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过司法的社会动员: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政治功能及其对构建中国自主司法知识体系的价值
1
作者 钱锦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4,共13页
作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独创的司法经验和司法模式,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在于,在通过司法实现纠纷解决和追求公平正义的同时,向社会公众传递和塑造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进而实现一种以政治整合为中心的社会动员,不断强化民众对... 作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独创的司法经验和司法模式,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在于,在通过司法实现纠纷解决和追求公平正义的同时,向社会公众传递和塑造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进而实现一种以政治整合为中心的社会动员,不断强化民众对党的执政认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现代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性支撑,更在于其内蕴着以“人民司法”为中心的一批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以及以“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司法为民”“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等为代表的重要司法话语的智识性要素,有力推动了中国自主司法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党领导人民开创司法文明新形态奠定了坚实的智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锡五审判方式 社会动员 群众路线 自主司法知识体系 人权司法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锡五审判方式赋能基层治理
2
作者 华俊杰 《村委主任》 2024年第13期142-147,共6页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抗日战争时期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同志开创的一套以“深入调解、注重调研、坚持群众路线和司法为民精神”为核心的司法理念和审判制度,是当时特殊政治、社会、法律环境下的产物。作为中国共产...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抗日战争时期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同志开创的一套以“深入调解、注重调研、坚持群众路线和司法为民精神”为核心的司法理念和审判制度,是当时特殊政治、社会、法律环境下的产物。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司法智慧的结晶,马锡五审判方式承载着新中国红色司法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人民司法的源头活水。在司法改革全面铺开的背景下,矛盾纠纷多元化、村民观念滞后、基层司法力量不足等是乡村治理法治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基层治理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现实基础,其次归纳乡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马锡五审判方式推进基层治理优化的具体路径,以期推动构建以法治为保障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让马锡五审判方式再度闪耀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锡五审判方式 基层治理 审判制度 治理优化 基层司法 司法改革 分庭 抗日战争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判结合与民事司法本土化模式的形成——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主轴 被引量:2
3
作者 吕世伦 何远展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42,共4页
作为我国民事司法显著特点的"调判结合",发源于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马锡五审判方式"中采取"就地审判"和"共同评理"的做法,是"调判结合"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在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下... 作为我国民事司法显著特点的"调判结合",发源于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马锡五审判方式"中采取"就地审判"和"共同评理"的做法,是"调判结合"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在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得理饶人"的民间儒家文化心理结构,则是其产生的深层原因。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的司法的群众路线,最终促进了中国民事司法本土化模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判结合 马锡五审判方式 民事司法 本土化模式 民间文化心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锡五审判方式:被“发明”的传统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永恒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马锡五审判方式向来被视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重要法制传统之一,不过,考诸史实,这一审判方式在当时并未普遍推行,也没有取得后来宣传那样的理想效果,之所以推出这一审判方式,是因为它符合当时引导边区司法工作转向的需要,有助于平衡本地... 马锡五审判方式向来被视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重要法制传统之一,不过,考诸史实,这一审判方式在当时并未普遍推行,也没有取得后来宣传那样的理想效果,之所以推出这一审判方式,是因为它符合当时引导边区司法工作转向的需要,有助于平衡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党政干部与司法干部之间关系,更是展现边区崭新司法形象的良好范例。边区各地司法干部虽然能认识这一审判方式的优点,但这一审判方式对司法资源的消耗较大,对审判者素质要求相当高,未能得以广泛推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也不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其审判与调解相结合、巡回审判与就地审判、群众参与司法等都曾在中共苏区时期或国民政府的司法中出现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锡五审判方式 陕甘宁边区 司法传统 调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法现代化视野中的“马锡五审判方式” 被引量:11
5
作者 魏治勋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7-60,共4页
"马锡五审判方式"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独创的司法工作模式,直接催生了现代中国司法工作的"政法传统";在救亡图存的革命时代,它成为党贯彻政治主张、改造社会和凝聚民众的组织手段和政治利器,对于党完成民族救... "马锡五审判方式"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独创的司法工作模式,直接催生了现代中国司法工作的"政法传统";在救亡图存的革命时代,它成为党贯彻政治主张、改造社会和凝聚民众的组织手段和政治利器,对于党完成民族救亡的时代担当意义重大。在当下建设现代化、法治及和谐社会的语境中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正在于其内在精神切中了司法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中国现代化与司法体制的建构因此毋宁是行走在"马锡五审判方式"所创立的优秀司法传统的延长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锡五审判方式 政法传统 司法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锡五审判方式再研究——以司法便民理念的践行为分析路径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喜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66,共4页
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陕甘宁边区政府确立了司法便民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表达为方便人民诉讼,发扬司法民主。马锡五以其特有的亲民形象和人格魅力回应了司法便民理念的要求,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就地审判,运用调解,贯彻群众路线,... 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陕甘宁边区政府确立了司法便民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表达为方便人民诉讼,发扬司法民主。马锡五以其特有的亲民形象和人格魅力回应了司法便民理念的要求,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就地审判,运用调解,贯彻群众路线,促使以他名字命名的审判方式得以成型和推广。在法律日益健全和多种司法理念并存的今天,马锡五审判方式不再是普适性的审判方式,但在"司法为民"理念下其仍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锡五审判方式 司法便民 调解 就地审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锡五审判方式中的当事人地位 被引量:2
7
作者 蔡泳曦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106,共5页
国民政府的《民事诉讼法》不论从立法技术、规范程度还是法典本身所蕴含的现代法治理念来看,比起陕甘宁边区的法律制度都高出了太多,但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运行的实际效果远远不如"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虽然没有尊... 国民政府的《民事诉讼法》不论从立法技术、规范程度还是法典本身所蕴含的现代法治理念来看,比起陕甘宁边区的法律制度都高出了太多,但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运行的实际效果远远不如"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虽然没有尊重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但却做到了对当事人地位的充分尊重。重兴与再构法院调解,应当看到,调解本身所特有的那种与诉讼相比较为宽松的氛围,使得我们不可能对其进行更加严格的程序规制。在这种条件下,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某种要素仍然值得我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锡五审判方式 强职权主义 当事人 法院调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马锡五”的思考 被引量:87
8
作者 张卫平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9-156,共18页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现今,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也有其特定的原因,本文对其原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笔者坚持认为,作为一种审判方式,囿于自身的特点和理念,马锡五审判方式已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已经疏离了中国社会的...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现今,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也有其特定的原因,本文对其原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笔者坚持认为,作为一种审判方式,囿于自身的特点和理念,马锡五审判方式已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已经疏离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重提这种方式虽然对我们建构和完善多元化、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具有警示性,但在中国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民事诉讼建构的基本方向依然应当是强调诉讼裁判的主导性、强调裁判程序的正当性,以顺应和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锡五审判方式 调解 纠纷解决 程序正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价值本源:巡回审判制度的考证与思索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方勇 廖永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51,101,共5页
渊源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巡回审判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衍生出剧场化、边缘化、庸俗化、无规则化等符号性特征,象征性意义远甚于其基本的司法功能。应当从便利群众接近司法正义的价值本源出发,契合现代司法的要求,重新确定价值功能、创新表... 渊源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巡回审判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衍生出剧场化、边缘化、庸俗化、无规则化等符号性特征,象征性意义远甚于其基本的司法功能。应当从便利群众接近司法正义的价值本源出发,契合现代司法的要求,重新确定价值功能、创新表现形式、明确适用范围、确立操作规则,以构建完善的现代巡回审判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锡五审判方式 巡回审判制度 便利群众诉讼 司法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陪审制、民意与公民社会——从河南人民陪审团实验展开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英姿 王筱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8,共7页
河南陪审团改革的渊源是马锡五审判方式,与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并无关联,充其量是借用了英美国家的"陪审团"之名,其动机在于化解纠纷,争取社会支持。社会结构变迁决定了陪审团改革不可能完全回到马锡五时代。在公民参与意义上,... 河南陪审团改革的渊源是马锡五审判方式,与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并无关联,充其量是借用了英美国家的"陪审团"之名,其动机在于化解纠纷,争取社会支持。社会结构变迁决定了陪审团改革不可能完全回到马锡五时代。在公民参与意义上,这可以视为一场开凿民意与裁判沟通渠道的实验,也是一个培育公民社会的契机。为避免这一实验走样,需要警惕审判权本位的功利性可能产生的扭曲,建立民意识别装置,并对民意保持相对独立,通过充分的司法论证,用形式正义化约大众朴素的、零散的正义,保证司法活动的可预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审制 人民陪审团 马锡五审判方式 民意 公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动司法视野下民事调解改革的径向选择——对某些地方法院追求“零判决”现象的反思 被引量:11
11
作者 彭世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8,162-163,共7页
在我国法院民事调解改革面临路径选择的当下,某些地方法院所出现的"零判决"现象却干扰了改革目标的正确定位。误读"马锡五审判方式"导致盲目模仿这种审判方式的外在形式,而失去了具有普适性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内在... 在我国法院民事调解改革面临路径选择的当下,某些地方法院所出现的"零判决"现象却干扰了改革目标的正确定位。误读"马锡五审判方式"导致盲目模仿这种审判方式的外在形式,而失去了具有普适性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内在精神。"大跃进"式的急功近利观念促使"零判决"的追求结果形同"乌托邦",并且偏离了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民事调解改革的应然径向。理性地坚守"调判结合"的司法观应当是能动司法践行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判决 马锡五审判方式 调解改革 能动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刘兰香被拐骗贩卖案”指导意见与判决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曹建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5-93,共9页
“刘兰香被拐骗贩卖案”是马锡五审判方式推广期间发生于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的案件,马锡五签署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高等分庭命令》确认刘兰香与梁保娃的婚姻合法,依据常情常理推断该婚姻应当继续,坚信运用调解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刘兰香被拐骗贩卖案”是马锡五审判方式推广期间发生于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的案件,马锡五签署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高等分庭命令》确认刘兰香与梁保娃的婚姻合法,依据常情常理推断该婚姻应当继续,坚信运用调解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陇东高等分庭设身处地、用心良苦地主张维持婚姻,目的在于通过婚姻存续解决当事人、特别是女方的困难,体现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司法为民”的基本精神。庆阳县司法处依法先行调解未果,以判决撤销婚姻结案。陇东高等分庭继续婚姻关系的理想丰满、司法处判决婚姻撤销的现实骨感,形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陇东高等分庭据以判断案件的事实有限,依常情常理推断形成的结论不具有确定性,夸大了调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兰香被拐骗贩卖案 陕甘宁边区 马锡五审判方式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高等分庭命令 常情常理 司法处判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