753,共5页
目的:评价社区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实施综合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157名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9、78人。干预组给予群体性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和家庭访视综合干预。对照组仅... 目的:评价社区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实施综合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157名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9、78人。干预组给予群体性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和家庭访视综合干预。对照组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在干预前后进行调查。结果:干预组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行为得分无论在行为项目总分上还是在分项目得分上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且70-79岁、80岁以上老年人在行为项目总分和分项目饮食行为得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行为得分无论在行为项目总分还是在分项目得分上均较基线水平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在饮食行为、摄钙行为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群体性健康教育、家庭访视个别指导等综合干预可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健康责任感,矫正导致骨质疏松的风险行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 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综合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老年女性不同风险程度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知识调查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何斌 张苇 +1 位作者 陆宁 王玉环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7,共7页
目的了解社区不同风险程度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为下一步制定该人群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以分层抽样方法,对社区225名60岁及以上的女性进行入户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 目的了解社区不同风险程度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为下一步制定该人群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以分层抽样方法,对社区225名60岁及以上的女性进行入户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知识平均得分为16.40±9.19分,得分率为31.5%,得分32分及以上者6人,及格率仅为5.3%;低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知识平均得分为16.60±9.51分,得分率为31.9%,得分32分及以上者8人,及格率为7.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文化程度及年龄是影响高、低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女性相关知识的主要因素。结论重点加强教育程度低的老年女性及高龄女性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老年女性 不同风险程度骨质疏松性骨折 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2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知识调查
6
作者 李灿 谢杨丽 +7 位作者 陈涵纲 杨京 苏楠 罗凤涛 陈波 杨弦弦 谭乔燕 陈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20岁以上居民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情况。方法对中国重庆市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768名男性和1083名女性,年龄在20~87岁之间,填写基本信息和骨质疏松症知识评估工具(osteoporosis knowledge assessment t... 目的了解重庆市20岁以上居民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情况。方法对中国重庆市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768名男性和1083名女性,年龄在20~87岁之间,填写基本信息和骨质疏松症知识评估工具(osteoporosis knowledge assessment tool,OKAT)问卷,统计及分析被调查者对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使用骨质疏松症自我评估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screening tool for Asians,OSTA)评估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风险,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对被调查者进行骨密度测量。结果重庆市20岁以上居民对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知晓率为12.8%,其中男性与女性的知晓率分别为11.3%和13.9%。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知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45岁29.3%,45~54岁18.6%,55~64岁13.9%,≥65岁11.4%;P<0.001)。在各年龄段中,城市地区人群知晓程度高于农村地区人群(P<0.05)。此外,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知识知晓率为9.1%。结论重庆市居民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知晓率均较低,尤其是农村地区居民及绝经后妇女,有必要加强骨质疏松症的公共教育和健康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骨质疏松 知识 骨质疏松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视黄醇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何博 陈丰 张卫国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29-143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54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55岁)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所有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同时检测患者的血清视黄醇、骨钙素...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54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55岁)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所有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同时检测患者的血清视黄醇、骨钙素、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钙和磷的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Spearman分析显示患者视黄醇水平与腰椎BMD (r=-0. 161,P<0. 05)、股骨颈BMD (r=-0. 181,P<0. 05)、碱性磷酸酶(r=0. 109;P <0. 05)、磷(r=-0. 109;P <0. 05)及生育时限(r=0. 157;P <0. 05)呈正相关。经过多变量调整后,仍然发现血清视黄醇与腰椎(r=-0. 209;P<0. 05)和股骨颈(r=-0. 324,P<0. 05)的BMD呈负相关。结论血清视黄醇水平升高与低骨量的风险增加有关,因此,维生素A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 视黄醇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风险 骨量 骨骼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