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如何中华文化,怎样本土文学?——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华人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论纲 |
朱崇科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2
|
马来西亚华文学校华语管理与华人认同 |
王晓梅
|
《语言战略研究》
|
2018 |
9
|
|
3
|
试析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华文教育发展的关系 |
石沧金
|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
2005 |
5
|
|
4
|
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文化个性 |
王列耀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1 |
0 |
|
5
|
海外华文文学的后殖民批评实践——以马来西亚、新加坡为中心的初步观察与思考 |
刘小新
朱立立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6
|
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学与中华文化价值观教育 |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7
|
战后马来西亚华人认同观念转变诸因素初探 |
罗汝材
|
《南洋问题研究》
|
1989 |
1
|
|
8
|
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之辨——关于华文文学研究转向华人文学的反思 |
胡贤林
朱文斌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9
|
谁的东南亚华人/华文文学?——命名的后殖民主义批判 |
朱崇科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0
|
海外华人华文文学研究的新进路——试谈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的崛起及其研究策略 |
钱超英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1999 |
3
|
|
11
|
“他者凝视”与“自我镜像”——早期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欧美华人记述 |
袁勇麟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2
|
国际汉学与世界华文、华人文学 |
李诠林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3
|
莫让华文文学等于华人文学 |
龚鹏程
|
《东南学术》
|
2004 |
2
|
|
14
|
额外科目可列为马来西亚国家奖学金计算标准 |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5
|
华人文学:拓展了的文化视角和空间 |
黄万华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6
|
论“跨境华文文学”的提出 |
沈庆利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17
|
海外华文文学:沟通于“大传统”的“小传统” |
黄万华
|
《扬子江(评论)》
|
2007 |
4
|
|
18
|
海外华文诗歌的精彩篇章——马华诗歌的诗美探索与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归属问题 |
程国君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9
|
一个跨疆界、跨文化的研究个案──世华研究平台上的当代马华文学 |
陈大为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20
|
华文文学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 |
黎湘萍
|
《河北学刊》
|
200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