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骨前部和整体顺时针旋转改善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鼻旁凹陷的对比
1
作者 宋凤岐 徐心雨 +1 位作者 刘筱菁 李自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0-988,共9页
目的:比较上颌骨前部顺时针旋转与整体顺时针旋转两种手术方式改善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鼻旁凹陷的美学效果,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纳入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21例(试验组11例,对照组10例)... 目的:比较上颌骨前部顺时针旋转与整体顺时针旋转两种手术方式改善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鼻旁凹陷的美学效果,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纳入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21例(试验组11例,对照组10例),试验组采用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配合上颌前部顺时针旋转,对照组采用上颌整体顺时针旋转。分别采集术前(T0期)、术后2周(T1期)、术后6个月(T2期)的大视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ed tomography,CBCT)和三维面相,进行三维软硬组织测量,测量指标包括颊凸点(cheek mass,CK)和鼻翼基点(subalare,SA)的矢状向位移量、鼻唇角、咬合平面角、上前牙唇倾角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不同时间节点测量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T0期两组三维头影测量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试验组上颌平均前徙距离为(-0.71±1.67)mm,明显小于对照组(2.26±1.68)mm,t=-4.052,P<0.05;试验组咬合平面顺时针旋转角度1.46°±2.38°,明显小于对照组4.31°±1.83°,t=-3.047,P<0.05。T0到T2期试验组CK点和SA点的矢状向前移距离分别为(4.96±1.18)mm和(5.19±1.17)mm,对照组分别为(2.01±1.50)mm和(2.69±1.45)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期试验组的上前牙唇倾角度为112.15°±5.40°,显著小于对照组122.38°±8.83°(t=-3.237,P<0.05);鼻唇角为106.54°±12.82°,显著大于对照组93.90°±12.46°(t=2.288,P<0.05)。结论:相较于上颌整体顺时针旋转,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后顺时针旋转上颌前部,可以在不改变上颌切牙矢状向位置和咬合平面角的前提下,增大鼻旁区软硬组织的前徙距离,纠正上前牙唇倾及鼻唇角过锐,更好地改善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的鼻旁美学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 鼻旁凹陷 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 顺时针旋转 三维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