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缨丹提取物对黄胸散白蚁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孙骊珠 罗兰 袁忠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7-115,共9页
【目的】探究马缨丹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和石油醚萃取物对黄胸散白蚁体内纤维素酶系及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滤纸片带毒饲喂,测定处理不同时间点其对黄胸散白蚁体内3种纤维素酶[内切-β-1,4-葡萄糖酶(EG... 【目的】探究马缨丹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和石油醚萃取物对黄胸散白蚁体内纤维素酶系及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滤纸片带毒饲喂,测定处理不同时间点其对黄胸散白蚁体内3种纤维素酶[内切-β-1,4-葡萄糖酶(EG)、外切-β-1,4-葡萄糖酶(CBH)、β-葡萄糖苷酶(BG)]和3种解毒酶[羧酸酯酶(Car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多功能氧化酶(MFO)]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马缨丹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和石油醚萃取物在6~72 h对黄胸散白蚁体内6种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3种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而言,氯仿提取物对EG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对CBH和BG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尤其对CBH酶抑制作用较强,在72 h时抑制率最大,达17.61%;乙酸乙酯萃取物对3种酶均有抑制作用,对EG和BG酶活性抑制作用较强,在48 h时对EG的抑制率最大,为27.18%,在24 h时对BG酶活性抑制作用最大,为29.28%;石油醚萃取物对CBH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对其他2种酶抑制作用显著,对EG酶的抑制作用较强,在72 h时对此酶的抑制作用最大,为39.89%。对3种解毒酶活性影响而言,3种提取物对Car E酶的活性影响不大;对GSTs酶的影响主要在12~48 h,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强,36 h时抑制率最大,为39.54%;对FMO酶的抑制作用呈波动式变化,其中以12 h、36 h抑制作用较强。【结论】马缨丹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和石油醚萃取物能抑制黄胸散白蚁体内的纤维素酶和解毒酶,扰乱其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散白蚁 马缨丹提取物 纤维素酶 解毒酶 杀虫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缨丹叶提取物诱发豚鼠胆石症的酶病理组化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徐彬 孔小明 +1 位作者 程树军 董晓菊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9-185,共7页
本研究目的在于利用马缨丹叶提取物诱发建立豚鼠胆石症模型。在此基础上 ,采用常规病理学和酶组化技术对其特征性病变进行研究 ,并测定该模型中血清和胆汁某些生化指标。研究发现其典型病理变化是 :胆囊扩张 ,胆汁淤积 ;胆道上皮细胞增... 本研究目的在于利用马缨丹叶提取物诱发建立豚鼠胆石症模型。在此基础上 ,采用常规病理学和酶组化技术对其特征性病变进行研究 ,并测定该模型中血清和胆汁某些生化指标。研究发现其典型病理变化是 :胆囊扩张 ,胆汁淤积 ;胆道上皮细胞增生及肝细胞变性 ;血清和胆汁中总胆红素、总胆固醇、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钙离子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β 葡萄糖苷酸酶和酸性粘多糖在肝脏和胆囊的含量明显增多 ;结果表明 :马缨丹叶提取物可以诱发形成胆石。在胆石形成过程中 ,β 葡萄糖苷酸酶和酸性粘多糖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缨丹提取物 豚鼠 胆石症 酶病理组化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缨丹叶提取物的毒性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彬 孙虹 《中兽医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7,共2页
采集天然马缨丹叶,以乙醇回流法提取其主要有效成分,并制备成浓度为2∶1(g/ml)的注射剂。以豚鼠为对象,以1.0ml/d颈部皮下注射,连续20d后捕杀。常规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肝脏的中毒性变化和胆囊的增生性反应是其特征性病理变化。
关键词 马缨丹提取 豚鼠 病理 毒性 兽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