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 PET/CT评估脊柱骨巨细胞瘤RANKL单抗疗效的价值
1
作者 宋乐 李慧 +1 位作者 张安南 张卫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319,共5页
目的探索18F-FDGPET/CT对脊柱骨巨细胞瘤RANKL单抗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9月11例接受RANKL单抗治疗的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PET/CT资料。分析病变数目、部位、骨质破坏特点,测量... 目的探索18F-FDGPET/CT对脊柱骨巨细胞瘤RANKL单抗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9月11例接受RANKL单抗治疗的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PET/CT资料。分析病变数目、部位、骨质破坏特点,测量病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长径。按照修改后的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标准、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及inverse Choi density/size(ICDS)标准判断肿瘤的客观缓解率。结果11例患者骨病变均为单发,呈溶骨性破坏,骨皮质不完整,治疗后病变均见边缘骨质硬化。病变基线SUVmax为12.12±3.64,用药后为4.39±2.10,%△SUVmax为31.81%~80.52%。按照修改后的EORTC标准,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9例。病变长径基线中位值为46.21(33.84,85.93)mm,用药后为42.25(32.44,79.29)mm,变化率为0.71%~22.90%。按照修改后RECIST 1.1标准,疾病稳定11例;按照ICDS标准,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9例。结论PET/CT可用于脊柱骨巨细胞瘤RANKL单抗治疗效果评估,采用修改后EORTC标准获得的客观缓解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抗体 单克隆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3.3G34W、p63及SATB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联合应用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张楠 吕茉琦 +5 位作者 同志超 李海燕 王丹 杨文义 李晓菊 周党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1-469,共9页
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 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l tumor of bone,NGCTB)(包含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软骨母细胞瘤和5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样本和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H3.3G34W、p63及SATB2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判断H3.3G34W、p63及SATB2的阳性率在各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包括H3.3G34W、p63及SATB2的联合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H3.3G34W、p63及SATB2在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81.5%、90.7%、92.6%;在N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4%、28.9%、62.7%。与NGCTB组相比,GCTB组患者年龄显著较大[(41.222±14.849)vs.(16.566±9.439);P<0.001],女性比男性患病率更高(51.9%vs.48.1%,P<0.001)。与NGCTB组相比,GCTB组中H3.3G34W(81.5%vs.2.4%,P<0.001);p63(90.7%vs.28.9%,P<0.001)和SATB2(92.6%vs.62.7%,P<0.001)的阳性率更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单因素预测模型,同时行ROC曲线分析,表明年龄(AUC=92.9%,P<0.001)、性别(AUC=64.5%,P=0.004)、H3.3G34W阳性率(AUC=89.5%,P<0.001)、p63阳性率(AUC=80.9%,P<0.001)、SATB2阳性率(AUC=65.0%,P=0.003)是GCTB诊断的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混合预测模型,并行ROC曲线分析,发现混合模型展现出比单因素模型更好的预测价值(AUC=98.4%,P<0.001)。结论H3.3G34W、p63及SATB2是有效诊断GCTB的分子标记物,且三者联合应用更能提高GCTB的诊断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GCTB)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H3.3G34W P63 SAT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骨肉瘤形态为主的原发性恶性骨巨细胞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3
作者 蒋婷 周隽 +4 位作者 陈春燕 庞艳蕊 沈岚 陈杰 刘志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7-812,共6页
目的探讨以骨肉瘤形态为主原发性恶性骨巨细胞瘤(primary malignant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PMGCT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MGCTB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7例PMGCTB中,女性4例,男性3例,年龄9~66岁(平均39.5岁,中位年龄35... 目的探讨以骨肉瘤形态为主原发性恶性骨巨细胞瘤(primary malignant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PMGCT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MGCTB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7例PMGCTB中,女性4例,男性3例,年龄9~66岁(平均39.5岁,中位年龄35岁)。发生部位以股骨骨端最常见(3/6),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和肿胀。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占位、溶骨和硬化混合性占位为主;多数骨皮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5/7)。组织学均以普通型骨肉瘤形态为主,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完全消失或少量存在。免疫表型:6例肿瘤细胞H3F3A G34W核阳性、1例H3F3A G34V核阳性,所有肿瘤均表达SATB2、p63,p53呈野生型,Ki67增殖指数10%~50%。所有病例均发现H3F3A基因改变,6例为H3F3A p.G34W突变,1例为H3F3A p.G34V突变。结论PMGCTB罕见,当缺乏经典骨巨细胞瘤组织学特征时诊断更具挑战性,需结合影像学、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并注意与骨肉瘤及其他高级别肉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骨巨细胞瘤 H3F3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犬股骨头骨巨细胞瘤的诊治
4
作者 李永光 黄丽琴 +3 位作者 丁海军 赵丽荣 白张东 胡润泽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10期112-116,共5页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一种由梭状肿瘤间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的溶骨性骨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对骨质破坏明显。1只法国斗牛犬左后肢轻度跛行,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常规检查、荧光免疫检查、X射线...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一种由梭状肿瘤间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的溶骨性骨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对骨质破坏明显。1只法国斗牛犬左后肢轻度跛行,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常规检查、荧光免疫检查、X射线检查和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等综合诊断,确诊该犬左后肢股骨头处患有GCTB。采用手术切除股骨头的治疗方案,术后犬股骨头部位恢复良好,复查无瘤细胞扩散,3个月后患犬完全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小型犬股骨头GCTB采用完全切除的方式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为小型犬GCTB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X射线 病理切片 手术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王臻 李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94-696,共3页
脊柱骨巨细胞瘤是常见的脊柱肿瘤,其综合治疗[1~4]包括外科切除手术、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放射治疗、冷冻外科、化学治疗等。与四肢骨巨细胞瘤不同,脊柱病变必须在考虑到最大限度保存神经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肿瘤控制,换言之,作为一个侵袭... 脊柱骨巨细胞瘤是常见的脊柱肿瘤,其综合治疗[1~4]包括外科切除手术、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放射治疗、冷冻外科、化学治疗等。与四肢骨巨细胞瘤不同,脊柱病变必须在考虑到最大限度保存神经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肿瘤控制,换言之,作为一个侵袭性病变,需要在肿瘤控制、神经功能保存及脊柱功能重建之间找到理想平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巨细胞瘤 综合治疗 四肢骨巨细胞瘤 介入栓塞治疗 冷冻外科 控制 神经功能 脊柱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胸椎骨巨细胞瘤的治疗
6
作者 李明辉 鲁亚杰 +6 位作者 陈国景 石磊 付军 栗向东 李靖 范宏斌 王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46-850,共5页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常见的原发性良性骨肿瘤,好发于20-40岁的中青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好发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胫骨远端,脊柱骨巨细胞瘤发病率低,约占全身骨巨细胞瘤的2%-15%。
关键词 胸椎骨巨细胞瘤 妊娠期 原发性良性 脊柱骨巨细胞瘤 治疗 CELL 中青年人 远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董书堃 郑铭豪 +2 位作者 沈溪明 李海刚 董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37-840,共4页
目的:研究影响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因素,探讨可供临床预测患者预后和选择治疗方式的病理形态学指标。方法:从存档病例中选取有完整病历记录和追踪观察的骨巨细胞瘤病例41例,分复发和无复发两组,分析预后与组织学分级、组织形态... 目的:研究影响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因素,探讨可供临床预测患者预后和选择治疗方式的病理形态学指标。方法:从存档病例中选取有完整病历记录和追踪观察的骨巨细胞瘤病例41例,分复发和无复发两组,分析预后与组织学分级、组织形态学测量、免疫组化CD68和Ki67双重表达以及手术方式(病灶内刮除、肿瘤完整切除或广泛切除)的关系。结果:骨巨细胞瘤的预后与组织学分级、单核基质细胞的细胞面积、核面积、核分裂数和Ki67的阳性细胞数以及手术方式有关,而与多核巨细胞的数目和形态、单核基质细胞的核周长、核长/短径比值无关。结论:组织学分级对预测肿瘤的预后仍有一定意义,值得保留供临床参考;组织形态学测量将细胞形态指标量化,能客观地反映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对预测本瘤的预后意义更大,值得进一步探讨;单核基质细胞的异型性和Ki67阳性表达的细胞数与肿瘤复发有关,同时支持单核基质细胞是肿瘤细胞成分的学说;病灶内刮除的术后复发率较高,应尽量避免采用这种手术方式,尤其是对于Jaffe分级为Ⅱ或Ⅲ级的肿瘤、组织细胞形态学测量显示单核基质细胞的细胞面积、核面积及核分裂数高的病例、Ki67免疫组化显示阳性细胞多的病例,应更多选择肿瘤完整切除或广泛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预后 临床 病理 组织形态测量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赵晖 胡永成 +2 位作者 王林森 潘涛 陈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66-470,共5页
目的: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进行临床相关性研究,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1例肿瘤中位于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2例,骶椎3例。术后复发3例,伴动脉瘤... 目的: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进行临床相关性研究,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1例肿瘤中位于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2例,骶椎3例。术后复发3例,伴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X线及CT表现为偏心性溶骨性破坏,病灶内密度较均匀,8例伴发病理骨折,3例复发病例的影像学表现为虫蚀状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MR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混杂高信号,3例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表现为多囊状高信号。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治疗及术后处理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巨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 被引量:23
9
作者 丁晓毅 杜联军 +3 位作者 陆勇 江浩 朱晓雷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71-377,共7页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骨原发性肿瘤,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复习,系统地介绍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X线、CT和MRI的表现特点,认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的X线表现为长管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皂泡样、达关节软骨下...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骨原发性肿瘤,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复习,系统地介绍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X线、CT和MRI的表现特点,认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的X线表现为长管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皂泡样、达关节软骨下骨边界清楚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典型的CT表现为骨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连续性完整或栅栏状中断,肿瘤的边缘可有程度不等、断续的骨质硬化,肿瘤内可见有短小的骨嵴;典型的MRI表现为长骨骨端偏心性、达关节软骨下骨的异常信号区,T_1WI为中等信号,T_2WI为中、高信号混杂,可出现液-液平,肿瘤的边缘有一相对比较规则的、由于周围骨质硬化引起的T_1WI及T_2WI均为低信号的线状影;影像学检查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后随访均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影像学 原发性肿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尺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9
10
作者 万荣 张伟滨 +3 位作者 徐建强 郝平 杨耀琦 沈宇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2-484,共3页
目的观察桡、尺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8例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至少随访24个月的桡骨(15例)或尺骨(3例)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3例桡骨远端病变患者接受了囊内刮除手术,另12例采用瘤段切除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术;2例尺... 目的观察桡、尺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8例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至少随访24个月的桡骨(15例)或尺骨(3例)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3例桡骨远端病变患者接受了囊内刮除手术,另12例采用瘤段切除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术;2例尺骨远端病变患者接受单纯瘤段切除术,另1例于切除瘤段后进行腕关节融合。术后随访患者复发情况和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5个月,患者均无局部复发,无感染或周围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例患者接受自体腓骨移植后出现骨不连,采用自体髂骨块植骨治疗后骨愈合。术后Enneking肢体功能评价平均得分为74%,肢体功能评分与患者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和Campanacci骨巨细胞瘤影像学分期无关,与手术方式有关。结论瘤段切除术治疗桡、尺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可显著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自体腓骨移植是重建桡腕关节的可行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远端 段切除术 自体腓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巨细胞瘤36例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庆军 党耕町 +2 位作者 刘忠军 陈仲强 刘晓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56-659,共4页
目的 :总结 36例脊柱骨巨细胞瘤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 :36例脊柱骨巨细胞瘤 ,男性 19例 ,女性17例 ,年龄 12~ 6 7岁。颈椎 16例 ,胸椎 6例 ,腰椎 5例 ,颈胸段、胸腰段和骶骨各 3例。 1990年前的 10例中 3例颈椎骨巨细胞瘤单独应... 目的 :总结 36例脊柱骨巨细胞瘤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 :36例脊柱骨巨细胞瘤 ,男性 19例 ,女性17例 ,年龄 12~ 6 7岁。颈椎 16例 ,胸椎 6例 ,腰椎 5例 ,颈胸段、胸腰段和骶骨各 3例。 1990年前的 10例中 3例颈椎骨巨细胞瘤单独应用放射治疗 ,余 7例用外科手术切除加放射治疗。 1991年以后 ,2 3例有CT和MRI扫描 ,故用Enneking外科分期 ,并结合Weinstein -Boriani-Biagni外科分期进行分类 ,SⅡ期 6例和SⅢ期 3例沿肿瘤假囊行椎体切除与脊柱内固定治疗 ,13例SⅢ期病例用全椎切除与脊柱内固定治疗。结果 :单独应用放射治疗的 3例颈椎骨巨细胞瘤和应用手术加放射治疗的 7例随访 7~ 30年 ,无肿瘤局部复发。椎体切除的 9例与全椎切除的13例 ,随访 2~ 8年 ,有 3例因切除不彻底复发 ,其余 19例到目前无局部复发。结论 :完全切除病损是控制脊柱骨巨细胞局部复发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诊断 脊椎肿 放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经口前路肿瘤切除和前后路椎体重建治疗枢椎骨巨细胞瘤 被引量:9
12
作者 尹庆水 权日 +2 位作者 何帆 艾福志 麦小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枢椎肿瘤切除和椎体重建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经口咽入路枢椎体肿瘤切除,改良异形钛笼重建椎体,同期后路寰椎椎弓根和第三颈椎侧块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枢椎体骨巨细胞瘤,并辅以放疗。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立即消失,行走正常,... 目的:探讨枢椎肿瘤切除和椎体重建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经口咽入路枢椎体肿瘤切除,改良异形钛笼重建椎体,同期后路寰椎椎弓根和第三颈椎侧块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枢椎体骨巨细胞瘤,并辅以放疗。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立即消失,行走正常,影像学示肿瘤切除干净,脊椎重建固定稳妥。结论:一期经口前路联合后路行枢椎肿瘤切除椎体重建是治疗枢椎肿瘤的可行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骨巨细胞瘤 切除 重建 经口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73在骨巨细胞瘤中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韩壮 王敏 +4 位作者 吕刚 张学 姜彦多 孙传海 崔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5-136,共2页
目的 :研究p73蛋白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 ,探讨其在骨巨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40例骨巨细胞瘤石蜡标本中p7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73在骨巨细胞瘤中表达阳性率为 30 .0 % ,对照组骨软骨瘤表达... 目的 :研究p73蛋白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 ,探讨其在骨巨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40例骨巨细胞瘤石蜡标本中p7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73在骨巨细胞瘤中表达阳性率为 30 .0 % ,对照组骨软骨瘤表达阳性率为 2 0 .0 % ,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p73在骨巨细胞瘤Ⅰ~Ⅱ级组表达阳性率为 17.9% ,Ⅲ级组为 5 8.3% ,二者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p73在Ⅲ级骨巨细胞瘤中表达明显增高 ,提示其在骨巨细胞瘤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并可作为骨巨细胞瘤Jaffe分级的辅助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免疫组化 P73蛋白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刮除后两种植入材料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振华 王晋 +2 位作者 尹军强 刘大伟 孟悛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978-980,共3页
目的:比较四肢长骨初发非恶性骨巨细胞瘤(Jaffe病理学Ⅰ~Ⅱ级)刮除植骨术与刮除骨水泥填充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本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且随访36个月以上的64例初发四肢长骨非恶性骨巨细胞瘤病例,将其... 目的:比较四肢长骨初发非恶性骨巨细胞瘤(Jaffe病理学Ⅰ~Ⅱ级)刮除植骨术与刮除骨水泥填充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本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且随访36个月以上的64例初发四肢长骨非恶性骨巨细胞瘤病例,将其按病灶刮除后植入材料的不同分为2组,进行术后1年和3年疗效的评比。刮除植骨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19~59岁,平均29.0岁,Jaffe病理学Ⅰ级9倒、Ⅱ级29例;刮除骨水泥填充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21~53岁,平均31-2岁,Jaffe病理学Ⅰ级5例、Ⅱ级21例。结果:根据Mankin疗效评定标准:Ⅰ~Ⅱ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1年复发率(7.7%)低于刮除植骨组(31.6%)(X2=5.15,P〈O.05),其中Ⅱ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1年复发率(9.5%)亦低于刮除植骨组(34.5%)(X2=4.16,P〈O.05)。Ⅰ~Ⅱ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3年复发率(15.4%)低于刮除植骨组(44.7%)(X^2=6.03,P〈0.05),其中Ⅱ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3年复发率(14.3%)亦低于刮除植骨组(48.3%)(X^2=6.27,P〈0.05)。结论:四肢长骨初发非恶性骨巨细胞瘤刮除骨水泥填充术后1年和3年疗效均优于刮除植骨术,在临床情况允许下可采用肿瘤刮除骨水泥填充术来治疗四肢长骨初发非恶性骨巨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骨巨细胞瘤 刮除术 疗效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郭卫 李大森 +1 位作者 杨毅 董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99-903,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合理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41例良性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1岁。初次手术27例,外院治疗后复发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病变...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合理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41例良性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1岁。初次手术27例,外院治疗后复发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病变累及颈椎3例,胸椎25例,腰椎13例。14例患者术前行动脉造影,同时栓塞肿瘤节段血管。18例肿瘤只累及椎体的患者采用经前路肿瘤切除椎管减压术,前路植自体骨或人工椎体重建切除的椎体,并应用钢板螺钉固定;16例病灶同时累及椎体及附件的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术中先行椎管后路减压,切除附件内肿物,并应用椎弓根钉行内固定术,后行前路椎体肿瘤切除手术;4例患者一般情况较好,肿瘤只破坏1~2个脊椎、没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3例椎体部分受累的患者行后路次全脊椎切除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行节段动脉栓塞组14例,平均出血约3100ml;未栓塞组27例,平均出血量约4500ml。2例复发的患者最终未能彻底切除肿瘤,术后行放疗,分别随访35及29个月,荷瘤生存。其余39例患者中,36例(92.3%)术后疼痛得到明显缓解;术后平均随访52.9个月,16例复发(41.0%)。初治的27例患者9例复发(33.3%),其中单纯前路手术11例,复发6例;前后路联合手术12例,复发3例;全脊椎切除术4例,未见复发。12例外院复发病例7例再次复发(57.1%),其中2例因肿瘤发展,全身衰竭死亡。21例随访3年以上,其中13例未见复发。所有病例均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折断。结论:对于脊柱骨巨细胞瘤,首次治疗选择较为彻底的手术方案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巨细胞瘤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的生物行为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陶海波 飞勇 +2 位作者 李鹍 丁莹莹 刘一帆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6期4517-4520,共4页
骨巨细胞瘤组织学及生物行为较复杂,侵袭力较强,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甚至发生远处转移如肺转移。因此准确评价其生物行为对其临床诊疗尤为重要,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及组织细胞学的发展为骨巨细胞瘤的生物行为提供了全面评价体系。本文... 骨巨细胞瘤组织学及生物行为较复杂,侵袭力较强,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甚至发生远处转移如肺转移。因此准确评价其生物行为对其临床诊疗尤为重要,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及组织细胞学的发展为骨巨细胞瘤的生物行为提供了全面评价体系。本文对骨巨细胞瘤生物行为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分子生物学 组织细胞化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中MMP-9和TIMP-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曾弘 文剑明 +2 位作者 李海刚 沈溪明 吴东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其特异性抑制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3,TIMP-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骨...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其特异性抑制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3,TIMP-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骨巨细胞瘤组织中MMP-9、TIMP-3的表达情况,以CD31标记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结果】骨巨细胞瘤组织中MMP-9、TIMP-3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1%,MMP-9表达与MVD水平存在正相关性(χ2=14.812,P=0.001),而且两者在复发组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χ2=18.250,P=0.000;t=-8.14,P=0.000),但TIMP-3在两组的表达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此外MMP-9、TIMP-3及MVD与组织学分级无关。【结论】MMP-9、TIMP-3表达的不平衡可能会加速肿瘤血管形成并影响骨巨细胞瘤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新生血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8
作者 陈科 杜绪仓 汪敬群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1-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患者资料,分析其X线平片、CT、MRI、SPECT和PET-CT的不同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平片简便易行,能提供病变部位整体信息,对长骨...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患者资料,分析其X线平片、CT、MRI、SPECT和PET-CT的不同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平片简便易行,能提供病变部位整体信息,对长骨显示较佳;CT、MRI在不规则骨巨细胞瘤的诊断、肿瘤侵犯范围以及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均有独特优势;SPECT和PET-CT能发现较小病灶,且对病理分级为恶性或恶变的骨巨细胞瘤早期发现骨转移有较高价值。结论综合运用X线平片、CT、MRI及SPECT和PET-CT可提高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X线摄影术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和DWI对骶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9
作者 汤文瑞 张焱 +1 位作者 程敬亮 王莹莹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0-284,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骶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证实的骶骨肿块(脊索瘤15例,骨巨细胞瘤16例)磁共振DWI和DCE-MRI表现,观察病灶大小、信号特征、强化方式,统计...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骶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证实的骶骨肿块(脊索瘤15例,骨巨细胞瘤16例)磁共振DWI和DCE-MRI表现,观察病灶大小、信号特征、强化方式,统计ADC值、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达峰时间(TTP)、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增强峰值(EP),分别比较两组参数(ADC、TTP、MCER、EP),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ADC、MCER、EP鉴别诊断骶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93.7%;75%、100%;91.7%、86.7%。三种参数AUC分别为0.858;0.883;0.950。脊索瘤TIC曲线Ⅰ型13例(86.7%),Ⅱ型2例(13.3%);骨巨细胞瘤TIC曲线例Ⅱ型5例(41.7%),Ⅰ型7例(58.3%)。结论:DWI和DECMRI有助于骶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 骨巨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对活动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韦峰 王宇鸣 +4 位作者 刘忠军 刘晓光 姜亮 于淼 党耕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6-532,共7页
目的:探讨年龄对活动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1989年3月-2011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62例活动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病例,其中男25例,女37例,年龄11-68岁,平均32岁。病变位于颈椎28例,胸椎24例,腰椎10例;单节段3... 目的:探讨年龄对活动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1989年3月-2011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62例活动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病例,其中男25例,女37例,年龄11-68岁,平均32岁。病变位于颈椎28例,胸椎24例,腰椎10例;单节段36例,≥2个节段26例。术前Enneking分期 S2期2例,S3期60例。根据WBB分期,仅累及后方附件结构2例,仅累及前方椎体结构15例,同时累及前后方结构45例。共53例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3个月(5-292个月),非死亡病例随访均超过21个月。以25岁为界进行年龄分组,用SPSS软件研究不同年龄组患者术前影像学累及节段、累及广泛程度的差异。对术前Enneking分期为S3期、手术方式采用包膜外分块切除术的病例,按上述年龄分组方法分组,用Kaplan-Meier统计方法分析两年龄组间无复发生存率的差异;再按年龄每10岁一档进一步分组,通过线性卡方统计方法观察各年龄组间术后复发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5岁组20例,〉25岁组42例。≤25岁组累及≥2个节段6例(6/20),〉25岁组20例(20/42)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25岁组中,单独累及附件2例,单独累及椎体7例,同时累及前后方结构11例;〉25岁组中,单独累及椎体8例,同时累及前后方结构34例,两组肿瘤累及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3)。获得随访的53例患者中,共有18例术后复发,复发率32%;中位复发时间12个月(2-200个月),共有6例复发时间超过术后2年,分别为30、37、38、42、94和200个月。在Enneking分期为S3期(除外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并采用经瘤包膜外分块切除术的35例患者中,≤25岁组12例,无复发,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59.8个月;〉25岁组23例,9例复发,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65个月,两组的无复发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将此35例患者按年龄每10岁一档分组,11~20岁组6例,无复发;21~30组13例,3例复发,复发率23%;31~40组6例,2例复发,复发率33.3%;41~50组7例,4例复发,复发率57.1%;线性卡方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复发率呈递增趋势(P=0.02)。结论:在Enneking分期相同并采用相同手术方式的前提下,年龄可能是影响活动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因素之一,年轻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 骨巨细胞瘤 复发 预后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