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冻胶分散体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特征及驱替机理 被引量:27
1
作者 赵光 戴彩丽 由庆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4-473,共10页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研发了具有微观调控能力并可兼顾驱油效率的冻胶分散体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借助岩心流动实验和可视化实验,研究该体系特征及驱油机理。该体系由冻胶分散体和表面活性剂组成,适用于温度80~110℃、矿化度1×104~~...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研发了具有微观调控能力并可兼顾驱油效率的冻胶分散体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借助岩心流动实验和可视化实验,研究该体系特征及驱油机理。该体系由冻胶分散体和表面活性剂组成,适用于温度80~110℃、矿化度1×104~~10×10~4 mg/L的油藏,具有低黏度、弱负电性、耐温耐盐的特点,能够聚结长大,使油湿表面润湿性发生反转,水湿表面润湿性减弱,高温老化后的界面张力仍小于1×10^(-1) mN/m。软体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能够进入岩心深部对储集层进行微观调控,岩心渗透率级差越大,调控效果越好,其驱替效果明显优于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冻胶分散体或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复合驱油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调控行为有直接封堵、架桥封堵、吸附及滞留4种,其中的表面活性剂可强化复合驱油体系的深部运移和洗油能力,通过强化洗油机理、协同乳化机理、强化润湿反转及油带聚增机理提高洗油效率,冻胶分散体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增强了复合驱油体系的驱替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非均相复合 冻胶分散体 表面活性剂 协同效应 驱替机理 高温高盐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介质中非混相微观驱替机理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2
作者 段秋者 梁保升 +2 位作者 罗平亚 叶仲斌 孙良田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6期41-43,55,共4页
石油工程注水开发过程中 ,存在着多种微观驱替机理。对活塞型驱替机理、海恩斯跳跃、爬行机理、卡断机理、小孔包围大孔机理、指进机理和绕流、粘附现象、部分膜流动机理、汇聚现象等驱替机理分别进行了综述和探讨。这些驱替现象能否发... 石油工程注水开发过程中 ,存在着多种微观驱替机理。对活塞型驱替机理、海恩斯跳跃、爬行机理、卡断机理、小孔包围大孔机理、指进机理和绕流、粘附现象、部分膜流动机理、汇聚现象等驱替机理分别进行了综述和探讨。这些驱替现象能否发生、发生的相对重要性依赖于外部条件 (如注入速度、注入压力 )、孔隙介质的微观几何形状及结构形态、流体性质、储层特性以及两流体之间的界面张力等。结合薄片岩心动态驱替模型实验结果及相关文献 ,简要指出了各种驱替机理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介质 非混相驱替 油田注水开发 微观驱替机理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微乳液驱微观剩余油驱替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殷代印 项俊辉 房雨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6-140,共5页
为探究低渗透油藏微乳液驱微观剩余油的驱替机理,以大庆油田低渗透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微乳液驱油和岩心微观解剖实验,验证了微乳液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效果,并对微乳液驱后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显微镜观察光刻玻璃模型中的... 为探究低渗透油藏微乳液驱微观剩余油的驱替机理,以大庆油田低渗透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微乳液驱油和岩心微观解剖实验,验证了微乳液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效果,并对微乳液驱后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显微镜观察光刻玻璃模型中的驱油过程,重点研究了微乳液驱过程中残余油的启动和运移机理。结果显示:界面张力低的微乳液驱油效果好,与水驱相比,采收率提高26.38个百分点;对于同一半径的孔隙而言,界面张力越低,含剩余油孔隙比例越小。研究表明,降低残余油的启动难度,并将原油乳化成小液滴,是微乳液驱替残余油最主要的机理。该项研究证明了低渗透油藏微乳液驱油的可行性,从微观上对微乳液的驱油效果做出科学解释,有助于推动微乳液三次采油理论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微乳液 界面张力 油效果 微观剩余油 驱替机理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孔道残余油膜的驱替机理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丽丽 王立辉 +2 位作者 宋华 李坤 王佳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0-463,共4页
以微孔道残余油膜为例,分析残余油膜润湿滞后现象发生后,岩石壁面施加在油膜上的阻力、驱替液与残余油膜间的界面张力和驱替液作用在残余油膜上的水平应力,探索微孔道残余油膜的驱替机理。结合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和黏弹性流体的本构方... 以微孔道残余油膜为例,分析残余油膜润湿滞后现象发生后,岩石壁面施加在油膜上的阻力、驱替液与残余油膜间的界面张力和驱替液作用在残余油膜上的水平应力,探索微孔道残余油膜的驱替机理。结合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和黏弹性流体的本构方程,数值模拟计算不同流变性的驱替液作用在残余油膜上水平应力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增大作用在油膜上的水平应力才能从根本上将油膜激活成为可动油,在驱替液流量不变的条件下,黏弹性流体作用在油膜上水平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均发生了变化,正是由于其弹性的存在,改变了残余油膜的受力规律,更有利于油膜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替机理 残余油膜 微孔道 黏弹性流体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微观剩余油驱替机理及动用比例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殷代印 房雨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8-22,共5页
通过天然岩心和微观可视化驱替实验,分析了界面张力对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将微观剩余油进行分类,重点研究了三元复合体系驱动各类剩余油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界面张力越低,三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越大,... 通过天然岩心和微观可视化驱替实验,分析了界面张力对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将微观剩余油进行分类,重点研究了三元复合体系驱动各类剩余油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界面张力越低,三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越大,采收率提高值最高可达23.88%。将剩余油分为簇状、柱状、盲端状、油滴状和膜状5种类型,三元复合驱后各类型剩余油的动用比例随界面张力的降低而增大,其中簇状剩余油的动用比例最大,盲端状剩余油的动用比例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 界面张力 油效果 微观剩余油 驱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渗流特征及驱替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郑浩 苏彦春 +1 位作者 张迎春 王月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83,116,共5页
通过双重介质数值模拟,详细研究了裂缝性油藏的渗流特征与驱替机理,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应力敏感性是制定裂缝性油藏开发策略的关键,它决定着开发方式、油藏压力保持能力及基质系统与裂缝系统采收率;基... 通过双重介质数值模拟,详细研究了裂缝性油藏的渗流特征与驱替机理,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应力敏感性是制定裂缝性油藏开发策略的关键,它决定着开发方式、油藏压力保持能力及基质系统与裂缝系统采收率;基质系统与裂缝系统间的窜流作用在边底水能量充足或人工注水保压开发情况下很难发生,仅在降压开发过程中显现;对于基质系统,毛管压力渗析作用是最主要的渗流特征及驱替机理,采收率可达4%以上;对于裂缝系统,油水流动近似管流,采收率可达75%以上;重力作用在裂缝性油藏开发过程中虽客观存在,但作用较微弱。基质系统与裂缝系统油水相渗曲线形态的选取仅影响油水两相渗流能力,对采收率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渗流特征 驱替机理 双重介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弹性聚合物驱替剩余油机理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李鹏华 李兆敏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05X期332-334,共3页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水驱后,利用高粘度的聚合物驱能提高油藏的采收率是因为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粘度,提高注入流体的流度比和波及系数,从而提高采收率。忽略了聚合物弹性效应对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对比相同粘度的黄原胶驱和聚合物驱对水驱...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水驱后,利用高粘度的聚合物驱能提高油藏的采收率是因为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粘度,提高注入流体的流度比和波及系数,从而提高采收率。忽略了聚合物弹性效应对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对比相同粘度的黄原胶驱和聚合物驱对水驱后的岩心的采收率;并应用可视化模型,从力学的角度上分析聚合物驱的微观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弹性聚合物 剩余油 驱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层低黏度聚驱微观剩余油动用机理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国锋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6-780,共5页
为了描述低黏度聚合物对于低渗透油层剩余油挖潜效果,采用微观驱油实验和天然岩心解剖实验,研究在低黏度聚合物溶液作用下低渗透油藏驱油效果,以及改变黏度后各类剩余油动用状况。结果显示:对于相同孔喉比孔隙结构而言,聚合物黏度越大,... 为了描述低黏度聚合物对于低渗透油层剩余油挖潜效果,采用微观驱油实验和天然岩心解剖实验,研究在低黏度聚合物溶液作用下低渗透油藏驱油效果,以及改变黏度后各类剩余油动用状况。结果显示:对于相同孔喉比孔隙结构而言,聚合物黏度越大,剩余油分布比例越小,随着黏度的增大,低黏度聚合物体系最小压力梯度增大,从而克服压敏、贾敏等阻力效应,改善各类剩余油的动用状况;在可注入条件下,与水驱相比,随着聚合物黏度的增大,采收率提高值最高可达到5.78百分点,从而验证了低黏度聚合物驱在低渗透油层的可行性,为低渗透油藏改善驱油效果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聚合物 黏度 油效果 微观剩余油 驱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影响驱油效率因素 被引量:45
9
作者 王瑞飞 孙卫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97,共5页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探讨了驱油效率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油过程中,润湿性不同,驱替机理不同。水湿储层表现为驱替机理和剥蚀机理;油湿储层表现为驱替机理和油沿孔道壁流动机...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探讨了驱油效率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油过程中,润湿性不同,驱替机理不同。水湿储层表现为驱替机理和剥蚀机理;油湿储层表现为驱替机理和油沿孔道壁流动机理。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开发中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物性、孔隙结构、注入量、注水速度、润湿性等。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开发效果对注水速度较为敏感。针对不同的储层,采取合适的注水速度,才能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模型 驱替机理 油效率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天然气混相驱油藏筛选新方法 被引量:8
10
作者 邓波 熊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214,共3页
注天然气混相驱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注富气和贫气天然气混相驱替机理分析和注气工程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各种影响注气效果的因素,并选取其主要的参数,建立其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油层物理和油藏工程评价方法,在对... 注天然气混相驱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注富气和贫气天然气混相驱替机理分析和注气工程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各种影响注气效果的因素,并选取其主要的参数,建立其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油层物理和油藏工程评价方法,在对相应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决策分析方法,利用基于理想最优方案的指标赋权法,对候选油藏进行筛选排序和综合评价,体现各种影响因素对注气的整体影响,最后用于矿场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天然气 注气 油藏 混相 驱替机理 提高原油采收率 油层物理 评价指标体系 决策分析方法 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气驱油藏新型气驱特征曲线推导及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苑志旺 杨宝泉 +2 位作者 杨莉 顾文欢 尚凡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5-141,共7页
针对传统气驱特征曲线未能有效描述地层中实际渗流的流体(注入气)和被驱替原油的关系,在分析油藏注气开发驱替过程基础上,分别描述了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油气渗流特征。基于稳定渗流理论,推导出了地层中实际渗流流体(注入气)和被驱替原油... 针对传统气驱特征曲线未能有效描述地层中实际渗流的流体(注入气)和被驱替原油的关系,在分析油藏注气开发驱替过程基础上,分别描述了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油气渗流特征。基于稳定渗流理论,推导出了地层中实际渗流流体(注入气)和被驱替原油的关系式,即累积注气量-累积产油半对数关系,命名为新型气驱特征曲线,分析了该曲线的适用条件。应用实例,研究了注采井网和驱替机理变化对气驱曲线形态特征的影响。在已知注气量的条件下,利用该曲线可实现长期及阶段产量预测,且在注气开发较早阶段便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曲线 注气 混相 非混相 驱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业院校与企业互补促进科技发展
12
作者 付春权 杜文祥 《石油科技论坛》 1998年第1期35-37,共3页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三层任务。其中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发展科技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显然,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水平的师...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三层任务。其中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发展科技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显然,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水平的师资,而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学生。因此,科技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补促进 科技发展 配套技术 大庆油田 基础性研究 三次采油 驱替机理 水平井钻井 高级专门人才 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孔隙介质模型
13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1期i002-i002,共1页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石油开采领域中针对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储层保护技术进行微观驱替机理研究的孔隙介质模型。该模型由主体、位于主体上的观察窗、与观察窗中心线相垂直的模拟装置、与模拟装置连为一体的端头组成,所述端头有流体入口、...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石油开采领域中针对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储层保护技术进行微观驱替机理研究的孔隙介质模型。该模型由主体、位于主体上的观察窗、与观察窗中心线相垂直的模拟装置、与模拟装置连为一体的端头组成,所述端头有流体入口、出口和流体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装置为一透明胶套,所述胶套为耐高温高压的透明弹性材料制成,所述胶套中心填充砂粒,其两端与端头密封连接,所述胶套与观察窗之间存在外部环压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保护 驱替机理 提高原油采收率 孔隙介质 石油开采 流体 砂粒 耐高温 高温高压 透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