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势大鼠骨髓细胞IL-6基因表达及骨组织学变化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周胜虎 刘兴炎 +2 位作者 白孟海 葛宝丰 薛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去势大鼠骨髓细胞白细胞介素-6基因表达和骨组织学的变化。方法健康3月龄雌性SD大鼠48只,24只作为假手术对照组,24只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分别于去卵巢后4、6、8、12周取去势组和对照组各6只大鼠骨髓细胞提取RNA(左侧股骨)。PCR... 目的观察去势大鼠骨髓细胞白细胞介素-6基因表达和骨组织学的变化。方法健康3月龄雌性SD大鼠48只,24只作为假手术对照组,24只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分别于去卵巢后4、6、8、12周取去势组和对照组各6只大鼠骨髓细胞提取RNA(左侧股骨)。PCR方法检测IL-6基因表达和骨组织学(右侧股骨)观察。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骨髓细胞IL-6基因均呈弱表达,6周呈强表达,8和12周表达水平较峰值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去势后对照组各时间段IL-6基因表达水平未见变化。术后4、6和8周实验组骨组织学未见明显变化;12周骨髓腔扩大,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见断裂现象。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IL-6基因水平增强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势大鼠 白细胞介素-6 基因表达 质疏松 骨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氏西峡爪龙(兽脚类:阿尔瓦雷斯龙类)第二跖骨的骨组织学及其对“窄足型”足部结构发育的启示(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秦子川 赵祺 徐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5-213,共9页
阿尔瓦雷斯龙类的一晚期演化支——张氏西峡爪龙(Xixianykus zhangi),是体型最小的非鸟兽脚类恐龙之一。与其他阿尔瓦雷斯龙类类似,其胫跗骨和足部相对较长,并具有善于奔跑的兽脚类恐龙中常见的窄足型足部,指示其可能非常善于奔跑。对... 阿尔瓦雷斯龙类的一晚期演化支——张氏西峡爪龙(Xixianykus zhangi),是体型最小的非鸟兽脚类恐龙之一。与其他阿尔瓦雷斯龙类类似,其胫跗骨和足部相对较长,并具有善于奔跑的兽脚类恐龙中常见的窄足型足部,指示其可能非常善于奔跑。对张氏西峡爪龙的第二跖骨进行了骨组织学研究,发现了两种罕见的骨组织学结构:放射状骨脉管和沙比纤维。认为这两种结构与其具有的窄足型足部有关,然而还需要对更多的兽脚类跖骨进行骨组织学研究来验证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晚白垩世 阿尔瓦雷斯龙类 骨组织学 窄足型足部 放射状脉管 沙比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佝偻病的骨组织学及X线表现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爱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06-307,共2页
本文通过对92例胎儿肋骨及尺桡骨的骨组织切片和X线片的观察,结合胎儿骨发育特点,认为先天性佝偻病(先佝)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软骨细胞肥大区增厚、肥大细胞排列紊乱;钙化管及骨小梁结构紊乱且细碎、稀少。这些特点可做为先佝的病理诊断... 本文通过对92例胎儿肋骨及尺桡骨的骨组织切片和X线片的观察,结合胎儿骨发育特点,认为先天性佝偻病(先佝)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软骨细胞肥大区增厚、肥大细胞排列紊乱;钙化管及骨小梁结构紊乱且细碎、稀少。这些特点可做为先佝的病理诊断参考标准。病理改变示先佝的发病肋骨早于尺骨,X线上的早期表现为预备钙化带模糊,与病理改变同时出现。92例胎儿中发现先佝19例,说明妊娠期进行先佝的预防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缺乏 骨组织学 X线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种属鉴定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继宗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39-141,共3页
目的 探求骨骼残渣的种属鉴定的组织学方法。方法 对人体不同部位骨骼,及常见动物骨骼的 77张骨组织学切片,在光镜下进行了骨组织学形态学研究。结果 不同动物骨组织学的形态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主要差别有:内、外环骨板的形态和... 目的 探求骨骼残渣的种属鉴定的组织学方法。方法 对人体不同部位骨骼,及常见动物骨骼的 77张骨组织学切片,在光镜下进行了骨组织学形态学研究。结果 不同动物骨组织学的形态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主要差别有:内、外环骨板的形态和相对厚度;哈氏系统之间的骨板的形态和哈氏系统的大小;哈氏环层骨板的数量及骨陷窝的数量等。结论 骨组织学的特征,不仅可以区分人与动物骨骼的残渣,也可以对不同动物的骨骼残渣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学 种属鉴定 法医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结合种植体骨界面组织学三维重建研究进展
5
作者 熊亚茸 侯军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9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种植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被认为是骨内种植体成功的标志,而骨界面组织学的研究多为二维图像。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可以从立体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研究,可以得到直观的种植体与骨界面各部位形态的计算机图像,同时获得种植体周围各部... 种植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被认为是骨内种植体成功的标志,而骨界面组织学的研究多为二维图像。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可以从立体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研究,可以得到直观的种植体与骨界面各部位形态的计算机图像,同时获得种植体周围各部位的骨结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组织学 种植体 三维重建 结合 牙科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骨组织形态变化及DNA技术在个体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徐国昌 任甫 +1 位作者 候续伟 袁立波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70-372,379,共4页
烧骨在火灾、焚尸、交通、爆炸等案件和事故的检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通过对不同条件焚烧下烧骨组织形态及DNA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为法医实践中烧骨的种属鉴定、性别及年龄判定提供准确的依据和标准,同时可利用残存的基因位点对烧骨残块... 烧骨在火灾、焚尸、交通、爆炸等案件和事故的检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通过对不同条件焚烧下烧骨组织形态及DNA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为法医实践中烧骨的种属鉴定、性别及年龄判定提供准确的依据和标准,同时可利用残存的基因位点对烧骨残块进行个体识别和同一认定。烧骨DNA的提取方法及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本文对烧骨在形态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进展以及烧骨评测的方法、技术进行概述,旨在为法医实践及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骨组织学 DNA技术 个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下颌骨及相关组织发育解剖研究
7
作者 侯爱兵 王元银 +3 位作者 陈乔尔 程继光 阮敏 朱传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6-537,共2页
目的了解中国人胎儿下颌骨及邻近血管和神经的发育状况。方法选择41例正常受精龄10~38周胎儿标本,取出其上、下颌骨作大块连续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下颌骨及下牙槽神经血管的发育情况。结果胎儿受精龄10周时下颌骨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即... 目的了解中国人胎儿下颌骨及邻近血管和神经的发育状况。方法选择41例正常受精龄10~38周胎儿标本,取出其上、下颌骨作大块连续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下颌骨及下牙槽神经血管的发育情况。结果胎儿受精龄10周时下颌骨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即开始发育,Meckel软骨在胎龄20周时开始吸收,首先从舌侧开始,至25周时吸收基本结束。结论国人下颌骨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发育进度和情况与下颌骨、下牙槽血管、神经增生和发育同时进行,牙胚发育与牙槽骨、下牙槽神经血管发生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下颌/解剖学和组织学 下颌/生长和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标记拔牙创口骨愈合过程中矿化沉积速度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晓红 朱晓姝 +1 位作者 赵献银 苏兴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486-489,共4页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及雌激素替代治疗对拔牙创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12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对照组行假去势手术。术后8周将实验组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OP)和雌激素治疗组,同时拔除所有...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及雌激素替代治疗对拔牙创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12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对照组行假去势手术。术后8周将实验组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OP)和雌激素治疗组,同时拔除所有大鼠左侧上颌第1磨牙。磨牙拔除术后7、30、60天分3批处死大鼠。上颌拔牙创口处制作不脱钙切片,行组织学及荧光观察。结果拔牙后7天时,3组荧光表现基本相似;拔牙后30天及60天骨质疏松组拔牙创骨矿沉积率明显低于假手术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雌激素治疗组骨矿沉积率低于假手术对照组。结论OP对拔牙后早期的新骨形成骨的矿化影响不大,但在拔牙创愈合中晚期可明显减少拔牙创新骨矿化。雌激素应用可明显减缓OP对拔牙创内新骨骨矿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症 拔牙创 雌激素 标记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卵巢大鼠股骨颈力学强度与股骨近段髓腔面积的时序性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建卫 李伟 +2 位作者 徐少文 杨迪生 赵光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32-435,446,共5页
目的:研究去势大鼠股骨颈力学强度和股骨近段髓腔面积的时序性变化。方法:6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组后,分别行去势术(OVX组)和假手术(Sham组),术后0、3、6、9、12、15、18、21周动态测量股骨颈骨矿物密度(BMD)、股骨颈最大抗压力和近段... 目的:研究去势大鼠股骨颈力学强度和股骨近段髓腔面积的时序性变化。方法:6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组后,分别行去势术(OVX组)和假手术(Sham组),术后0、3、6、9、12、15、18、21周动态测量股骨颈骨矿物密度(BMD)、股骨颈最大抗压力和近段髓腔面积大小。结果:去卵巢后6周OVX组大鼠股骨颈BMD较Sham组低15%,分别为(0.195±0.028)g/mm2和(0.225±0.036)g/mm2(P=0.03);去卵巢后9周OVX组大鼠股骨颈最大抗压力较Sham组低10%,分别为(89.6±7.7)N和(96.7±7.5)N(P=0.05);髓腔面积在去卵巢后15周两组间开始出现差异,分别为(3.834±0.115)mm2和(3.713±0.114)mm2(P=0.03)。结论:大鼠去势后股骨颈骨量减少,生物力学强度下降和股骨近段髓腔面积扩大,而且髓腔面积的扩大晚于生物力学强度的下降。这可能成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假体松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切除术 生物力学 颈/病理学 组织/解剖学和组织学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牙与前磨牙唇侧骨壁厚度的CB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沈建伟 何福明 +1 位作者 江巧红 单海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术射线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研究上颌前牙区及前磨牙区各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为上颌前牙与前磨牙的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18例患者的... 目的:通过锥形术射线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研究上颌前牙区及前磨牙区各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为上颌前牙与前磨牙的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18例患者的CBCT资料,测量上颌前牙区和前磨牙区各受测牙在釉牙骨质界根方4 mm处(位点1)和牙根中点处(位点2)的唇侧骨壁在与牙长轴垂直方向上的厚度。结果: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唇侧骨壁厚度大多集中在0.5~1.5mm,其在位点1处唇侧骨壁厚度不足1.0 mm的分别达到了44.1%、65.2%和45.8%,位点2处唇侧骨壁厚度不足1.0 mm的分别达到了56.8%、89.8%和61.0%;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的唇侧骨壁厚度大多在1.0 mm以上,分别达到了77.1%和94.1%(位点1),68.7%和94.1%(位点2)。结论:上颌前牙区唇侧骨壁厚度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建议使用CBCT等技术手段对上颌前牙区的种植患者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与远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双尖牙/解剖学和组织学 唇/解剖学和组织学 上颌/解剖学和组织学 美学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至岩斜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德俊 万经海 +5 位作者 冯春国 徐培坤 程宏伟 汪宇扬 张圣邦 郭致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7-530,共4页
目的在部分岩斜区侧方入路基础上,对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至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力求取得良好显露的同时,使手术入路更加简便、安全、实用,降低创伤,减少并发症。方法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 目的在部分岩斜区侧方入路基础上,对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至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力求取得良好显露的同时,使手术入路更加简便、安全、实用,降低创伤,减少并发症。方法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模拟手术操作,对入路涉及重要结构进行观察、测量、拍照。结果在4cm×3cm大小骨窗范围内完成所有手术操作,入路涉及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等,可较好的显露脑干腹侧间隙、岩骨背侧及桥小脑角区。结论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能取得和Kawase入路、乙状窦前入路、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PLPA)入路等侧方入路相似或相近的显露,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术 岩部/解剖学和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骨外旋颅底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储杨 刘业海 +1 位作者 杨永富 韩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2-645,共4页
目的为获得准确的颅底手术相关解剖学资料,进一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方法福尔马林浸泡过的10例20侧成人头颅,分别用红、蓝色乳胶分别进行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灌注;再去除颅盖骨和脑组织暴露颅底内面、行上颌骨外旋后进一步解剖依次暴露... 目的为获得准确的颅底手术相关解剖学资料,进一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方法福尔马林浸泡过的10例20侧成人头颅,分别用红、蓝色乳胶分别进行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灌注;再去除颅盖骨和脑组织暴露颅底内面、行上颌骨外旋后进一步解剖依次暴露前、中以及侧颅底,观察、分析解剖标志并测量相关的颅底解剖学数据。结果鸡冠前缘与筛板后缘连线中点的距离为21.6mm±2.28mm;鸡冠后部两侧筛板最大水平距离8.8mm±2.32mm,在鸡冠后缘基底部水平线以前、两侧筛顶外侧缘以内,行前颅底手术安全的;翼突根部内侧前缘与破裂孔前缘的距离为11.9mm±2.35mm(左)、12mm±1.85mm(右),翼突根部外侧前缘与卵圆孔前缘的距离14.4mm±1.87mm(左)、14.8±2.34mm(右),前鼻嵴至海绵窦颈内动脉前曲部的距离66.9mm±2.91mm(左)、67.6mm±2.23mm(右),翼突基底部对应的中颅底是蝶鞍两侧的海绵窦,两侧圆孔的连线相当于海绵窦的前界,同侧圆孔和卵圆孔的连线相当于海绵窦的外侧界,翼突及其毗邻的解剖结构是中颅底手术的重要标志,以翼突或其残端为标志行颅底手术不至于损伤海绵窦和颈内动脉;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也是中颅底手术的重要标志。结论上颌骨外旋后,可对前、中以及侧颅底充分暴露;正确认识颅底的鸡冠、筛板、翼突、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圆孔、卵圆孔及其各自的毗邻解剖结构这些临床标志,为颅底手术安全性提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解剖学和组织学 颅底/解剖学和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Late Eocene Hulgana cf.H.ertnia(Rodentia:Ischyromyidae)
13
作者 LI Lan-Xin LI Qian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9-209,共21页
A relatively well-preserved rodent fossil,including its incisors,cheek teeth,and postcranial skeleton,was collected from the Baiyin Obo in Siziwang Banner,Nei Mongol.A multifaceted research approach was undertaken in ... A relatively well-preserved rodent fossil,including its incisors,cheek teeth,and postcranial skeleton,was collected from the Baiyin Obo in Siziwang Banner,Nei Mongol.A multifaceted research approach was undertaken in this study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newly discovered specimen.Based on a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the new specimen was identified as Hulgana cf.H.ertnia within the Ischyromyidae family.Incisive enamel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revealed the typical pauciserial enamel structure of Hulgana.Bone histolog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specimen represents a juvenile individual,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ntogenetic stage indicated by dental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wear pattern.The application of geometric morphometrics to the calcaneus and bone histology of the femur and phalanx further substantiates the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 of Hulgana as a terrestrial and cursorial rodent,exhibiting a degree of fossorial ability.This classification is analogous to that of certain extant cricetids and ground squirr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iyin Obo Nei Mongol Late Eocene Hulgana geometric morphometrics locomotion enamel microstructure bone hist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omated body composition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chest CT for evaluating content of muscle and adipose 被引量:2
14
作者 YANG Jie LIU Yanli +2 位作者 CHEN Xiaoyan CHEN Tianle LIU Qi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2-1248,共7页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body composition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chest CT,and to observe its value for evaluating content of chest muscle and adipose.Methods T7—T8 layer CT images of 108 pneumonia patients were col...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body composition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chest CT,and to observe its value for evaluating content of chest muscle and adipose.Methods T7—T8 layer CT images of 108 pneumonia patients were collected(segmented dataset),and chest CT data of 984 patients were screened from the COVID 19-CT dataset(10 cas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whole test dataset,the remaining 974 cases were selected as layer selection dataset).T7—T8 layer was classified based 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derived networks,including ResNet,ResNeXt,MobileNet,ShuffleNet,DenseNet,EfficientNet and ConvNeXt,then the accuracy,precision,recall and specificity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layer selection dataset.The skeletal muscle(SM),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intermuscular adipose tissue(IMAT)and 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were segmented using classical fully CNN(FCN)derived network,including FCN,SegNet,UNet,Attention UNet,UNET++,nnUNet,UNeXt and CMUNeXt,then 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intersection over union(IoU)and 95 Hausdorff distance(HD)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segmented dataset.The automatic body composition analysis system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optimal layer selection network and segmentation network,the mean absolute error(MAE),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and standard deviation(SD)of MA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automatic system for testing the whole test dataset.Results The accuracy,precision,recall and specificity of DenseNet network for automatically classifying T7—T8 layer from chest CT images was 95.06%,84.83%,92.27%and 95.78%,respectively,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layer selection networks.In segmentation of SM,SAT,IMAT and overall,DSC and IoU of UNet++network were all higher,while 95HD of UNet++network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segmentation networks.Using DenseNet as the layer selection network and UNet++as the segmentation network,MAE of the automatic body composition analysis system for predicting SM,SAT,IMAT,VAT and MAE was 27.09,6.95,6.65 and 3.35 cm 2,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e body composition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chest CT could be used to assess content of chest muscle and adipose.Among them,the UNet++network had better segmentation performance in adipose tissue than 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y composition THORAX muscle skeletal adipose tissue deep learning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齿龙标本IVPP V 10597分类学重新讨论(英文)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星 赵祺 +3 位作者 舒柯文 谭庆伟 Martin SANDER 马檠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保存部分后肢的标本 IVPP V 10597 最初被描述为蒙古蜥鸟龙(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 的幼年个体,但存在一些疑问。近年来有关伤齿龙科(Troodontidae) 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伤齿龙类分类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标本的... 保存部分后肢的标本 IVPP V 10597 最初被描述为蒙古蜥鸟龙(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 的幼年个体,但存在一些疑问。近年来有关伤齿龙科(Troodontidae) 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伤齿龙类分类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标本的分类学重新进行评估。通过细致的形态比较和数值化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相对于蒙古蜥鸟龙,V 10597 更加接近于同域的谭氏临河猎龙(Linhevenator tani) ,指示其有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的幼年个体。但 V 10597 的许多后肢特征,包括许多涉及后肢骨骼间比例的特征,显示出与包括谭氏临河猎龙在内的其他伤齿龙类的明显区别。这些形态差异可能具有分类学意义,表明 V 10597 代表一个新种。通过骨组织学分析,确认该标本不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或者其他大型伤齿龙类的幼年个体。基于已有的形态学和骨组织学信息,将 V 10597 定为一新属、新种,命名为柯瑞氏菲利猎龙(Philo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 ) 。这一发现增加了白垩纪晚期伤齿龙类的种群分异度和形态差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晚白垩世 伤齿龙类 后足形态 骨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伤齿龙类恐龙化石
16
作者 沈才智 吕君昌 Martin KUNDRAT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73-74,共2页
伤齿龙类是手盗龙类中较为独特的一支,时代从中侏罗世到晚白垩世,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中部)以及北美地区。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新标本,对中国伤齿龙类的系统分类、骨骼形态、骨组织、系统发育关系和古生物地理等方面进行了... 伤齿龙类是手盗龙类中较为独特的一支,时代从中侏罗世到晚白垩世,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中部)以及北美地区。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新标本,对中国伤齿龙类的系统分类、骨骼形态、骨组织、系统发育关系和古生物地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估与探讨。对已正式发表的中国伤齿龙类恐龙进行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齿龙类 新属种 骨组织学 系统发育分析 古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