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诊断与组织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绍林 张雪林 +1 位作者 韩惠霞 陈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骨原发恶性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PLB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9 ̄60岁,中位年龄26.5岁。9例中X线平片检查8例、CT检查5例、MRI检查7例。其中2例行X线平片和MR检查,2例CT和M... 目的探讨骨原发恶性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PLB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9 ̄60岁,中位年龄26.5岁。9例中X线平片检查8例、CT检查5例、MRI检查7例。其中2例行X线平片和MR检查,2例CT和MR检查,4例具有X线、CT和MR资料。2例为穿刺活检证实;7例行手术切除和病理学检查证实,全部病例均做了常规的组织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病灶位于骨盆4例、额骨1例、枕骨斜坡1例、脊柱1例、股骨上端2例。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病变骨组织外形基本正常4例,内部可见斑点状、大小不等的虫蚀状骨质破坏;4例表现为病变骨质轻度 ̄中度膨胀性改变,局部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CT表现骨髓腔内和骨皮质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溶骨性破坏,病变骨质周围围绕明显的软组织肿块;MR表现病变区骨髓腔内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在T2WI上呈不均匀中度 ̄明显高信号,T1WI上呈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后骨髓腔内病灶和周围软组织肿块在CT和MRI上均呈中度 ̄明显强化。病理结果B细胞型5例、T细胞型4例。结论影像学上PLB以斑点状或渗透性溶骨性破坏为主,病变骨质外形可正常或呈膨胀性改变,伴有明显的周围软组织肿块,肿块以病骨为中心生长并有明显强化为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原发恶性淋巴瘤 组织病理学 X-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例原发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赵静 王华庆 +5 位作者 钱正子 张会来 邱立华 周世勇 李兰芳 付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18-1119,1123,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骨恶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37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 目的:探讨原发骨恶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37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以评估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37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1(18~85)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痛,局部软组织肿胀、肿块形成和病理性骨折。78%患者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化疗和/或放疗,18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3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3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2例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中位随访时间32(7~171)个月,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5%和43.2%。患者接受4周期以上化疗,B细胞淋巴瘤加用利妥昔单抗者疗效较好。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B症状、年龄和结外受侵数是P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BL应采取综合治疗,同时给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全身化疗,B细胞淋巴瘤首选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给予帕米膦酸盐治疗骨病变。AnnArbor分期、B症状、年龄和结外受侵数为PB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恶性淋巴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7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春笋 张智弘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6-167,共2页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和病理(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全身骨骼均可侵犯,临床最常见症状是疼痛。X...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和病理(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全身骨骼均可侵犯,临床最常见症状是疼痛。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同结外淋巴瘤。结论: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以B细胞性为多见,须与其他一些恶性小圆细胞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恶性淋巴 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