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7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空异质性视角下华北地区碳足迹评估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袁亮 柴林 +2 位作者 何伟军 孔阳 祁煜智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9,共10页
碳足迹是衡量碳排放的重要指标,削减碳足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条件。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高耗能、高排放的集中区域,客观量化碳足迹并探究主要驱动因子对加快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基于IPCC法对华北地区“十五”至“十... 碳足迹是衡量碳排放的重要指标,削减碳足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条件。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高耗能、高排放的集中区域,客观量化碳足迹并探究主要驱动因子对加快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基于IPCC法对华北地区“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的碳足迹进行测算,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碳足迹的分布及转移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识别碳足迹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发现:(1)“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碳足迹总量经历了“先增长—后下降”两个阶段,由“十五”期间的425452万吨上升至1066353万吨,而后逐渐下降到“十三五”期间的898908万吨。(2)标准差椭圆呈稳定的“南—北”分布,重心分布于山西大同和河北张家口之间,呈向西北方向偏移趋势,已偏移72.56千米。(3)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碳足迹驱动因子解释力度较大,且关键交互因子均含有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华北地区不同时期碳足迹分布及影响因子存在时空差异,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碳足迹的时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驱动因子 时空特征 地理探测器 标准差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及驱动因子
2
作者 赵文举 吴克倩 +2 位作者 俞海英 王之君 马宏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07,共9页
为明晰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提升效应,将生物炭混掺到由酒糟、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拌制成的基质模块中,设置2个灌溉量(I_(1):100%ET_(c),I_(2):80%ET_(c),ET_(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2个施肥量(N-P_(2)O_(5)-K_(2)O)(F_(1):240... 为明晰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提升效应,将生物炭混掺到由酒糟、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拌制成的基质模块中,设置2个灌溉量(I_(1):100%ET_(c),I_(2):80%ET_(c),ET_(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2个施肥量(N-P_(2)O_(5)-K_(2)O)(F_(1):240-180-200 kg/hm^(2),F2:180-135-150 kg/hm^(2))及基质中4个生物炭添加量(B0:0,B1:1%,B3:3%,B5:5%),共16组处理,研究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植株养分(全氮、全钾、有机碳)吸收量、化学计量特征(氮钾比、碳氮比)、产量及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硝酸盐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的影响,揭示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构建以番茄产量、品质及其关键驱动因子为目标的熵权-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提出水肥与炭基质耦合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炭基质对番茄LAI、SPAD值、养分吸收量、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P<0.05);在相同灌溉和施肥条件下,炭基质增加了番茄整株钾吸收量、整株碳同化量、产量及维生素C含量,降低了硝酸盐含量;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番茄整株碳同化量是产量的关键驱动因子,其增加有助于提高番茄产量,氮钾比是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其降低有助于改善番茄品质;采用熵权-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I_(1)F_(2)B_(3)处理是水肥与炭基质耦合的最优方案。研究可为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及高品质果蔬的水肥炭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基质 水肥耦合 番茄 结构方程模型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山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与多情景模拟
3
作者 刘涛 刘凯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与多情景模拟研究对理解人地系统协调过程、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位于秦岭—黄淮平原过渡带的河南省豫西山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该区...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与多情景模拟研究对理解人地系统协调过程、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位于秦岭—黄淮平原过渡带的河南省豫西山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该区域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演变规律;其次,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9个驱动因子的影响程度,并采用ROC曲线验证模型精度;最后,基于Markov-FLUS耦合模型模拟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25年、2035年的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间,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居民点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增加,其中居民点用地扩张对耕地的挤占效应突出;②东北部平坦区域及市县城镇周边为土地利用变化敏感区,地势较高的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速率较低;③驱动因子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政策规制与自然因子的作用最为显著;④情景模拟显示,各类发展情景下城镇均呈现向外扩张趋势,且以东北为主要扩张方向,其中自然发展情景的扩张强度最大,耕地保护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可分别有效抑制耕地流失和生态用地减少。研究表明,政策规制是优化豫西山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豫西山区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与耕地安全管控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驱动因子 Markov-FLUS耦合模型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敏感性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4
作者 陈艳君 谢炳庚 +1 位作者 李俊翰 黄军林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9,共12页
为探究生态敏感性驱动因子的区域差异,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两个方面共选取12个因子,采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生态敏感性聚类,结合随机森林算法与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方法,量化因子总... 为探究生态敏感性驱动因子的区域差异,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两个方面共选取12个因子,采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生态敏感性聚类,结合随机森林算法与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方法,量化因子总体重要性程度,并探究每个生态敏感性类的主要驱动因子及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可分为环境质量敏感类、远离水源敏感类、土壤–林地敏感类、土壤–农田敏感类和人类活动敏感类共5个生态敏感性类型区;PM_(2.5)含量、土壤容重、距河流距离、GDP以及生态环境质量为最重要的5个影响因子。(2)各生态敏感性类的主要驱动因子具有一定差异且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整体上自然要素对社会经济要素有增强贡献的效果,环境质量敏感类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生态环境质量和PM_(2.5)含量;远离水源敏感类主要受制于距河流距离的影响;土壤–林地敏感类与土壤–农田敏感类均受土壤容重和PM_(2.5)含量的影响较大,但土壤–林地敏感类还受距河流距离的影响,土壤–农田敏感类对土壤酸碱度更为敏感;人类活动敏感类主要受社会经济要素影响,驱动因子为PM_(2.5)含量和GDP。研究可为生态敏感性评价与精细化国土空间规划及治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织神经网络 随机森林 SHAP 生态敏感性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理论机制、协同发展水平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5
作者 叶满城 李雪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4-241,共8页
【目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的逻辑、现状及驱动因素十分重要。【方法】以2010—2022年30个省份为对象,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实证分析各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 【目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的逻辑、现状及驱动因素十分重要。【方法】以2010—2022年30个省份为对象,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实证分析各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度由失调衰退向过渡发展转变,空间上具有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等6种外部因子可以驱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协同发展。【结论】要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全方位多要素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州地区文保单位时空分异及多尺度驱动因子响应
6
作者 张泉 葛敬松 +2 位作者 李喃 聂慧娟 李笑盈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151-5163,共13页
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文保单位空间分异及多尺度驱动因子结果差异,对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传承、繁荣发展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以徽州地区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以... 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文保单位空间分异及多尺度驱动因子结果差异,对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传承、繁荣发展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以徽州地区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文保单位时空分异及驱动因子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徽州地区文保单位呈现“分散-集中-分散”的时间序列特征,且分布中心逐步由中部向南偏移;文保单位空间聚集特征显著,整体表现为“V”字形分布格局,具体集中在歙县和绩溪县;自然地理因子与人文地理因子皆对文保单位空间分异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单位 时空分异特征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徽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物流资源空间布局演化及驱动因子识别——基于陕西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7
作者 雷小青 刘俊霞 陈婉婷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92-201,共10页
应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研究方法,基于微观地理数据分析了陕西省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空间布局演变,进行整体层面及区域层面的分析,采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其驱动因子,并应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其驱动效果。结果表明,陕西省农产... 应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研究方法,基于微观地理数据分析了陕西省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空间布局演变,进行整体层面及区域层面的分析,采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其驱动因子,并应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其驱动效果。结果表明,陕西省农产品物流企业2015年后聚集趋势不断增强,聚集区呈现单核散点—条带式斑点—多核条带式演化,且整体呈沿西南—东北方向延伸态势;关中区域企业分布呈现中心引领,双核联动的特征;陕南区域安康市城区及周边区域(岚皋县、汉阴县)与商洛市商州区、汉中市汉台区一起构成陕南区域企业聚集“三核鼎立”空间格局;陕北区域呈现“两核多斑”分布特征;陕西省农产品物流企业空间布局演化受物流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及地区消费水平的驱动作用较为显著。因此,提出优化陕西省农产品物流企业空间布局的建议:应跨区域协同科学规划,促进陕南及陕北物流业水平提升,建立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优化机制,提高农业物流资源的流通性,鼓励农产品物流企业技术创新与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企业 空间布局演化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羊峡水库鱼类多维度β多样性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钧乐 卓玉 +7 位作者 李英钦 李柯懋 简生龙 隋晓云 冯秀 朱仁 贾银涛 陈毅峰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6,共11页
研究选择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库作为研究区域,基于物种有无、个体数和生物量三种数据类型,对龙羊峡水库鱼类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β多样性及其周转和嵌套组分的格局和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整体鱼类而言,基于物种有... 研究选择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库作为研究区域,基于物种有无、个体数和生物量三种数据类型,对龙羊峡水库鱼类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β多样性及其周转和嵌套组分的格局和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整体鱼类而言,基于物种有无数据,周转组分主导了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β多样性,而基于个体数和生物量数据时,嵌套组分在三种维度β多样性占主导地位;(2)对于土著鱼类而言,基于物种有无数据,物种β多样性由周转组分主导,功能和系统发育β多样性由嵌套组分主导,而基于个体数和生物量数据时,三种维度β多样性均由嵌套组分主导;(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距下游大坝距离和外来鱼类数量占比对所有维度β多样性格局都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强调,在β多样性分析中应综合考虑多种数据类型和多样性的不同维度,以更全面地了解β多样性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此外,鉴于龙羊峡鱼类β多样性以嵌套组分为主,同时具有一定比例的周转组分,因此,制定龙羊峡水库鱼类保护对策时应综合考虑α多样性较高的重点区域,同时需要兼顾多个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多样性 多维多样性 周转 嵌套 驱动因子 龙羊峡 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
9
作者 佘长超 黄月军 +7 位作者 肖兵 罗莉 郝文悦 林璨 任彦慧 姬星悦 管文鹏 陆兆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34,共9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手段,系统研究内蒙古东部半干旱区典型草原和半干旱半湿润区草甸草原不同土壤深度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使用冗余分析方法,明确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因子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草...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手段,系统研究内蒙古东部半干旱区典型草原和半干旱半湿润区草甸草原不同土壤深度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使用冗余分析方法,明确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因子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草原中共检测出46门541科2629种细菌,细菌丰度由多到少依次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在半干旱区典型草原中层(土壤深度(h)为5cm<h≤10cm)土壤中分布最多,变形菌门在半干旱半湿润区草甸草原上层(0<h≤5cm)土壤中分布最多。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在两种类型草原土壤中均表现为上层土壤高于中、下层土壤。土壤含水量是对内蒙古东部草原区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总氮质量分数对半干旱区典型草原土壤细菌群落影响最大;土壤密度对半干旱半湿润区草甸草原影响最大。降水、地上生物量也是影响研究区域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空间分异的重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草甸草原 高通量测序 土壤细菌群落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质-藻类耦合视角下的水质评估与驱动因子——以新安江上游安徽段流域为例
10
作者 张劲松 巨昕玥 +8 位作者 郑洁 黄朋 胡翔 董鸣 贾仁庆 王翔 马明俊 赵南京 殷高方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82-4490,共9页
以新安江上游安徽段流域为例,从水质-藻类耦合视角研究了2022年8月~2023年4月期间其水质演变过程与藻类响应特征;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探究了水质演变的关键驱动因子,在此基础上辨识水质演变特征与藻类指标之间的潜在关联性,开发了具备水生... 以新安江上游安徽段流域为例,从水质-藻类耦合视角研究了2022年8月~2023年4月期间其水质演变过程与藻类响应特征;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探究了水质演变的关键驱动因子,在此基础上辨识水质演变特征与藻类指标之间的潜在关联性,开发了具备水生态健康指示效应的关键藻复合指标:单位质量藻表观浊度(AT)和总藻浓度梯度下典型藻优势度(ADI),揭示了其在水质评估中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了集水质和藻类响应特征于一体的综合水质识别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质评价以Ⅲ类为主(占比为67.9%),水质综合指数(WQI)平均值为81.61(范围为55.44~90.83),达到良好等级,在2023年2月~2023年4月水质出现明显恶化,WQI平均值降至76.09,特别需要更好的识别和保护;(2)水温(WT)、溶解氧(DO)及营养盐浓度是导致水质演变的重要驱动因子,Spearman相关系数最高可达0.72(P≤0.01);(3)藻复合指标AT和ADI作为表征水质和生态系统状态的综合指标可快速识别水体恶化;(4)基于感官特征、有机物特征和藻类响应特征构建的水质识别概念模型有望解决现有水质评价标准忽略水质恶化和生物指标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新安江水源地水生态环境的识别和保护以及传统监测系统的提升与革新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藻类耦合 水质评估 驱动因子 新安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覆盖和轮休模式下雷竹林土壤有机碳固存及其驱动因子
11
作者 曾清苹 陈丽洁 +7 位作者 李红艳 曾小英 童龙 甘凤玲 谭丽 徐佳佳 冉斌 罗金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62-7372,共11页
土壤有机碳(SOC)作为土壤健康的核心,增加其固存量,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以喀斯特区域雷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短期覆盖和轮休模式(覆盖1 a、覆盖2 a、覆盖2 a休1 a、未覆盖),探讨短期覆盖和轮休对SOC、有机碳储量(SOCstorage)、... 土壤有机碳(SOC)作为土壤健康的核心,增加其固存量,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以喀斯特区域雷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短期覆盖和轮休模式(覆盖1 a、覆盖2 a、覆盖2 a休1 a、未覆盖),探讨短期覆盖和轮休对SOC、有机碳储量(SOCstorage)、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影响雷竹林SOC固存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短期覆盖和轮休模式增加了雷竹林SOC和SOCstorage,涨幅依次介于1.95%-95.59%、10.45%-88.78%;(2)4种模式中以轮休模式雷竹林土壤物理结构最好,短期覆盖和轮休模式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SW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有效磷(AP)及速效钾(AK)含量,降低了土壤铵态氮(AN)和硝态氮(NN)含量,另外,短期覆盖模式降低了土壤pH(降幅3.45%-3.67%),轮休模式则使土壤pH升高2.10%;(3)短期覆盖和轮休模式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L-亮氨基酸基肽酶(LAP)、β-葡萄糖苷酶(BG)及酸性磷酸酶(ACP),其中以轮休模式涨幅最为显著,依次为75.00%、313.42%、137.42%、33.17%、28.96%、47.90%及17.58%;(4)Mantel检验表明,SOC和SOCstorage与TN、TP、AP、微生物量碳磷及与碳磷循环相关的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TN是驱动喀斯特区域雷竹林SOC固存的关键因子。揭示了短期覆盖和轮休促进雷竹林SOC固存,连续覆盖后适当轮休有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升土壤生物活性,显著增强SOC固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覆盖 轮休 土壤有机碳固存 土壤有机碳储量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藻密度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12
作者 张鋆 肖新宗 +3 位作者 王超 张屹哲 习刚正 贾海燕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3,57,共8页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工生态系统,藻类增殖是工程运行管理关注的重点。基于2022年总干渠8个典型断面的水质和浮游藻类的监测数据,使用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渠道藻密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中...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工生态系统,藻类增殖是工程运行管理关注的重点。基于2022年总干渠8个典型断面的水质和浮游藻类的监测数据,使用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渠道藻密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中线总干渠藻密度沿程呈上升趋势,夏季藻密度最高,达1600万个/L;渠道藻密度与NH 3-N(p<0.001)、流量(p<0.001)和高锰酸盐指数(p<0.001)等显著相关;各环境驱动因子对藻密度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理化因子(0.540)>营养盐因子(0.345)>水文因子(0.227),空间因子和水文因子对藻密度产生间接影响。研究揭示了中线总干渠藻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子,可为中线工程供水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密度 藻类增殖 驱动因子 相关性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电导率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13
作者 宿碧云 肖鲁湘 +1 位作者 王德 田信鹏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0,共9页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对土壤水盐运移、地表植被生长分布格局及生物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是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关键环境因素。进行地下水电导率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可为区域水土资源开发、盐渍化灾害预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对土壤水盐运移、地表植被生长分布格局及生物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是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关键环境因素。进行地下水电导率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可为区域水土资源开发、盐渍化灾害预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基于黄河三角洲16口地下水观测井监测结果,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黄河三角洲一个水文年电导率分异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时间上,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电导率呈现春夏季节数值较小变化起伏较大,秋冬季节数值较大变化趋于稳定的状态。(2)空间上,电导率高值区域分布在研究区东南和北部沿海,黄河淡水区附近以及西南区域电导率值较低。(3)浅层地下水电导率单因子分析中高程解释度最大,其次是距海距离和距黄河距离;交互分析结果均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作用,其中埋深的交互作用解释度最大,其次是距黄河距离、高程、距海距离和降水,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年尺度上地理空间位置对浅层地下水电导率的解释度大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电导率 驱动因子 地统计分析 地理探测器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田主要种植模式下硝态氮淋溶特征与驱动因子评价
14
作者 任静 徐浩强 +3 位作者 尹昌斌 张洋 张贵龙 李洁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5年第6期43-51,共9页
当前,如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氮肥环境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硝态氮为分析对象,数据资料来源于2000年至2022年间共计23年的有关硝态氮研究,涉及92篇文献和259条成对实验数据,实验地点来自25个省... 当前,如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氮肥环境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硝态氮为分析对象,数据资料来源于2000年至2022年间共计23年的有关硝态氮研究,涉及92篇文献和259条成对实验数据,实验地点来自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Meta分析方法,重点探讨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硝态氮淋溶特征,明确氮素淋溶驱动因子和硝态氮淋溶的产量效益,研究结果显示,玉米和水稻作物体系平均施肥量与硝态氮淋失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同一种植模式下,黏壤土土质氮素淋失风险低于壤土土质,且均低于砂壤土土质。土壤黏粒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贡献度最大,分别为10.37%和7.05%,且二者在10%的水平下显著;硝态氮淋溶量与降雨强度呈现正相关线性关系。壤土情况下,三大粮食作物在年降水量400mm~800mm时硝态氮平均淋失量最高,蔬菜作物年降水量高于1 200mm时硝态氮平均淋失量最高,并且淋溶主要发生在雨季。研究结果将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构建环境友好型养分高效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淋溶 驱动因子 种植模式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建设用地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因子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可晗 王畅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167-172,179,共7页
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扇法,结合建设用地扩张强度与速度公式,分析了江苏省1980-2020年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利用PLUS模型分析了研究时期各阶段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子的贡献度。结果表明:①江苏省扩张的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2000... 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扇法,结合建设用地扩张强度与速度公式,分析了江苏省1980-2020年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利用PLUS模型分析了研究时期各阶段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子的贡献度。结果表明:①江苏省扩张的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2000年以前转化面积较多,2000年后逐渐减少;②扩张速度及强度由苏南向苏北地区递减,苏北沿海地区及西部部分地区扩张较慢;③1990年前建设用地主要向北方及东北方向扩张,1990年后主要向长江沿岸扩张;④2000年前影响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气温,2000年后GDP对扩张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演变格局 驱动因子 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探究
16
作者 刘文焕 罗义 +1 位作者 陈顺 朱嘉成 《绿色科技》 2025年第6期56-61,共6页
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定量评估了黄河流域宁夏段产水量和水质净化服务的时空分布情况,通过地理探测器和R语言识别了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产水量服务高值主... 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定量评估了黄河流域宁夏段产水量和水质净化服务的时空分布情况,通过地理探测器和R语言识别了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产水量服务高值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水质净化(氮输出量)服务呈南北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探测结果显示:年降水量对产水量服务的空间分布解释力最强,土地利用类型对水质净化服务的空间分布解释力最强;产水量和水质净化服务交互作用最显著的均为年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类型;产水量服务2005年和2020年最适宜因子范围分别为年降水量444~543 mm和年降水量520~635 mm,水质净化服务2005年和2020年最适宜因子均为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伊犁河谷生态效益分析及驱动因子探测
17
作者 宋长赢 孙浩捷 +1 位作者 徐雪婷 赵鹏凯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7-32,共6页
研究地类转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期为伊犁河谷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基于转移矩阵、动态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定量分析伊犁河谷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并使用地理探测器对驱动因子进行识别与量化。结果表明:19... 研究地类转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期为伊犁河谷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基于转移矩阵、动态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定量分析伊犁河谷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并使用地理探测器对驱动因子进行识别与量化。结果表明:1990~2020年间,耕地与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建设用地增长的速度最快,林地与水域急剧减少,水域是缩减最快的地类;生态质量以较高质量区、高质量区面积为主,整体生态环境良好,由于生态恶化面积远大于生态改善面积,整体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驱动因子间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经济收入是影响伊犁河谷生态环境最关键的社会驱动因子,气温、坡向与降水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驱动因子 伊犁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M模型遴选林火驱动因子研究
18
作者 于闻天 高仲亮 +1 位作者 曹宇飞 王秋华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7-833,共7页
森林火灾干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科学评价森林火灾驱动因子是预防森林火灾的有效途径。以云南省安宁市为研究区,应用核密度分析林火空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修正和验证结构方程(SEM)模型遴选林火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安宁市北部是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干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科学评价森林火灾驱动因子是预防森林火灾的有效途径。以云南省安宁市为研究区,应用核密度分析林火空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修正和验证结构方程(SEM)模型遴选林火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安宁市北部是森林火灾的高发区,有向全域扩展的趋势,火灾空间聚集程度分散,单因子无法驱动林火发生;建立修正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安宁市森林火灾风险驱动因子及权重,即夜间灯光指数(0.329)、人口密度(0.278)、GDP(0.201)、距道路距离(0.192)、最大持续风速(0.344)、平均风速(0.322)、露点(0.288)和降水量(0.106)、海拔(0.412)、坡向(0.369)和坡度(0.219),模型经过检验,预测结果准确。研究结果能够应用于森林火灾发生概率预测、森林火灾风险评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空间分布 驱动因子 结构方程 火灾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流域干支流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特征与驱动因子
19
作者 李娟 薛旭东 +1 位作者 杜豆 常朝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3,I0003,共11页
浮游细菌是河流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贡献者,其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因其地理位置而异.干流和支流通常在水文、地形和人类活动强度方面存在差异,目前对干流和支流之间浮游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比较及其构建机制尚不明确.通过采... 浮游细菌是河流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贡献者,其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因其地理位置而异.干流和支流通常在水文、地形和人类活动强度方面存在差异,目前对干流和支流之间浮游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比较及其构建机制尚不明确.通过采集丹江流域干流和支流19个样点的浮游细菌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和水质分析,确定了丹江流域干流和支流浮游细菌的基本分布格局及其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丹江流域浮游细菌主要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蓝细菌门为主.丹江支流浮游细菌的α多样性高于干流,并且干流和支流浮游细菌在β多样性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干流浮游细菌群落组成主要受到TOC(总有机碳)和DO(溶解氧)的影响,而支流浮游细菌则主要受TN(总氮)、NO-3-N(硝态氮)和T(水温)的影响.此外,中性群落模型表明丹江干流浮游细菌主要受到确定性过程的影响,而支流主要受到随机性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流域 浮游细菌 群落构建 生物地理学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水源地水库溶解氧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以碾子滩水库为例
20
作者 刘壮 张静怡 +3 位作者 魏峣 廖瑞雪 张李玲 刘晓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5,共9页
溶解氧是影响湖泊、水库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水质自净能力的重要参数。尤其在饮用水水源地中,溶解氧的降低将导致水质下降,影响饮用水安全。以长江上游四川省碾子滩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连续监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 溶解氧是影响湖泊、水库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水质自净能力的重要参数。尤其在饮用水水源地中,溶解氧的降低将导致水质下降,影响饮用水安全。以长江上游四川省碾子滩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连续监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水库溶解氧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层特征,以及溶解氧与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该水库溶解氧浓度冬春季高、夏秋季低,且秋季变化幅度较大。受热分层影响,水质指标和溶解氧垂向分层季节差异明显,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均有明显分层特征且存在缺氧区。②分析底层溶解氧浓度与库区营养状态、热分层指数与缺氧指数、表层藻密度与缺氧指数等指标间的变化关系,发现热分层是水库垂向尤其是底层溶解氧浓度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③溶解氧浓度与库区水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溶解氧浓度与水温、pH、浊度呈正相关,与氨氮浓度呈负相关,在春、冬季与总磷浓度呈负相关,在夏、秋季则呈正相关,说明表层溶解氧浓度受到藻类繁殖的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溶解氧 热分层 藻类 驱动因子 碾子滩水库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