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制Hmga2促进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并加速骨缺损修复 被引量:1
1
作者 柯志勇 黄子城 +4 位作者 何若琳 张倩 陈思旭 崔忠凯 丁晶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7-1235,共9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成骨分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通过GEO数据库和Rstudio软件,挖掘出在ADSCs“成脂-成骨”分化平衡中的关键节点因子HMGA2,并通过在线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工...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成骨分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通过GEO数据库和Rstudio软件,挖掘出在ADSCs“成脂-成骨”分化平衡中的关键节点因子HMGA2,并通过在线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工具String和绘图软件Cytoscape,绘制HMGA2在成骨分化中的互作关系网络,预测其下游作用靶点。设计Hmga2 siRNA并转染小鼠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mADSCs),诱导其体外成骨分化,在不同时间点(Day 3,Day 7,Day 14)收集样本,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评估成骨分化能力,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骨特异性标志物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桥蛋白(OPN)和骨钙素(OCN)的表达。将敲低Hmga2的mADSCs移植至小鼠不可自愈合颅骨缺损处,术后6周通过μCT扫描、骨组织学染色检测成骨标志物,评价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GEO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HMGA2在ADSCs成脂分化进程中表达上调。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提示在ADSCs成骨分化中,HMGA2的潜在作用靶点包括SMAD7、CDH1、CDH2、SNAI1、SMAD9、IGF2BP3、ALDH1A1。抑制Hmga2后,mADSCs中成骨分化相关标志物RUNX2、OPN和OCN的表达显著上调,且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和钙结节的形成增加(P<0.05)。在小鼠颅骨缺损模型中,敲低Hmga2促进了骨缺损部位的新骨形成(P<0.05)。结论HMGA2是调控ADSCs成骨分化的重要因子,抑制Hmga2能显著促进ADSCs成骨分化,并加速体内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高迁移率族蛋白A2 分化 骨缺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和力学仿生的三因子时空可控递送抗菌水凝胶体系用于骨缺损修复
2
作者 汤臻 郭征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36-536,共1页
目的创伤、肿瘤和其他疾病导致的骨缺损仍然是骨科面临的巨大挑战。过去,研究者过多地关注骨缺损本身,而忽略了骨膜在骨缺损治疗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基于骨膜的结构和功能,本研究构建一种结构和力学性能仿生的自愈合水凝胶,精确控制和... 目的创伤、肿瘤和其他疾病导致的骨缺损仍然是骨科面临的巨大挑战。过去,研究者过多地关注骨缺损本身,而忽略了骨膜在骨缺损治疗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基于骨膜的结构和功能,本研究构建一种结构和力学性能仿生的自愈合水凝胶,精确控制和顺序递送VEGF、PDGF-BB和BMP-2,并证明其对大鼠颅骨愈合的协同促进作用。方法通过在壳聚糖微球(CM)中适当封装BMP-2和PDGF-BB,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两种生长因子的持续递送。采用季铵盐壳聚糖(QCS)的氨基与Pluronic^(■)F127(PF127-CHO)聚合物醛基之间的动态席夫碱键合合成了水凝胶。通过控制PF127-CHO的浓度,制备出具有不同交联度的水凝胶,其力学性能可调。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注射性和黏附强度,以及快速的自愈能力。将不同交联程度的水凝胶通过希夫碱动态自愈合组装成“三明治”结构的水凝胶支架,实现促血管和成骨生长因子在时空上的连续递送。结果快速释放VEGF和持续释放PDGF-BB的低交联外层促进血管化,高交联内层提供了结构支持,且其中壳聚糖微球包裹持续释放的BMP-2促进了成骨分化。水凝胶的抗菌作用可以有效避免手术植入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风险。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具有“三明治”结构,3种生长因子的时空可控递送QCS/PF水凝胶体系,实现了VEGF、PDGF-BB和BMP-2的可控顺序释放,以促进骨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植入 感染风险 注射性 骨缺损修复 生长因子 壳聚糖微球 季铵盐壳聚糖 自愈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炎症-血管-神经协同作用的细胞膜功能化基质用于骨缺损修复调控
3
作者 吕永钢 乔方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2-192,共1页
目的骨组织微环境通过炎症调节、血管分化和神经支配功能调控骨组织的动态再生进程。然而,在骨修复材料设计中往往只注重对炎症调节、血管网络或神经网络的单一调控,经常忽视炎症调节、血管网络和神经网络的协同效应。本研究拟制备炎症... 目的骨组织微环境通过炎症调节、血管分化和神经支配功能调控骨组织的动态再生进程。然而,在骨修复材料设计中往往只注重对炎症调节、血管网络或神经网络的单一调控,经常忽视炎症调节、血管网络和神经网络的协同效应。本研究拟制备炎症调节-血管分化-神经分化相互协同的细胞膜功能化基质,以期改善骨再生微环境。方法通过筛选适用于骨缺损修复的杂合细胞膜、实现细胞膜对生长因子的富集性和提高细胞膜基因装载能力3种途径制备细胞膜功能化骨修复基质,在细胞层面和动物层面验证细胞膜功能化基质通过调控炎症反应、血管分化和神经分化促进骨缺损修复的能力。结果杂合细胞膜功能化基质通过调控早期炎症微环境促进颅骨缺损修复。生长因子富集的细胞膜功能化基质在体内外富集血管和神经生长因子,并通过调控周围血管和神经重建促进颅骨缺损修复。负载双si RNA的细胞膜功能化基质具有炎症调节能力,通过调控血管和神经生长因子分泌改善周围血管和神经重建,进而促进颅骨缺损修复。结论血管分化和神经分化与炎症调节的有效协同,有利于维持骨稳态,并显著调节骨再生微环境和促进骨缺损修复。本研究为不同细胞膜功能化骨修复基质的制备及其对骨缺损修复的调控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骨缺损修复 神经分化 神经支配 装载能力 神经网络 修复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成骨通过Yap介导的巨噬细胞极化促进骨缺损修复
4
作者 闫旭 梅炯 +1 位作者 齐颖新 林思恩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29-329,共1页
目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骨科临床实践中的难题,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具有修复的缺损体积大、无供区并发症、同步促进软组织生长等优势。然而其力学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D... 目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骨科临床实践中的难题,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具有修复的缺损体积大、无供区并发症、同步促进软组织生长等优势。然而其力学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DO在再生医学领域更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DO的力学生物学机制,寻找DO过程中的力学感受细胞和效应细胞,明确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力学感受器分子,为DO在骨修复及其他组织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4名骨折患者的骨痂被收集用作测序分析,KEGG、GO等分析,寻找关键分子和关键通路。使用CELL TANK体外牵拉系统对RAW 264.7细胞施加持续2 h、幅度10%、0.5 Hz周期性张应变。流式细胞术用于分析巨噬细胞极化情况。PCR、Western blot及ALP染色法评估细胞成骨分化情况。使用Yap通路阻断剂Verteporfin阻断Yap信号通路。建立大鼠DO模型。使用micro-CT、四点弯曲实验和H&E染色评估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持续性张应变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M2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可以显著促进成骨分化。干扰Yap表达后,M2细胞极化受损。结论DO过程涉及力学感受细胞和力学效应细胞。巨噬细胞感受张应变,通过Yap的介导完成向M2型的极化,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持续修复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极化 力学生物学 牵张成 效应细胞 骨缺损修复 分化 组织修复 再生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的生物学性能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石剑虹 田原野 +2 位作者 陈楷 孙高 吴国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5-1546,共12页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膜片性能的影响,并阐明含CGF复合细胞膜片(CS)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选取2只3周龄SD大鼠,分离培养获得BMSCs,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鉴定BMSCs成骨和成脂能力。选取3只3...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膜片性能的影响,并阐明含CGF复合细胞膜片(CS)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选取2只3周龄SD大鼠,分离培养获得BMSCs,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鉴定BMSCs成骨和成脂能力。选取3只3周龄SD大鼠,制备CGF液态提取物(CGFe),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传统CS(BMSC-CS)组和含CGF复合CS(CGF/BMSC-CS)组。HE染色观察2组CS形态表现,茜素红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各组CS体外成骨情况,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ALP、胶原酶Ⅰ型(COL^(-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骨钙蛋白(OCN)mRNA表达水平。体内实验,选取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BMSC-CS组和CGF/BMSC-CS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检测各组大鼠颅骨缺损处骨形成参数,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形态表现。结果:第3代BMSCs为梭形,排列紧密,呈漩涡团簇状生长;茜素红染色有明显的钙结节生成,油红O染色有红色脂滴形成,证实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和成脂分化的能力。CS为白色半透明状,边缘轻微卷曲,剥离后的CS卷曲皱缩为不规则状。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CS白色更深,透明程度较低,在厚度和延展性方面明显增加,不易破损,有一定黏性和可塑性。HE染色观察,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CS细胞数增加,排列密集,细胞外基质(ECM)更丰富,包裹连接细胞形成一个整体的片状结构。茜素红和ALP染色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MSC-CS组CS的ALP活性和矿化提升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CS成骨细胞及红色矿化结节数明显增多,染色明显加深,阳性面积增大,ALP活性和矿化提升值均明显升高(P<0.05)。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培养24 h,与对照组比较,BMSC-CS组和CGF/BMSC-CS组细胞迁移率均明显升高(P<0.05);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0.01);培养48 h,与对照组比较,CGF/BMSC-CS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0.05)。RT-qPCR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MSC-CS组细胞中COL^(-1)和OCN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CGF/BMSC-CS组细胞中ALP、COL^(-1)、OCN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细胞中ALP、COL^(-1)和OCN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Micro-CT检测,对照组大鼠颅骨缺损区域边界清晰,几乎无新骨生成;BMSC-CS组大鼠颅骨仅在骨缺损边缘有少量新骨形成,缺损中心区域有明显空缺;CGF/BMSC-CS组大鼠颅骨新骨沿骨缺损边缘向中心区域生成,修复大部分骨缺损;与对照组比较,BMSC-CS组大鼠颅骨骨体积分数[骨体积(BV)/组织体积(TV)]和骨小梁间距(Tb.N)均明显升高(P<0.05),CGF/BMSC-CS组大鼠颅骨BV、BV/TV、骨小梁数目(Tb.Th)和Tb.N均明显升高(P<0.05);与BMSC-CS组比较,CGF/BMSC-CS组大鼠颅骨BV、BV/TV、Tb.Th和Tb.N均明显升高(P<0.01)。HE和Masson染色观察,对照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几乎无新骨生成,仅见大量胶原纤维连接两侧骨断端;BMSC-CS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仅在骨缺损边缘有少量新骨形成,中央为致密的胶原纤维与缺损边缘的新生骨连接;CGF/BMSC-CS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除在骨缺损边缘可以看到新生骨组织外,缺损中央亦有骨岛形成,骨岛周围可见骨细胞及大量的胶原纤维。Masson染色观察,细胞质和类骨质呈红色,胶原呈蓝色;CGF/BMSC-CS组大鼠颅骨缺损组织中可见明显的新形成的类骨质,新骨形成量最高。结论:CGF可以促进BMSCs膜片的成骨分化和ECM的丰富度,含CGF复合CS可以高效修复大鼠颅骨缺损,是一种理想和安全的促骨再生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生长因子 细胞膜片 髓间充质干细胞 缺损再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彦梅 邹多宏 何家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83-185,共3页
骨缺损时,缺损端及其附近的骨膜和血管受损,因此缺损区血管生长能力差,促进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所需的营养因子缺乏。而充足的血供是维系骨缺损修复重建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早地在骨缺损区构建有效的血管网络,才能为各种细胞的成... 骨缺损时,缺损端及其附近的骨膜和血管受损,因此缺损区血管生长能力差,促进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所需的营养因子缺乏。而充足的血供是维系骨缺损修复重建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早地在骨缺损区构建有效的血管网络,才能为各种细胞的成骨活动提供营养支持和代谢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 HIF-1 生长能力 营养因子 分化 细胞增殖 修复重建 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锂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可促进大鼠胫骨骨缺损修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理 覃永保 +1 位作者 马刚 李兵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4-828,共5页
目的观察磷酸钙骨水泥(CPC)与氯化锂复合磷酸钙骨水泥(Li/CPC)对SD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20只6月龄雌性SD大鼠,设立Li/CPC实验组(n=10)及CPC对照组(n=10),分别行双侧胫骨骨缺损填充术,术后1、2月每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取胫骨标本行... 目的观察磷酸钙骨水泥(CPC)与氯化锂复合磷酸钙骨水泥(Li/CPC)对SD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20只6月龄雌性SD大鼠,设立Li/CPC实验组(n=10)及CPC对照组(n=10),分别行双侧胫骨骨缺损填充术,术后1、2月每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取胫骨标本行显微CT(Micro-CT)检测及组织学切片HE染色,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icro-CT扫描显示,Li/CPC组骨缺损修复效果比CPC组好,Li/CPC组材料周围新骨体积分数(BV/TV)较CPC组高,骨小梁分离度(Tb.Sp)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HE染色显示,Li/CPC组纤维骨痂及骨样骨痂出现较早,且数量较多,骨愈合质量明显高于CPC组。结论 Li/CPC具有较好的骨传导性能,能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水泥 氯化锂 显微CT HE染色 骨缺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缺损修复中BMP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计艳 胡勤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11-213,共3页
关键词 BMP-4 骨缺损修复 载体材料 protein 转化生长因子β DNA重组技术 诱导成作用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骨缺损修复研究进展
9
作者 沈庆冉 胡静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2005年第3期239-241,共3页
当前颅骨缺损修复技术正向着包含材料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技术方面发展。本文就近年来异体骨移植、生物医学材料、引导性骨再生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牵张成骨等在颅骨缺损修复方面的研究... 当前颅骨缺损修复技术正向着包含材料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技术方面发展。本文就近年来异体骨移植、生物医学材料、引导性骨再生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牵张成骨等在颅骨缺损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 基因工程技术 组织工程技术 生物医学材料 缺损 分子生物学 异体移植 再生技术 修复技术 牵张成 材料学 引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学修饰三维脱细胞骨支架促进大块骨缺损修复及其力学生物学机制
10
作者 吕永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47-48,共2页
骨是除了皮肤和血液之外的第三大移植组织类型,由外伤引起的骨缺损以及由疾病等造成的大块骨切除均需要使用大量的骨移植物。尽管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概念的提出为大块骨缺损提供了诸多很有前景的修复方法,但大块骨缺损的医治至今仍... 骨是除了皮肤和血液之外的第三大移植组织类型,由外伤引起的骨缺损以及由疾病等造成的大块骨切除均需要使用大量的骨移植物。尽管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概念的提出为大块骨缺损提供了诸多很有前景的修复方法,但大块骨缺损的医治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大块骨损伤的重建和修复仍是骨修复领域的研究难点。作者课题组构建了多种微结构一致而基质刚度不同的三维骨组织工程支架,从细胞和动物水平系统考察了三维基质力学对干细胞分化、内源性干细胞招募和血管生成以及骨损伤修复的作用及其力学生物学机制,联合物理刺激(流体剪切力、超声或电刺激)和力生长因子进一步提高组织修复质量和速度,并由此发展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骨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可施加电和流体剪切力刺激装置和多种骨组织工程支架及其制备方法等。(1)利用不同配比胶原(collagen,Col)/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溶液表衬脱细胞骨支架表面,构建了微结构不变而基质刚度不同的三维(three-dimensional,3D)骨组织工程支架[1]。发现具有适宜基质刚度(局部刚度为37.7±19.6 kPa)骨组织工程支架在体外可更好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生长及成骨分化,体内有利于微血管生成和诱导内源性MSCs成骨分化,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α)参与了内源性MSCs的招募,通过SDF-1α/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CXCR4)途径促成骨分化。证实三维基质力学修饰无细胞支架可原位促进骨修复,且SDF-1α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α)是基质力学促进骨修复中介导内源性MSCs迁移的关键机制。所构建的组织工程支架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在改变支架力学特性的同时也改变了支架微结构等缺陷,不仅可为骨修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骨组织工程支架,也可为三维基质力学研究提供一个新方法和手段。(2)基于上述的研究结果,将具有招募内源性MSCs功能的SDF-1α与适宜配比的胶原/羟基磷灰石溶液混合均匀后表衬至脱细胞骨支架表面,在支架表面形成利于诱导MSCs成骨分化的三维基质刚度,同时可使表衬层释放SDF-1α。通过SDF-1α招募内源性的MSCs到达骨缺损区域,支架的基质力学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促进骨修复[2]。此方法可克服利用外源性种子细胞存在的来源受限、免疫排斥以及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后大量种子细胞死亡等不足,有助于促进三维无细胞骨组织工程支架的临床应用。(3)研发了可施加不同强度和模式流体剪切力的骨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建立了可描述反应器内流场、营养物质分布和细胞生长的理论模型[3]。证实在具有适宜基质刚度骨组织工程支架上,施加振荡流剪切力可进一步提高MSCs在三维支架内存活、分布、胶原分泌及成骨分化,联合振荡流剪切力和三维基质刚度为骨组织工程提供一种高效而简易的骨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同时,针对骨缺损处易出现的过载剪切力和严重低氧造成的损伤,课题组证实力生长因子(mechano growth factor,MGF)E肽预处理可提高MSCs对过载剪切力和低氧微环境的耐受,MGF通过调控MEK-ERK1/2和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MSCs在低氧环境下的细胞黏附、迁移、增殖和成骨分化。(4)最近,课题组通过对3D脱钙骨支架进行不同时长脱钙,构建了一种新型微结构不变而基质刚度不同的3D骨组织工程支架[4],与(1)比较,无需额外添加任何物质。进一步利用仿生学原理构建了具有三层不同基质刚度的脱钙骨支架,通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修饰,用于骨软骨修复(未发表)。离体和在体实验证明三层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可促血管生成,Fg修饰高刚度层有利于内源性细胞向成骨分化,而中刚度和低刚度层有利于内源性细胞向软骨分化。M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功能化丝素蛋白支架可促进MSCs的招募和软骨分化,同时MGF可促进TGF-β3诱导的II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分泌,但降低I型胶原分泌[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 内源性 组织工程支架 力学生物学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羟基磷灰石的PLGA支架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
11
作者 王茜 曹玲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7-222,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骨髓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负载羟基磷灰石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支架上的生物学行为,为进一步制备骨修复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仿生矿化形成不同...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骨髓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负载羟基磷灰石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支架上的生物学行为,为进一步制备骨修复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仿生矿化形成不同浓度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PLGA支架材料PLGA-HAP(0 mmol/L、4.2 mmol/L、25 mmol/L)。大鼠BMSCs分别接种其中,检测各组材料对细胞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在细胞增殖实验中,对照组在1 d、4 d、7 d的光密度值分别为0.361±0.009、0.408±0.005和0.430±0.006,PLGA-HAP(0 mmol/L)支架在1 d、4 d、7 d的光密度值分别为0.203±0.003、0.477±0.006和0.606±0.007,PLGA-HAP(4.2 mmol/L)复合支架在1 d、4 d、7 d的光密度值分别为0.262±0.006、0.527±0.005和0.635±0.003,PLGA-HAP(25 mmol/L)复合支架在1 d、4 d、7 d的光密度值分别为0.270±0.002、0.575±0.004和0.667±0.005,时间因素的F值为10632.000,HAP浓度因素的F值为678.000,HAP浓度与时间因素交互的F值为732.600,P值均为0.000,数据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时间相对较长、矿化程度较高的支架更利于细胞的黏附、生长增殖,时间因素的影响相对积极;在碱性磷酸酶活性值测试中,3 d时复合支架PLGA-HAP(0 mmol/L)、PLGA-HAP(4.2 mmol/L)、PLGA-HAP(25 mmol/L)的活性值分别为0.088±0.015、0.122±0.016和0.125±0.008,7 d时复合支架PLGA-HAP(0 mmol/L)、PLGA-HAP(4.2 mmol/L)、PLGAHAP(25 mmol/L)的活性值分别为0.146±0.004、0.469±0.024和0.573±0.013,时间因素的F值为1653.000,HAP浓度因素的F值为400.900,HAP浓度与时间因素交互的F值为280.500,P值均为0.000,数据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在相对的一段时间内,不同矿化程度的支架材料均能促进骨缺损修复,随着时间的推移,HAP浓度即矿化程度越高的支架越利于细胞的成骨分化,其中,时间因素的影响相对积极。结论:负载羟基磷灰石的PLGA复合支架材料能够显著促进细胞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能力,本研究是进一步研制相关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的重要实验依据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支架材料 骨缺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在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李治 陈慧坤 +2 位作者 张奕纯 黄子聪 张智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43-1448,共6页
由于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对骨修复和再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骨质疏松、糖尿病炎症、肿瘤、外伤骨折、先天性骨骼畸形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骨缺损,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骨缺损修复一直... 由于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对骨修复和再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骨质疏松、糖尿病炎症、肿瘤、外伤骨折、先天性骨骼畸形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骨缺损,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骨缺损修复一直是临床的难点。二甲双胍已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对不同类型骨缺损修复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旨在对二甲双胍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和相关临床试验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质疏松性 骨缺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聚合物硬骨缺损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钰晟 左保齐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5-184,共10页
为开发生物相容性好、力学性能优异、安全有效和性能稳定的硬骨缺损修复材料,对构成硬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种类、性能优缺点以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综述。首先分析了以丝素蛋白、壳聚糖、胶原、聚乙烯醇、聚己内脂等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制备... 为开发生物相容性好、力学性能优异、安全有效和性能稳定的硬骨缺损修复材料,对构成硬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种类、性能优缺点以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综述。首先分析了以丝素蛋白、壳聚糖、胶原、聚乙烯醇、聚己内脂等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制备硬骨缺损修复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其次针对其在硬骨缺损修复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硬骨缺损修复材料涉及多学科交叉,以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以及合成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制成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可极大地促进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同时以石墨烯、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羟基磷灰石等为代表的无机类材料在今后有望成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缺损修复材料 丝素蛋白 天然高分子聚合物 合成高分子聚合物 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现实的骨缺损修复系统原型设计 被引量:3
14
作者 姚远 逄秀香 +1 位作者 刘涛 胡庆夕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5-17,20,共4页
结合现有骨支架设计系统和增强现实交互技术,提出一种用于骨缺损修复手术的辅助规划方法与检查系统框架。对其中的显示合成与交互方式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原型系统,其主要目的是在完成骨支架结构模型设计后,帮助临床医生在快速成... 结合现有骨支架设计系统和增强现实交互技术,提出一种用于骨缺损修复手术的辅助规划方法与检查系统框架。对其中的显示合成与交互方式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原型系统,其主要目的是在完成骨支架结构模型设计后,帮助临床医生在快速成形制作的颅骨模型上检验骨支架设计的合理性,完成手术的规划和仿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 支架设计 缺损修复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用于拔牙后颌骨缺损修复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崔妮 秦瑞峰 +4 位作者 侯锐 丁宇翔 张林林 王晓娟 胡开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对颌骨缺损修复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阳性(Bio-Oss)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主要评价指标为缺损部位影像学检查,次要疗效评价指标为手术伤口愈合情况、排异反应、骨代谢... 目的:观察和评价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对颌骨缺损修复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阳性(Bio-Oss)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主要评价指标为缺损部位影像学检查,次要疗效评价指标为手术伤口愈合情况、排异反应、骨代谢变化、骨感染征象,以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本临床试验共入组280例受试者,完成试验269例,脱落率3.93%。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影像学检查有效率:试验组93.70%、对照组93.08%。次要疗效评价2组材料植入后伤口愈合时间均小于7 d,2组均无排异反应、无骨代谢变化、无骨感染征象。不良事件发生率试验组0.72%、对照组2.14%。结论: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用于拔牙后颌骨缺损修复的疗效和安全性非劣效于Bio-O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煅烧修复材料 拔牙 骨缺损修复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3D打印材料应用于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林嘉宜 袁伟壮 张洪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08-712,共5页
骨缺损是指骨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主要由于创伤、感染、肿瘤、骨髓炎手术清创、骨肿瘤切除、关节置换术后翻修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导致。骨移植作为主流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同时,来源有限及免疫反应等问题也应运而生。骨组织工... 骨缺损是指骨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主要由于创伤、感染、肿瘤、骨髓炎手术清创、骨肿瘤切除、关节置换术后翻修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导致。骨移植作为主流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同时,来源有限及免疫反应等问题也应运而生。骨组织工程为骨缺损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主要思路是应用生物材料与干细胞及生长因子相结合,构建复合支架修复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 生物材料 应用 肿瘤切除 打印 医用 先天性疾病 缺损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纳米晶增强的壳聚糖-明胶-羟基磷灰石骨缺损修复支架 被引量:2
17
作者 聂景怡 廖健飞 +5 位作者 刘馨茗 梁建涛 张乐 焦婷婷 孙彬熔 张美云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48,共10页
纳米纤维素具有高模量、高强度、生物相容等优良特点,在生物医用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针对天然高分子骨缺损修复支架强度不足、降解过程机械强度下降等问题,采用纤维素纳米晶(CNC)予以改善。首先通过天然高分子凝胶化过程中的自组织,形... 纳米纤维素具有高模量、高强度、生物相容等优良特点,在生物医用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针对天然高分子骨缺损修复支架强度不足、降解过程机械强度下降等问题,采用纤维素纳米晶(CNC)予以改善。首先通过天然高分子凝胶化过程中的自组织,形成模拟天然骨中哈佛斯系统的壳聚糖-明胶-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进一步研究CNC对壳聚糖(CS)凝胶的增强作用;以CS-CNC复合凝胶为结构框架,通过界面融合可以形成组合凝胶;采用体外降解实验研究CS-CNC复合凝胶的降解。通过对天然生物质的仿生结构设计以及强度提升研究,探索CNC对提高支架综合性能的作用,发掘纳米纤维素在生物医用领域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纳米晶 骨缺损修复支架 壳聚糖 明胶 羟基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骨修复上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樊星 白振西 +1 位作者 肖霞 高志彪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28,共2页
20例上颌骨囊肿病例行颌骨囊肿刮治术后,对遗留的骨腔进行同种异体松质骨小块植入修复。20例上颌骨囊肿术后植骨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发生感染。同种异体松质骨小块植骨修复上颌骨囊肿摘除术后骨缺损,效果良好。
关键词 上颌囊肿 骨缺损修复 同种异体松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诱导后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植骨材料对兔颅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郑德宇 刘建生 +3 位作者 杨依勇 秦书俭 包翠芬 姚素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1-444,476,共5页
目的探讨成骨诱导后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与β-磷酸三钙(TCP)构成的人工植骨材料修复兔颅骨缺损的作用。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人UCB-MSCs;取传3代细胞应用条件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绘制细... 目的探讨成骨诱导后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与β-磷酸三钙(TCP)构成的人工植骨材料修复兔颅骨缺损的作用。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人UCB-MSCs;取传3代细胞应用条件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检测碱性磷酸酶(AKP)、骨钙素(OCN)和钙离子的含量;成骨诱导后UCB-MSCs与β-TCP复合培养后形成人工植骨材料,用扫描电镜观察成骨诱导后的UCB-MSCs在β-TCP表面的生长状况;按人工植骨材料的形状制作兔颅骨全层缺损模型,术后4周行颅骨X线摄片,分析人工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结果采用Percoll(1.073 g/mL)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得到的UCB-MSCs大小较为均匀、梭形或星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成骨诱导前后细胞的生长曲线测定无明显变化;UCB-MSCs内AKP、培养基中的OCN含量和细胞内钙离子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1);成骨诱导的细胞在β-TCP表面生长良好,在细胞周围有白色的钙盐沉积。人工植骨材料植入骨缺损4周后,发现复合材料与颅骨缺损中间大部分被高密度影所充填。结论成骨诱导后的UCB-MSCs呈现成骨细胞特性,在β-TCP表面生长状态良好;与β-TCP构成人工植骨材料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Β-磷酸三钙 人工植材料 骨缺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复合聚乳酸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晶莹 宋泉生 +5 位作者 朱静琳 韩晓光 杨燕琳 陈栎 李旭 宋纯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2期1148-1151,共4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与聚乳酸复合物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效果。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150±10)g。制备直径为10mm的颅骨全层极限缺损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对照组缺损区单纯植入聚乳酸40mg;实验组缺损区植入辛伐...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与聚乳酸复合物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效果。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150±10)g。制备直径为10mm的颅骨全层极限缺损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对照组缺损区单纯植入聚乳酸40mg;实验组缺损区植入辛伐他汀20mg,聚乳酸40mg。术后4周、8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比较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占总缺损面积百分比、不脱钙骨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大部分骨缺损区显示为不规则的高密度阴影,对照组大部分缺损区域仍为低密度透光影。各组(n=5)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占总缺损面积百分比,对照组为27.33%±2.54%,实验组为74.63%±2.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148,P=0.000)。不脱钙骨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术后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有少量新骨形成,术后8周实验组骨缺损区被大量骨组织充填;对照组骨缺损区为剩余材料与纤维组织充填,仅在缺损周边有少量新骨形成。结论局部应用辛伐他汀有显著促进成骨的作用,对修复骨缺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 辛伐他汀 聚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