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园伯克霍尔德氏菌来源酯合成酶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合成脂肪酸乙酯的分子机制
1
作者 赖鲸慧 杨建平 +5 位作者 代梦琦 曾珊 赵蕾 杨冰艳 黄明泉 徐友强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84-195,共12页
目的:菌株BJQ0011是一株分离自酒曲并且可在水相体系催化合成脂肪酸乙酯的细菌,本文拟深入研究其水相体系合成脂肪酸乙酯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对细菌BJQ001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定位潜在水相体系酯合成酶,通过基因克隆表... 目的:菌株BJQ0011是一株分离自酒曲并且可在水相体系催化合成脂肪酸乙酯的细菌,本文拟深入研究其水相体系合成脂肪酸乙酯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对细菌BJQ001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定位潜在水相体系酯合成酶,通过基因克隆表达技术对潜在水相体系酯合成酶进行功能验证,利用分子对接分析酶催化合成脂肪酸乙酯的分子机制。结果:菌株BJQ0011为花园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anthina),基因JFN94_RS18195编码的酶可在水相体系催化合成丁酸乙酯、戊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其中催化辛酸合成辛酸乙酯的效率最高。该酶的潜在催化三联体为Ser111-Asp241-His274,Ala22和Met112位点可能参与氧阴离子洞的形成。结合多配体分子对接结果,总结了酶JFN94_RS18195催化合成脂肪酸乙酯的分子过程。结论:本研究结果为白酒重要风味脂肪酸乙酯的合成提供微生物和酶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合成 脂肪酸乙酯 花园伯克霍尔德 浓香型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温扩增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3种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志伟 王帅 +5 位作者 蔡杰 聂丹丹 李涛 李红娜 杨艳歌 袁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9-225,共7页
为实现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的快速检测,基于体温扩增技术——酶促重组等温扩增(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fication,ERA),并根据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onM... 为实现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的快速检测,基于体温扩增技术——酶促重组等温扩增(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fication,ERA),并根据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bonM基因序列设计和筛选了ERA检测引物和探针,分别建立ERA显色法、荧光法、试纸条法3种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并评估其特异性和灵敏度,以及在市售样品检测适用性和准确性。结果显示,建立的方法对3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型菌株均有扩增,其他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以及其他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均无扩增,说明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良好。3种方法的检出限均为10^(-2)ng/μL,灵敏度较好。采用建立的3种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对15份市售样品进行检测,检出阳性2份,检出率为13.3%。该结果与国标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说明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建立的基于体温扩增技术的显色法、荧光法和试纸条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37℃体温扩增15 min左右即可获取检测结果,且裸眼可视,可为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的现场可视化快速筛查提供新型简便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椰毒致病变种 酶促等温扩增技术 可视化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YM12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黄瓜软腐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卫鑫辰 王巧 +5 位作者 石彬 谢学文 石延霞 柴阿丽 李宝聚 李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8-1098,共11页
黄瓜软腐病是由巴西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brasiliense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该病害发生严重且难防难控,以筛选具有高效抑菌作用的生防微生物为目的,本研究在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了一株对巴西果胶杆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菌株YM12。... 黄瓜软腐病是由巴西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brasiliense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该病害发生严重且难防难控,以筛选具有高效抑菌作用的生防微生物为目的,本研究在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了一株对巴西果胶杆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菌株YM12。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其为新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nocepacia;抗生素合成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菌株YM12具有产生硝吡咯菌素pyrrolnitrin与藤黄绿脓菌素pyoluteorin的能力;其他生防性状分析表明,YM12具有溶磷能力,还可产生蛋白酶及嗜铁素。经抑菌谱分析,菌株YM12能够抑制5种病原细菌及3种病原真菌的生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M12对黄瓜软腐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62.84%,优于对照药剂春雷霉素。综上,菌株YM12是目前首次报道的对细菌性软腐病具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新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洋葱伯克霍尔德 黄瓜软腐病 活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产脂肪酶发酵条件优化及酶学特性 被引量:2
4
作者 白凤麟 赵波 +1 位作者 叶建仁 任嘉红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2-39,共8页
为提高内生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发酵产脂肪酶的能力,并确定该菌株脂肪酶的酶学性质,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该菌株产脂肪酶的发酵培养条件,初步考察了温度、pH、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JK... 为提高内生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发酵产脂肪酶的能力,并确定该菌株脂肪酶的酶学性质,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该菌株产脂肪酶的发酵培养条件,初步考察了温度、pH、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JK-SH007菌株产脂肪酶最优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为:葡萄糖15 g/L,蛋白胨20 g/L,K2HPO42.5 g/L,花生油400μL/50 mL,初始pH 8.0,发酵温度33℃。该脂肪酶反应最适温度为60℃,且在50~60℃条件下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反应最适pH为8.0,在pH 5.0~10.0活性稳定;该脂肪酶对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的耐受性好,具有较高甲醇抗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酶对温度和pH均具有较宽的适应度,具有开发成生物催化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吡咯伯克霍尔德 发酵条件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木伯克霍尔德氏菌DHR18诱导橡胶树抗病性相关防御酶分析
5
作者 罗佑红 赵欣阳 +3 位作者 蔡海滨 孟祥佳 周燚 涂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29-2137,共9页
为探究树木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arboris)DHR18诱导橡胶树对胶孢炭疽菌优势种(Colletotrichum siamense)的抗性,以橡胶树苗GT1为材料,检测不同浓度的树木伯克霍尔德氏菌DHR18发酵液处理以及DHR18与胶孢炭疽菌CH-1协同处理下橡... 为探究树木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arboris)DHR18诱导橡胶树对胶孢炭疽菌优势种(Colletotrichum siamense)的抗性,以橡胶树苗GT1为材料,检测不同浓度的树木伯克霍尔德氏菌DHR18发酵液处理以及DHR18与胶孢炭疽菌CH-1协同处理下橡胶树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 ammonialyase,PA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5种防御相关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经3个浓度(1×10^(8)、1×10^(7)、1×10^(6) CFU/mL)的DHR18发酵液处理后,橡胶树叶片中CAT、POD、PAL、SOD和PPO活性均高于对照,其中1×107CFU/mL浓度处理的5种防御酶活性最高,防御酶活峰值分别为1 009.14、29 138.67、110.24、902.42、148.00 U/g,分别是对照的2.68倍、3.35倍、1.88倍、3.97倍、4.51倍。树木伯克霍尔德氏菌DHR18与胶孢炭疽菌CH-1协同处理下,先喷施DHR18处理组的5种防御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其CAT、POD、PAL、SOD和PPO活性峰值分别为1 230.85、45 504.67、117.53、1342.17、134.40 U/g,分别是对照的4.56倍、3.10倍、2.04倍、3.28倍、5.98倍;菌株DHR18对胶孢炭疽菌的平板抑制率为71.56%,在橡胶树苗上对胶孢炭疽病预防效果为81.79%,防治效果为44.35%。研究结果表明,树木伯克霍尔德氏菌DHR18可促使橡胶树防御相关酶的活性提高,诱导橡胶树产生系统抗性,诱导抗病性可能是树木伯克霍尔德氏菌DHR18拮抗胶孢炭疽病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克霍尔德 橡胶树 胶孢炭疽 诱导抗病性 防御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BK发酵培养基优化
6
作者 戍柯婷 韩小红 +3 位作者 周柏威 齐文忠 齐欢 吴松青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7,共8页
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伴生细菌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BK菌株的生防潜力,优化其发酵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得到的最佳碳源为蔗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和胰蛋白胨,最佳无机盐为硫酸镁和柠檬酸三钠;利用Plackett-Burman... 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伴生细菌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BK菌株的生防潜力,优化其发酵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得到的最佳碳源为蔗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和胰蛋白胨,最佳无机盐为硫酸镁和柠檬酸三钠;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3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蔗糖、麦芽糖和装液量;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结合Box-Behnken设计试验及响应面分析法,以发酵液OD_(600)为响应值,优化培养基配比,获得培养基最佳配方为蔗糖8.0 g/L,麦芽糖12.5 g/L,酵母粉11.3 g/L,硫酸镁0.6 g/L,氯化钠7 g/L;最佳发酵条件为在30℃、150 r/min条件下发酵、装液量25 mL/250 mL、接菌量1%,pH7.0~7.2;根据最佳配比验证,优化后培养基的OD_(600)为1.25,较初始培养基(OD_(600)=0.62)提高1.02倍,与模型预测值相符。研究结果优化了双向伯克霍尔德氏菌BK菌株生产发酵条件,可为后续该菌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伯克霍尔德 单因素试验 PLACKETT-BURMAN设计 OD_(6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RAW264.7细胞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7
作者 方瑶 潘静 +4 位作者 李倩 顾江 唐彬 张卫军 毛旭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摸索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培养条件、构建模型的感染条件(e.g.感染复数,感染时间),通过吉姆萨染色、透射电镜、活细胞工作站动... 目的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摸索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培养条件、构建模型的感染条件(e.g.感染复数,感染时间),通过吉姆萨染色、透射电镜、活细胞工作站动态观察等确证胞内感染和宿主细胞的形态变化,分析病原菌侵袭率、胞内复制率和宿主反应性来评价该模型中病原菌侵入RAW264.7特点和病理损伤类型。结果确定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的一般培养条件,感染复数MOI=100感染宿主细胞,170g离心5min后37℃共孵1h以利于细菌侵入胞内,含250μg/ml卡那霉素的DMEM-10培养以杀死胞外病原菌。形态观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后最早8h可观察到异物多核巨细胞(MNGC),RAW264.7细胞伸出伪足,相互融合。感染初期(<3h)TNF-α升高较快,9h后则下降至低值,直至感染后期(15~24h)再次升高。结论成功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胞内感染模型,拟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 7) 细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UDPE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宋亚军 王津 +2 位作者 张敏丽 郭兆彪 杨瑞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5-37,共3页
目的 建立防止产物污染的UDPE(UDG -DuplexPCR -EIA)技术 ,用于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方法 选择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FUR(FerricUptakeRegulator)基因为靶序列 ,设计两对引物进行PCR扩增 ,用UDG(尿嘧啶糖基化酶 )防止PCR产物污... 目的 建立防止产物污染的UDPE(UDG -DuplexPCR -EIA)技术 ,用于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方法 选择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FUR(FerricUptakeRegulator)基因为靶序列 ,设计两对引物进行PCR扩增 ,用UDG(尿嘧啶糖基化酶 )防止PCR产物污染 ,并用微孔板杂交 -酶联显色检测扩增的PCR产物片段 ;用不同的模板考察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 该检测系统可以特异性地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对于纯DNA模板 ,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 10fg/ μl;对于系列稀释菌液提取的模板 ,灵敏度可达 0 1个菌 / μl;对于模拟污水标本、模拟组织标本和模拟土壤标本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 10个菌 / μl,10 0个菌 / μl和 10 0个菌 / μl;检测系统可以防止 10 9个PCR产物分子的污染 ;检测系统可以在 37℃下稳定保存 7d。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 ,防止产物污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尿嘧啶糖基化酶 UDG PCR 微孔板杂交 UD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亡海豚中分离到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9
作者 陈海 朱兰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69-1270,共2页
目的分离鉴定致海豚死亡的致病菌。方法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对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包括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特征和血清学试验的研究。结果海豚各种组织所分离的细菌其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特征和血清学试验均符合类鼻疽伯克... 目的分离鉴定致海豚死亡的致病菌。方法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对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包括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特征和血清学试验的研究。结果海豚各种组织所分离的细菌其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特征和血清学试验均符合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药敏试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为敏感。结论海南海洋馆海豚的死亡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豚 鼻疽伯克霍尔德 鼻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A549细胞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0
作者 毛婵 李倩 +5 位作者 方瑶 潘静 顾江 唐彬 李娜 张卫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010-2013,共4页
目的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人肺癌上皮细胞A549的细胞模型。方法优化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感染A549细胞的感染条件(如MOI、感染时间),通过活细胞工作站动态观察、Giemsa染色、激光共聚焦、透射电镜确证胞内感染和宿主细胞的形态... 目的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人肺癌上皮细胞A549的细胞模型。方法优化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感染A549细胞的感染条件(如MOI、感染时间),通过活细胞工作站动态观察、Giemsa染色、激光共聚焦、透射电镜确证胞内感染和宿主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炎症因子IL-8和TNF-α的检测,分析病原菌入胞率和宿主反应性,评价该模型中病原菌侵入A549导致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r giant cell,MNGC)形成的特点和病理损伤规律。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侵入到胞内的时间最早是4 h。通过Giemsa染色形态观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后最早8 h可观察到典型MNGC的形成。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MNGC形成率和炎症因子IL-8逐渐升高,而TNF-α在此模型中变化不明显。结论成功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A549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人肺癌上皮细胞 细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THP-1细胞模型的评价及其感染机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黎元莉 方瑶 +1 位作者 陈海 毛旭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348-2352,共5页
目的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seudomallei,BP for short)感染人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的细胞模型,探讨聚乙二醇3350(PEG 3350)对细菌侵入细胞及胞内生存的影响,对比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与其减毒株(... 目的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seudomallei,BP for short)感染人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的细胞模型,探讨聚乙二醇3350(PEG 3350)对细菌侵入细胞及胞内生存的影响,对比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与其减毒株(也称为泰国株,即Burkholderia thailandensis,B.thailandensis,BT for short)的感染特性。方法通过绘制细菌生长曲线,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减毒株的增殖规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菌胞内感染状态和宿主细胞的超微病理变化;分析不同时相的细菌入胞率和胞内生存状态,探讨细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通过检测受感染细胞培养液的上清和患者血清中的细胞因子,评价宿主细胞的反应性和PEG对于细菌侵入细胞及胞内生存的影响,以及对比细胞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减毒株感染后的炎症反应性,从而评价该模型的稳定性。结果确定了B.pseudomallei和B.thailandensis的生长规律和感染时相特征及超微病理损伤特点。炎症因子测定中,两种细菌感染细胞后分泌的TNF-α出现感染中期的高峰,受BP感染的细胞的IL-6分泌则呈双峰改变,受BT感染的细胞IL-6的分泌和PEG对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更为复杂。同时,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则没有显示出一定的规律,与其临床转归关系也不明确。结论成功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THP-1细胞的模型,初步探讨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宿主细胞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鼻疽伯克霍尔德减毒株 人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 聚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对杨树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任嘉红 李浩 +2 位作者 刘辉 叶建仁 吴小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133,共8页
【目的】为揭示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进入自然环境后对周围的微生态因子是否存在威胁,对其进入自然环境后的微生态效应和生物安全性做出正确评估。【方法】采用固体平板法研究JK-SH007菌株对美洲黑杨盆栽苗土壤微生物种群... 【目的】为揭示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进入自然环境后对周围的微生态因子是否存在威胁,对其进入自然环境后的微生态效应和生物安全性做出正确评估。【方法】采用固体平板法研究JK-SH007菌株对美洲黑杨盆栽苗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对4种主要土壤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转化酶)的活力进行测定,并通过Biolog ECO微孔板法分析JK-SH007菌株对美洲黑杨土壤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从整体趋势来看,在美洲黑杨根际引入JK-SH007菌株后,随着时间延长,根际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逐渐高于对照,且差异显著,在接种后150天接种处理达到峰值(3.36×109cfu·g^(-1)干土;7.50×107cfu·g^(-1)干土;1.14×107cfu·g^(-1)干土),随后显著降低,但仍优于未接种处理;JK-SH007处理后土壤酶活性均有所增强,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转化酶活性均大于对照,其中,接种对碱性磷酸酶、转化酶活性的促进最为明显;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AWCD值(除了在接种后30,90天时),接种处理和未接种处理的AWCD值相当,几乎持平;而接种后10,20,60,120,150,180天时接种处理土样微生物的AWCD值均高于CK;土壤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在接种前期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与对照几乎持平,120,150,180天时,接种JK-SH007处理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Mc Intosh指数均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根际引入JK-SH007对美洲黑杨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整体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土壤微生物种群,有利于保持和促进土壤肥力和健康状况,但这些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同时也说明JK-SH007菌株的施入不会对环境中土著微生物构成威胁或威胁较小,符合Bcc菌的安全应用范围,进一步证明该菌株的生物安全性,为将来该菌株的野外应用及生防菌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黑杨 吡咯伯克霍尔德 微生物种群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的发酵条件及其对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9
13
作者 任嘉红 班虎栋 +1 位作者 叶建仁 李浩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0-306,共7页
本文研究了拮抗细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菌株JK-SH007产抗菌物质的最佳发酵条件及其对杨树溃疡病的野外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牛肉膏、蛋白胨是发酵培养基中最佳营养物质,有利于菌株JK-SH007抗菌物质的产生;培养基... 本文研究了拮抗细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菌株JK-SH007产抗菌物质的最佳发酵条件及其对杨树溃疡病的野外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牛肉膏、蛋白胨是发酵培养基中最佳营养物质,有利于菌株JK-SH007抗菌物质的产生;培养基初始pH、培养时间、温度、培养体积、不同牛肉膏、蛋白胨组合等对菌株生长及其抗菌物质的产生有明显的影响,初始pH7、牛肉膏2g、蛋白胨20g、以1/2装液量装液、30℃振荡培养36h可获得较高产量的胞外分泌型抗菌物质;菌株JK-SH007的发酵液对杨树溃疡病的野外防效可达40.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溃疡病 吡咯伯克霍尔德 物质 发酵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的分布调查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广强 王倩 +3 位作者 朱金华 叶荷平 万红娇 汪建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调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在广西地区的详细分布情况。方法于2007年底对广西地区的14个地级市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共采集了77个地点的154个土壤样品和130个水样。采样通过细菌分离培养方法、16S rDNA基因测序和鞭毛基因检测的方法进... 目的调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在广西地区的详细分布情况。方法于2007年底对广西地区的14个地级市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共采集了77个地点的154个土壤样品和130个水样。采样通过细菌分离培养方法、16S rDNA基因测序和鞭毛基因检测的方法进行鉴定分析,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检出情况的地理分布进行绘图记录。结果 154份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出13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阳性率为8.4%,没有在水样中发现该菌;分离纯化结果与16S rDNA基因测序和鞭毛基因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分离纯化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阳性的采样点分布在中东、南宁、钦州、放城、北海5个地区。结论广西地区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南海附近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 鼻疽伯克霍尔德 16S RDNA 土壤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杀线虫活性产物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贻莲 陈凯 +4 位作者 李哲 吴远征 郭凯 李纪顺 杨合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69,共5页
为探寻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代谢产物中的杀线虫活性物质,采用色谱分离技术和活性跟踪的方法,从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出六氢-3-(异丙基)-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和六氢-3-(苯甲基)-吡咯并[1,2-a]吡嗪-1,4-二... 为探寻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代谢产物中的杀线虫活性物质,采用色谱分离技术和活性跟踪的方法,从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出六氢-3-(异丙基)-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和六氢-3-(苯甲基)-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两种活性化合物。生物测定结果显示,两化合物在相对含量比为2.81∶1,使用浓度为20mg/mL情况下,对南方根结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48h校正致死率分别为60.45%和67.37%,即对南方根结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均有杀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伯克霍尔德 代谢产物 分离鉴定 杀线活性 生物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WS-FJ9对草甘膦的降解特性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冠喜 吴小芹 叶建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6885-6894,共10页
长期或不当施用草甘膦会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造成破坏作用。微生物是生物修复的重要生物资源,利用微生物及其产生的降解酶处理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方法,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是近年来研究有机磷农药降解的主要发展方向。研究分离松树... 长期或不当施用草甘膦会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造成破坏作用。微生物是生物修复的重要生物资源,利用微生物及其产生的降解酶处理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方法,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是近年来研究有机磷农药降解的主要发展方向。研究分离松树根际土壤的高效解磷细菌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multivorans)WS-FJ9菌株对草甘膦的降解特性及其降解条件的优化。采用添加不同浓度草甘膦NA平板接种WS-FJ9菌株观察其对草甘膦的耐受性;分别以草甘膦为唯一碳源、氮源或磷源,探讨WS-FJ9菌株对草甘膦的利用状况;采用低进水量间歇式反应器法(FBR)测定了WS-FJ9菌株降解草甘膦动力学参数;利用Plackett-Burman(PB)、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RSM)筛选与优化影响WS-FJ9菌株降解草甘膦的主要因素。WS-FJ9菌株有效降解草甘膦的最大耐受浓度为0.4%;WS-FJ9菌株在以草甘膦为唯一碳源、氮源或磷源培养基上均能正常生长;WS-FJ9菌株对草甘膦的亲和性常数(K s值)为65μL/mL,对草甘膦降解的极限浓度(S min)为21.9μL/mL;通过PB试验,筛选出3个影响菌株降解草甘膦的关键因素为培养温度、葡萄糖及硫酸铵的加入量,通过CCD设计及响应面法优化分析得到影响草甘膦降解率的关键因素的二阶模型,确定了WS-FJ9菌株降解草甘膦的最优实验操作条件为:培养温度27.7℃,葡萄糖和硫酸铵的加入量分别为0.67、0.50 g/L。实验条件下WS-FJ9菌株对草甘膦的降解率最高为72.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噬伯克霍尔德 降解 草甘膦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Lu10-1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查传勇 董法宝 +2 位作者 杨悦 冀宪领 牟志美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9-235,共7页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Lu10-1是从桑叶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抗菌及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内生细菌。利用基于统计学的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影响该菌产生抗细菌活性物质的发酵培养...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Lu10-1是从桑叶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抗菌及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内生细菌。利用基于统计学的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影响该菌产生抗细菌活性物质的发酵培养基组成和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部分重复因子试验表明,酵母浸粉和氯化钠是培养基组分中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酵母浸粉为正效应,氯化钠为负影响;结合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和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了培养基中主要配方的最佳质量浓度为蔗糖17.0 g/L、酵母浸粉5.855 g/L、氯化钠4.519 g/L、磷酸二氢钾0.2 g/L。通过PB(plackeet-burman)试验发现接种量和发酵温度是该菌株产生抗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中的主要影响因子,经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0.027 7 mL/mL,摇瓶装液量100 mL,发酵温度30.29℃,培养基初始pH6.2,培养时间4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内生细 洋葱伯克霍尔德Lu10-1 抗细活性物质 响应面法 培养基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Lu10-1产脂肪酶发酵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瑶 路国兵 +2 位作者 周波 王冰 牟志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90-196,共7页
旨在对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Lu10-1产脂肪酶的发酵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探讨了碳源、氮源、诱导物、初始p H值、温度等主要发酵参数的影响,并初步考察了温度、p H、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等... 旨在对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Lu10-1产脂肪酶的发酵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探讨了碳源、氮源、诱导物、初始p H值、温度等主要发酵参数的影响,并初步考察了温度、p H、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等对其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B.cepacia Lu10-1产脂肪酶最佳培养基组成和发酵参数为:可溶性淀粉1.5%,蛋白胨1.5%,橄榄油3 g/L,K2HPO4 2 g/L,发酵温度32℃,初始p H 9.0,培养48 h酶活达12.4 U/m L,比初始酶活提高了2.7倍。酶的最适温度和p H值分别为60℃和9,在60℃以下保持100 h酶活仍保持在80%以上,在p H5.0-10.0之间活性稳定,对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洋葱伯克霍尔德 发酵条件优化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WS-FJ9磷酸酶产生的细胞定位及营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冠喜 吴小芹 叶建仁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57-1361,共5页
为研究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multivorans WS-FJ9的解有机磷机制,对该菌磷酸酶产生的细胞定位进行了探讨并对其降解有机磷的营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冰浴超声破碎及液体培养的方法对WS-FJ9胞外、胞内及膜周质提取液的磷酸酶... 为研究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multivorans WS-FJ9的解有机磷机制,对该菌磷酸酶产生的细胞定位进行了探讨并对其降解有机磷的营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冰浴超声破碎及液体培养的方法对WS-FJ9胞外、胞内及膜周质提取液的磷酸酶活性及不同营养条件下磷酸酶活性和解磷量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multivorans WS-FJ9能分泌酸性和碱性磷酸酶且以分泌酸性磷酸酶为主,均定域为胞外酶;该菌株解有机磷的最适碳、氮和磷源分别为葡萄糖、硫酸铵和卵磷脂,降解培养基中卵磷脂的最适浓度为0.5 g/L。研究结果为生物菌肥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对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噬伯克霍尔德WS-FJ9 解有机磷机制 磷酸酶 定域 降解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培养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纪顺 陈凯 +2 位作者 张广志 扈进冬 杨合同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7-100,共4页
以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为研究对象,采用均匀设计实验、正交设计实验和单因子实验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确定了B418生长最佳培养基配方为(g· L-1):葡萄糖10,蛋白胨5,硫酸镁2,硫酸铵3,玉米粉30,黄豆粉10,磷酸二氢钾1... 以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418为研究对象,采用均匀设计实验、正交设计实验和单因子实验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确定了B418生长最佳培养基配方为(g· L-1):葡萄糖10,蛋白胨5,硫酸镁2,硫酸铵3,玉米粉30,黄豆粉10,磷酸二氢钾1,磷酸氢二钾1,初始pH值7.5.主要影响因子为硫酸镁,其次为硫酸铵.其它优化培养条件包括:接种量5%、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28 h、转速180 r·min-1.利用优化条件上500 L发酵罐,通气量1 ~3 L· min-1,B418在16 h进入对数生长期,28 h进入稳定期,活菌数达210.5×108 cfu·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伯克霍尔德B418 培养条件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