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V阴性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共感染的临床特征
1
作者 李莎 谢小雁 +5 位作者 梁婷婷 刘骏 何耀钦 冯凤泉 黄美祯 李倩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1-596,共6页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TM)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共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9—2022年某院8例HIV阴性的TM和NTM共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8...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TM)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共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9—2022年某院8例HIV阴性的TM和NTM共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8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52.25±12.31)岁,均表现为TM和NTM播散性感染,主要累及器官为肺部(100%)、淋巴结(87.5%)、皮肤(75.0%)。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87.5%)、乏力(62.5%)、关节及腰骶部疼痛(62.5%)、发热(50.0%),皮肤软组织脓肿(50.0%)等。4例抗γ-干扰素(IFN-γ)自身抗体检测阳性。8例(100%)患者均有肺部病变,胸部CT主要表现为两肺斑点、斑片及条索状影,其中纵膈淋巴结增多、肿大7例(87.5%),胸膜增厚、胸腔积液4例(50.0%),伴有肺部团块影、支气管狭窄及肺门淋巴结增多、肿大各2例(各占25.0%),肺空洞形成、支气管扩张、心包积液各1例(各占12.5%)。结论 非HIV患者TM和NTM共感染表现为播散性感染,临床症状多样,胸部影像学示肺部病变广泛、多样性。临床上容易漏诊,按单一病原体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非结核分枝杆 成人自身免疫缺陷综合征 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 HIV阴性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官移植术后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挑战与应对策略
2
作者 李善达 陈羽翔 +3 位作者 施浩然 马晓杰 李涛 蒋鸿涛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5-811,共7页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罕见的机会性致病菌,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确诊率低、误诊率及病死率高等特点,近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器官移植受者因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成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高危人群。通过宏...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罕见的机会性致病菌,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确诊率低、误诊率及病死率高等特点,近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器官移植受者因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成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高危人群。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靶向抗真菌治疗及免疫抑制方案调整等措施是改善器官移植术后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就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在器官移植受者中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并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器官移植受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马尔尼菲篮状菌 感染 侵袭性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免疫抑制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剂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3
作者 肖琦琦 于闵 +1 位作者 罗建蓉 陈永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目的比较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和注射用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SM)的抗真菌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2021年12月至2024年1月间确诊为AIDS合并TSM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 目的比较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和注射用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SM)的抗真菌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2021年12月至2024年1月间确诊为AIDS合并TSM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普通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则给予注射用两性霉素B闭光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血常规、肝肾功能水平、K^(+)浓度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5%(35例),对照组为80.0%(32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在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上升,且对照组患者的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清K^(+)浓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出现肾功能损伤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推后(P<0.05)。结论AIDS合并TSM治疗中,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与注射用两性霉素B的疗效相当,肝功能损害无明显差别,但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对肾功能的损害更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艾滋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氯化两面针碱抗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张萌 韦吴迪 +5 位作者 詹佰利 何小桃 谢晓婷 蒋俊俊 叶力 梁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5-681,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 Chloride,NC)抗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各个数据库收集NC和TM的作用靶点,利用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并对共同靶点进行KEG...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 Chloride,NC)抗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各个数据库收集NC和TM的作用靶点,利用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并对共同靶点进行KEGG通路和GO富集分析。利用体外细胞实验检测不同浓度NC的抗菌能力,qPCR方法检测目的通路上基因的mRNA表达,WB检测细胞目的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筛选获得NC靶点基因153个,TM靶点基因2095个;NC和TM交集靶点23个。通过PPI网络结合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FLT1、FLT3、CD38、PRF1等MAPK信号通路中的关键靶点基因。CFU结果表明,NC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qPCR结果显示,NC下调FLT1、FLT3、RPS6KA3的mRNA表达,上调MAP3K8的mRNA表达;WB结果表明,NC下调RSK2、VEGF和FLT3蛋白的表达,上调MAP3K8蛋白的表达。结论NC可能通过下调RSK2、VEGF和FLT3蛋白的表达,抑制MAPK通路的激活,从而发挥抗TM作用,NC抗TM的潜在靶点和信号通路为NC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两面针碱 马尔尼菲篮状菌 网络药理学 MA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同时合并马红球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及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红红 李梅 +2 位作者 刘倩 李小凤 刘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6,共4页
艾滋病(AIDS)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缺陷,容易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AIDS患者合并单一病原菌,如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1-2]、非结核分枝杆菌[3](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NTM)、马红球菌[4-5]的报告已常见,同时合并... 艾滋病(AIDS)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缺陷,容易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AIDS患者合并单一病原菌,如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1-2]、非结核分枝杆菌[3](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NTM)、马红球菌[4-5]的报告已常见,同时合并两种病原体共同感染的病例也曾见报告[6-8],但AIDS患者同时合并马红球菌、马尔尼菲篮状菌、NTM感染鲜有报道,本院收治此类患者1例,现将其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 马红球 非结核分枝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脊髓炎并发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急救护理
6
作者 王嘉妮 章毅 潘丽丽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116,共3页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TSM)是由罕见的双态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引起的一种侵袭性真菌病[1],多见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由于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可伴随脓毒性休克等并发症。TSM多见于人类免疫缺陷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TSM)是由罕见的双态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引起的一种侵袭性真菌病[1],多见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由于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可伴随脓毒性休克等并发症。TSM多见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患者,HIV阴性儿童TSM很少报道,感染后引发脑脊髓炎合并脓毒性休克者更少,临床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儿童 脑脊髓炎 脓毒性休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致乳糜胸一例
7
作者 刘娇 冯美 +5 位作者 高丽 张云桂 赵月娟 王佳丽 杨雅吉 杨丹丹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14-1417,共4页
乳糜胸是由于胸腔内大淋巴管或胸导管的阻塞、破裂,导致淋巴液即乳糜液异常积存于胸膜腔内所致,约占胸腔积液的3%,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营养不良、脱水及免疫功能障碍等,如果诊断或治疗不充分具有较高的病亡率。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 乳糜胸是由于胸腔内大淋巴管或胸导管的阻塞、破裂,导致淋巴液即乳糜液异常积存于胸膜腔内所致,约占胸腔积液的3%,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营养不良、脱水及免疫功能障碍等,如果诊断或治疗不充分具有较高的病亡率。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乳糜胸临床少见,病因复杂。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NTM)感染是罕见病因。AIDS合并NTM、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meffei,TM)多重感染所致乳糜胸的国内外报道极为罕见。笔者报道1例AIDS合并NTM、TM感染所致乳糜胸患者,旨在提高临床精准评估NTM感染不同治疗时期的菌种鉴定、细菌负荷量、病变累及范围,优化NTM治疗方案,精准介人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乳糜胸 分枝杆感染 马尔尼菲篮状菌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怡菲 廖克驹 +2 位作者 黄自桥 黄晖 黄国聪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3-725,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因“反复咳嗽、咯痰约2年。”于2023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于2021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黄白色黏痰,活动后喘息,伴颈部及胸椎疼痛不适,整个病程中无明显发热,无潮热盗汗,无胸闷、胸痛,无咯血等不适。2023年1... 1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因“反复咳嗽、咯痰约2年。”于2023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于2021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黄白色黏痰,活动后喘息,伴颈部及胸椎疼痛不适,整个病程中无明显发热,无潮热盗汗,无胸闷、胸痛,无咯血等不适。2023年1月29日于当地医院查胸部CT提示两肺散在多发病灶,考虑感染性病变,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稍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肺部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结核分枝杆菌、梅毒螺旋体感染1例 被引量:3
9
作者 麻海龙 张少平 +2 位作者 刘江福 林惠宇 朱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2-564,共3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感染的病例报道已常见,HIV感染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偶见报道,HIV感染者同时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罕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感染的病例报道已常见,HIV感染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偶见报道,HIV感染者同时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罕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于2018年7月29日收治1例HIV感染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结核分枝杆菌、梅毒螺旋体感染,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马尔尼菲篮状菌 结核分枝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近期预后的Cox回归生存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涛 兰慧慧 +6 位作者 蒋忠胜 莫胜林 李旭 李敏基 张鹏 胡家光 唐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8-544,共7页
目的分析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GIB)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近期预后的预后指数方程。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21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62例)及柳州市人民医院(43例)收治的DTSM并发GIB患者共105例,分为好转组(5... 目的分析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GIB)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近期预后的预后指数方程。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21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62例)及柳州市人民医院(43例)收治的DTSM并发GIB患者共105例,分为好转组(58例)和死亡组(47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逐步筛选出独立预后因素。建立预后指数方程,并根据预后指数方程分组预测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血小板(PLT)、CD4/CD8是DTSM并发GIB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预后指数方程(PI)=1.124×PLT+1.179×BUN+1.104×ALB+0.910×(CD4/CD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95%CI 0.904~0.990,S_(x)=0.022,P<0.001)。根据预后指数方程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组,3组的14 d生存率分别为92.59%、38.89%和3.03%。Log-Rank检验结果提示3组患者的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57,ν=2,P<0.001)。结论ALB、BUN、PLT及CD4/CD8是影响DTSM并发GIB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所构建的预后指数方程可为此类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 消化道出血 预后 COX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阴性儿童马尔尼菲篮状菌病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江花 罗海燕 +5 位作者 杨龙贵 王承娟 杨珍 黄康 王梦荧 肖政辉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54-758,共5页
目的总结2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儿童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SM)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某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HIV阴性TSM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资料、存在的基础疾病,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TSM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结果2例... 目的总结2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儿童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SM)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某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HIV阴性TSM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资料、存在的基础疾病,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TSM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结果2例HIV阴性TSM患儿中病例1以右下肢肿块为首发症状,1个月余后才出现发热及咳嗽,误诊为结核感染;病例2以发热、三系减少及肝脾、淋巴结大等表现起病。病例1行基因检测为STAT1基因突变,病例2有反复灰指甲及口腔溃疡病史,均行血、骨髓培养及淋巴结活检确诊。病例1先后予以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滴注,伊曲康唑口服维持治疗,共治疗1年后停药;病例2一直予以伏立康唑治疗(先静脉滴注后口服),共7个月后停药,均无复发。结论TSM可发生在HIV阴性儿童,且可存在STAT1基因突变。对于治疗效果差的患儿,应尽早行培养或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并积极查找TSM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以到达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STAT1基因突变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例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梁小英 农波 +1 位作者 周颖沛 黄建川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47-1050,共4页
目的分析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收治的8例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8... 目的分析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收治的8例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8岁。6例有肺部感染,4例出现高热,3例淋巴结肿大,2例肝脾大,4例低蛋白血症,3例有骨质破坏,2例曾接受抗结核治疗。辅助检查:7例血常规白细胞显著升高,8例血红蛋白均有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3例患者经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治疗,症状改善后带药出院维持治疗,2例转上级医院治疗,3例病情严重、多器官衰竭自动放弃治疗出院。结论HIV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临床特征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鼠体内马尔尼菲篮状菌的分离鉴定及小鼠致病力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飙 李英姣 +2 位作者 陈盘余 黎寿生 唐作顺 《福建畜牧兽医》 2021年第4期8-10,共3页
为探讨人类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与竹鼠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2020年作者收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11个地区的21只竹鼠进行真菌学研究。体内分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有20只竹鼠,个体阳性率达95.238%,地区阳性率高达100%。将4株分离菌1个麦氏单位的... 为探讨人类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与竹鼠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2020年作者收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11个地区的21只竹鼠进行真菌学研究。体内分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有20只竹鼠,个体阳性率达95.238%,地区阳性率高达100%。将4株分离菌1个麦氏单位的菌悬液注射于小白鼠腹腔,7 d后4只小白鼠全部死亡。结论: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自然宿主可能是竹鼠。马尔尼菲篮状菌进入竹鼠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呼吸系统,其次是消化系统。网状内皮系统是马尔尼菲篮状菌进入竹鼠体内后主要受侵犯的脏器组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地区 竹鼠 马尔尼菲篮状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中枢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卢焕 黎彦君 +4 位作者 秦英梅 黄金萍 欧汝志 李雪琴 林健燕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4-679,共6页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中枢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经脑脊液培养确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艾滋病合并中枢性马尔...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中枢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经脑脊液培养确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艾滋病合并中枢性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者中男性4例,平均年龄35.2岁。脑脊液检出马尔尼菲篮状菌平均时间8 d。脑脊液改变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升高,葡萄糖和氯化物降低。头颅影像检查主要表现为颅内感染灶。5例患者结局均死亡,其中2例误诊为中枢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2例病情危重入院不足1周死亡,1例经过有效抗真菌治疗但最终因感染性休克死亡。3例既往接受过规范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治疗。结论艾滋病合并中枢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临床易误诊、漏诊,病死率高,临床应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艾滋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针穿刺确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金玲 仇以利 +5 位作者 王婉玲 朱焱 蔡雪玉 刘江福 张宏图 陈一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0-445,共6页
目的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特点、病原体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6~67岁,平均(49.1±11.87)岁,... 目的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特点、病原体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6~67岁,平均(49.1±11.87)岁,包括13例艾滋病和2例糖尿病患者,伴有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粗针穿刺的条索状淋巴结组织,其结构全部或部分被炎性病变所取代,8例显微镜下形态以吞噬病原体的组织细胞弥漫性浸润为主;5例以广泛凝固性坏死为主伴散在少量病原体及核碎屑;2例以成纤维细胞小结节状增生,形成肉芽肿结构的改变为主,多核巨细胞少、散在分布。病原体大小、形态较一致,呈圆形、椭圆形或腊肠状,团聚成簇,如桑葚样,淀粉酶消化后过碘酸希夫及六胺银染色可见包含横隔的菌体结构。15例患者血液、肺泡灌洗液、痰液或者淋巴结抽出液真菌培养均查见TM生长。临床及时抗真菌治疗,15例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结论TM感染性淋巴结炎往往是全身侵袭性TM病晚期阶段的突出表现之一,容易被临床误诊,通过淋巴结粗针穿刺活检及早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淋巴结 病理学 影像诊断 实验室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尼菲篮状菌致病机制相关分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肖艳萍 钟桥石 胡龙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74,共5页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流行于泰国、印度、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越南等亚洲热带地区。过往其主要感染人群为HIV患者,而近几年,非HIV患者感染在逐年增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致病性与形态的转变、黑色素的...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流行于泰国、印度、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越南等亚洲热带地区。过往其主要感染人群为HIV患者,而近几年,非HIV患者感染在逐年增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致病性与形态的转变、黑色素的形成、生化代谢产物的产生等相关。近几年,有关马尔尼菲篮状菌致病机制,尤其是调控形态转化的基因有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马尔尼菲篮状菌相关毒力基因尤其是在代谢产物、色素形成、形态学转变上的调控基因进行的总结及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毒力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NR_046269对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早期IL-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明鹏 韦虹羽 +3 位作者 李颖华(指导) 梁象东 方妮 陈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lncRNA-NR_046269对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早期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TM孢子和RPMI1640培养基与BEAS-2B细胞株共孵育4 h,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NR_046269/IL-6关系对子,采用慢病毒载体转染B... 目的:探讨lncRNA-NR_046269对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早期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TM孢子和RPMI1640培养基与BEAS-2B细胞株共孵育4 h,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NR_046269/IL-6关系对子,采用慢病毒载体转染BEAS-2B细胞株,分别敲低和过表达NR_046269,验证NR_046269对IL-6有无调控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NR_046269与IL-6呈显著负相关(PCC=-0.998,P<0.05)。qPCR和ELISA结果均显示实验组IL-6表达显著降低(P<0.05)。NR_046269敲低组IL-6表达显著升高,而NR_046269过表达组IL-6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在TM感染早期IL-6表达显著降低。通过负调控IL-6表达,lncRNA-NR_046269有望成为临床治疗TM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lncRNA NR_046269 I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肺病1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露铭 蔡兴东 刘升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1-573,共3页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马尔尼菲篮状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HIV感染或有其他免疫抑制患者中[1],临床上也可见发生于非HIV感染的免疫功能正常者[2],后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本文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马尔尼...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马尔尼菲篮状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HIV感染或有其他免疫抑制患者中[1],临床上也可见发生于非HIV感染的免疫功能正常者[2],后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本文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肺病1例进行报道,以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合并鼠伤寒沙门菌感染1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代迎欢 卢家桀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1-204,共4页
马尔尼菲篮状菌(又称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双相真菌,主要发生于细胞免疫缺陷人群,如HIV感染者,仅少数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者[1]。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多发生于东南亚地区,我国一项1984-2009年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马尔尼菲... 马尔尼菲篮状菌(又称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双相真菌,主要发生于细胞免疫缺陷人群,如HIV感染者,仅少数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者[1]。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多发生于东南亚地区,我国一项1984-2009年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中高达87.7%为HIV感染者,而在其他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免疫功能正常者中仅为3.8%及8.5%[2]。近年来非HIV感染者发生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报道有所增加。鼠伤寒沙门菌是人畜共患病原菌,主要因食用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多见于婴幼儿,以胃肠炎型多见,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表现为败血症型,也可引起全身其他部位的播散性病灶[3]。本文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期收治的1例非HIV感染的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合并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者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马尔尼菲篮状菌 鼠伤寒沙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诊疗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62
20
作者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课题组 陈耀凯 +3 位作者 吴昊 周怡宏 秦圆圆 唐圣权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1-75,共15页
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国内习惯称之为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感染引起的侵袭性真菌病,好发于免疫低下的艾滋病患者,即使在接受抗真菌治疗后仍有较高病死率.该病临床表现与器官受累情况有关... 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国内习惯称之为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由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感染引起的侵袭性真菌病,好发于免疫低下的艾滋病患者,即使在接受抗真菌治疗后仍有较高病死率.该病临床表现与器官受累情况有关,一般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多为播散型,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体重减轻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既可累及皮肤及黏膜,也可累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淋巴系统等.该专家共识在综合现有文献、最新研究进展与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该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篮状 青霉 马尔尼菲篮状菌 诊断 治疗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