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3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碎补总黄酮干预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临床疗效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余翔 黄志强 +3 位作者 张鹏 姜自伟 晋大祥 谢炜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由于骨质疏松症引起骨量减少、骨微小结构破坏、骨脆性增高,而低能量暴力冲击即可引发的脆性骨折。其常好发于老年人群体。目前除了稳定骨折局部,并无更好的方案去促进骨折愈合。而近年来,以骨碎补总黄酮为主要成...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由于骨质疏松症引起骨量减少、骨微小结构破坏、骨脆性增高,而低能量暴力冲击即可引发的脆性骨折。其常好发于老年人群体。目前除了稳定骨折局部,并无更好的方案去促进骨折愈合。而近年来,以骨碎补总黄酮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强骨胶囊在临床上对治疗骨质疏松症和促进骨质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许多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骨碎补总黄酮在促进骨折血管生成,抗氧化应激和促进骨质修复方面有良好的效应。该文将从临床疗效和起效机制两方面来论述骨碎补总黄酮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修复的效应,以期为临床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总黄酮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 骨碎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内骨质疏松性骨折信息“自动抓取数据库”构建及12754例患者智能化管理应用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柯雨 刘功稳 +7 位作者 王一可 魏祺 郑苗 翁程伟 云思敏 王雄毅 张东 徐又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2,共13页
目的为提高医院内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F)患者诊疗质量和管理效率,本研究自主构建一种医院内自动抓取相关资料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数据库”,数据库内置管理流程相关的智能化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分析该数据库在实际... 目的为提高医院内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F)患者诊疗质量和管理效率,本研究自主构建一种医院内自动抓取相关资料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数据库”,数据库内置管理流程相关的智能化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分析该数据库在实际场景应用的结果和有效性。方法构建院内封闭式多源异构数据整合的专病数据库,数据库接口可后台对接医院的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等固有数据平台,并自动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术识别及整合OF患者相关信息。运用该数据库纳入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0岁以上、4部位骨折(椎体、髋部、肱骨近端和桡骨远端)的12754例患者,并对患者信息进行智能化管理应用分析。结果该数据库可按照纳入条件自动获得12754例患者数据,并自动收集患者基本资料、病历或影像检查的骨折记录、检验检查结果、实时治疗方案等407个结构化字段信息。数据库可自动完成患者的骨质疏松相关数据识别(骨折部位、骨密度值、骨代谢相关指标、抗骨质疏松药使用)、院内转科及经治医生追踪、院内多次骨折记录检索。当患者确定纳入管理,数据库可实现本次骨折后2年档案构建、辅助宣教、智能随访、院内门诊电脑同屏显示等智能化管理功能。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数据库”拥有便捷的OF患者信息抓取功能,可实时了解相应管理的基础数据,可自动完成规定时间内设定管理的指导及提醒。该数据库有院内多源异构数据整合的专病数据库特点,为OF精准化、智能化、便捷化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 专病数据库 智能化管理 软件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种机器学习方法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及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云思敏 王雄毅 +5 位作者 谢伊代·如则 朱柯雨 翁程伟 郑苗 魏祺 徐又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8,共13页
目的运用3种机器学习方法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89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骨折分为骨折组(93例)和非骨折组(196例)... 目的运用3种机器学习方法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89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骨折分为骨折组(93例)和非骨折组(196例)。采用R语言开展相关研究。运用拉索回归(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3种机器学习方法平行评估“变量”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相关性,分析3种机器学习方法“重叠覆盖”的风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方法验证结果的独立预测性。基于机器学习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结果3种机器学习方法各自筛选到不同风险因素,经过“重叠覆盖”分析得到6项共同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重要风险因素:年龄、甘油三酯、Ca、血清25羟维生素D、股骨颈T值、血清白蛋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中5个因素是脆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075,95%CI:1.017~1.136,P=0.011)、甘油三酯(OR=0.207,95%CI:0.103~0.415,P<0.001)、Ca(OR=0.010,95%CI:0.000~0.602,P=0.028)、股骨颈T值(OR=0.443,95%CI:0.245~0.800,P=0.007)、血清25羟维生素D(OR=0.902,95%CI:0.830~0.980,P=0.015)。基于5个预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训练集AUC值为0.934(95%CI:0.897~0.972),内部验证集的AUC值为0.893(95%CI:0.802~0.984),外部验证集的AUC值为0.849(95%CI:0.792~0.905),预测效能良好。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理想曲线有较好一致性。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训练集:χ^(2)=9.842,P=0.276;内部验证集:χ^(2)=5.174,P=0.739;外部验证集:χ^(2)=12.828,P=0.118)表明模型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DCA表示该模型临床效能表现良好。结论3种机器学习方法共同指出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高风险因素有6项,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高龄、低甘油三酯、低Ca、低血清25羟维生素D、低股骨颈T值为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低甘油三酯、低血清25羟维生素D危险因素以往报道较少。基于3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好便捷性、准确性,可帮助临床医生识别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有益实施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机器学习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出院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4
作者 白梦薇 刘婉琪 +2 位作者 刘雨则 杨雨濛 卜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517,共6页
目的调查因骨质疏松性骨折于三甲医院骨科住院的患者在出院后的抗骨质疏松治疗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因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的病例。查阅病历,收集患者住院信息,以电话随访形式调查患者出院后接受抗骨... 目的调查因骨质疏松性骨折于三甲医院骨科住院的患者在出院后的抗骨质疏松治疗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因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的病例。查阅病历,收集患者住院信息,以电话随访形式调查患者出院后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通过患者本人对研究者自行设计的8个简单问题的回答了解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水平。结果共得到符合入排标准的病例443例,年龄(76.0±10.6)岁,其中女性占70.0%,入院时骨折部位髋部占60.9%,椎体占35.4%。198例参与电话随访,电话随访距患者出院时间平均为(22.5±12.9)个月。其中出院后应用钙剂的比例为40.9%,补充维生素D>400 IU/d者占8.1%。应用活性维生素D治疗者占13.1%。应用过双膦酸盐、地舒单抗、特立帕肽和抗骨质疏松中成药治疗者分别占4.5%、2.0%、0%和5.6%。接受过X线双能骨密度(DXA)检查者占23.7%。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对骨质疏松症认知评分与其是否规律应用钙剂呈显著正相关(OR=1.195,95%CI:1.023~1.394,P=0.024),独立于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及卡森伴随疾病指数。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出院后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的比例极低,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抗骨吸收药物或促骨形成药物)应用严重不足。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是改善抗骨质疏松治疗率的重要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再发骨折 治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促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
5
作者 王洁 田硕 +3 位作者 李沂霖 魏君 马毓 刘艳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1,共12页
目的: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DG)促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方法:将50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PDG 0.005、0.015g/kg组、甲状旁腺激素1-34(PTH_(1-34))4×10^(-5)g... 目的: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DG)促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方法:将50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PDG 0.005、0.015g/kg组、甲状旁腺激素1-34(PTH_(1-34))4×10^(-5)g/kg组。建立去卵巢联合骨折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PDG给药组隔天灌胃给药8周,PTH_(1-34)组隔天给药皮下注射PTH_(1-34)8周。Micro-CT扫描、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相关参数及蛋白表达情况。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设置正常组、PDG 1、10、100μmol/L组、PTH_(1-34)1 ng/mL组,CCK-8实验、划痕实验、管形成实验、免疫荧光染色以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相关参数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体内实验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骨折部位生成少量骨痂,股骨非骨痂部位骨密度(BMD)减少(P<0.01),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均降低(P<0.01),骨小梁分离度(Tb.Sp)升高(P<0.01),骨痂部位血管内皮标志分子(CD31)阳性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小鼠比较,PDG0.005g/kg组小鼠骨折部位骨痂体积增大,BMD、BV/TV指数均升高(P<0.05),PDG 0.015 g/kg组小鼠骨折部位骨痂体积进一步增大,BMD、BV/TV、Tb.Th、Tb.N指数均升高,Tb.Sp指数降低(P<0.01),PDG给药组骨痂部位CD31阳性表达均增加(P<0.01),PDG 0.015 g/kg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P<0.01)、Yes关联蛋白1(YAP1)(P<0.01)、PDZ结合域的转录共刺激因子(TAZ)(P<0.05)和TEA转录因子2(TEAD2)(P<0.01)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实验发现,与正常组相比,PDG给药组可不同程度促进HUVECs的增殖、迁移和管形成(P<0.05),降低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P<0.01),增加VEGF-A、TEAD2、TAZ、YAP1蛋白表达(P<0.05)。结论:PDG可能通过调控Hippo信号通路促进骨血管生成,从而加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脂醇二葡萄糖苷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生成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CTX、t-P1NP及N-MID-O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津 张云 +2 位作者 陈实 李晓艳 张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β-CTX)、总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及N端中段骨钙素(N-MID-O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收治的102... 目的探讨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β-CTX)、总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及N端中段骨钙素(N-MID-O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收治的10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并根据是否发生骨折将其分为PMOP骨折组(39例)与PMOP未骨折组(63例),另选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β-CTX、t-P1NP及N-MID-OT水平并进行比较,用ROC曲线评价β-CTX、t-P1NP及N-MID-O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的平均体重、体质量指数、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左髋总和BMD及L 1~4总和B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及绝经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β-CTX、t-P1NP及N-MID-O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依次为12.688、37.430、26.599,P<0.05)。β-CTX+t-P1NP+N-MID-OT联合检测用于预测PMOP的AUC值为0.978,敏感度为98.04%,特异度为97.00%,表明β-CTX+t-P1NP+N-MID-OT三指标联合检测用于预测PMOP的效能更高。PMOP骨折组的β-CTX、t-P1NP及N-MID-OT均明显高于PMOP未骨折组(t值依次为6.078、16.363、12.227,P<0.05)。β-CTX+t-P1NP+N-MID-OT联合检测用于评估PMOP骨折风险的AUC值为0.939,敏感度为94.87%,特异度为95.24%,表明β-CTX+t-P1NP+N-MID-OT联合检测用于评估PMOP骨折风险的效能更高。结论PMOP患者β-CTX、t-P1NP及N-MID-OT水平均明显升高,而PMOP骨折患者β-CTX、t-P1NP及N-MID-OT水平升高更为明显,且β-CTX+t-P1NP+N-MID-OT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对PMOP预测及骨折风险评估效能,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CTX t-P1NP N-MID-OT 绝经后女 骨质疏松性骨折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玻璃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马超 潘浩 +2 位作者 崔润之 刘振 崔路宽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玻璃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愈合、血管生成及NFATc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O)组,模型(MO)组,富血小板血浆(PP)组,玻璃酸钠(SH)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玻璃酸钠(PS)组。...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玻璃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愈合、血管生成及NFATc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O)组,模型(MO)组,富血小板血浆(PP)组,玻璃酸钠(SH)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玻璃酸钠(PS)组。通过小动物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生物力学试验机检测骨生物力学、HE染色法检测骨组织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骨组织中NFATc1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NO组相比,MO组骨密度、刚度、最大载荷、最大压强、弹性模量、血管数量及血管面积、VEGF、bFGF、ANG-1含量显著降低(P<0.05),股骨组织NFATc1、OSCA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MO组相比,PP组、SH组、PS组骨密度、刚度、最大载荷、最大压强、弹性模量、血管数量及血管面积、VEGF、bFGF、ANG-1含量明显升高(P<0.05),股骨组织NFATc1、OSCA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SH组与PP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S组比SH组变化显著(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玻璃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促进骨愈合及血管生成,并抑制NFATc1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玻璃酸钠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愈合 血管生成 NFATc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龟板抑制破骨分化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鹏 陈弘林 +10 位作者 伍子贤 余思瑶 招文华 尚奇 何嘉辉 陈桂锋 余富勇 梁德 江晓兵 任辉 余翔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龟板(plastrum testudinis,PT)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F)的潜在机制。方法借助BATMAN数据库得到PT成分及其对应靶标,检索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得OF相关靶点,在STRING数据库输...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龟板(plastrum testudinis,PT)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F)的潜在机制。方法借助BATMAN数据库得到PT成分及其对应靶标,检索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得OF相关靶点,在STRING数据库输入交集靶点得到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信息,借助Cytoscape3.7.2软件进行PPI网络及“龟板-活性成分-靶标-骨质疏松性骨折”网络的构建,使用Cytoscape3.7.2软件、R软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此外,为了验证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还进行体内实验验证龟板改善OF的作用,并通过体外实验探究了龟板干预下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HPBMs)表型。结果获得龟板6个活性成分,342个作用靶标,其中与OF相关靶标34个,GO功能富集分析共有802个结果(P<0.05),KEGG富集分析有67个结果,其中相关信号通路有22条(P<0.05),主要涉及TNF、MAPK、Estrogen、NF-κB等信号通路。值得一提的是,体内实验证实龟板可有效治疗OF模型大鼠的骨缺损;体外实验发现龟板能抑制RANKL诱导的HPBMs破骨分化。结论龟板可能通过多种化合物、靶点和通路调节炎症反应、激素代谢及细胞周期来治疗OF,其中抑制破骨分化可能是龟板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龟板 网络药理学 实验验证 破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症状评估量表的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彭莉 彭小琼 +5 位作者 谢鹏 刘敏 闵亮 李娜 肖万莲 黄天雯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853-2858,共6页
目的:构建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症状评估量表,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的症状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及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症状评估量表。结果:共进行了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 目的:构建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症状评估量表,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的症状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及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症状评估量表。结果:共进行了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第1轮、第2轮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30~0.249和0.163~0.344。构建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症状评估量表包括4个维度(特异性症状、一般生理症状、治疗及并发症相关症状、心理症状),共31个症状条目。结论:构建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症状评估量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可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症状评估工具,为个性化的症状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症状 量表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P 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女性绝经期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鹏 苗娜 周晶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I0001-I0001,共1页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由梁德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ISBN:9787535968227。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骨量逐渐减少,骨质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而绝经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由梁德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ISBN:9787535968227。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骨量逐渐减少,骨质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而绝经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的情况更为严重,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 骨质疏松药物 绝经期女 广东科技出版社 雌激素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翔 黄志强 张鹏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171-3179,共9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是一种继发于骨质疏松症,由于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高,在低能量暴力冲击下引发的脆性骨折。近年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OPF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氧化应激可调控骨髓间充质干... 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是一种继发于骨质疏松症,由于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高,在低能量暴力冲击下引发的脆性骨折。近年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OPF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氧化应激可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相关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及蛋白质表达而减弱BMSCs成骨分化能力、抑制成骨细胞矿化和促进破骨细胞活化、增殖和成熟,导致骨吸收和形成之间动态失衡扰乱骨重建而恶化OPF病情。因此,本文对氧化应激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氧化应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IL-37水平与炎症因子在女性绝经期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的研究——评《骨质疏松性骨折》
12
作者 李鹏 苗娜 周晶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I0002-I0002,共1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由史晓林,吴连国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9787308203005。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多种疾病的发生与... 《骨质疏松性骨折》由史晓林,吴连国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9787308203005。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血清IL-37作为一种天然抗菌肽,具有强大(用词太过)较强的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它能够通过与微生物细胞膜结合,破坏其结构,从而达到抑制或杀灭致病微生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绝经期 致病微生物 炎症因子 免疫系统 生物标志物 多种疾病 发生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女性绝经期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的表达研究--评《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
13
作者 李鹏 苗娜 周晶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I0003-I0003,共1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由罗毅文,方坚,王斌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ISBN:9787535971081。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变薄,使得骨骼易碎且易受损。女性绝经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骨骼对钙质的吸收...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由罗毅文,方坚,王斌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ISBN:9787535971081。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变薄,使得骨骼易碎且易受损。女性绝经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骨骼对钙质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也大大降低,从而加速了骨质疏松的发生,因此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在女性群体中发病率更高。而同型半胱氨酸是血液中一种含硫氨基酸的代谢产物,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的积累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骨骼健康。首先,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干扰骨细胞的正常功能,包括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成骨细胞负责骨骼的形成和修复,而破骨细胞则负责骨骼的重塑和骨量的维持。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时,这些细胞的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骨形成减少而骨吸收增加,从而加剧骨质疏松的进程。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还可能影响骨骼对钙质的吸收和利用。钙质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矿物质,而骨质疏松患者的骨组织往往缺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绝经期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广东科技出版社 骨骼疾病 骨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崔洪伟 王岩 +12 位作者 周丽芸 孙亚迪 李奕扬 申佳慧 李光 马天成 封潇添 王祺钰 董本超 李岩 杨培川 马剑雄 马信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1-1085,1092,共6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随之上升,医疗财政支出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康复是骨质疏松治疗不可或缺的环节,但长期以来临床医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治疗认识程度不足,治疗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缺乏规范化的标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随之上升,医疗财政支出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康复是骨质疏松治疗不可或缺的环节,但长期以来临床医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治疗认识程度不足,治疗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缺乏规范化的标准。因此,笔者围绕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治疗为中心主题,对目前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阐述了应提高对术前康复程度的规范化,加强评定中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变化的分析,合理运用康复器具,加强冲击波和水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应用,采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综合分析等观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折 康复 骨质疏松性骨折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蛋白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兵 尚奇 +8 位作者 江睿轩 秦威城 刘慧雯 戴新华 招文华 陈弘林 梁德 江晓兵 任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水平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住院的50岁以上且诊断为脊柱骨折的324例患者。从电子病历中收集患者骨密度、血红蛋白等医疗数据。结果对男性骨质疏...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水平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住院的50岁以上且诊断为脊柱骨折的324例患者。从电子病历中收集患者骨密度、血红蛋白等医疗数据。结果对男性骨质疏松骨折,贫血发生率明显升高,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01);而女性未发现相关性。以贫血分组,两性的骨密度均因贫血而降低(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男性血红蛋白与L_(1~4)骨密度(r=0.466,P<0.001)、左股骨颈骨密度(r=0.424,P<0.001)、左髋骨密度(r=0.469,P<0.001)相关;女性血红蛋白与L_(1~4)骨密度(r=0.199,P=0.002)、左股骨颈骨密度(r=0.326,P<0.001)、左髋骨密度(r=0.341,P<0.001)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发现男性中血红蛋白水平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存在关联(OR=0.956,95%CI:0.917~0.997,P=0.035);女性未发现关联。结论血红蛋白水平和骨密度相关,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可能会致老年男性骨质疏松骨折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贫血 血红蛋白 骨密度 老年人 骨质疏松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现状及挑战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功稳 朱柯雨 +1 位作者 陆政峰 徐又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9-418,共10页
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到来,骨质疏松症及并发骨折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群生命健康迫在眉睫的问题。由于我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人数众多,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之间医疗水平参差不齐,骨质疏松症的筛查、预防、诊疗、随... 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到来,骨质疏松症及并发骨折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群生命健康迫在眉睫的问题。由于我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人数众多,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之间医疗水平参差不齐,骨质疏松症的筛查、预防、诊疗、随访等现状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本文将梳理骨质疏松症相关经典知识和研究进展,从骨强度、骨密度检测、骨折风险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跌倒对骨折影响、现有治疗、治疗阈值等方面分析部分现状及面临挑战,希望为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提供一些有益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老年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远智 王礼宁 +5 位作者 郭杨 胡玥 张亚峰 尹恒 张春雷 马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18-1523,共6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早期识别骨折高危风险,采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进而降低骨折风险尤为重要。预测模型能够对骨折风险进行分层预测,对骨折的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数量众多、方法不...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早期识别骨折高危风险,采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进而降低骨折风险尤为重要。预测模型能够对骨折风险进行分层预测,对骨折的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数量众多、方法不一,本文从模型构建方法的角度出发,对比传统统计学方法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的优劣,总结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医师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早期诊断(识别)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的循证学依据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付宇捷 吴斗 +2 位作者 赵恩哲 张雅淳 宋旭彬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9-754,774,共7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骨质丢失现象,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骨折后失用所致的骨细胞机械刺激下降、化学信号、炎症因子以及细胞因子等因素相关。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的程度会随着年龄、骨折严重程度以及骨折次数的增长而增加,同时,局部骨折发生...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骨质丢失现象,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骨折后失用所致的骨细胞机械刺激下降、化学信号、炎症因子以及细胞因子等因素相关。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的程度会随着年龄、骨折严重程度以及骨折次数的增长而增加,同时,局部骨折发生后全身的骨折风险增加揭示了骨量丢失的全身性特征。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可能会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展进程,急性、进行性骨质丢失可能对患者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骨质疏松性骨痛、内置物或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以及再次骨折风险的增加等。目前,骨折引起的骨量丢失,其机制和理论基础仍处于探索阶段,RAP和SAP理论、骨修复矿物质需求理论以及骨修复储备理论等,对于骨折后的骨量丢失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秋富 杜兴 胡侦明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0-285,共6页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研究逐步进入“基因时代”。骨密度的变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这些遗传因素的具体基因组和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研究逐步进入“基因时代”。骨密度的变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这些遗传因素的具体基因组和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重点在基因多态性、特定基因位点、微RNA及基因治疗等方面,综述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基因关系的研究进展,以期更为全面地了解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遗传变异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评估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生物力学μMRI”方法研究
20
作者 齐倓萩 霍晨晨 +1 位作者 王玲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62-662,共1页
目的如何预防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预防的关键在于早期精准评估骨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出现与股骨内部微结构退变密切相关。高分辨率显微磁共振成像(μMRI)是目前唯一可以在体呈现股骨微结构的成像方... 目的如何预防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预防的关键在于早期精准评估骨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出现与股骨内部微结构退变密切相关。高分辨率显微磁共振成像(μMRI)是目前唯一可以在体呈现股骨微结构的成像方法,通过建立包含骨微结构的有限元模型(FEM),可以更准确评估股骨近端微观力学行为。本研究将建立一种基于μMRI微结构分割来无创评估髋部骨折风险的生物力学方法。方法采集股骨标本的μMRI图像,分割骨微结构并建立μMRIFEM,模拟侧向跌倒,计算骨折高风险应力应变。通过离体实验,结合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QCT)及显微CT(μCT)验证微结构分割结果及μMRI-FEM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基于临床病例数据在体验证μMRI-FEM在预测骨折风险时的准确性。结果基于μMRI分割的骨微结构参数与μCT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基于骨微结构分割的μMRI-FEM与QCT-FEM和μCT-FEM结果均具有强相关性(R^(2)>0.80)。μMRI-FEM与QCT-FEM在预测整骨刚度结果方面展现出高度一致性(R^(2)=0.79~0.85)。基于骨微结构分割的μMRI-FEM的刚度和高危拉/压应变(AUC=0.88~1)可以很好地在体鉴别既存骨折风险。结论建立并验证了一种基于μMRI无创计算微结构力学行为的生物力学新方法,为在体无创评估髋部股骨微结构退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微结构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风险 无创评估 髋部骨折 磁共振成像 生物力学 股骨近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