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牙期骨性Angle Ⅲ类错患者颅面部软组织形态研究
1
作者 陈杰 刘新强 刘炳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18,共3页
选择替牙期骨性 Angle 类错牙合患者 3 8例作为研究样本 ,另选相应年龄的替牙期正常牙合儿童 40例作为对照组 ,拍摄正中牙合位的 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利用 X线头影测量分析软件进行结果分析 ,选取与 Angle 类错牙合有关的测量项目 2 7... 选择替牙期骨性 Angle 类错牙合患者 3 8例作为研究样本 ,另选相应年龄的替牙期正常牙合儿童 40例作为对照组 ,拍摄正中牙合位的 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利用 X线头影测量分析软件进行结果分析 ,选取与 Angle 类错牙合有关的测量项目 2 7项 ,得出两组软组织各测量值 ,比较替牙期骨性 Angle 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的颅颌面部软组织形态差异。分析替牙期骨性 Angle 类错牙合的软组织形态 ,并探讨其与相应硬组织构形上的关系和发育规律。结果 :软组织线距测量男性有 13项 ,女性有 12项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软组织角度测量 9项均有显著差异。认为面部软组织侧貌基本反映了硬组织的骨骼构形 ,软组织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改变 ,部分软组织代偿可掩盖骨骼的畸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 替牙期 骨性angleⅲ类错he 患者 颅面部 正常He 硬组织 显著差异 构形 反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钛板骨支抗联合Ⅲ类颌间牵引矫治AngleⅢ类骨性错畸形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姚丽霞 刘杰 +1 位作者 李君 陈保兴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3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骨支抗联合Ⅲ类颌间牵引矫治AngleⅢ类骨性错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恒牙早期上颌骨发育不足性AngleⅢ类骨性错畸形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微型钛板骨支抗联合Ⅲ类颌间牵引方法矫治,对照...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骨支抗联合Ⅲ类颌间牵引矫治AngleⅢ类骨性错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恒牙早期上颌骨发育不足性AngleⅢ类骨性错畸形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微型钛板骨支抗联合Ⅲ类颌间牵引方法矫治,对照组给予传统前牵引上颌骨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蝶鞍点鼻根点上颌骨基点角(SNA)、蝶鞍点鼻根点下颌骨基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前后鼻棘点的连线与前颅底平面的角(PP-SN)、前鼻棘点与翼上颌裂点的连线(ANS-Ptm)、上颌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的夹角(U1-SN)、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角(MP-SN)及前鼻棘点、颏下点的连线与鼻根点、颏下点连线的比值(ANSMe/N-Me)、面凸角(Ns-Sn-Pos)、上唇突点至审美平面的距离(UL-E)、下唇突点至审美平面的距离(LL-E);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SNA、ANB、MP-SN、ANS-Ptm、U1-SN、Ns-Sn-Pos、UL-E增加,PP-SN、ANS-Me/N-Me减小(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程少了3个月(P<0.05)。结论微型钛板骨支抗联合Ⅲ类颌间牵引治疗AngleⅢ类骨性错畸形能促进上颌骨发育,使上颌骨位置前移,改善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与前颅底的相对位置关系,侧貌改善明显;且疗程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牙合]畸形 微型钛板支抗 颌间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Angle′s Ⅲ类错患者正畸手术前后下颌角矢量点位置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晨星 高振杰 陈刚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98-99,共2页
目的观察骨性Angle′sⅢ类错患者下颌角矢量点(Gov点)位置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天津地区健康人29例为对照组,接受正手术治疗的骨性Angle′sⅢ类错畸形患者15例为观察组。均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Gov点的座标。结果观察... 目的观察骨性Angle′sⅢ类错患者下颌角矢量点(Gov点)位置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天津地区健康人29例为对照组,接受正手术治疗的骨性Angle′sⅢ类错畸形患者15例为观察组。均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Gov点的座标。结果观察组术前、术后及对照组Gov点横坐标分别为(-4.54±0.51)、(-5.10±0.69)、(-5.02±0.35)cm,纵坐标分别为(-7.76±0.40)、(-7.65±0.57)、(-7.50±0.43)cm,观察组术前Gov点横、纵坐标与术后及对照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术后与对照组Gov点横、纵坐标比较P均>0.05。对照组下颌神经孔与Gov点间距为(1.35±0.16)cm,观察组术前为(1.27±0.19)cm,两组相比P>0.05。结论骨性Angle′sⅢ类错患者Gov点位置向前下移位,正手术后得以纠正。Gov点位置可能与下颌功能状态存在内在联系,可以作为正手术术前制定手术计划及术后评估矫治效果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s 下颌角矢量点 二维X线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性Angle Ⅲ类错合咀嚼运动的肌电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彦恒 傅民魁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5年第2期113-115,共3页
本研究对30名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合患者咀嚼运动和正中 位大力咬合的肌电活动进行测量,并与正常 成人比较发现: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 正中 位大力咬合时嚼肌、颞肌前后束肌电活动均较正常成人低,肌力较小。咀嚼运动... 本研究对30名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合患者咀嚼运动和正中 位大力咬合的肌电活动进行测量,并与正常 成人比较发现: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 正中 位大力咬合时嚼肌、颞肌前后束肌电活动均较正常成人低,肌力较小。咀嚼运动时.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 嚼肌、颞肌肌电活动均较正常成人低,咀嚼循环活动期较正常成人长.间歇期较正常成人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 错he 大力咬合 咀嚼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舌形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胡小蓓 张昆 +1 位作者 张建云 王育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4-1058,共5页
目的: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舌形态的变化,探究舌形态变化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行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收集患者术... 目的: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舌形态的变化,探究舌形态变化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行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1个月(T1)、术后6~12个月(T2)的螺旋CT影像资料,测量T0、T1、T2期舌在口内的相对位置、舌相对于颅底的矢状向位置、垂直向位置、舌长度、舌高度、舌正中矢状截面面积及口内舌体积,并分析其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量的相关性。结果:正颌术后,舌在口内的位置更靠后上,较T0期,T2期L2、L3、L4分别增大(2.08±2.76)mm、(1.88±2.48)mm、(1.64±2.31)mm。与T0期相比,T1期舌高度显著增加,而舌矢状向位置、舌长度、口内舌体积显著减小;T2期舌高度恢复至T0期水平,而舌矢状向位置、舌长度、口内舌体积仍显著减小,分别减小(4.41±5.53)mm、(4.81±6.96)mm、(6.04±13.62)cm 3。舌矢状向位置、口内舌体积的变化量与下牙槽座点的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r=0.394,r=0.452)。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舌在固有口腔内更靠后上,口内舌体积减小,提示舌发生自适应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合]畸形 双颌手术 舌形态 舌体积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置粘接下切牙托槽矫治骨性Ⅲ类错合畸形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李俐 陆兴龙 刘昕 《安徽医学》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倒置粘接下切牙自锁托槽掩饰性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来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32例骨性Ⅲ类错合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粘接方式不同分为下切牙托槽倒置粘接组(观察组)和正常... 目的探讨倒置粘接下切牙自锁托槽掩饰性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来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32例骨性Ⅲ类错合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粘接方式不同分为下切牙托槽倒置粘接组(观察组)和正常粘接组(对照组),每组16例。随访观察患者的矫正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矫治前后硬组织、软组织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矫治前后SNB角(由蝶鞍中心-鼻根点-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的差值[1.00(-1.00,2.00)]小于对照组[1.50(1.00,2.50)],ANB角(由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的差值[2.50(1.00,3.00)]大于对照组[1.00(-1.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治前后L1-MP角(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所成的交角)的差值[-1.50(-3.50,2.50)]、L1-NB角差值[-2.30(-3.60,2.00)]均小于对照组[-6.50(-8.60,-2.50)、-3.50(-5.50,-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直丝弓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倒置粘接下切牙托槽的方法矫治骨性Ⅲ类错合畸形,能够减小下前牙代偿性舌向倾斜,有效解除患者前牙反合,改善患者侧貌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牙反合 自锁矫治器 托槽倒置粘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颧牙槽嵴下微种植体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微笑美学效果的影响
7
作者 赵健 史舒雅 +2 位作者 李超群 李昕 侯德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7-971,共5页
目的:探究颧牙槽嵴下微种植体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微笑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3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2,颧牙槽嵴下微种植体+直丝弓矫治)和对照组(n=51... 目的:探究颧牙槽嵴下微种植体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微笑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3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2,颧牙槽嵴下微种植体+直丝弓矫治)和对照组(n=51,头帽口外弓+直丝弓矫治),比较两组总体疗效、矫治时间、治疗后6个月头影测量指标、微笑美学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矫治成功率比较并无差异(P>0.05),而研究组矫治时间[(14.3±3.6)月]低于对照组[(20.1±4.2)月,P<0.05];两组矫治后切牙唇倾度(U1-L1,L1-MP,U1-SN)、ANB、上颌中切牙内收量(U1-Ptm)、上颌磨牙远中移动量(U6-SP)、覆盖(OJ)、覆颌(OB)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矫治前后U6-SP变化量低于对照组,U1-L1、U1-SN、U1-Ptm、L1-MP变化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生牙根吸收、上颌窦底感染、创伤性溃疡、种植体周围炎等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颧牙槽嵴下微种植体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能缩短矫治时间,前牙内收效果更佳,微笑美观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牙槽嵴 微种植体 (牙合)畸形 微笑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王茜 王伟砚 李光辉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42-445,共4页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 以2021年7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正畸治疗的87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根据应用矫治器的不同分为传统组(应用传统固定矫治器治...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 以2021年7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正畸治疗的87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根据应用矫治器的不同分为传统组(应用传统固定矫治器治疗,n=44)和隐形组(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n=43)。比较两组矫治效果[采用美国正畸专家认证委员会(ABO)评级系统评定]、侧貌美学指标、牙周指数[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及牙龈指数(GI)]及龈沟液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结果 矫治后,隐形组ABO评级系统中的8项分值及总分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两组颌凸角、上下中切牙角、U1-PP、FMA、UL-EP、TLL-EP均优于矫治前(P<0.05),其中隐形组上下中切牙角、FMA优于传统组(P<0.05);矫治后,隐形组PD、PLI、GI及龈沟液IL-1β、sICAM-1水平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可有效矫正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提高患者侧貌美观度,并能减少对牙周组织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牙合] 咬合功能 侧貌美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SE结合MEAW治疗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病例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一诺 李莹 +1 位作者 徐静 胡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5,共3页
本病例应用上颌骨性扩弓器(MSE)结合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对1名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患者进行单纯正畸掩饰治疗。保持16个月后观察,疗效稳定无复发。
关键词 下颌偏斜 上颌扩弓器 多曲方丝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Ⅱ,Ⅲ类错舌大小位置及姿势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剑锋 林新平 +1 位作者 黄奎 倪振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58-561,共4页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舌的大小及姿势位置,探讨舌与矢状向骨性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选用Ⅱ类错牙合畸形病例20例,其中男为9例,女为11例,平均年龄在13岁。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20例,其中男为11例,女为9例,平均年龄在15岁...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舌的大小及姿势位置,探讨舌与矢状向骨性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选用Ⅱ类错牙合畸形病例20例,其中男为9例,女为11例,平均年龄在13岁。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20例,其中男为11例,女为9例,平均年龄在15岁。头影测量进行舌总面积、舌体面积、舌根面积、牙合平面以上舌面积、舌体的位置(SO、UO)以及舌体高度及长度及舌体的姿势位(ET、HET、Ltg1-7)的比较分析。结果:1)舌体的前后位置在两种畸形之间未见显著差异。2)舌体的上部形态(Ltg1-7)及牙合平面以上的面积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的舌总面积及舌体面积大于Ⅱ类错牙合畸形病例,舌根面积两类错牙合畸形之间无显著不同。4)下颌骨长度(Go-Gn)与舌总面积、舌体面积、舌根面积及舌体长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Ⅲ类错牙合畸形与Ⅱ类错牙合畸形之间舌体矢状向大小不同,其与下颌骨长度存在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 安氏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安氏Ⅲ类骨性错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孙卫革 王云 +3 位作者 刘向辉 黄辉 刘震宇 应雪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恒牙期安氏Ⅲ类骨性牙牙合畸形的矫治难度大、过程复杂,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应用简化了疗程。文中观察使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Ⅲ类错畸形后患者的软硬组织形态的改变。方法对15例骨性反畸形患者应用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及技... 目的恒牙期安氏Ⅲ类骨性牙牙合畸形的矫治难度大、过程复杂,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应用简化了疗程。文中观察使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Ⅲ类错畸形后患者的软硬组织形态的改变。方法对15例骨性反畸形患者应用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及技术进行矫治,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对比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患者的软硬组织形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传动直丝弓技术利用口内支抗和轻力,能够迅速移动牙齿,并利用双层弓丝的作用移动牙根达到控根正轴的目的,为恒牙期安氏Ⅲ类骨性牙畸形、拒绝外科手术矫治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矫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动直丝弓技术 传动效应 安氏[牙合]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力前牵引联合扩弓矫治器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疗效 被引量:7
12
作者 韩金友 潘涛 +2 位作者 李岩 徐琳 姚燕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9期60-62,共3页
目的 探讨轻力前牵引联合扩弓矫治器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轻力前牵引(每侧施力120~ 150 g)联合活动扩弓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传... 目的 探讨轻力前牵引联合扩弓矫治器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轻力前牵引(每侧施力120~ 150 g)联合活动扩弓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前牵引力(每侧施力400~500 g)联合扩弓矫治器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常规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经过5~11个月(平均8.5个月)临床治疗,两组临床矫治效果均满意.头影X线检测指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或<0.01);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轻力前牵引联合活动扩弓矫治器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牙(牙合)(牙合)畸形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抬畸形 替牙期 轻力前牵引 扩弓矫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种植体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矫治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马巧玲 徐芸 +1 位作者 赵计林 李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8-491,共4页
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和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16例,常规排齐整平后,采用微种植体支抗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结合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将测... 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和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16例,常规排齐整平后,采用微种植体支抗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结合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将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估疗效。结果:与矫治前相比,SNA角平均增加(2.48±0.65)°,L6-MP角平均减少(5.28±1.96)°,OP-MP平均增加(3.13±0.66)°,OJ平均增加(3.89±0.63)mm,OB平均增加(2.74±0.38)mm。结论:微种植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轻、中度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畸形,在有效地控制磨牙垂直向高度同时矫正Ⅲ类错颌间关系,达到了改善面型和掩饰骨性畸形的正畸治疗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角 微种植体支抗 多曲方丝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正颌联合矫治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硬组织长期稳定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玲 邓梦旋 袁小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0-516,共7页
目的正畸正颌是目前治疗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最为有效的手段,但其长期治疗效果存在争议。文章对正畸正颌联合矫治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硬组织的长期稳定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目的正畸正颌是目前治疗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最为有效的手段,但其长期治疗效果存在争议。文章对正畸正颌联合矫治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硬组织的长期稳定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ochrane Library、Medline(1950-2014)、EMBASE(1980-2014)等外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论文及未发表的灰色文献中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临床病例对照试验(case controlled trial,CCT)文献。对于可合并文献进行Meta分析,对于不可合并研究进行定性描述。结果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5篇外文文献和1篇中文文献。纳入文献所有研究均为CCT,共涉及26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年内的SNA、SNB、ANB、MP-SN及Y轴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了较好的I骨面型,下颌平面角也保持了相对稳定性。A、B、Pg点及下颌升支角度变化测量方法不同,故无法进行Meta分析,遂进行定性描述。A点及下颌升支角度保持相对稳定,B点及Pg较术后有轻微复发。结论除下颌存在一定复发可能外,正畸联合正颌外科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治疗效果硬组织总体上保持了长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正颌 牙合 稳定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情绪疗法对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术前心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邢育珍 黄晓菲 刘蓉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0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对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术前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0例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口腔科术前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分为心理诊断阶段、领... 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对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术前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0例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口腔科术前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分为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4个阶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干预前和干预后即刻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CL-90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合理情绪疗法能够明显改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术前焦虑程度,让患者更积极参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畸形 合理情绪疗法 心理干预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方牵引联合上腭快速扩大对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上气道间隙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霞 陈远萍 付春茂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37-640,共4页
目的 :探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上腭快速扩大对伴有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和上气道间隙的影响 ,以及颅面形态改变与上气道间隙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共 2 6人 ,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上颌骨深度发育... 目的 :探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上腭快速扩大对伴有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和上气道间隙的影响 ,以及颅面形态改变与上气道间隙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共 2 6人 ,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上颌骨深度发育不足 ,无颌骨高度发育不调。根据矫治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上颈椎发育程度判断 ,均为生长发育期患者。行上腭快速扩大后 ,开始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结果 :在多因素分析中 ,3个上气道头影测量变量 (SPPS ,MPS ,IPS)均能建立显著有效的回归方程。结论 :颅面形态改变与上气道间隙改变之间能建立有效的回归方程。前方牵引后 ,上颌向前生长及下颌的改变与上气道间隙改变有显著的联系 ,说明上颌前方牵引能影响上气道间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方牵引 上腭快速扩大 安氏错he 颅面形态 上气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青少年颅面结构非对称性CT三维测量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谢晓秋 季骏 +1 位作者 王铁梅 刘焱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4-216,220,共4页
目的:以骨性安氏Ⅲ类青少年患者CT资料的颅面结构三维测量为手段,研究其非对称性特点。方法:对20例骨性安氏Ⅲ类青少年患者(7~21岁)的头颅进行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10.01软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和三维测量(共21个指标),对结果进行左右配... 目的:以骨性安氏Ⅲ类青少年患者CT资料的颅面结构三维测量为手段,研究其非对称性特点。方法:对20例骨性安氏Ⅲ类青少年患者(7~21岁)的头颅进行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10.01软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和三维测量(共21个指标),对结果进行左右配对t检验。结果:颧弓-sagittal、颧骨-sagittal、颧额缝-sagittal的距离3项指标左、右侧有统计学差异,均为右侧大于左侧。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青少年患者与颧骨相关的一些解剖结构右侧发育优于左侧;利用Mimics软件处理CT资料便于量化分析生长发育过程颅颌面结构的形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 安氏 生长发育 三维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术前正畸去代偿情况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宋少华 莫水学 +1 位作者 庞煊奈 陈亚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46-349,352,共5页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研究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畸形在治疗前和经术前正畸后手术前骨性和牙性的垂直向、矢状向变化及牙齿去代偿情况,分析总结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术前正畸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包括...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研究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畸形在治疗前和经术前正畸后手术前骨性和牙性的垂直向、矢状向变化及牙齿去代偿情况,分析总结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术前正畸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包括行完善的术前正畸的骨性Ⅲ类患者25例,治疗前根据临床检查、头影测量分析和模型分析等与正颌外科医生会诊制定治疗计划。经过术前正畸、正颌手术和术后正畸观察患者疗效。结果:大多数患者的术前正畸为非拔牙矫治,少数为拔上颌双尖牙和因龋坏等原因拔除其他部位的牙齿。经过术前正畸去代偿治疗,骨性方面垂直向和矢状向的关系均无变化。在牙性方面大多数上前牙代偿情况没有明显变化,而下前牙去代偿比较完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术前正畸可以去除大部分下颌前牙代偿,但是上前牙去代偿效果不明显。虽然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但术前正畸并未达到完全去代偿。能否完全去除代偿及有无必要完全去除代偿,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合]畸形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术前正畸 去代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状突—关节窝的位置和形态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学侠 杨燕 +2 位作者 姬广国 刘军 刘东旭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4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状突—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和形态特征。方法选择无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成人安氏骨性Ⅲ类错患者(观察组)和正常牙合志愿者(对照组)各50例,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MSCT)对双侧颞下颌关节进行扫描,应用Mimic...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状突—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和形态特征。方法选择无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成人安氏骨性Ⅲ类错患者(观察组)和正常牙合志愿者(对照组)各50例,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MSCT)对双侧颞下颌关节进行扫描,应用Mimics10.01软件进行重建,而后进行颞下颌关节各项参数的测量。结果观察组颞下颌关节左右侧关节前间隙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颞下颌关节髁状突为前位者占49%,为中性位者45%,后位者6%。在矢状位,两组髁状突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髁突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轴位,观察组髁状突几何中心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成年人正常牙相比,骨性Ⅲ类错者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减小,髁状突趋于前位,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髁突高度较小,但髁状突高度和关节窝宽度较大。在轴位上,髁状突左右位置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状突 关节窝 安氏(牙合)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高角骨性Ⅲ类错颞下颌关节锥体束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武杰 李洪发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32-435,共4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成人高角骨性Ⅲ类颞下颌关节(TMJ)的骨性结构。方法:分别对30名成人高角骨性Ⅲ类患者和30名成人正常在牙尖交错位进行CBCT扫描,使用Ez3D2009软件对重建影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Ⅲ类高角组中,双侧TMJ形态...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成人高角骨性Ⅲ类颞下颌关节(TMJ)的骨性结构。方法:分别对30名成人高角骨性Ⅲ类患者和30名成人正常在牙尖交错位进行CBCT扫描,使用Ez3D2009软件对重建影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Ⅲ类高角组中,双侧TMJ形态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与正常组相比,Ⅲ类高角组TMJ骨性结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成人高角骨性Ⅲ类双侧TMJ结构基本对称;Ⅲ类高角组髁突在关节凹中的位置更为靠前;Ⅲ类高角组TMJ的骨性结构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体束CT(CBCT) 高角 颞下颌关节(TMJ)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