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炎症因子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GWAScatalog数据库中获取41个炎症因子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GWAS数据,芬兰数据库中获取OP的GWAS数据。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MR-Egger回归法(M...目的评估炎症因子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GWAScatalog数据库中获取41个炎症因子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GWAS数据,芬兰数据库中获取OP的GWAS数据。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MR-Egger回归法(MER)、加权中位数法(WME)、简单中位数法和加权中值方法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并以IVW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再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留一法评估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结果的影响。最后进行药物预测和分子对接进一步验证炎症因子的药理价值。结果研究表明炎症因子与OP和BM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CAF)与OP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与0~15岁人群的BMD呈负相关;白细胞介素7(IL-7)与15~30岁人群的BMD呈负相关;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30~45岁人群的BMD呈负相关;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与60岁以上人群的BMD呈负相关;MIP-1α与全年龄段人群的BMD呈负相关。此外,分子对接证明了药物与蛋白质的良好结合,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靶点的药理价值。结论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全面评估了41种炎症因子对OP和BMD的因果效应,表明炎症因子与OP和BMD之间存在因果关联,提示OP患者可以在疾病早期通过干预炎症因子进而干预OP的发生发展过程。展开更多
分析了近20年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常用西药的药物经济学文献,并对其质量进行了评价。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筛选出109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根据CHEERS 2022清单进行文献质量的评价,揭示了当前...分析了近20年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常用西药的药物经济学文献,并对其质量进行了评价。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筛选出109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根据CHEERS 2022清单进行文献质量的评价,揭示了当前骨质疏松症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为未来高质量研究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治疗经济效益,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骨微结构改善是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目标,可以增加骨强度,降低骨折风险,但目前来看骨微结构和骨强度的评估手段相对不足。利用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能够很好地模拟各种类型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后有限元模型的各种力...骨微结构改善是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目标,可以增加骨强度,降低骨折风险,但目前来看骨微结构和骨强度的评估手段相对不足。利用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能够很好地模拟各种类型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后有限元模型的各种力学状况,分析其生物力学作用机制、验证骨微结构参数变化对骨强度的影响,优化治疗方案,为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骨微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研究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限元分析研究,探讨不同种类药物治疗骨微结构参数变化对骨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目前关于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限元研究有待于对骨微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进行标准化和精确化,同时进一步推广有限元研究思路,需要更多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疗效,更好的指导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运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估炎症因子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GWAScatalog数据库中获取41个炎症因子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GWAS数据,芬兰数据库中获取OP的GWAS数据。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MR-Egger回归法(MER)、加权中位数法(WME)、简单中位数法和加权中值方法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并以IVW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再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留一法评估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结果的影响。最后进行药物预测和分子对接进一步验证炎症因子的药理价值。结果研究表明炎症因子与OP和BM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CAF)与OP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与0~15岁人群的BMD呈负相关;白细胞介素7(IL-7)与15~30岁人群的BMD呈负相关;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30~45岁人群的BMD呈负相关;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与60岁以上人群的BMD呈负相关;MIP-1α与全年龄段人群的BMD呈负相关。此外,分子对接证明了药物与蛋白质的良好结合,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靶点的药理价值。结论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全面评估了41种炎症因子对OP和BMD的因果效应,表明炎症因子与OP和BMD之间存在因果关联,提示OP患者可以在疾病早期通过干预炎症因子进而干预OP的发生发展过程。
文摘分析了近20年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常用西药的药物经济学文献,并对其质量进行了评价。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筛选出109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根据CHEERS 2022清单进行文献质量的评价,揭示了当前骨质疏松症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为未来高质量研究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治疗经济效益,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文摘骨微结构改善是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目标,可以增加骨强度,降低骨折风险,但目前来看骨微结构和骨强度的评估手段相对不足。利用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能够很好地模拟各种类型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后有限元模型的各种力学状况,分析其生物力学作用机制、验证骨微结构参数变化对骨强度的影响,优化治疗方案,为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骨微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研究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限元分析研究,探讨不同种类药物治疗骨微结构参数变化对骨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目前关于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限元研究有待于对骨微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进行标准化和精确化,同时进一步推广有限元研究思路,需要更多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疗效,更好的指导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