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里亚纳弧NWEifuku热液区岩石中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1
作者 刘锦风 曾志刚 +3 位作者 王晓媛 曾志斌 杨小双 齐海燕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39,共15页
本文选择马里亚纳弧北部NWEifuku热液区的4块火山岩及其中1块微蚀变火山岩的内部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对样品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橄榄石和黄铁矿原位主、微量元素及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的测试分析工作,探讨了岩石中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本文选择马里亚纳弧北部NWEifuku热液区的4块火山岩及其中1块微蚀变火山岩的内部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对样品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橄榄石和黄铁矿原位主、微量元素及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的测试分析工作,探讨了岩石中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物质来源和微生物成矿作用。结果显示,火山岩为玄武安山岩,包含4种类型的黄铁矿,分别为蚀变斑晶中他形和胶状黄铁矿、斑晶裂隙中细长柱状黄铁矿、基质中半自形-他形黄铁矿、气孔中自形黄铁矿。后3种黄铁矿的晶形表明,其是热液活动早期的产物。蚀变斑晶中黄铁矿的晶形为他形和胶状,相较其他3种类型黄铁矿,其S/Fe比值升高,这些均为矿物在低温下形成的特征,即该类黄铁矿的形成受到了热液与海水混合导致温度降低的影响。4种黄铁矿的δ^(34)S值(6.58‰~-19.60‰)以及部分自形黄铁矿的铁氧化层边缘表明,它们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了微生物作用的影响。蚀变橄榄石中黄铁矿的Co、Ni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黄铁矿,与蚀变前后热液流体成分改变、热液与海水混合后温度降低导致元素更易进入黄铁矿晶格等因素有关,其核部与边部元素含量的差异可能受到了微生物作用的影响,而蚀变橄榄石对黄铁矿元素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亚纳岛弧热液喷口 黄铁矿 微量元素 微生物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遵义松林寒武系底部热液喷口及与喷口相关生物群特征 被引量:60
2
作者 杨瑞东 朱立军 +4 位作者 高慧 张位华 姜立君 王强 鲍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1-492,i0001,共13页
贵州遵义寒武系底部黑色页岩中含Mo、Ni、U等重金属的富集层,它们一直被认为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本文通过对贵州遵义松林小竹一带的寒武系底部地层的系统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遵义松林小竹一带寒武系底部黑色页岩中富含Mo... 贵州遵义寒武系底部黑色页岩中含Mo、Ni、U等重金属的富集层,它们一直被认为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本文通过对贵州遵义松林小竹一带的寒武系底部地层的系统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遵义松林小竹一带寒武系底部黑色页岩中富含Mo、Ni、U等重金属层属于热液(水)喷流沉积,主要依据有:①含大量的黄铁矿、针镍矿、硫钼矿及较多的锑硫镍矿、黄铜矿、闪锌矿、重晶石、石英、石膏等矿物;②具有大量的同生砾屑,砾屑成分为黑色碳质体和碎屑状黄铁矿、针镍矿、硫钼矿等矿石,它们堆积成层状结构,碎屑呈被撕裂状、棱角状、熔蚀港湾状等结构,球状、脸盆状、枕头状等构造,它们类似海底喷流沉积;③硅同位素、锶同位素、Re/Os值、Th/So值、Th/U值都表明有深部物质加入;④黑色岩系中夹碳酸盐岩透镜体,碳同位素具有强烈负异常特征,表明有热液作用;⑤超强富集元素Mo、As、Se、Re和Tl都属于典型的气相迁移元素,而钼是典型的高温气相迁移元素,暗示了可能存在火山射气作用;而强富集的Ni、U、Au、Ag、PGE元素组合是超基性岩浆活动的产物,表明有热液活动。研究发现在热液(水)喷流沉积形成的富集Mo、Ni、U等重金属硫化物层之上,产出丰度大、分异度低、含大型海绵类、双壳类、菌藻类和少量大型蠕虫化石的生物群,它的特征与现代太平洋海底热喷口附近的生物群类似,因此认为遵义小竹一带寒武系底部生物群属于与海底热喷口相关生物群,这一新发现对研究寒武纪生态和生物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群 黑色页岩 寒武系底部 贵州 生物群特征 遵义 松林 海底流沉积 水沉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
3
作者 庞艳春 林丽 +4 位作者 朱利东 陈志刚 李益民 熊永柱 付修根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8-452,共5页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现代热液喷口生物群的地理分布、种类划分、生态习性与食物来源及其对海底的依存性等 ;二是古海底热液喷口生物群化石的个体大小、化学成分、形态分布、矿化...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现代热液喷口生物群的地理分布、种类划分、生态习性与食物来源及其对海底的依存性等 ;二是古海底热液喷口生物群化石的个体大小、化学成分、形态分布、矿化方式以及与现代海底生物群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群 化石 地理分布 生态习性 海底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日辉 侯贵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3-108,共6页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并不依赖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它们是一类独特的生物类型,其食物链的基础是化学合成细菌,这些细菌依靠喷口热液中的还原无机物氧化.利用CO。合成有机碳,它们共生于大个体动物的软组织或绍中,向寄主提供生存必需...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并不依赖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它们是一类独特的生物类型,其食物链的基础是化学合成细菌,这些细菌依靠喷口热液中的还原无机物氧化.利用CO。合成有机碳,它们共生于大个体动物的软组织或绍中,向寄主提供生存必需的有机碳。地质时期古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研究还表明,该类生物群落在古生代(可能更早)即已出现。此外,现代热液喷口与古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比较研究,在探索该生物群落乃至早期生命的起源、演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泉生物 生物群落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底热液喷口系统的微生物成矿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治雷 何拥军 +3 位作者 李军 齐崇阳 李季伟 刘维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3-132,共10页
现代洋底热液喷口系统的微生物成矿研究进展是地球自身发展、生命演化、洋底下的生物圈层以及天文微生物探索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近10余年来,随着微电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热液系统微生物成矿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入,逐渐成... 现代洋底热液喷口系统的微生物成矿研究进展是地球自身发展、生命演化、洋底下的生物圈层以及天文微生物探索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近10余年来,随着微电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热液系统微生物成矿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入,逐渐成为地质微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当前在全球的热液喷口系统已经发现微生物在包括Fe、Mn、S、Si的氧化物以及硅酸盐矿物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甚至关键性的作用,同时热液喷口系统依赖于无机化能代谢活动存在的微生物的矿化成为人们理解生命形式与无机地球相互作用历史的最关键的证据之一,已经从根本上补充甚至修正了生命科学与地球演化的一些核心观点。总结了近年来热液喷口系统微生物成矿研究的最新进展,论述了该环境中微生物成矿的机制和类型,探讨了微生物和部分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现代热液微生物成矿研究的地质意义,以期加深人们对热液喷口微生物成矿过程的理解与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生物成矿 化能自养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热液喷口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魏曼曼 陈新华 周洪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3-121,共9页
1977年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深2500m的深海热液区首次发现了独立的生命体系,它被认为是海洋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自此,对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调查研究吸引了无数科学家的眼球,成为了海洋生物学研究领... 1977年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深2500m的深海热液区首次发现了独立的生命体系,它被认为是海洋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自此,对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调查研究吸引了无数科学家的眼球,成为了海洋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30余年来,随着海洋生物学研究技术方法的进步,大量的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被相继发现,越来越多的喷口生物物种被分离鉴定出来,从而改变了人们对深海热液环境的认识,极大的拓展了人们的海洋生物学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深海 海洋生物学 加拉帕戈斯群岛 生物学知识 生命体系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热液喷口微生物对矿物元素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黄菊芳 曾乐平 周洪波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5-178,共4页
介绍了生长在深海热液喷口周围的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生长繁殖的能量来源;并就其参与的矿物沉积和浸出行为做了阐述;最后在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生物成矿 生物浸出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深拖与AUV对洋中脊热液喷口的联合探测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建平 陶春辉 +4 位作者 金翔龙 李怀明 邓显明 顾春华 何拥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87,共7页
热液喷口探测是目前国际上的热点,探测技术方法也多种多样。阐述了集成深拖与自治水下机器人(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探测技术,重点介绍了集成深拖的组合特性。针对热液喷口的探测需求,根据集成深拖与AUV两种方法的优点,提... 热液喷口探测是目前国际上的热点,探测技术方法也多种多样。阐述了集成深拖与自治水下机器人(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探测技术,重点介绍了集成深拖的组合特性。针对热液喷口的探测需求,根据集成深拖与AUV两种方法的优点,提出两种技术方法的联合探测。以一个实际探测的区块为例,讨论了两种方法联合探测的实效性。指出该技术方法可更快速地探测热液的异常范围,同时可降低AUV下潜的盲目性,也可以减少AUV的下潜次数,节约了海上调查时间,提高探测效率。最后指出了现场探测与数据分析需进行深拖位置校正和关注底流及地形对热液羽状流空间分布的影响两个重要问题,为未来的热液探测提供了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拖 自治水下机器人(AUV) 洋中脊 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喷口生物体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尤继元 周鼎武 朱晓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19-330,共12页
深海热液喷口及相关生物群体的发现是近20年来全球海洋科学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在海底黑烟囱周围高温、高压、黑暗、缺氧、含硫等极端环境中,生活着特殊的深海生物群落,它们的初级生产者嗜热细菌和古细菌在其自身的生活史中不... 深海热液喷口及相关生物群体的发现是近20年来全球海洋科学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在海底黑烟囱周围高温、高压、黑暗、缺氧、含硫等极端环境中,生活着特殊的深海生物群落,它们的初级生产者嗜热细菌和古细菌在其自身的生活史中不仅影响了喷口周围矿物的沉积,而且直接和间接影响了矿物元素的溶解、吸附、萃取、转化,生成包括Fe,Mn及有色金属的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及碳酸盐化合物的矿物与沉淀,对热液喷口矿床富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成矿 成矿流体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热液喷口周围微氧耐压细菌的培养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菊芳 曾乐平 +1 位作者 周洪波 童建斌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4-897,共4页
研究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探讨了培养基的水源、培养温度和生长pH等因素对喷口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初步探索了常压下东太平洋某海底喷口周围微氧耐压细菌的生长条件。样品培养10d后,对培养液中细菌量进行显微计数,实验数据用SPSS11.0统计... 研究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探讨了培养基的水源、培养温度和生长pH等因素对喷口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初步探索了常压下东太平洋某海底喷口周围微氧耐压细菌的生长条件。样品培养10d后,对培养液中细菌量进行显微计数,实验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中的方差分析程序进行处理。统计结果显示:在标准大气压下,从研究样品中获得最多细菌数的较优培养条件为:培养基水源为单蒸水;生长pH为7.60;培养温度为50℃。在该条件的培养液中细菌平均浓度达2.596×10个/mL。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鉴定与开发利用深海喷口周围细菌资源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细菌培养和计数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喷口探测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秦华伟 陶卓 +5 位作者 李怀明 岳羲和 蔡真 陈升 周红伟 叶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6-92,共7页
海底热液喷口周围的水体具有显著的浊度和化学组分异常,是寻找热液喷口的重要标志。文章提出了一种海底热液喷口的探测技术方法,设计了低功耗化学传感器。该化学传感器可搭载在相关平台,实时探测水体的Eh、H_2S、pH及CO_3^(2-)等电位值... 海底热液喷口周围的水体具有显著的浊度和化学组分异常,是寻找热液喷口的重要标志。文章提出了一种海底热液喷口的探测技术方法,设计了低功耗化学传感器。该化学传感器可搭载在相关平台,实时探测水体的Eh、H_2S、pH及CO_3^(2-)等电位值,结合浊度异常,可以推断热液喷口的位置。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海试结果表明,该化学传感器可有效探测由热液活动产生的水体异常,是一种探测海底热液喷口的有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异常 化学传感器 西南印度洋中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龟山岛热液喷口探寻的散射光式水下浊度仪研制
12
作者 秦华伟 周红伟 +2 位作者 叶瑛 潘依雯 杨厉昆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6-80,共5页
位于台湾岛东北部的龟山岛热液区属浅水型海底热液活动区,已探明有超过30处的热液喷口分布在约10—30m的水深范围内。通过机械封装、硬件电路以及配套软件的设计和加工,自制了散射光式水下浊度仪;2011年5月25—30日,使用该浊度仪,对龟... 位于台湾岛东北部的龟山岛热液区属浅水型海底热液活动区,已探明有超过30处的热液喷口分布在约10—30m的水深范围内。通过机械封装、硬件电路以及配套软件的设计和加工,自制了散射光式水下浊度仪;2011年5月25—30日,使用该浊度仪,对龟山岛附近海域进行了拖航作业,在此次作业的东北方向发现一处新的热液喷口(24°50′09″N、121°58′08″E);海试结果表明,该水下浊度仪对于浊度较大海域有探测能力,对浊度较小海域的探测精度不高,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山岛 散射光式 浊度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热液喷口系统低温氧化物沉积体的矿物学特征及启示
13
作者 孙治雷 李军 +2 位作者 何拥军 黄威 崔汝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699-699,共1页
Fe-Si氧化物是现代洋底热液系统最为普遍的沉积产物之一,它可以构成低温烟囱体、形成氧化物丘、充填围岩裂隙,或者以无规则沉积体出现(Hekinian et al.,1993),也可以在弥散流区形成更大规模的多金属沉积物(Hrischeva et al.,2007;
关键词 矿物学特征 氧化物 沉积体 系统 流体 沉淀物 现代 金属沉积物 无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热液喷口区类脂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进展
14
作者 雷吉江 初凤友 +2 位作者 于晓果 李小虎 葛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类脂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简称类脂物生标)记录了原始生物母质的分子组成信息,是研究极微生物群落、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的重要载体。综述了海底热液喷口区类脂物生标的主要研究进展,重点探讨烷烃、脂肪酸、醚类生标的应用及科学意义。类脂... 类脂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简称类脂物生标)记录了原始生物母质的分子组成信息,是研究极微生物群落、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的重要载体。综述了海底热液喷口区类脂物生标的主要研究进展,重点探讨烷烃、脂肪酸、醚类生标的应用及科学意义。类脂物生标研究表明,海底热液喷口区具有独特而又丰富的生物群落,喷口区动物群落与其他深海环境相似物种在饮食结构上有明显差别,它们主要捕食化能自养细菌或古细菌,且不同物种所捕食的微生物种类也具有选择性。为应对喷口区的极端物化环境,热液细菌和古菌形成了独特细胞分子组构。类脂物生标及单体同位素组成显示,喷口区存在嗜热型氨氧化和甲烷缺氧氧化古菌活动,在热液流体富H2的情况下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烷古菌能够共存,碳限制条件下能产生富13 C(-11.8‰^+3.6‰PDB)的类脂物生标。类脂物生标对于揭示热液微生物种群与营养关系、指示热液环境条件、反映热液区甲烷代谢作用以及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今后还需加强其应用范围及相关指示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脂类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地质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热液喷口附近宏观动物群研究现状
15
作者 李日辉 《海洋地质动态》 1992年第10期3-5,共3页
本文概述了大洋中脊热液喷口附近宏观动物群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生物群的地埋分布、组成、生态学特点及其控制因素。
关键词 深海 太平洋 大西洋 宏观动物群 细菌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盆地热液喷口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16
作者 郭文婷 刘晓曦 王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27,共5页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对劳盆地热液区TVG9站位沉积物中细菌、古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构建其细菌、古菌种群的16S rRNA基因文库。研究结果表明,该站位细菌包含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对劳盆地热液区TVG9站位沉积物中细菌、古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构建其细菌、古菌种群的16S rRNA基因文库。研究结果表明,该站位细菌包含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疣微菌(Verrucomicrobia)等3个类群,其中变形杆菌占据优势地位,由Alphaproteobactria,Gamaproteobactria,Deltaproteobac-tria等3个亚群组成。古菌包含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Euryarchaeota),其中泉古菌占优势,由MGⅠ(Marine GroupⅠ)和MCG(Miscellaneous Crenarchaeotal Group)两类群组成,而广古菌主要由MBGE(Marine Benthic Group E)组成。旨在揭示深海热液区的微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盆地 沉积物 微生物多样性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热液喷口流体中H2S浓度数据统计及其探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媛媛 辛洋 蒋磊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6-160,共15页
统计了全球38个热液活动区264个热液喷口流体样品中的H2S浓度数据,结果表明H2S浓度主要受岩浆去气、水岩反应、相分离作用影响,而广泛使用的非气密保压采样技术不能反映原始喷口流体状态和化学组成,可能会造成H2S浓度测量误差。为了提... 统计了全球38个热液活动区264个热液喷口流体样品中的H2S浓度数据,结果表明H2S浓度主要受岩浆去气、水岩反应、相分离作用影响,而广泛使用的非气密保压采样技术不能反映原始喷口流体状态和化学组成,可能会造成H2S浓度测量误差。为了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气密保压采样技术,以提高样品的保真水平;另一方面利用深海原位电化学传感器或拉曼光谱系统进行海底原位探测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 H2S浓度 气密采样器 原位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卧蚕-1热液喷口偏顶蛤贝壳的超微结构和矿物组成
18
作者 万煌旭 刘吉强 +6 位作者 韩喜球 梁金龙 周亚东 范维佳 王叶剑 邱中炎 孟凡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97-3503,共7页
洋中脊硫化物热液区的贻贝类生物壳体是热液喷口周围生态环境信息的潜在记录者。然而目前对组成其壳体的矿物分布特征、超微结构和成因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中国科考人员2017年利用载人深潜器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卧蚕1号热液区获得了贻贝等... 洋中脊硫化物热液区的贻贝类生物壳体是热液喷口周围生态环境信息的潜在记录者。然而目前对组成其壳体的矿物分布特征、超微结构和成因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中国科考人员2017年利用载人深潜器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卧蚕1号热液区获得了贻贝等生物样品,是研究这一科学问题的理想样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了该热液区印度洋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marisindicus)的壳体天然断面形貌与矿物组成。结果表明,印度洋深海偏顶蛤壳体的纵向生长从外到内依次为角质层、方解石棱柱层、过渡层、文石板片层和肌棱柱层。在棱柱层中,呈纤维状的棱柱体c轴截面出现不规则状,方解石棱柱体垂直a轴截面的宽度约为818~960 nm,与文石层呈近45°斜交,且方解石棱柱体出现交错现象;过渡层形状极不规则,延续了棱柱层的生长取向,但整体显示从棱柱状到文石板片状过渡的趋势;文石层总厚度约为205~1260 nm,具有片状结构。在卧蚕-1热液喷口深海偏顶蛤壳体的文石层中,同一区域的文石板片厚度相同,不同区域的板片厚度存在差异。肌棱柱层具有简单的棱柱状超微结构,棱柱层和珍珠层(文石板片层)均覆盖在肌棱柱层上。光谱学分析显示深海偏顶蛤壳体珍珠层和棱柱层矿物分别为结晶度相对略高的无机成因文石和生物成因方解石。该研究分析的深海偏顶蛤壳体形貌、矿物成分及成因,可为研究热液区软体动物壳体形成机制与生物诱导成矿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超微结构 矿物组成 偏顶蛤 卧蚕1号 西北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太平洋汤加岛弧的海底火山和高温热液喷发
19
作者 Peter stoffers Tim J Worthingto 周立君 《海洋地质动态》 2007年第2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海底火山 西南太平洋 高温 岛弧 马里亚纳海沟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坑热液硫化物——大西洋中发现的第二个高温热液喷口
20
作者 刘少华 本刊编辑部 《海洋地质动态》 1987年第9期13-13,共1页
大洋钻探计划(ODP)第106航次于1985年12月在大西洋中脊裂谷(北纬23°22'、西经44°57')附近的海台调查时,发现一个活动的高温热液喷口,这是迄今在大西洋发现的第二个高温热液喷口,该地从此获名为蛇坑。蛇坑区面积达4万... 大洋钻探计划(ODP)第106航次于1985年12月在大西洋中脊裂谷(北纬23°22'、西经44°57')附近的海台调查时,发现一个活动的高温热液喷口,这是迄今在大西洋发现的第二个高温热液喷口,该地从此获名为蛇坑。蛇坑区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分布有黑色热液沉积物、硫化物小丘(有的高达11米),以及许多硫化物烟囱、高温黑烟囱喷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 沉积物 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