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腰骶部畸形对骨盆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凯 陶惠人 +5 位作者 李寰 冯超帅 苏薇 杨卫周 张波波 段春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89-1094,共6页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腰骶部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先天性腰骶部畸形对于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8年9月本团队诊治的腰骶部畸形患者,排除仅有矢状面畸形、既往有脊柱手术史、双下肢不等长≥2cm或合并...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腰骶部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先天性腰骶部畸形对于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8年9月本团队诊治的腰骶部畸形患者,排除仅有矢状面畸形、既往有脊柱手术史、双下肢不等长≥2cm或合并髋关节疾病者。最终纳入2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13.8±6.9岁(6~33岁)。将患者分为A组(单纯腰骶部畸形,9例)、B组(腰骶部畸形合并其他部位椎体畸形,12例)与C组(腰椎与骶椎复杂畸形,5例)。测量并比较A、B组的腰骶部节段Cobb角,3组的冠状面骨盆倾斜角(PO)、矢状面骶骨倾斜角(SIA)与横断面骨盆旋转(PR)。PO>2°、SIA<30°或>45°及PR>1.2分别为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骨盆失衡的标准。结果:3组病例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469,P=0.813)。A、B组节段Cobb角分别为24.0°±13.6°与28.3°±14.4°,无显著性差异(P=0.497)。A、B、C组的PO分别为1.7°±2.3°、4.9°±6.7°、18.9°±12.7°,C组PO显著大于A、B组(A组与C组P=0.002,B组与C组P=0.009),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00)。3组的SIA分别为38.7°±6.8°、36.1°±18.2°、28.4°±9.3°,3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418)。3组的PR分别为1.09±0.05、1.22±0.15、1.44±0.51,B组PR显著大于A组(P=0.002),余无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061,B组与C组比较P=0.191)。A组、B组、C组在冠状面上骨盆失衡的发生率分别为33.3%、77.8%、100%,在矢状面上分别为11.1%、58.3%、40.0%,在横断面上分别为0、41.7%、60.0%。单纯腰骶部半椎体病例未见明显骨盆失衡。所有PR>1.15及93.3%的PR>1.10的病例中骨盆旋转方向与主弯方向一致。结论:单纯腰骶部半椎体不会引起明显骨盆失衡。腰骶部畸形合并其他部位椎体畸形,尤其是腰椎与骶椎复杂畸形时,更容易造成骨盆失衡。腰骶部畸形引起的骨盆旋转方向与主弯方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部畸形 半椎体 骨盆平衡 骨盆倾斜 骨盆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SDSG 5/6型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患者手术治疗后骨盆平衡情况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郭东 姚子明 +4 位作者 张学军 李承鑫 祁新禹 白云松 孙保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94-698,共5页
目的:探讨在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伴不平衡型骨盆[即脊柱畸形研究学组(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SDSG)分型5和6型]患者中手术复位及重建腰骶前凸对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手术治疗的23例儿童重... 目的:探讨在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伴不平衡型骨盆[即脊柱畸形研究学组(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SDSG)分型5和6型]患者中手术复位及重建腰骶前凸对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手术治疗的23例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患者,男2例,女21例,年龄9.6±2.4岁。均为L5滑脱,术前均伴有骨盆后倾。SDSG分型5型21例,6型2例。均行减压复位腰骶后凸矫正内固定融合术。测量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L5倾斜角(L5 slope,L5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滑脱程度(slip percentage,SP)、SDSG发育不良腰骶角(SDSG dysplastic lumbosacral angle,SDSG-dys LSA)、Boxall′s滑脱角(Boxall′s slip angle,BSA)、Dubousset′s腰骶角(Dub-LSA)、腰骶后凸角(kyphotic Cobb angle,k-Cobb)。根据术后1年时骨盆旋转情况分为术后平衡型骨盆组和不平衡型骨盆组,对比两组患者后凸改善、滑脱复位率及近端固定椎的差异。结果:随访26±11个月(13~48个月),术后1年时PI无显著性改变(P>0.05),SS及Dub-LSA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PT、L5S、LL、SP、SDSG dys-LSA及BSA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减少(P<0.05);k-Cobb由术前11.6°±12.8°改善至-11.5°±16.3°(P<0.05);滑脱复位率为(85.5±16.4)%。术后1年时23例患者中有5例(22%)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平衡组患者滑脱复位率显著性高于不平衡组(90.9%vs.76.2%,P<0.05),两组腰骶后凸改善及近端固定椎位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儿童SDSG5/6型发育不良性腰骶滑脱可有效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部分患者可从不平衡型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且骨盆平衡的改善与滑脱复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发育不良 骨盆参数 平衡骨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研究热点和趋势:20年文献分析
3
作者 涂欣乐 陈锴 +1 位作者 李明 杨长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9,共14页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3年至今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00篇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并梳理研究热点及趋势,为该领域相关研究和疾病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在WoSCC(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检索2003~202...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3年至今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00篇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并梳理研究热点及趋势,为该领域相关研究和疾病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在WoSCC(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检索2003~2023年发表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领域的英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提取纳入文献的关键词、出版年份、第一作者、发文机构、发文国家、出版期刊、总被引次数等信息,进行总结和可视化分析。利用VOSviewer、CiteSpace、RStudio等文献计量分析工具揭示了该领域的全球趋势和研究热点。结果: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检索条件,共得到6804条文献信息,基于文献标题、摘要和全文,我们对其逐条审阅后最终得到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00篇文献,包含86篇论著和14篇综述。出版年份介于2003~2019年之间,被引用200次及以上的文献有58篇。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是《The impact of positive sagittal balance in adult spinal deformity》,共计1179次引用。发文数量位居首位的国家是美国。发文最多的杂志是Spine。发文最多的机构是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最多产的第一作者是Lafage V。Balance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通过阅读全文,将文献主题归纳为放射学参数、手术、并发症、分类系统、一般概述、代偿机制和其他等七个方面,并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论:放射学参数、手术和并发症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微创手术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趋势。中国学者发文数量在不断增加,而引用次数相对来说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放射学参数 合作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骨盆角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以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乔军 邱勇 +5 位作者 朱锋 Themistocles Protopsaltis 朱泽章 徐磊磊 刘臻 钱邦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86-690,共5页
目的:探讨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能否反映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及局部平衡,及其与DS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DS患... 目的:探讨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能否反映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及局部平衡,及其与DS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DS患者资料。纳入标准:(1)随访时间超过2年;(2)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排除标准:(1)既往接受过脊柱手术;(2)同时伴有髋、膝关节病变影响正常的站立姿势。共76例DS患者纳入研究,男9例,女67例,年龄45-72岁,平均58.2±6.1岁。Cobb角32°-74°,平均42.6°±6.1°。顶椎位于L2椎体3例,L2/3椎间盘4例,L3椎体26例,L3/4椎间盘23例,L4椎体16例,L4/5椎间盘4例。随访2.1-6.4年,平均3.7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均摄自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同时填写ODI、VAS及SRS-22量表。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TPA。采用Spearman检验分别对术前、末次随访时的SVA和TPA与其他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参数作相关性分析,同时分析SVA和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其他脊柱-骨盆参数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SVA和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ODI、VAS及SRS-22总分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术前TPA与术前LL、SS、PT、PI及SVA显著相关(P〈0.05),与术前TK、TLK无相关性(P〉0.05);末次随访时TPA均与末次随访时的LL、SS、PT、PI及SVA显著相关(P〈0.05),与末次随访时TK、TLK无相关性(P〉0.05);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LL、SS、PT、PI及SV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显著相关(P〈0.05),与TK、TLK的变化值无相关性(P〉0.05);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ODI评分、VAS评分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正相关(P〈0.05),与SRS-22总分变化值负相关(P〈0.05)。术前SVA与术前LL、TPA显著相关(P〈0.05),与术前TK、TLK、SS、PT、PI无相关性(P〉0.05);末次随访时SVA与末次随访时TPA显著相关(P〈0.05),与末次随访时TK、TLK、SS、PT、PI、LL无相关性(P〉0.05);SV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LL、TP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显著相关(P〈0.05),与TK、TLK、SS、PT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无相关性(P〉0.05);SVA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与ODI评分、VAS评分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变化值正相关(P〈0.05),与SRS-22总分变化值负相关(P〈0.05)。结论:TPA整合了整体和局部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信息,能够反映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及局部平衡,且与DS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对于DS重建手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 T1骨盆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变化及其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涛 李浩曦 +5 位作者 邱水强 李新华 徐志刚 顾继生 罗振东 吴德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07-2011,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变化及其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纳入并筛选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接受经皮椎体后凸...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变化及其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纳入并筛选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手术治疗的腰椎单椎体压缩骨折资料完整的85例患者。术前、出院前及随访时行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检查。全长侧位片上测得脊柱-骨盆参数有:矢状位平衡(C7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并问卷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 PKP术后末次随访时C7SVA由(35.9±17.1)mm降至(30.8±12.8)mm(P=0.002)。SF-36各个角色评分均发生显著变化(P<0.01)。PKP术前、术后3 d、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C7SVA与SF-36中总体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343,-0.264,-0.272,-0.258;P=0.001,0.015,0.012,0.017)。结论 PKP手术能有效治疗OVCF,并能改变OVCF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且该类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 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特点及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辉 马雷 +5 位作者 丁文元 申勇 张迪 王林峰 杨大龙 杨思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99-703,共5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及各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以侧凸角度的均数作为分组依据,分为轻度侧凸组(Cobb角<34°)和重度侧凸组(Cobb角≥34°),选取40例同年...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及各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以侧凸角度的均数作为分组依据,分为轻度侧凸组(Cobb角<34°)和重度侧凸组(Cobb角≥34°),选取40例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三组年龄及性别组成相匹配。测量并比较三组的脊柱矢状位参数: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的水平距离(SVA),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指数(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判断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轻度侧凸组、重度侧凸组之间PI无统计学差异(F=0.915,P=0.403)。三组之间TK、LL、SVA、PT及SS存在着统计学差异,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1)重度侧凸组LL小于轻度侧凸组和对照组,轻度侧凸组小于对照组(P<0.05);(2)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TK小于对照组(P<0.05),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之间无差异(P>0.05);(3)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SVA大于对照组(P<0.05),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之间无差异(P>0.05);(4)重度侧凸组PT大于轻度侧凸组和对照组,轻度侧凸组大于对照组(P<0.05);(5)重度侧凸组SS小于轻度侧凸组和对照组,轻度侧凸组小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对照组PI与PT、SS、TK及LL相关,SS与LL相关,TK与LL相关(P<0.05);轻度侧凸组PI与PT、SS及LL相关,SS与LL相关,LL与SVA、Cobb角负相关(P<0.05);重度侧凸组PI与PT、SS及LL相关,SS与LL相关,SS与Cobb角负相关,LL与SVA、Cobb角负相关(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引起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主要为胸椎后凸、腰椎前凸、骶骨倾斜角的减小和SVA、骨盆倾斜角的增大,骨盆指数并无显著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 代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影像学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宁 曾燕 +2 位作者 赵晨 邓晓娟 王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98-604,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isthmic spondylogisthesis,IS)的影像学相关因素,以了解IS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8月在我院行全脊柱X线正侧位片检查的34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组(A组),年龄26.8±5.6岁(...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isthmic spondylogisthesis,IS)的影像学相关因素,以了解IS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8月在我院行全脊柱X线正侧位片检查的34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组(A组),年龄26.8±5.6岁(18~35岁);另选取腰椎峡部裂组(B组)21例,腰椎峡部裂伴峡部退变组(C组)23例,IS组(D组)19例,B、C、D组峡部裂均位于L5。所有图像均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诊断医师判定。测量各组的脊柱-骨盆平衡参数和下腰椎解剖参数,脊柱平衡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平衡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下腰椎解剖参数包括椎板角、椎间隙角。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组间各影像学参数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峡部裂及IS的相关因素,最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C)及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组间TK、SVA、PI、PT、SS、L3椎板角、L4椎板角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TK、L3/4椎间隙角和L5/S1椎间隙角(L5/S1 intervertebral space angle,LSA)与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密切相关,SS和TK与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L3/4椎间隙角、LSA与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PI和SVA与IS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ROCC及约登指数结果显示腰椎峡部裂的正相关因素SS、TK临界值分别为28.4°、25.8°;其负相关因素L3/4椎间隙角、LSA的临界值分别为10.8°、6.0°;IS的正相关因素PI、SVA的临界值分别为50.5°、10.9mm。结论:SS、TK、L3/4椎间隙角、LSA、PI、SVA与L5 I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S、TK增大易发生腰椎峡部裂,而L3/4椎间隙角、LSA是腰椎峡部裂的保护性因素;PI、SVA增大易发生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下腰椎 峡部裂 脊柱-骨盆平衡参数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