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旁腺激素(1-34)对骨质疏松性腰椎退变性疾病TLIF术后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付宏伟 陈晓华 +1 位作者 马海召 尚春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04-1308,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1-34)(PTH)对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经后路椎间孔行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椎间融合率及骨密度、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49例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TLIF,实验组术后...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1-34)(PTH)对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经后路椎间孔行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椎间融合率及骨密度、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49例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TLIF,实验组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皮下注射20μg PTH一次。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评定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术前与术后6个月检测患者骨密度及骨碱性磷酸酶骨人交联碱性磷酸酶(BALP),I型胶原N末端肽/肌酐(I型胶原N-端肽)肌酸酐(NTX/Cr)。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与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腰椎骨密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血清BALP和NTX/Cr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椎间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H对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TLIF术后疗效较好,能增加患者骨密度,提高血清BALP和NTX/Cr水平,增加椎间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腰椎退变性疾病 经后路椎间孔行腰椎椎间融合术 甲状旁腺激素(1-34) 骨密度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镜下融合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
2
作者 刘仲宇 董健文 +3 位作者 陈子豪 杨阳 齐佳坤 戎利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4-842,共9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镜下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22年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腰椎单节段镜下融合手术,且住院期间完善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骨密度检... 目的:探讨单节段镜下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22年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腰椎单节段镜下融合手术,且住院期间完善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骨密度检测的病例24例,其中男7例、女17例;年龄44~80岁,平均66.0±9.9岁,术后随访时间21.6±12.6(3~47)个月。按是否合并骨质疏松症分为2组,其中8例合并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组),16例不合并骨质疏松症(对照组)。骨质疏松症病例及时予抗骨松治疗。镜下融合手术均采用工作内径7.1mm的同轴水介质大通道脊柱内镜。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术后3d复查腰椎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及腰椎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评价减压与内固定情况;末次随访时行腰椎DR者,评估螺钉松动及融合器沉降情况;术后随访超过6个月且复查腰椎CT者,判断融合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术前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术前VAS、JOA评分及ODI等均无统计学差异。骨质疏松组最低骨密度平均值T=-3.2±0.6,明显低于对照组T=-1.4±0.8(P=0.000)。骨质疏松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29.9±135.2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327.4±68.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术中影像辅助方式、出血量、单侧入路双侧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例数、术后椎间隙高度、住院天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3d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显著增加(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方面,骨质疏松组1例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T=-4.4)术中置入融合器时损伤终板,出现融合器沉降,但无症状,无需特殊处理;另有1例硬膜撕裂合并神经根损伤,经神经营养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时18例复查腰椎DR,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者10例复查腰椎CT,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相比,融合器沉降率、螺钉松动率与融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1.000)。结论:单节段镜下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近期疗效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下融合 骨质疏松 脊柱退变性疾病 脊柱微创手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TA评分与BMI对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聂聪 王洪立 +7 位作者 马晓生 夏新雷 朱巍 金翔 陈誉 郑超君 吕飞舟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3-749,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中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评估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Screening Tool for Asians,OSTA)评分、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该人群中骨质疏松的预...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中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评估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Screening Tool for Asians,OSTA)评分、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该人群中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骨科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32例,其中男性120例,年龄72.0±5.4岁;女性312例,年龄67.2±31.1岁,患者均在入院前3个月内或入院后于我院接受双能X线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及腰椎CT扫描。根据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数据计算患者OSTA评分及BMI,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发病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确定最佳截断值,并计算该截断值下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根据DXA检查结果,骨质疏松患病率在65岁以上男性与50岁以上女性患者中分别为14.17%及37.50%,骨量减少患病率分别为52.50%及48.08%,腰椎与髋部DXA诊断符合率为60.2%。在不同年龄组别女性患者中,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患病率高年龄组大于低年龄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65岁以上女性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DXA判定为骨量减少或正常的297例患者中,11.78%的患者在CT检查中达到了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OSTA评分预测男性及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骨质疏松的灵敏度均为55.5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04%及79.19%,对于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有限;BMI在男性及女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中的AUC分别为0.672及0.668,灵敏度分别为77.78%及73.5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0%及76.69%,对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经CT值修正骨质疏松诊断后,OSTA评分及BMI在男性及女性患者群体中的筛查效能均有提升。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群体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其中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OSTA评分在该人群中对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有限,而BMI可作为该人群骨质疏松的初筛工具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骨质疏松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评分 身体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浩林 李淳德 +5 位作者 杨泽川 邑晓东 刘洪 卢海霖 李宏 王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9-1025,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14例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 目的:探讨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14例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2例采用传统的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入椎弓根螺钉数量、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数量、术中和术后骨水泥并发症(包括术中骨水泥椎旁渗漏、椎间盘渗漏、椎弓根渗漏、血管渗漏、椎管内渗漏,术后肺栓塞等)。随访过程中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动力位X线片,评价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和螺钉松动的情况;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下肢痛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每个病例置入椎弓根螺钉(9.9±4.7)枚,平均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5.9±2.6)枚;对照组平均每个病例置入椎弓根螺钉(7.1±2.8)枚,平均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3.0±1.9)枚;每个病例骨水泥加强螺钉比例(骨水泥加强螺钉/置入椎弓根螺钉)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69±0.30 vs.0.47±0.30,P<0.05);骨水泥渗漏方面,观察组渗漏率为5/83,明显低于对照组渗漏率(12/42,P<0.01),观察组无椎管内渗漏病例,对照组有1例3枚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出现椎管内渗漏;观察组随访(10.6±2.3)月,对照组随访(36.5±7.2)月,两组病例均未发现植骨不融合病例和螺钉松动病例。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分级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技术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简化了操作过程,降低了骨水泥渗漏风险尤其是椎管内渗漏风险,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 骨水泥 骨质疏松 腰椎退变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策略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5
作者 车艳军 李宏倬 +4 位作者 牛建民 孙长英 魏武 陈亮 杨惠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75-680,共6页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后外侧融合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合并腰椎退变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5月至2009年6月间,12...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后外侧融合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合并腰椎退变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5月至2009年6月间,12例OVCFs(男5例,女7例)合并不同程度LDD的患者,依据患者术前症状、体征结合X线片、CT及MRI进行综合分析,采用一期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椎体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 PLF)+伤椎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采用JOA评分评估患者腰背痛及下肢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定期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CT和/或MRI评估患者术后骨折椎体复位、后凸矫正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70 min,平均骨水泥注射量5.3ml,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腰背痛及患肢神经症状明显缓解,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度术前分别为13.2±2.8 mm和29.7°±10.5°,术后分别为21.8±3.4 mm和16.2°±8.4°,椎体后缘高度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均无显著变化;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9.46±2.58和21.52±3.55,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椎体高度再丢失、后凸畸形加重及患肢神经症状的复发。患者SF-36健康调查评分术后均有显著提高。1例患者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术后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OVCFs合并LDD,采用PLF+PKP治疗,能够使患者腰背痛及患肢神经症状明显缓解并可早期下地活动、功能锻炼,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腰椎退变性疾病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后外侧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水泥钉道强化与否治疗伴骨质疏松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唐永超 梁德 +8 位作者 陈博来 张顺聪 杨志东 江晓兵 郭玉海 莫国业 李永贤 郭丹青 李大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92-1098,共7页
目的 :探讨骨水泥钉道强化治疗伴骨质疏松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74例伴骨质疏松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且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根据椎弓... 目的 :探讨骨水泥钉道强化治疗伴骨质疏松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74例伴骨质疏松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且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根据椎弓根螺钉周围有无骨水泥强化,分为两组:骨水泥钉道强化(polymethylmethacrylate augmented pedicle screw,PMMA-PS)组,36例,男3例,女33例,年龄70.61±6.37岁,手术节段L4/5 32例、L5/S1 4例,骨密度-3.38±0.77SD;普通椎弓根螺钉(conventional pedicle screw,CPS)组,38例,男2例,女36例,年龄69.79±5.90岁,手术节段L4/5 32例、L5/S1 6例,骨密度-3.32±0.57SD。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根据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或CT检查,比较两组的融合率、螺钉松动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CPS组平均手术时间147.21±17.11min,术中出血量138.03±42.45ml,平均住院天数8.82±1.07d;PMMA-PS组平均手术时间185.75±18.37min,术中出血量142.64±35.08ml,平均住院天数9.36±1.17d。两组平均手术时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PS组与PMMA-PS组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16±0.82分、6.93±10.88分;1.74±0.49分、1.92±0.47分;1.76±0.43分、1.81±0.40分;ODI分别为(51.84±4.41)%、(52.50±4.71)%;(18.03±2.74)%、(18.89±3.61)%;(17.24±2.77)%、(16.67±2.67)%;两组间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和ODI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PMMA-PS组中无螺钉松动,CPS组中1例(2.7%,1/36)患者的2枚(1.3%,2/152)螺钉出现松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MMA-PS组融合成功率(100%)相比CPS组(97.3%)无统计学差异(P>0.05)。PMMA-PS组有27枚钉道周围(18.7%,27/144)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相应的神经并发症。结论:对于伴骨质疏松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融合术时,在规律抗骨质疏松的基础上,骨水泥螺钉强化与普通椎弓根螺钉组均可获得相似的临床疗效和融合率,但普通椎弓根螺钉组减少手术时间,避免骨水泥发生渗漏造成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故不推荐常规行骨水泥钉道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弓根螺钉 腰椎退变性疾病 骨水泥钉道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侧凸 被引量:6
7
作者 孙浩林 李淳德 +6 位作者 李绪文 邑晓东 刘洪 卢海霖 李宏 于峥嵘 王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6-261,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cement injectable cannulated pedicle screws,CICPs)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治... 目的:探讨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cement injectable cannulated pedicle screws,CICPs)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Lenke-silva分级Ⅲ级或Ⅳ级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手术病例,比较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病例和常规手术病例在腰椎退变性侧凸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各随访一次,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下肢痛VAS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 Qol-5 dimensions,EQ-5D)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位X线片和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定冠状位侧弯Cobb角、矢状位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以及矢状位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评估手术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共入组34例病例,其中CICPs组15例,对照组19例,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例、体重、身高、体重指数、骨密度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ICPs组平均骨水泥加强(5.7±2.2)枚螺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CICPs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效果评定中,两组病例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和EQ-5D量表同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腰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CICPs组3.1±1.3 vs.对照组4.4±1.4,P<0.01)和术后1年(CICPs组3.3±1.0 vs.对照组5.2±1.4,P<0.01),ODI评分术后1年(CICPs组22.7±17.2 vs.对照组31.4±18.5,P<0.01)和EQ-5D量表术后1年(CICPs组2.9±2.0 vs.对照组3.5±2.5,P<0.01)CICPs组要低于对照组。影像学参数评定中,两组病例腰椎侧凸的冠状位Cobb角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同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纠正,矢状位腰椎前凸角和胸椎后凸角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同术前相比较术前均显著增加,组间比较,腰椎侧凸的冠状位Cobb角术后1年CICPs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CICPs组17.6°±6.9°vs.对照组21.2°±7.2°,P<0.01),腰椎前凸角术后6个月(CICPs组-33.5°±8.8°vs.对照组-28.9°±8.3°,P<0.01)和术后1年(CICPs组-33.0°±8.1°vs.对照组-26.3°±7.4°,P<0.01),胸椎后凸角术后1年CICPs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CICPs组26.4°±8.1°vs.对照组22.1°±7.3°,P<0.01)。结论: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 骨水泥 骨质疏松 腰椎退变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弯伴骨质疏松的治疗对策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于泽 董乐乐 +1 位作者 刘宇 吕国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非手术治疗,后路单纯减压,减压加融合,减压矫形加融合等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6月至2010年9月,我院收治退变性腰椎侧弯并进行随访患者60例,其中非手术治疗10例(均为骨质疏松患者),以腰痛症状为主,...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非手术治疗,后路单纯减压,减压加融合,减压矫形加融合等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6月至2010年9月,我院收治退变性腰椎侧弯并进行随访患者60例,其中非手术治疗10例(均为骨质疏松患者),以腰痛症状为主,神经压迫症状及间歇性跛行较轻,手术治疗50例(骨质疏松患者40例,平均年龄65岁,Cobb角大于15度,均伴有神经压迫症状或严重间歇性跛行,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采用单纯减压10例,减压加侧后方植骨内固定28例,矫形加减压加侧后方植骨内固定12例,采用OD 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标准[1],以治疗后改善率表示对患者治疗前后随访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对60例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6个月。非手术组10例,治疗效果基本满意;手术治疗组50例,其中48例患者取得满意疗效,另外2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牵拉症状,6个月后恢复;非手术治疗组在随访期间ODI评估较治疗前有改善,手术治疗组术后ODI评估在随访期间较术前也有明显改善,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治疗后均取得比较理想效果。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治疗上全面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骨骼质量、症状的程度、神经损害和畸形的进展与否等因素,应该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特别是对于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而不能耐受手术者,更严格把握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治疗也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中椎管狭窄程度、侧凸角度、患者全身情况,以及患者意愿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手术治疗效果是否满意,与减压是否彻底、不稳阶段是否达到稳定,有重要关系,矫形程度对手术治疗效果影响没有决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 腰椎侧弯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被引量:5
9
作者 燕淼恒 寇红伟 +16 位作者 尚国伟 姬彦辉 陈向荣 包德明 孙新志 程田 郭俊杰 李劲峰 陈松峰 尚春风 朱迪 刘正沛 赵哲 王卫东 皮国富 刘宏建 王义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1-226,共6页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2AI)螺钉内固定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5例成人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OP患者的资料,男6例,女29例。术中固定至骶2水平(S2AI...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2AI)螺钉内固定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5例成人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OP患者的资料,男6例,女29例。术中固定至骶2水平(S2AI组)20例,其中男4例,女16例;固定至骶1水平(S1组)15例,其中男2例,女13例。术前、术后第7天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脊柱-骨盆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冠状面平衡(C7PL-CSVL)、骨盆倾斜和局部后凸(RK)Cobb角;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长、出血量、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2AI组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18.0±7.0)°,C7PL-CSVL(6.0±1.8)mm,骨盆倾斜(2.1±1.0)°,RK Cobb角(3.6±17.4)°,SVA(16.9±14.1)mm;与术前比较,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末次随访时VAS和ODI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之间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均未出现SSEP及MEP信号的改变和丢失。术后随访中未发生退钉、断棒、PJK、DJK及脊柱失代偿。S2AI组术后并发症(螺钉松动和迟发性臀部疼痛)发生率2/20,S1组为11/15,S2AI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1组(P=0.022)。结论:应用S2AI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OP,既能满足强化固定的需要,又可获得有效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内固定 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在伴骨质疏松腰骶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惠智 唐永超 +7 位作者 张顺聪 莫国业 郭丹青 罗培杰 周滕鹏 马延怀 刘攀杰 彭建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5-302,共8页
目的:探讨S1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在伴骨质疏松腰骶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12月采用后路腰骶椎固定治疗的患者61例,男6例,女55例,年龄67.5±6.6岁(60~86岁),骨密度T=-3.37±0.69 SD(-2.5^-5.4... 目的:探讨S1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在伴骨质疏松腰骶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12月采用后路腰骶椎固定治疗的患者61例,男6例,女55例,年龄67.5±6.6岁(60~86岁),骨密度T=-3.37±0.69 SD(-2.5^-5.4 SD),随访时间19.98±10.42个月(24~78个月),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根据S1螺钉的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骨水泥强化组(A组,17例)、双皮质固定组(B组,20例)和三皮质固定组(C组,24例),比较三组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松钉率、融合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VAS和ODI方面,三组患者末次随访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A组VAS和ODI明显小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在并发症方面,A组腰椎骨水泥渗漏率为23.68%,S1骨水泥渗漏率为23.53%,分别有1例患者出现硬膜囊撕裂、切口感染和双下肢肌力下降,没有患者发生螺钉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所有手术节段均获骨性融合;B组骨水泥渗漏率为41.25%,2例患者发生健侧下肢麻木乏力,6例患者出现S1螺钉松动(30.00%);C组骨水泥渗漏率为24.56%,2例患者出现硬膜囊撕裂,1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健侧下肢麻木乏力,6例患者出现S1螺钉松动(25.00%)。将B、C两组患者分为松钉组和未松钉组,发现其在年龄、融合节段、术后PI-LL上具有统计学差异(松钉组年龄更大、融合节段更长,术后PI-LL更大),在性别、BMD、BMI、手术方式、术前术后LL、SS、PT、PI、LL差值、术前PI-LL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1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能明显减少伴骨质疏松患者腰骶固定的松钉率,是骨质疏松性腰骶椎退变性疾病的一种有效固定方式,尤其适用于老年、≥2节段固定和PI-LL恢复不佳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1螺钉 骨水泥强化 骨质疏松 腰骶椎退变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3
11
作者 梁昌详 詹世强 +3 位作者 柯雨洪 昌耘冰 郑晓青 顾宏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84-988,共5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骨水泥(PMMA)增强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的对比,分析使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2011年6月间在我科接受腰椎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45例,其中24例患者采... 目的:通过与传统骨水泥(PMMA)增强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的对比,分析使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2011年6月间在我科接受腰椎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45例,其中24例患者采用传统的骨水泥增强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照组),平均年龄71.2岁(59~86岁),平均骨密度为0.60±0.16g/cm2;21例采用骨水泥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TangoRS系统)固定(观察组),平均年龄72.0岁(58~87岁),平均骨密度0.57±0.24g/cm2.应用术前及术后ODI及JOA评分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应用术后CT及X线评价椎体的融合融合情况及螺钉位置;通过统计术后并发症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58±43min,术中出血量233±23ml,平均住院时间12.3±4.6天;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46±34min,术中出血量225±36ml,平均住院时间13.2±6.5d;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随访20.5个月,有3例患者PMMA渗漏至椎管内,1例PMMA由于椎体前壁破裂而穿出椎体前壁,未出现相应的神经并发症.有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且未形成融合.观察组平均随访18.4个月,有1例患者PMMA渗漏至椎体前侧方,1例患者PMMA渗漏至椎管内,均未出现相应的神经并发症.对照组患者JOA评分术前为10.21±2.27分、术后为21.32±2.80分,ODI评分术前为47.34±6.30分、术后为18.47±4.89分;观察组患者JOA评分术前为10.12±2.64分、术后为21.83±2.43分,ODI评分术前为48.07±5.06分、术后为17.67±3.64,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及ODI评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组内术后术前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采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退变性腰椎疾病与传统的骨水泥加强方式同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好,且采用注射的方式操作更为简单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椎弓根螺钉 退变性腰椎疾病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健康教育对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患者疾病认知及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唐小花 朱君燕 +1 位作者 孙萍 徐辰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健康教育对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患者疾病认知及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丹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6例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间分为干预组(2018... 目的探讨多模式健康教育对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患者疾病认知及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丹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6例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间分为干预组(2018年1—12月)、对照组(2017年1—12月)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包括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集中宣教、个体指导、随访等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联合应用多模式健康教育。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疾病认知水平、健康相关行为。结果干预组患者高危因素、摄钙相关知识、运动相关知识、疾病认知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吸烟、饮酒、喝饮料、饮浓茶的行为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服用钙片、维生素D、牛奶、豆类、深绿色蔬菜,规律运动、经常日照的行为发生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模式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患者疾病认知水平,促进健康相关行为的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质疏松骨折 多模式健康教育 疾病认知 健康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点 被引量:9
13
作者 曾岩 陈仲强 +2 位作者 郭昭庆 齐强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53-756,共4页
目的:观察伴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4例需手术治疗的伴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侧凸组,同时随机抽取44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两... 目的:观察伴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4例需手术治疗的伴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侧凸组,同时随机抽取44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拍摄包括胸腰段在内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侧凸组患者加拍全脊柱X线片,两组均测量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段后凸角,侧凸组还测量侧凸Cobb角、顶椎偏离度、侧凸范嗣内椎体最大侧方滑移度等参数;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腰痛程度评级、神经功能JOA 29分法评分及骨密度测量。结果:侧凸组患者的平均侧凸Cobb角为17.03°,顶椎偏离度平均为0.31,有25例患者出现侧凸范围内椎体侧向滑移。侧凸组患者腰椎前凸角为19.30°±12.49°,胸腰段后凸角为7.73°±5.16°,对照组分别为20.85°±11.73°和8.73°±6.09°,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18例侧凸组和23例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骨密度值分别为-3.22±2.82和-0.03±2.18,差异有显著性(P<0.05)。侧凸组和对照组的JOA评分分别为11.54±3.78分和12.52±3.67分,无显著性差异(P>0.1)。侧凸组患者明显腰痛占81.8%,对照组患者明显腰痛占52.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可以加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腰痛症状,但对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退变性腰椎侧凸 腰痛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疼痛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翟睿 金传峰 +1 位作者 汪学松 王明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38-839,共2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变、全身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骨代谢障碍疾病,高龄、性别、性激素水平、遗传、营养和生活方式等因素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联系密切,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骨质疏松性的骨痛、骨...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变、全身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骨代谢障碍疾病,高龄、性别、性激素水平、遗传、营养和生活方式等因素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联系密切,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骨质疏松性的骨痛、骨折及畸形变等.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是指既往无腰椎侧凸病史的成年人在骨性发育成熟后,由于椎间盘和椎体小关节退变而导致的脊柱冠状面Cobb角>10°[1]的弯曲畸形,且常合并椎体滑脱、移位,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主要以腰背痛和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相关分析 骨密度 骨质疏松 疼痛 患者 LUMBAR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15
15
作者 蒋雪生 詹碧水 +3 位作者 陈成冬 吴猛 周新华 周国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495-496,共2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目前困扰老年腰背痛患者的顽症之一.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既往的卧床、支具、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目前困扰老年腰背痛患者的顽症之一.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既往的卧床、支具、药物治疗,无法有效缓解腰背痛,近几年来随着经皮椎体成形技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不断成熟及完善,凭借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见效快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为此类患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临床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老年疾病 腰椎压缩骨折 药物治疗 经皮椎体成形术 fracture 经皮椎体成形技术 腰背痛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侯铁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0-11,共2页
长期以来,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患的经典手术或"金标准"。近年来,非融合技术的兴起,使传统手术受到冲击,但非融合手术在取得满意近期效果的同时,随着时日的延长也开始浮现出一些目前难以逾越的问题。... 长期以来,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患的经典手术或"金标准"。近年来,非融合技术的兴起,使传统手术受到冲击,但非融合手术在取得满意近期效果的同时,随着时日的延长也开始浮现出一些目前难以逾越的问题。治疗脊柱退变性疾患究竟是采用融合还是非融合技术,成为当前学术争论的焦点。本期邀请了全国著名的脊柱外科专家就该课题(重点颈椎)进行讨论,以期通过讨论对脊柱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既不要盲目跟从,或不审慎地追求新技术,也应避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通过不断努力探索,得出我国专家自己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变性疾病 手术治疗 融合技术 价值 减压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骨质增生 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固定至骨盆的适应证及方式选择 被引量:7
17
作者 钱邦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78-679,共2页
对于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远端融合椎(LIV)融合至S1会带来较高的假关节发生率,有学者认为应对此类患者进行骶骨骨盆固定,以增加远端内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当融合至骨盆后,Emami等[1]及Kasten等[2]分别报道了14%及15.3%的假关... 对于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远端融合椎(LIV)融合至S1会带来较高的假关节发生率,有学者认为应对此类患者进行骶骨骨盆固定,以增加远端内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当融合至骨盆后,Emami等[1]及Kasten等[2]分别报道了14%及15.3%的假关节发生率,明显低于既往融合至S1的报道。对于年龄较大,骨质疏松严重,腰背肌力量差,L5或骨盆倾斜,及矢状面、冠状面失平衡明显的患者,仅终止于S1难以获得足够的矫形力,因此,当存在以下情况时应考虑延长固定节段至骨盆[3、4]:(1)5个节段及以上的长节段融合;(2)需行下腰椎的三柱截骨;(3)腰骶部畸形及明显骨盆倾斜;(4)重度腰椎滑脱、腰骶部不稳;(5)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分离;(6)严重骨质疏松、骨量较差;(7)明显矢状面、冠状面双平面失代偿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骨盆固定 式选择 适应证 失代偿患者 严重骨质疏松 内固定节段 重度腰椎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特立帕肽对骨质疏松症腰椎融合手术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曲小辰 王博 +1 位作者 刘阳 杨群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23-1127,共5页
腰椎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在患有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中非常多见。腰椎融合手术的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邻近节段退变、继发椎体骨折、近端交界性后凸... 腰椎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在患有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中非常多见。腰椎融合手术的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邻近节段退变、继发椎体骨折、近端交界性后凸等[1]。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腰椎融合手术的效果[2],而在腰椎融合术前后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1年内发生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的概率[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关节形成 腰椎融合 邻近节段退 相关并发症 骨质疏松 腰椎退疾病 内固定失败 特立帕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 被引量:10
19
作者 袁瑛 袁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04-204,209,共2页
关键词 原发骨质疏松 中医治疗 全身骨骼疾病 退病变 骨量减少 微观结构 主要症状 腰背疼痛 生理 自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对脊柱融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雪鹏 朱六龙 田纪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46-949,共4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骨折的全身性疾病。脊柱融合内固定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金标准[1]。大量临床观察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以至腰椎退变性侧凸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骨折的全身性疾病。脊柱融合内固定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金标准[1]。大量临床观察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以至腰椎退变性侧凸等患者都可能会伴有椎体骨质疏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药物 脊柱融合 脊柱退变性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退变性侧凸 腰椎管狭窄症 骨质疏松 全身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