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基质明胶与羟基磷灰石修复兔桡骨缺损模型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冯振洲 陈峥嵘 +1 位作者 夏庆 蒋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224,共3页
目的 比较骨基质明胶 (BMG)与羟基磷灰石 (HAC)在节段性骨缺损愈合上的差别。方法 把 1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桡骨制造成 10mm的骨缺损模型 ,分别植入BMG、自体骨段和HAC及旷置。在术后即刻 ,2、4和 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扫描电镜... 目的 比较骨基质明胶 (BMG)与羟基磷灰石 (HAC)在节段性骨缺损愈合上的差别。方法 把 1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桡骨制造成 10mm的骨缺损模型 ,分别植入BMG、自体骨段和HAC及旷置。在术后即刻 ,2、4和 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扫描电镜和骨密度的检测。结果 发现BMG组术后 4周即有新骨形成 ,8周缺损已愈合 ;组织学发现植入BMG的缺损处为多中心成骨 ,术后 8周已基本吸收 ,而植入HAC的骨缺损处也可见到缺损愈合 ,但HAC没有降解。结论 治疗兔桡骨缺损模型上 ,BMG和自体骨有相近的疗效 ,并优于在体内吸收较差的H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模型 羟基磷灰石 基质明胶 对照研究 修复 节段性缺损 新西兰大白兔 BMG HAC 扫描电镜 形成 体内吸收 自体 组织学 愈合 植入 术后 放射学 密度 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犬股骨微波灭活骨缺损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赵廷宝 范清宇 +3 位作者 周勇 张殿忠 裘秀春 尹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55-157,F003,共4页
目的 建立成年犬股骨微波灭活骨缺损的实验动物模型 ,为骨缺损修复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骨肿瘤微波治疗仪 ,以 1 5kHz频率、70W功率加热至 5 0~ 5 5℃ ,维持 2 0min ,造成犬股骨中段不同大小的骨缺损。结果 在保... 目的 建立成年犬股骨微波灭活骨缺损的实验动物模型 ,为骨缺损修复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骨肿瘤微波治疗仪 ,以 1 5kHz频率、70W功率加热至 5 0~ 5 5℃ ,维持 2 0min ,造成犬股骨中段不同大小的骨缺损。结果 在保持犬股骨连续性的前提下 ,长度 1 5cm的骨缺损 9个月时有 1 2被新生骨填充 ,长度2 5cm和 3 5cm的骨缺损 9个月时无愈合倾向 ,但后者骨折的发生率高。结论 成年犬股骨微波高温造成的骨缺损 ,长 2 5cm、宽 1 0cm 9个月不能自愈 ,适宜于各种骨修复材料的填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犬 微波灭活 骨缺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squelet诱导膜技术比较不同固定方式构建的胫骨大段骨缺损模型 被引量:9
3
作者 申震 姜自伟 +7 位作者 李定 曾志奎 陈国茜 张严 李紫阁 陈柏行 黄枫 李悦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3-680,共8页
目的基于Masquelet诱导膜技术,比较内固定钢板、髓内针和外固定架三种固定方式建立的大鼠胫骨大段骨缺损(MTBD)模型及诱导膜形成特点,从而选择较优的模型构建方法。方法 60只10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内固定钢板组(IFP)、髓内... 目的基于Masquelet诱导膜技术,比较内固定钢板、髓内针和外固定架三种固定方式建立的大鼠胫骨大段骨缺损(MTBD)模型及诱导膜形成特点,从而选择较优的模型构建方法。方法 60只10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内固定钢板组(IFP)、髓内针组(IMP)和环形外固定架组(CEF)。在右侧胫骨中段构建4 mm骨缺损模型,分别应用自制六孔不锈钢钢板、直径1 mm克氏针、自制环形外固定架固定。记录造模用时、出血量及肢体肿胀持续时间;行X线检查,观察骨水泥、固定装置稳定情况;诱导膜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特点。结果在造模用时、出血量及模型成功率方面,IMP和CEF两组明显优于IFP组(P<0.05)。②CEF组肿胀时间最短,但三组之间肿胀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③IFP组出现1例螺钉松动和3例骨水泥松动,CEF组出现1例骨水泥松动,而IMP组固定良好。④在感染方面,IFP组出现3例钢板外露,IMP组出现2例脓性包块,而CEF组无感染发生。⑤诱导膜组织厚度在460~520μm,三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三种方式均可成功构建MTBD模型,但综合考虑CEF为模拟Masquelet技术构建大鼠MTBD模型较优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quelet技术 诱导膜 钢板 髓内针 外固定架 骨缺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评价注射式再生支架修复效果的小鼠骨缺损模型的构建研究
4
作者 王飞燕 李志凌 +8 位作者 尹博丰 李佩霖 郝瑞聪 韩梦月 李晓彤 田家仪 丁丽 武文卿 朱恒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85-992,共8页
目的建立小鼠股骨缺损模型并探索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对缺损后骨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0只8周龄的雌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成4组:骨缺损组(n=10),5%GelMA组(n=10),10%GelMA组(n=10),15%GelMA组(n=10)。造模2周后... 目的建立小鼠股骨缺损模型并探索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对缺损后骨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0只8周龄的雌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成4组:骨缺损组(n=10),5%GelMA组(n=10),10%GelMA组(n=10),15%GelMA组(n=10)。造模2周后,使用HE染色观察股骨组织结构;使用Masson染色观察股骨胶原纤维形态;使用OCN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骨特异性蛋白表达水平。结果GelMA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可经PCR Pipettes移液器注入骨缺损区。HE染色结果表明10%GelMA组相较于骨缺损组、5%GelMA组和15%GelMA组具有更好的骨修复效果,缺损部位组织结构更加完整;Masson染色结果表明10%GelMA组有更多成骨相关的胶原纤维形成;RT-qPCR分析显示,10%GelMA组小鼠骨缺损部位OCN表达显著高于骨缺损组(P<0.001)、5%GelMA组(P<0.01)和15%GelMA组(P<0.01)。10%GelMA组小鼠骨缺损部位Osterix表达显著高于骨缺损组(P<0.001)、5%GelMA组(P<0.001)和15%GelMA组(P<0.01);OC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10%GelMA组的修复区骨特异性蛋白表达显著高于骨缺损组(P<0.01)、5%GelMA组(P<0.01)和15%GelMA组(P<0.05)。结论构建了可评价注射式再生支架修复效果的小鼠骨缺损模型,并应用于基于GelMA的可注射再生支架筛选和治疗效果评价,为开展相关领域工作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式再生支架 骨缺损模型 甲基丙烯酰化明胶 再生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