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1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蠋蝽两种不同释放方法对马尾松毛虫的林间防控效果评价
1
作者 邓婉 黄科 +4 位作者 胡倩 李罗秀 刘清 袁洁 李密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2,共7页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的主要森林有害生物之一,一旦暴发成灾则会导致松树大面积死亡,蠋蝽作为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已大规模扩繁成功,近几年农林烟草行业都增加了对其的田间应用效果研究应用和推广,但是在林业上如何应用于马尾松毛虫的...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的主要森林有害生物之一,一旦暴发成灾则会导致松树大面积死亡,蠋蝽作为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已大规模扩繁成功,近几年农林烟草行业都增加了对其的田间应用效果研究应用和推广,但是在林业上如何应用于马尾松毛虫的林间防控知之甚少。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林间罩笼试验和林间直接释放试验分别明确了天敌蠋蝽5龄若虫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食物饱和情况下,蠋蝽5龄若虫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的防控效果随着释放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强,1号样地从首日的20.34%防治效果增加到49.09%;2号样地从首日的20.69%防治效果到3d后的41.82%;虽然1号样地和2号样地生境条件等差异明显,但在同一释放时间间隔内,蠋蝽5龄若虫对于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的防控效果差异不显著。另外在自然条件下松林间释放蠋蝽5龄若虫后15d时可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的校正防效高达63.91%,防治效果都显著优于释放7 d后的结果,表明随着释放时间的延长,防控效果显著增强。本研究表明,天敌昆虫蠋蝽可实现对松林间的马尾松毛虫的种群控制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蠋蝽 马尾松毛虫 生物防治 林间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石柱县马尾松毛虫害风险空间分布估测
2
作者 杨馨媛 黄水生 +4 位作者 胡心雨 蒋凤 蒙方鑫 俞琳锋 覃先林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48-58,共11页
【目的】精准掌握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尾松毛虫害的风险范围,为及时有效地防治虫灾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60个马尾松毛虫分布点的数据,结合该县马尾松区域的地形、气候和人为因子,用MaxEnt模型估测该县的马尾松毛虫害风险。... 【目的】精准掌握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尾松毛虫害的风险范围,为及时有效地防治虫灾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60个马尾松毛虫分布点的数据,结合该县马尾松区域的地形、气候和人为因子,用MaxEnt模型估测该县的马尾松毛虫害风险。通过环境因子的百分比贡献率、置换重要性和环境因子响应曲线,探讨该县马尾松毛虫适宜生境条件。利用该模型的“训练遗漏、预测面积和阈值达到平衡”的阈值和“阈值熵与原始分布熵相等”的阈值对风险区进行风险分级,将该区域的马尾松毛虫害风险等级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各个风险区的区域面积。通过该模型AUC均值验证估测精度,以及对比该县2022年马尾松毛虫飞防的区域内各风险区面积占比,对风险分级效果进行验证。【结果】1)年均降水量、月均潜在蒸散发量、距居民点距离和海拔为影响该县马尾松毛虫生存的主要环境因子。2)MaxEnt模型的训练和测试的AUC均值分别为0.92与0.87,标准差为0.013,小于0.05,表明模型的结果为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高,可用于该县马尾松毛虫害风险估测;通过对比2022年石柱县春季马尾松毛虫的飞防区域,面积占比高达99.05%,表明高风险区分布与其实际分布高度一致,分级效果好。3)该县马尾松毛虫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临溪镇、悦崃镇、鱼池镇、河嘴乡和万朝镇等;王场镇、龙沙镇、王家乡、西沱镇、黎场乡、沿溪镇和万朝镇的高风险区面积占各自乡镇马尾松区域面积高达90%以上。【结论】研究表明,石柱县的马尾松毛虫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的乡镇,通过对乡镇间与乡镇内高风险区分布的统计分析,更全面地了解了马尾松毛虫的风险区分布,可为马尾松毛虫的针对性防治与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MaxEnt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风险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昌宁县松毛虫发生情况及防治 被引量:1
3
作者 赵艺淳 段洪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9期109-110,共2页
云南松毛虫体型大,幼龄虫期长,进食量大,对云南省松科植物造成了较大危害。传统化学、物理等防治方法受区域性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局限,给区域防治以及生态平衡等带来了较大挑战。该文针对云南昌宁县松毛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对松毛虫特... 云南松毛虫体型大,幼龄虫期长,进食量大,对云南省松科植物造成了较大危害。传统化学、物理等防治方法受区域性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局限,给区域防治以及生态平衡等带来了较大挑战。该文针对云南昌宁县松毛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对松毛虫特征进行研究,找出当地松毛虫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毛虫 发生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地区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胡红泉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103-106,共4页
马尾松毛虫是松类树种常见害虫,对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造成较大危害。本文通过分析皖南地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及发生原因,提出该害虫的防治策略,并阐述了其绿色防治技术要点,为该地区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提供参考。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是松类树种常见害虫,对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造成较大危害。本文通过分析皖南地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及发生原因,提出该害虫的防治策略,并阐述了其绿色防治技术要点,为该地区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提供参考。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寄主植物、自然气候及天敌等因素有关,在森林群落平衡被破坏、自然环境异常变化、害虫自身遗传变异及管理不到位等情况下易发生。生产上可采取划区治理,分区施策;强化监测,掌握虫情;绿色防治,压低虫口;营林改造,自然消亡等防治策略,通过营林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天敌利用等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发生特点 发生规律 绿色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树受害后一些化学物质含量的变化及其对马尾松毛虫种群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79
5
作者 戈峰 李典谟 +1 位作者 邱业先 王国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7-342,共6页
通过探讨松树受害后松针的一些化学物质变化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种群参数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松针被马尾松毛虫为害后,针叶的氨基酸含量减少、单宁和总酚含量增加;马尾松毛虫取食被害松针后,体内的2种解毒酶(... 通过探讨松树受害后松针的一些化学物质变化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种群参数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松针被马尾松毛虫为害后,针叶的氨基酸含量减少、单宁和总酚含量增加;马尾松毛虫取食被害松针后,体内的2种解毒酶(过氧化氢酶、羧酸酯酶)活性增加,其种群参数表现出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减轻、死亡率增加、生殖力下降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 化学物质 马尾松毛虫 种群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针叶中挥发性成分的鉴定及其对马尾松毛虫的触角电位反应 被引量:32
6
作者 赵成华 伍德明 +1 位作者 阎云花 李群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5-131,共7页
马尾松Pinusmassoniana针叶的挥发物由溶剂提取和真空蒸馏制得。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由挥发物中鉴定出了20种成分。它们主要是单萜烯、单萜烯醇、单萜烯乙酸酯和倍半萜烯。用正常和剪除触角的雌蛾研究针叶挥... 马尾松Pinusmassoniana针叶的挥发物由溶剂提取和真空蒸馏制得。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由挥发物中鉴定出了20种成分。它们主要是单萜烯、单萜烯醇、单萜烯乙酸酯和倍半萜烯。用正常和剪除触角的雌蛾研究针叶挥发物在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utas产卵场所选择中的作用。试验表明正常雌蛾在针叶上的产卵量要比剪除触角的高得多。触角电位(EAG)研究表明无论是交配的还是未交配的雌、雄蛾对针叶挥发物都有强烈的EAG反应。用制备气相色谱对挥发物分馏并测定各馏分对来交配和交配雌蛾的EAG活性。含有某些单萜烯、单萜烯酸及单萜烯乙酸酯的馏分具有较高的EAG活性,其中主要为β-蒎烯的馏分能引起最大的EAG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 针叶挥发物 萜烯 马尾松毛虫 嗅觉 触角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害等级的Fisher判别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许章华 李聪慧 +3 位作者 刘健 余坤勇 龚从宏 唐梦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75-283,共9页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森林最具危害性的害虫之一,开展该虫害的遥感预测研究有助于全面、及时地发现可能发生虫害的区域,为有效采取森防检疫措施,降低虫害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提供技术支持。以福建省为研究区,于2012年2—5月份依次开展了三...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森林最具危害性的害虫之一,开展该虫害的遥感预测研究有助于全面、及时地发现可能发生虫害的区域,为有效采取森防检疫措施,降低虫害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提供技术支持。以福建省为研究区,于2012年2—5月份依次开展了三明市、将乐县、沙县、南平市、华安县、云霄县、南安市、安溪县、莆田市、长汀县、建阳市、宁德市及福清市等13个监测站的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调查,调查指标包括GPS坐标、松林冠层光谱、气候、地形、林分、虫源、人文环境等。对上述因子进行分析与提取,经相关分析得到13个可有效预测马尾松毛虫害等级的子因子;利用Fisher判别分析,建立无危害、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重度危害等4个虫害等级的判别函数,建模组样本自检结果显示4个等级的判别精度分别为71.0%、84.9%、87.2%、100%,总判别精度为80.8%,验证组样本检验结果显示判别精度为73.00%,预测准确率为75.99%,表明利用Fisher判别分析预测马尾松毛虫害等级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虫害等级 FISHER判别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酸甲酯对马尾松松针萜烯类挥发物及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7
8
作者 王立春 任琴 +2 位作者 许志春 李海林 李镇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84,共6页
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喷洒马尾松,对其针叶挥发物进行测定,并记录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喷过的松针饲喂马尾松毛虫的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针叶挥发物以萜烯为主,其中烯、柠檬烯、β-水芹烯、石竹烯、p-薄荷-1,4(8)-二烯的相对含量在... 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喷洒马尾松,对其针叶挥发物进行测定,并记录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喷过的松针饲喂马尾松毛虫的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针叶挥发物以萜烯为主,其中烯、柠檬烯、β-水芹烯、石竹烯、p-薄荷-1,4(8)-二烯的相对含量在48h达到最高,β-蒎烯的相对含量除72h外均高于对照;马尾松毛虫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均有所不同,且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死亡率则表现出与上述指标相反的规律。这说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能够诱导植物的抗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 马尾松毛虫 茉莉酸甲酯 挥发性物质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毛虫危害马尾松光谱特征分析与等级检测 被引量:17
9
作者 许章华 刘健 +5 位作者 余坤勇 龚从宏 谢婉君 唐梦雅 赖日文 李增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28-433,共6页
以福建省延平区实测51条不同虫害等级的马尾松高光谱数据为基础,对健康、轻度虫害、中度虫害、重度虫害等4个虫害等级光谱反射率及一阶微分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建立7个检验参数的基础上,构建了虫害等级的检测模型。结果表明:(1)虫害... 以福建省延平区实测51条不同虫害等级的马尾松高光谱数据为基础,对健康、轻度虫害、中度虫害、重度虫害等4个虫害等级光谱反射率及一阶微分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建立7个检验参数的基础上,构建了虫害等级的检测模型。结果表明:(1)虫害状态下的马尾松光谱反射率明显较健康状态低,虫害等级越高,反射率越低;(2)随着虫害等级的上升,马尾松光谱反射率曲线"绿峰"和"红谷"渐趋消失,红边被拉平;(3)虫害导致光谱"绿峰"红移、红边位置蓝移,但"红谷"与近红外反射峰位置的变化则较为复杂;(4)CARI,RES,REA,REDVI与松毛虫害等级显著相关,REP,RERVI,RENDVI与虫害等级的相关性较弱;(5)以7个检验参数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较为有效地检测松毛虫害等级,检测精度与准确度均达0.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虫害等级 马尾 光谱特征 一阶微分光谱特征 检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网络模型和LOGIT模型在森林害虫测报上的应用初报——以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为例 被引量:23
10
作者 张爱兵 陈建 +2 位作者 王正军 李典谟 田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159-2165,共7页
以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测报为例 ,在潜山县全县设置 1 0 2个诱捕点 ,诱集越冬代成虫 ,并同时记录环境因子数据 ,例如树高、树龄、坡向、植被等。以这些环境因子为测报因子 ,以性外激素诱集到的雄蛾数代表田间实际发生情况 ,构建了森... 以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测报为例 ,在潜山县全县设置 1 0 2个诱捕点 ,诱集越冬代成虫 ,并同时记录环境因子数据 ,例如树高、树龄、坡向、植被等。以这些环境因子为测报因子 ,以性外激素诱集到的雄蛾数代表田间实际发生情况 ,构建了森林重要害虫——马尾松毛虫的分类测报模型——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概率测报模型。 BP网络模型的拟合率为 1 0 0 % ,预留样本检验报准率为 1 0 0 %。LOGIT模型的一致对率为 74 %。两类模型的拟合结果和预测结果基本吻合。BP网络的测报能力优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网络模型 LOGIT模型 森林害虫 测报 马尾松毛虫 性外激素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相的松针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兴平 王国红 +2 位作者 刘向辉 韩瑞东 戈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20-726,共7页
为探讨混交林中松树对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机制 ,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下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取食马尾松针叶的马尾松毛虫与取食湿地松针叶的相比 ,其发育历期缩短 ,死亡率降低 ,幼虫及蛹(雌、雄 )... 为探讨混交林中松树对害虫的生态调控作用机制 ,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下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取食马尾松针叶的马尾松毛虫与取食湿地松针叶的相比 ,其发育历期缩短 ,死亡率降低 ,幼虫及蛹(雌、雄 )重增加 ,化蛹率、羽化率和产卵量均提高 ;且其幼虫的代谢量 (取食量与排泄量 )更大 ,对食物的利用与消耗的各项指标均高。取食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同一种松树 (马尾松或湿地松 )针叶的马尾松毛虫 ,以取食纯林松针的幼虫生长发育更快 ,死亡率更低 ,化蛹率、羽化率和产卵量更高 ,对食物的利用、转化和消耗率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生长发育 松针 林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对马尾松和湿地松的选择与适应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何忠 曹红珍 +3 位作者 曾菊平 梁玉勇 韩瑞东 戈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用马尾松老叶、新叶,湿地松老叶、新叶,当年生马尾松新叶、湿地松新叶和当年生以20%和40%β-蒎烯处理过的马尾松新叶作食料饲养马尾松毛虫。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幼虫在第1代发生期取食马尾松老叶、马尾松新叶、湿地松老叶和湿地松新叶等... 用马尾松老叶、新叶,湿地松老叶、新叶,当年生马尾松新叶、湿地松新叶和当年生以20%和40%β-蒎烯处理过的马尾松新叶作食料饲养马尾松毛虫。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幼虫在第1代发生期取食马尾松老叶、马尾松新叶、湿地松老叶和湿地松新叶等4种不同质量的食料后,因其食料中10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挥发性物质β-蒎烯含量的不同,导致幼虫的存活率差异显著。其中,取食马尾松老叶的幼虫成活率最高(44%),依次为马尾松新叶(32.7%)、湿地松老叶(4%),而取食湿地松新叶的幼虫全部死亡。通过马尾松针叶增加外援β-蒎烯喂养马尾松毛虫实验,表明增加了外源β-蒎烯的松针饲养的马尾松毛虫幼虫与用同样松针未增加外源β-蒎烯饲养的幼虫相比,死亡率明显提高;松树中β-蒎烯含量的增加与幼虫成活率呈显著负相关。由此,我们阐明了马尾松与湿地松对马尾松毛虫的抗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马尾 湿地松 寄主选择 氨基酸 Β-蒎烯 存活率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毛虫蛹和成虫化学成分及其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何剑中 卢南 +2 位作者 牛建华 黄茵 崔永忠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0-134,共5页
本文对云南松毛虫蛹和成虫的化学成分组成进行分析比较。蛹的蛋白质和几丁质含量分别为581.5g/kg和74.7g/kg,明显低于成虫的683.0g/kg和178.3g/kg,而脂肪、总糖和灰分又远远高于成虫,存在极大的... 本文对云南松毛虫蛹和成虫的化学成分组成进行分析比较。蛹的蛋白质和几丁质含量分别为581.5g/kg和74.7g/kg,明显低于成虫的683.0g/kg和178.3g/kg,而脂肪、总糖和灰分又远远高于成虫,存在极大的差异。蛹和成虫两种虫态都含15种氨基酸,总量分别是359.8g/kg和508.9g/kg。蛹期的总糖含量是成虫期的5.21倍,说明在蛹至羽化期间,有大量的糖原参与以上所提到的生命活动而被消耗。蛹的脂肪含量为225.2g/kg,是成虫的3.42倍。其中亚麻酸的变化尤为显著,从蛹的222.4g/kg减少至成虫的87.9g/kg,表明亚麻酸在蛹的羽化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毛虫 成虫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防治决策专家系统 被引量:27
14
作者 王淑芬 张真 陈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1-38,共8页
本文介绍了马尾松毛虫防治决策专家系统的建立及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叙述了该系统的知识库、推理机及系统结构;讨论了该系统的决策应用特点及推理技术特点,并举例说明了系统的运行及使用方法。
关键词 专家系统 马尾松毛虫 害虫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雄蛾触角毛状感受器的细微结构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善干 马淑芳 +1 位作者 付宏兰 陈德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12,共5页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雄蛾有一对羽毛状触角。在触角鞭节的每对侧枝的内侧(迎风面)着生许多毛状感受器。每个毛状感受器由几丁质表皮毛及位于其下的三个感觉神经原和三个呈同心排列的...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雄蛾有一对羽毛状触角。在触角鞭节的每对侧枝的内侧(迎风面)着生许多毛状感受器。每个毛状感受器由几丁质表皮毛及位于其下的三个感觉神经原和三个呈同心排列的辅助细胞──鞘原细胞、毛原细胞和膜原细胞构成。几丁质表皮毛上有许多孔。毛腔内充满感受器淋巴液。感觉神经原发出的树状突伸入毛腔,浸浴于感受器淋巴液内。这些结构特征表明它是一种司嗅觉的化学感受器。雄蛾终生不取食,推断它的嗅觉感受器主要用以感受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触角 毛状感受器 细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因子的马尾松毛虫发生率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庆 毕猛 +2 位作者 杜婷 廖怀建 石雷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6-260,共5页
[目的]为预测未来我国马尾松毛虫的潜在变化趋势,以2002—2012年全国范围内马尾松毛虫的地级逐年平均发生率作为预测指标,[方法]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获得马尾松毛虫平均发生率与相关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并结合地理空间数据与未来气... [目的]为预测未来我国马尾松毛虫的潜在变化趋势,以2002—2012年全国范围内马尾松毛虫的地级逐年平均发生率作为预测指标,[方法]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获得马尾松毛虫平均发生率与相关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并结合地理空间数据与未来气象数据,得到马尾松毛虫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结果]表明:以筛选后的12个气象因子建立的马尾松毛虫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精度达到86.98%,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据此预测2020s,2050s,2080s的马尾松毛虫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并与2002—2012年的空间格局相比,结果显示:华东及华中地区虫害中度和重度发生面积均明显增加,有扩散的趋势;华东地区的轻度发生面积总体为缩减;而华南部分地区虫害轻度发生面积扩增。[结论]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所得的空间格局模型具有实际预测意义,可以预测我国未来马尾松毛虫平均发生率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气象因子 发生率 偏最小二乘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的新成分:化学结构鉴定和田间试验 被引量:16
17
作者 赵成华 李群 +1 位作者 郭星宇 王序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47-250,共4页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性外激素由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 Z5,E7-12:Ac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Z5,E7-12:Pr)构成。为了确定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系统是否含有其它成分,我们对外激...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性外激素由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 Z5,E7-12:Ac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Z5,E7-12:Pr)构成。为了确定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系统是否含有其它成分,我们对外激素腺体提取物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通过田间诱蛾试验发现了某些增加诱蛾活性的新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性外激素 鉴定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危害区植被指数时序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杨俊泉 陈尚文 +3 位作者 沈建中 张远飞 莫伟华 林少雄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1997年第4期7-13,共7页
本文介绍了利用虫害年度的多时相NOAA-AVHRR图像数据计算监测区归一化差植被指数(NDVI),结合收集到的监测区的马尾松毛虫害历史资料来进行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预报的研究成果。从统计编制的分区NDVI时间序列变化曲线... 本文介绍了利用虫害年度的多时相NOAA-AVHRR图像数据计算监测区归一化差植被指数(NDVI),结合收集到的监测区的马尾松毛虫害历史资料来进行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预报的研究成果。从统计编制的分区NDVI时间序列变化曲线的对比来看,虫害区与非虫害区NDVI曲线具有一定的时序变化特征,对监测虫害有一定作用,也显示了NOAA-AVHRR资料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监测预报 植被指数 时间序列 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筛选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义勋 王星冉 +2 位作者 陈京元 黄俊斌 郑露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2-666,共5页
【目的】筛选对马尾松毛虫具有高毒力的白僵菌菌株,为生产上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优良菌种资源。【方法】从不同地区林间收集僵虫和采集土壤,分别采用组织分离和稀释涂皿法分离白僵菌菌株,结合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白僵菌菌株的种... 【目的】筛选对马尾松毛虫具有高毒力的白僵菌菌株,为生产上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优良菌种资源。【方法】从不同地区林间收集僵虫和采集土壤,分别采用组织分离和稀释涂皿法分离白僵菌菌株,结合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白僵菌菌株的种级分类地位,通过孢子液浸渍法筛选对马尾松毛虫的高毒力菌株。【结果】共分离获得20株白僵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各菌株的菌落、菌丝、分生孢子(梗)形态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相似,且20株菌株ITS序列与Gen Bank中的球孢白僵菌遗传距离最近。对20株菌株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B-2、B-14、B-19、B-1和B-13等5株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较强,其中B-2、B-14和B-19菌株的致病力最强,接种11 d后马尾松毛虫的校正死亡率为100%,3株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致死中时(LT50)均小于8.00 d,分别为7.63、7.62和7.88 d,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63×10~6、0.96×10~6和0.78×10~6个/m L。【结论】筛选得到3株对马尾松毛虫具有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B-2、B-14和B-19,且均具有较高的生物防治潜力和开发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马尾松毛虫 鉴定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的光周期反应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兆麟 贾凤友 +3 位作者 侯无危 何忠 文志忠 温小遂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1-37,共7页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attus Walker和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Tsai et Liu都属于长日照型昆虫。它们的光周期反应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马尾松毛虫初...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attus Walker和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Tsai et Liu都属于长日照型昆虫。它们的光周期反应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马尾松毛虫初龄幼虫对光照时数虽然敏感,可是只有在整个幼虫期都处在短光照周期条件下才能维持幼虫的滞育。而且,幼虫的滞育强度明显较弱,解除涝育所要求的条件也不如油松毛虫严格。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幼虫的滞育更不稳定,一般仅表现为生长的短暂停滞和幼虫历期的相对延长。温度和光周期还可影响到幼虫的存活和性比。马尾松毛虫幼虫呈典型的浅滞育现象。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长江沿岸省份不同年份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分化的比例才有较大的波动,这直接关系着当地的种群动态,也是当年当地高虫口区二代虫能否成灾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光周期反应 滞育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