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新型聚合物驱油效率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朱怀江 杨静波 +3 位作者 曲波 白凤鸾 卜若颖 刘其成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5-39,共5页
在模拟辽河锦16块油藏条件下(温度56℃,地层水矿化度3770mg/L,脱气原油地面粘度68mPa·s,密度0.939g/cm3),实验考察了3种新型驱油用聚合物的应用性能并与常用HPAM作了对比:①梳形聚合物KYPAM 2;②疏水缔合聚合物DH XN;③疏水缔合聚... 在模拟辽河锦16块油藏条件下(温度56℃,地层水矿化度3770mg/L,脱气原油地面粘度68mPa·s,密度0.939g/cm3),实验考察了3种新型驱油用聚合物的应用性能并与常用HPAM作了对比:①梳形聚合物KYPAM 2;②疏水缔合聚合物DH XN;③疏水缔合聚合物与助剂复配物GH YHS;④对比物HPAMMO 4000。在200~2000mg/L浓度范围内,在8s-1下,①的溶液粘度比④约高1.6~1.8倍;②和③的溶液粘度在低浓度下低而在高浓度下高。聚合物浓度为1000mg/L时,在5~120s-1范围内①和④的流变曲线属假塑性流体型,②和③的流变曲线虽为剪切变稀型,但由2个曲线段组成,低剪切速率下粘度下降较平缓。储能模量G′与频率f关系曲线的位置,①最高,即粘弹性最强,②和③居中,④最低,即粘弹性最弱。30~74℃范围的粘温关系,①和④的变化趋势相同,①的增粘能力为④的1.52~1.65倍;②和③的粘度随温度下降幅度大。在人造石英砂胶结岩心上提高水驱残余油采收率的规律,①与④相同,但①的驱油效率较④高一倍;②的注入量由0.2PV增加到0.3PV时采收率急剧增大;③的采收率增幅最小。粘浓曲线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在地层水溶液中显示2个缔合浓度,②和③的第一缔合浓度分别为766和1167mg/L,第二缔合浓度分别为1908和215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率 对比研究 聚合物 聚合物水溶液 流变性 粘弹性 耐热性 岩心效率 梳状聚合物 疏水缔合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不同流体驱油效率实验
2
作者 陈超 晏晓龙 +1 位作者 罗晓静 甄延明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O_(2)的驱油实验,并对不同流体注入前后,进行岩心核磁共振扫描及原油赋存孔隙直径反演。研究结果表明,CO_(2)驱可提高原油采出程度21.58%,驱油效率及原油动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O_(2)、CH_(4)、H_(2)O和N_(2)。N_(2)主要动用较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170.9 nm;CH_(4)主要动用中—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48.7 nm;CO_(2)可以动用各个尺寸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最低,为27.8 nm。油田现场建立CO_(2)驱先导试验区,注CO_(2)后产液量上升,含水率下降,产油量增加,研究成果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 CO_(2) 效率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型降黏剂性能与驱油效果研究
3
作者 魏超平 束宁凯 +3 位作者 李伟 吴光焕 赵红雨 钟立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3,共10页
为解决稠油化学降黏开发中降黏剂对比优选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利用室内实验与数理分析方法,建立了降黏剂性能与降黏剂驱油效果的定量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了降黏剂的各项性能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回归中的相... 为解决稠油化学降黏开发中降黏剂对比优选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利用室内实验与数理分析方法,建立了降黏剂性能与降黏剂驱油效果的定量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了降黏剂的各项性能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回归中的相关系数,明晰了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性能;提出驱油程度和驱油指数2项指标,利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形成了反映驱油效率的驱油指数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最小乳化转速、降黏率、乳状液粒径和吸附损失是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性能,脱水率和洗油效率对驱油效率具有一定影响,在低界面张力范围内,界面张力影响不明显;最小乳化转速、乳状液粒径、吸附损失、脱水率与驱油效率呈负相关,降黏率、洗油效率与驱油效率呈正相关;具有易乳化、乳化后油滴可通过性高、降黏剂抗吸附能力强、乳化后原油流动性强、对原油的剥离作用强的降黏剂更容易获得较高的驱油效率;驱油指数与驱油效率明显呈线性正相关,驱油指数大小可以评判驱油效率高低。矿场降黏吞吐与降黏驱试验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黏剂 化学降黏开发 效率 乳化性能 评价与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磺酸盐驱油体系中相微乳液提高采收率
4
作者 关丹 唐文洁 +2 位作者 阙庭丽 帕提古丽·麦麦提 栾和鑫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39,共7页
在表面活性剂含量为0.5%(w)的条件下,通过调整石油磺酸盐与十二醇聚氧丙烯硫酸钠复配比例及盐含量以形成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采用表面张力仪测定了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通过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曲线确定了临界胶束浓度;通过岩心驱替... 在表面活性剂含量为0.5%(w)的条件下,通过调整石油磺酸盐与十二醇聚氧丙烯硫酸钠复配比例及盐含量以形成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采用表面张力仪测定了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通过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曲线确定了临界胶束浓度;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测定了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的驱油效率,并与微流控驱油实验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NaCl含量为4.9%(w)、石油磺酸盐与十二醇聚氧丙烯硫酸钠质量比为2∶1时,形成的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界面张力最低(3.12×10^(-4) mN/m);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中加入聚合物后,岩心驱替实验驱油效率为46.41%,高于未加入聚合物的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22.3%);微流控驱油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聚合物使驱替液具有较大黏度,易缠结在孔隙中增大高渗透率层段的流动阻力,使驱替液在高、低渗透率层段流动速率差减小,同时聚合物的黏弹性可携带孔隙边缘处的油以及使孔隙壁上的油膜变薄,进而提高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酸盐 中相微乳液 效率 微流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反演的“双高”油田驱油效率研究及挖潜实践
5
作者 张鹏 葛丽珍 +2 位作者 张烈 张俊廷 张国浩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
“双高”开发阶段油田水淹程度强,剩余油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特点,开展剩余油潜力精准评价对该阶段调整挖潜意义重大。以矿场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在极限驱油效率室内试验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矿场典型井网模式、水淹厚度、采... “双高”开发阶段油田水淹程度强,剩余油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特点,开展剩余油潜力精准评价对该阶段调整挖潜意义重大。以矿场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在极限驱油效率室内试验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矿场典型井网模式、水淹厚度、采出程度和含水率等因素,建立矿场级别下极限驱油效率动态反演数学模型,定量计算典型井网模式极限驱油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原油黏度不同,驱油效率有差异,原油黏度为50 mPa·s时,驱油效率可达68%,原油黏度为300 mPa·s时,驱油效率可达62%;2)井网模式不同,驱油效率变化规律差异较大,结合SZ油田开发实际,定向井网极限驱油效率可达48%,水平井-定向井联合井网驱油效率可达61%~68%。SZ油田驱油效率仍有大幅提高空间,后续可通过调整井网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该研究成果考虑黏度差异的影响,定量评价高含水期油田井网调整对提高驱油效率的影响,为SZ油田潜力评价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其他相同开发阶段油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开发阶段 动态反演 效率 调整挖潜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驱替液所产生的微观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7
6
作者 王德民 王刚 +2 位作者 吴文祥 夏惠芬 尹洪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43-55,共13页
多孔介质中的驱油效率一般是由宏观驱替压力梯度与油水间界面张力的比值来确定的.但是,当宏观驱替压力梯度恒定时,无法用宏观力去解释黏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为此,分析了弹性和非弹性驱替液作用在残余油上的微观力,以及作用在流动的弹... 多孔介质中的驱油效率一般是由宏观驱替压力梯度与油水间界面张力的比值来确定的.但是,当宏观驱替压力梯度恒定时,无法用宏观力去解释黏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为此,分析了弹性和非弹性驱替液作用在残余油上的微观力,以及作用在流动的弹性和非弹性流体中各"点"上应力的异同,用数学方法计算了流体支点受到不同大小应力对微观流线的影响,研究了微观流线的改变对作用在微观残余油上的作用力的影响;通过实验证明了在宏观压力梯度不变的条件下,增大的微观力主要作用在孔隙中各种残余油团的突出部位,使突出部位变形并移动.可视岩心模型实验结果证实了上述计算和分析的结论,给出了不同黏弹性流体对岩心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及考虑黏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后的数模计算结果,并且与现场大规模聚合物驱的效果以及现场密闭取心结果进行了对比.上述数学模拟计算、分析、实验室和现场试验结果都表明,当驱替液的弹性增加时,作用在残余油的微观力也会改变.结果是,在驱替压力梯度恒定的条件下,黏弹性驱替液比非弹性驱替液的驱油效率高.这种用微观流线和微观作用力的分析方法以及所得到的结论应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多孔介质中驱油效率的机理,有助于优化驱油方案设计,有助于筛选和研制更好的化学驱油剂和分析注入非牛顿流体和凝胶时出现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替液 效率 残余 微观力 替压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水驱油效率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华 邴绍献 +3 位作者 张海燕 颜子 安永生 孙志刚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2期201-203,共3页
特高含水期是油田开发的重要阶段,水驱油效率研究在该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驱油效率计算是以油水相渗比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为理论基础的,传统方法认为该关系呈线性,而矿场实践表明,这种关系仅适用于中—高含水阶段,在特高含水阶... 特高含水期是油田开发的重要阶段,水驱油效率研究在该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驱油效率计算是以油水相渗比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为理论基础的,传统方法认为该关系呈线性,而矿场实践表明,这种关系仅适用于中—高含水阶段,在特高含水阶段则表现为非线性;因此,文中在深入研究相渗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对油水相渗比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表达式进行修正,并以修正公式为基础,重新推导出新的适用于特高含水期的驱油效率计算公式。实践证明,该公式符合特高含水期的开发规律,能满足油田实际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直线关系 相渗曲线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的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杨清彦 李斌会 +1 位作者 李宜强 兰玉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9-112,共4页
根据室内三维物理模拟聚合物驱油实验含油饱和度的测定结果,深入探讨了非均质砂岩油田聚合物驱油过程中,扩大波及系数和增加驱油效率对提高采出程度贡献率的定量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分析解释。结果表明,在3层非均质模型聚合物驱油过程中,... 根据室内三维物理模拟聚合物驱油实验含油饱和度的测定结果,深入探讨了非均质砂岩油田聚合物驱油过程中,扩大波及系数和增加驱油效率对提高采出程度贡献率的定量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分析解释。结果表明,在3层非均质模型聚合物驱油过程中,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提高波及系数的贡献,聚合物的黏弹性也具有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通过计算得出,在有隔层模型中增加驱油效率对提高聚合物驱采出程度的贡献占11.85%,扩大波及体积的贡献占88.15%;聚合物溶液在模型高渗透层内提高驱油效率作用的效果要好于中、低渗透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模型 物理模拟 聚合物 波及系数 效率 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体系性能及其对驱油效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牛丽伟 姜贵璞 +4 位作者 卢祥国 李建冰 苏延昌 由洪利 苑盛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0-294,302,共6页
研究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分子聚集态和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OH质量分数由0增至1.2%,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由246.9降至138.8 mPa... 研究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分子聚集态和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OH质量分数由0增至1.2%,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由246.9降至138.8 mPa·s、界面张力降低、Dh由324.7降至263.5 nm。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由0增至0.3%,体系黏度由127.0降至122.1再增至138.8 mPa·s,界面张力降低,Dh由139.7增至263.5 nm。随固液质量比增加和吸附次数增多,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升高。在碱/聚合物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结构形态以'片状'为主,'网状'为辅;在重烷基苯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体系中,聚合物分子形态出现大面积的'珠状'结构,'网状'结构不明显;在ASP体系中,聚合物分子呈现'网状-片状'结构形态。驱油实验表明,与水驱相比,三元复合体系、聚合物溶液和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4.8%、12.2%和4.8%。随驱油剂黏度增加,化学驱采收率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聚合物质量分数为0.12%、0.18%和0.25%时,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2.2%、15.8%和18.7%,三元复合体系驱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4.8%、18.3%和21.0%。在聚合物加量相同的条件下,与聚合物溶液相比,三元复合体系采收率增幅高2.3%~2.6%。驱油剂扩大波及体积作用对采收率的贡献要大于提高洗油效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体系 黏度 界面张力 分子线团尺寸 聚集态 效率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砂岩油田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研究(二) 被引量:28
10
作者 俞启泰 赵明 林志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46-54,共9页
二、波及系数及其变化特点体积波及系数 E_v是指水驱油田水波及到的油藏体积与油藏总体积之比,它又可以分为厚度波及系数 E_z 和平面波及系数 E_p 两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为:E_v=E_z×E_p (14)研究注水平面波及系数主要是利用油藏... 二、波及系数及其变化特点体积波及系数 E_v是指水驱油田水波及到的油藏体积与油藏总体积之比,它又可以分为厚度波及系数 E_z 和平面波及系数 E_p 两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为:E_v=E_z×E_p (14)研究注水平面波及系数主要是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和油层物理模型进行。文献[11]总结了戴斯(Dyes)等人所作的二维平面物理模型用 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效率 波及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溶液的弹性对驱油效率贡献的定量描述 被引量:12
11
作者 夏惠芬 王德民 +1 位作者 张九然 冯海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6-171,176,共7页
通过可视化微观驱油实验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聚合物溶液和不同黏度甘油溶液驱替水驱后各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对比分析聚合物溶液的弹性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黏度条件下,聚合物驱对盲端类、膜状类、斑状类和簇类残余油的驱... 通过可视化微观驱油实验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聚合物溶液和不同黏度甘油溶液驱替水驱后各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对比分析聚合物溶液的弹性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黏度条件下,聚合物驱对盲端类、膜状类、斑状类和簇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高于甘油驱的驱油效率,其驱油效率的差值是聚合物溶液弹性的贡献;对盲端类、膜状类、斑状类和簇类残余油,随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加,弹性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约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弹性 效率 残余 微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7
12
作者 刘春林 杨清彦 +1 位作者 李斌会 兰玉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8-111,共4页
为了搞清三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的机理,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了非均质砂岩油田三元复合驱油过程中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变化特征,量化三元复合驱不同类型储层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在有隔... 为了搞清三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的机理,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了非均质砂岩油田三元复合驱油过程中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变化特征,量化三元复合驱不同类型储层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在有隔层的条件下,中渗透层贡献程度达到了25.29%,其次是低渗透层,贡献率为44.31%,而高渗透层仅为30.40%;分析认为,三元复合驱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驱油效率,而且主要是提高高渗透层的驱油效率,同时能够提高中低渗透层的波及系数。初步得出驱油效率对提高采收率值的贡献率为33.27%,波及系数的贡献率为66.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三维模型 物理模拟 三元复合 波及系数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驱界面张力与驱油效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2
13
作者 唐钢 李华斌 苏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1-83,i006-i007,共5页
针对大庆油田油层的具体情况,实验采用3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配制了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并在3组不同渗透率人造均质岩心上进行了微观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体系的界面张力与驱油效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渗透率相同的条件下,驱油体系... 针对大庆油田油层的具体情况,实验采用3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配制了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并在3组不同渗透率人造均质岩心上进行了微观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体系的界面张力与驱油效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渗透率相同的条件下,驱油体系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越低,驱油效率越高;在驱油体系相同的条件下,具有中等渗透率岩心的驱油效率更高一些。超低界面张力并不是绝对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渗透率 界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安油田长6、长2油层驱油效率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4
作者 朱玉双 曲志浩 +2 位作者 孔令荣 陈蓉 李劲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33-335,共3页
对靖安油田长6、长2油层砂岩模型的水驱油实验表明,长6、长2油层虽然在物性上差异较大,但它们的最终驱油效率相差不大;实验还表明无水期结束之后的继续水驱油,长6油层的驱油效率有较大提高(25.79%),而长2油层的驱油效率则提高... 对靖安油田长6、长2油层砂岩模型的水驱油实验表明,长6、长2油层虽然在物性上差异较大,但它们的最终驱油效率相差不大;实验还表明无水期结束之后的继续水驱油,长6油层的驱油效率有较大提高(25.79%),而长2油层的驱油效率则提高较小(4.32%)。影响靖安油田长6、长2油层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储层的孔隙结构、润湿性和注入水加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率 孔隙结构 润湿性 加压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凝油油藏水驱油效率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璐 杨胜来 +3 位作者 孟展 陈彦昭 李滢 徐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73,共5页
高凝油油藏普遍采用注水开发方式,但冷水驱替会对储层产生伤害,影响水驱油效率。为完全模拟实际储层条件,采用含气原油进行水驱油室内实验,分别研究温度、渗透率、注水倍数、注水速率和润湿性对高凝油油藏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 高凝油油藏普遍采用注水开发方式,但冷水驱替会对储层产生伤害,影响水驱油效率。为完全模拟实际储层条件,采用含气原油进行水驱油室内实验,分别研究温度、渗透率、注水倍数、注水速率和润湿性对高凝油油藏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温度主要通过改变原油黏度和析蜡来影响驱油效率,驱油效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3个阶段;渗透率在原油析蜡前对驱油效率影响较大,但随着温度降低,析出的蜡质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空间网状结构堵塞渗流通道,导致渗透率的影响逐渐减小;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驱油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注水后期上升缓慢;相同注水倍数下,注水速率在析蜡前后对高凝油油藏的影响规律不同,针对不同储层温度合理选择注水速率对提高驱油效率十分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率 高凝 室内实验 含气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膜驱油提高驱油效率的实验室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董大鹏 冯文光 +1 位作者 朱绍鹏 郑军 《断块油气田》 CAS 2007年第1期41-42,91-92,共2页
由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微孔中,现有的化学驱油剂对低渗透油藏的驱油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利用岩石的静电吸附在固液界面形成分子膜,从而改变界面的润湿性,驱替出小孔中的残余油,提高驱油效率。超低渗透岩心实验结果显示,分子膜驱油... 由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微孔中,现有的化学驱油剂对低渗透油藏的驱油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利用岩石的静电吸附在固液界面形成分子膜,从而改变界面的润湿性,驱替出小孔中的残余油,提高驱油效率。超低渗透岩心实验结果显示,分子膜驱油在原来水驱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10%,效果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膜 采收率 润湿性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微生物菌种筛选及驱油效率试验 被引量:10
17
作者 代学成 张庭辉 +3 位作者 杨朝晖 杨晓红 付光慧 陈权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1-732,共2页
针对试验区油藏地质情况,从室内保藏菌种筛选出降解原油性能突出菌、产酸性能突出菌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突出菌等不同驱油菌种;模拟试验区油藏条件,进行了室内微生物驱油试验,考察了不同功能菌种的驱油效率,菌种和营养剂不同注入方... 针对试验区油藏地质情况,从室内保藏菌种筛选出降解原油性能突出菌、产酸性能突出菌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突出菌等不同驱油菌种;模拟试验区油藏条件,进行了室内微生物驱油试验,考察了不同功能菌种的驱油效率,菌种和营养剂不同注入方式的驱油效率,不同菌剂段塞质量分数的驱油效率,菌种在岩心中不同发酵时间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菌种产气量与驱油效率的关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 微生物 菌种 筛选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粘弹性及界面活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夏惠芬 刘春泽 +3 位作者 侯吉瑞 岳湘安 宋文玲 刘中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4,93,共5页
实验研究了大庆油田所用ASP三元复合驱替液的驱油效率与碱浓度之间的关系。在45℃(大庆油藏温度)下,随碱浓度增大(0~1.5×104mg/L),NaOH/ORS 41/HPAM蒸馏水溶液在全部实验剪切速率范围内的粘度及在全部实验剪切振荡频率范围内的损... 实验研究了大庆油田所用ASP三元复合驱替液的驱油效率与碱浓度之间的关系。在45℃(大庆油藏温度)下,随碱浓度增大(0~1.5×104mg/L),NaOH/ORS 41/HPAM蒸馏水溶液在全部实验剪切速率范围内的粘度及在全部实验剪切振荡频率范围内的损耗模量、储能模量、松弛时间均不断下降,表明溶液粘弹性不断减小;溶液与原油间的动态界面张力(60min稳定值)基本上不受聚合物浓度的影响,而随碱浓度的增大而下降,在碱浓度≥8.0×103mg/L时达到超低值(10-3mN/m)。用注入水(矿化度3.7×103mg/L)配制的相同ORS 41和HPAM浓度、不同碱浓度(0、3.0×103、6.0×103、1.2×104mg/L)的ASP溶液在不同岩心上的驱油效率变化规律有很大不同,水驱后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在人造非均质岩心上在碱浓度3.0×103和6.0×103mg/L时达到高峰值,在标准长度和加长至两倍长度的两组天然均质岩心上随碱浓度增大而逐步提高,在碱浓度增大至1.2×104mg/L时略有降低。高碱浓度ASP溶液尽管具有超低界面张力,但由于粘度低、粘弹性低,驱油效率也低;油水界面张力在10-1~10-2mN/m、粘弹性(和粘度)较高的ASP溶液在岩心上驱油效率最高;超低界面张力不是绝对必要的。图4表2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 粘弹性 界面张力 粘度 效率 浓度 界面活性 氢氧化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9
19
作者 夏惠芬 王德民 +2 位作者 侯吉瑞 辛全刚 刘义坤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通过简化孔隙模型驱油实验和岩心驱油实验 ,进一步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具有粘弹性的聚合物溶液不能将“水湿”盲端中的水驱残余油驱出 ,但可以驱替未进行水驱孔隙盲端中的可动残余油 ,具有相同粘性的... 通过简化孔隙模型驱油实验和岩心驱油实验 ,进一步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具有粘弹性的聚合物溶液不能将“水湿”盲端中的水驱残余油驱出 ,但可以驱替未进行水驱孔隙盲端中的可动残余油 ,具有相同粘性的牛顿流体和粘弹流体的最终采收率不同 ,水驱后再用聚合物驱替的最终采收率高于水驱后再用甘油驱替的最终采收率 ,并且粘弹性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率高于无弹性流体的驱油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粘弹性 效率 影响 残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及其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 被引量:81
20
作者 张宏方 王德民 王立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7-60,共4页
通过室内实验 ,测定了聚丙烯酰胺 (HPAM)溶液在流变仪中的流变性、通过多孔介质的流变性和残余阻力系数 ,并用不同的浓度、注入速度和岩心渗透率进行了驱油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浓度的增加 ,聚合物溶液的体相粘度、表观粘度和残余阻力... 通过室内实验 ,测定了聚丙烯酰胺 (HPAM)溶液在流变仪中的流变性、通过多孔介质的流变性和残余阻力系数 ,并用不同的浓度、注入速度和岩心渗透率进行了驱油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浓度的增加 ,聚合物溶液的体相粘度、表观粘度和残余阻力系数增加 ,衰竭层厚度减小 ,驱油效率增加。注入速度增加时 ,聚合物溶液的衰竭层厚度降低 ,粘弹性增加 ,驱油效率增加。渗透率的增加能使驱油效率增加。对提高驱油效率起作用的是聚合物分子的缠结作用引起的表观粘度的增加或衰竭层厚度的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渗流规律 聚合物 流变性 衰竭层 表观粘度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