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455名6~18岁中国女孩的腰椎和前臂骨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随年龄与发育状况的变化。方法使用双能量X射线吸收测定术(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目的观察455名6~18岁中国女孩的腰椎和前臂骨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随年龄与发育状况的变化。方法使用双能量X射线吸收测定术(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腰椎(LS)前后位,左前臂(半径+尺骨上,R+UUD)以及三分之一的(R+U 1/3)的BMC和BMD。结果BMC和BMD与年龄呈明显的相关性。在LS、R+UUD和R+U 1/3部位,年龄、高度、重量与BMC和BMD之间有相当多的相互关系。在LS、R+UUD和R+U 1/3部位,BMC和BMD随着青春期发育显著增加。结论年龄、发育状况与位于腰椎和前臂骨的BMC和BMD有显著的正关系。BMC和BMD的增长速度在腰椎和前臂之间差异有显著性。BMD和BMC可以用来评价儿童和青少年的骨骼发育健康状况。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利塞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6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利塞膦酸钠灌胃治疗组(B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生理盐水灌胃组(C组),每...目的探讨利塞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6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利塞膦酸钠灌胃治疗组(B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生理盐水灌胃组(C组),每组20只。骨折模型建模后第3周和第6周时动态观察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影像学及骨组织显微形态学的改变。结果①通过X线检查结果可知,B组在第3、第6周时,骨折处骨痂形成,局部骨密度越来越高,前3周骨折出现愈合加速,后3周出现明显延迟愈合情况;同时期B组、C组骨折处相比较,前3周B组大鼠出现骨折处骨连续性较A组、C组好,但在第6周时,B组大鼠出现骨折处骨连续性较A组、C组差,骨折处局部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情况;②同时期各组大鼠病理切片结果对比,B组大鼠在前3周骨折处增殖的软骨细胞较A组、C组多,骨小梁较密集,骨小梁相互之间连接性较好,骨皮质厚度更大,骨折愈合情况更好;但在后3周时,B组大鼠较A组、C组骨折处增殖的软骨细胞少,骨小梁稀疏,骨小梁相互之间连接性差,骨皮质厚度变化不明显,出现骨折愈合延迟现象;在同时期前后对比中,B组大鼠在前3周局部骨折处出现明显加速现象,后3周则出现明显延迟愈合现象;③各组大鼠BMD、BMC组间、组内对比中,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利塞膦酸钠在前3周可显著提高大鼠骨折处BMD、降低大鼠骨折处BMC,且显著提高骨折处BMD增加速度,延缓骨折处BMC降低速度,但在后3周出现延迟骨折愈合情况。结论早期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患者愈合过程中建议使用利塞膦酸钠,中、后期则不建议使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455名6~18岁中国女孩的腰椎和前臂骨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随年龄与发育状况的变化。方法使用双能量X射线吸收测定术(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腰椎(LS)前后位,左前臂(半径+尺骨上,R+UUD)以及三分之一的(R+U 1/3)的BMC和BMD。结果BMC和BMD与年龄呈明显的相关性。在LS、R+UUD和R+U 1/3部位,年龄、高度、重量与BMC和BMD之间有相当多的相互关系。在LS、R+UUD和R+U 1/3部位,BMC和BMD随着青春期发育显著增加。结论年龄、发育状况与位于腰椎和前臂骨的BMC和BMD有显著的正关系。BMC和BMD的增长速度在腰椎和前臂之间差异有显著性。BMD和BMC可以用来评价儿童和青少年的骨骼发育健康状况。
文摘目的探讨利塞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6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利塞膦酸钠灌胃治疗组(B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生理盐水灌胃组(C组),每组20只。骨折模型建模后第3周和第6周时动态观察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影像学及骨组织显微形态学的改变。结果①通过X线检查结果可知,B组在第3、第6周时,骨折处骨痂形成,局部骨密度越来越高,前3周骨折出现愈合加速,后3周出现明显延迟愈合情况;同时期B组、C组骨折处相比较,前3周B组大鼠出现骨折处骨连续性较A组、C组好,但在第6周时,B组大鼠出现骨折处骨连续性较A组、C组差,骨折处局部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情况;②同时期各组大鼠病理切片结果对比,B组大鼠在前3周骨折处增殖的软骨细胞较A组、C组多,骨小梁较密集,骨小梁相互之间连接性较好,骨皮质厚度更大,骨折愈合情况更好;但在后3周时,B组大鼠较A组、C组骨折处增殖的软骨细胞少,骨小梁稀疏,骨小梁相互之间连接性差,骨皮质厚度变化不明显,出现骨折愈合延迟现象;在同时期前后对比中,B组大鼠在前3周局部骨折处出现明显加速现象,后3周则出现明显延迟愈合现象;③各组大鼠BMD、BMC组间、组内对比中,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利塞膦酸钠在前3周可显著提高大鼠骨折处BMD、降低大鼠骨折处BMC,且显著提高骨折处BMD增加速度,延缓骨折处BMC降低速度,但在后3周出现延迟骨折愈合情况。结论早期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患者愈合过程中建议使用利塞膦酸钠,中、后期则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