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微观致密区成因
1
作者 阮壮 徐睿 +5 位作者 王杰 常秋红 王大华 王建东 周广清 于炳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2-1045,共14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的油气勘探已经取得发现,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认识不清是影响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揭示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微观特征,综合运用岩石薄片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压汞测试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的油气勘探已经取得发现,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认识不清是影响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揭示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微观特征,综合运用岩石薄片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压汞测试等试验技术,开展了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及各储层非均质性对比研究,用变异系数定量表征了储层非均质强弱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古近系砂岩储层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为方解石。②路乐河组Ⅰ砂组储层孔隙度较大,下干柴沟组Ⅱ砂组储层孔隙度中等,路乐河组Ⅱ砂组储层孔隙度最小。③储层岩石经历了压实、胶结和溶蚀成岩作用,路乐河组Ⅱ砂组储层非均质性最强,路乐河组Ⅰ砂组储层非均质性最弱,下干柴沟组Ⅱ砂组储层非均质性介于两者之间。④富塑性岩屑纹层或富杂基的低渗砂岩为致密储层,方解石胶结和塑性黏土质岩屑变形是致密储层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微观孔隙结构 低渗透砂岩储层 古近系 马海东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马海东地区元古界基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军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22,共8页
元古界基岩潜山油气藏是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储层是影响基岩储集体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基岩储层的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 元古界基岩潜山油气藏是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储层是影响基岩储集体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基岩储层的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海东地区元古界基岩储层发育片岩、片麻岩、榴辉岩和角闪岩等4大类9种岩性,裂缝和溶蚀孔等2大类6种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物性以低孔-(特)低渗透为主;基岩裂缝是影响溶蚀孔、溶蚀裂缝发育和储层能否获得高产的关键,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岩性、构造2个因素的控制,脆性矿物含量高的片岩、片麻岩裂缝发育程度高,断裂级别越大、活动时间越长、距离断裂越近,裂缝发育程度越高;断裂上盘、断裂交汇处是优势储层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界 基岩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马海东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马海东地区路乐河组地层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3
作者 张俊锋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2期35-42,共8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构造复杂,地层认识不清。为了明确马海东地区古近系底部地层归属,分析构造活动对古近系层序界面的控制,探讨该套地层的地质年代,利用地震、钻井、野外剖面资料,明确了层序界面特征,建立了马海东及周缘E 1-2 l-E...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构造复杂,地层认识不清。为了明确马海东地区古近系底部地层归属,分析构造活动对古近系层序界面的控制,探讨该套地层的地质年代,利用地震、钻井、野外剖面资料,明确了层序界面特征,建立了马海东及周缘E 1-2 l-E 3g下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结果表明,马海东地区古近系底部地层为路乐河组上部1-3砂组,具有底超顶削的地质结构,弥补了以往对马海东地区缺失路乐河组的认识,且在构造低部位发现构造-地层类圈闭。马海东地区路乐河组的发现,补足了该区储盖条件和圈闭条件的短板,成为该区主要勘探目的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海东地区 路乐河组 地质年代 层序地层对比 地层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8
4
作者 陆国青 杨少春 +2 位作者 张逸帆 王亚 赵永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29,共10页
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T2谱曲线分析,研究了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下干柴沟组下段4砂组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 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T2谱曲线分析,研究了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下干柴沟组下段4砂组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内溶孔、成岩缝和孔隙缩小型喉道,孔隙结构以Ⅰ类大孔中喉型和Ⅱ类中孔细喉型为主,中—大孔比例较高,孔隙连通性较好;2砂组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内溶孔和弯片状、管束状喉道,孔隙结构以Ⅲ类细孔微喉型为主,小型孔隙占据主体,孔隙连通性较差。指出沉积环境是储集岩孔隙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封堵、缩小孔喉,构造作用和溶蚀作用连通、扩大孔喉,导致4砂组与2砂组储层孔隙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研究成果为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核磁共振 马海东地区 下干柴沟组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