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汪中骈文地位之反思
- 1
-
-
作者
吕双伟
-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93,166-167,共10页
-
基金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骈文研究"(14BZW077)的资助
-
文摘
处在儒士与文人之间的汪中,生前没有以"四六"或"骈体"之名获得赞赏,也没有留下骈文批评话语。去世后,其骈文虽获得了某些赞誉,但多与其古文、诗歌并列,或与胡天游、洪亮吉、袁枚等并举,并无独尊地位。在骈文意识高扬和创作中兴的乾隆时代,汪中对骈文无动于衷,正是他为文不专一体的结果。其文多以四言行文,少用六言,句式整齐却不求工整对偶,基本不用四六隔句对;语言精炼,骈散兼行;意蕴深厚,风格雅洁,具有东汉魏晋之文的特征。在乾嘉时代,这种文章不被视为骈文正宗,因而较少入选当时的骈文选本。道咸以来,随着骈散兼行、骈散交融思想的深入,汪中的骈文地位才逐渐提高,但极少独尊。然而,建国后的中国文学史和骈文史,绝大部分将其视为清代骈文成就最高者,赋予其独尊地位,个中原因值得反思。
-
关键词
汪中
骈文
不专一体
骈散兼行
骈散合一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士大夫之学”视野下的曾国藩“奇偶互用”说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陈慧
-
机构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3,共13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文统重建到文明再造:明清以来的韩愈古文批评”[18FZW01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曾国藩在奠定“士大夫之学”学术规模的过程中,根植《易传·系辞》的宇宙观和张载的辩证观,依据韩愈“孔墨相用”说而提出“奇偶互用”说。相较清中叶以来“奇偶相生”“奇偶相杂迭用”“骈散相成”“奇偶相间”“奇偶相参错综”等说,“奇偶互用”说确立“奇”为本位、以“奇”兼“偶”的体用关系,主要从行气运辞、天授人事的角度记述奇偶,重塑韩愈古文在学术分途中的连接作用与在文体演变中的典范价值。该说完善并发展了姚鼐“文分阴阳”说,试图纠正桐城理论阴阳分判、偏于阳刚,而创作失之阴柔的流弊。曾国藩大胆接受富有争议的“孔墨相用”说,体现了其在晚清大变局中,借助韩愈归本经子、博学于文的“大贤君子之道”,复兴修己治人、经世致用的大人之学的淑世情怀。
-
关键词
曾国藩
晚清
士大夫之学
骈散合一论
韩愈
-
Keywords
Zeng Guofan
late Qing dynasty
learning of scholar-officials
the thought of unity of parallel and prose
Han Yu
-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I206.5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