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群块状白云岩的包体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永生 张传录 康祺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13-219,T001,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群的块状白云岩,按晶粒结构可分为细砂糖状白云岩(晶粒大小为0.01—0.1mm)和粗砂糖状白云岩(晶粒大小为0.05—0.25mm)。包体分析为块状白云岩的成因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信息。细砂糖状...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群的块状白云岩,按晶粒结构可分为细砂糖状白云岩(晶粒大小为0.01—0.1mm)和粗砂糖状白云岩(晶粒大小为0.05—0.25mm)。包体分析为块状白云岩的成因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信息。细砂糖状白云岩的主体白云石中液态包体不发育,但孔隙充填方解石中的包体发育,由24个孔隙充填方解石中的包体测出的均一温度为49—74℃,测算的包体形成深度的最大值为172m。由此可以推断,其主体白云石应形成于埋深小于172m的浅埋藏环境。粗砂糖状白云岩的主体白云石中液态包体发育,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测得的包体成分中普遍含有甲烷(CH4)等有机成分,说明这类包体形成于深埋藏的有机质干气演化阶段。所测的包体均一温度的最低值为104℃(未经压力校正),由此测算的包体形成深度的最小值为2600m。由此可见,粗砂糖状白云岩形成于埋深不小于2600m的深埋藏热水白云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奥陶系 马家沟群 白云岩 包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群中部块状白云岩的深埋藏白云石化机制 被引量:75
2
作者 张永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24-430,共7页
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群中部发育一套厚层块状白云岩。在西部地区定边至鄂托克旗一带 ,这套块状白云岩连续厚度达数百米。定探 1井揭示的最大厚度为 431m。自西向东 ,白云岩体由厚变薄 ,并与石灰岩呈指状交织。这套块状白云岩由粗... 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群中部发育一套厚层块状白云岩。在西部地区定边至鄂托克旗一带 ,这套块状白云岩连续厚度达数百米。定探 1井揭示的最大厚度为 431m。自西向东 ,白云岩体由厚变薄 ,并与石灰岩呈指状交织。这套块状白云岩由粗粉晶—细晶白云石组成 ,斑状结构发育。常见云斑的边界为缝合线 ,这表明斑状白云石化明显受缝合线控制。白云岩有序度平均值为 0 .85 ,CaCO3 摩尔含量平均为 5 0 .6 5 g/mol。δ13 C的平均值为 0 .6‰ (PDB) ,δ18O的平均值为 - 7.4‰ (PDB)。主体细晶白云石中液态包体常见 ,最低均一温度为 10 4℃ ,包体成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成分CH4 和无机成分H2 S。上述特征表明 ,这套白云岩是由深埋藏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 ,它显示出良好的储集性能 ,是重要的后备储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块状白云岩 深埋藏白云石化 马家沟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泥页岩与碳酸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万春 王晓锋 +1 位作者 郑建京 王作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4-414,共11页
通过采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4个剖面奥陶系马家沟群碳酸盐岩和平凉组泥页岩样品,对其中可溶有机质饱和烃与芳烃组分进行GC-MS分析,对比研究了马家沟群碳酸盐岩和平凉组泥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果表明,马家沟群与平凉组正构烷烃分... 通过采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4个剖面奥陶系马家沟群碳酸盐岩和平凉组泥页岩样品,对其中可溶有机质饱和烃与芳烃组分进行GC-MS分析,对比研究了马家沟群碳酸盐岩和平凉组泥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果表明,马家沟群与平凉组正构烷烃分布形式及峰型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Pr/Ph、伽马蜡烷/C30-αβ藿烷、C20-29三环萜烷/(C20-29三环萜烷+C27-35藿烷),以及甲基菲指数(MPI)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其沉积环境与成熟度的不同,对于马家沟群与平凉组来源油的识别具有参考价值。马家沟群正构烷烃分布形式与甾/藿比值以及C28/C29ααα20R甾烷比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反映了母质输入的细微差别。Ts/(Ts+Tm)与伽马蜡烷/C30-αβ藿烷比值之间的关系,C29甾烷αββ/(αββ+ααα)比值变化与重排藿烷与重排甾烷丰度的关系,反映上述成熟度参数明显受沉积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沟群 平凉组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莱芜盆地碳酸盐岩热液溶蚀特征及水文地质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元晴 周乐 +5 位作者 李伟 王新峰 马雪梅 吕琳 邓启军 陈晨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9-206,共8页
鲁中山区莱芜盆地在燕山期发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岩浆岩体外围碳酸盐岩区分布有水源地、富水块段等岩溶发育富水区,且靠近岩体含水层多发生大理岩化。富含CO2、H2S等酸性成分的岩浆热液流体,能对碳酸盐岩产生明显的溶蚀作用。基于岩... 鲁中山区莱芜盆地在燕山期发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岩浆岩体外围碳酸盐岩区分布有水源地、富水块段等岩溶发育富水区,且靠近岩体含水层多发生大理岩化。富含CO2、H2S等酸性成分的岩浆热液流体,能对碳酸盐岩产生明显的溶蚀作用。基于岩石样品化学组分分析、水文地质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热液溶蚀地质点详细观测,构建热液溶蚀模式,对莱芜盆地及外围热液溶蚀特征及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压岩浆侵入使得接触带碳酸盐岩发生热液变质大理岩化;沿渗透性断裂、裂缝以及不整合面等运移的热液流体,对碳酸盐岩地层产生酸性热液溶蚀和混合溶蚀作用,形成不同规模溶蚀孔洞,构成地下水富集空间,为寻找城镇地下水后备水源地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水文地质 马家沟群 热液溶蚀 鲁中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浑江地区晚三迭世地层及植物化石
5
作者 长春地质学院地勘系调查组 吉林省地质局区测大队调查组 吉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02队调查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77年第3期56-66,109-112,共15页
一、前言 吉林省南部浑江市石人镇附近苇塘沟—小河口—红石砬子一带,石人—杨水桥盆地的西北边缘(图1),有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它的西北部与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群或石炭系中统本溪群,它的东南部自北而南分别与寒武系上统凤山组、侏罗系中... 一、前言 吉林省南部浑江市石人镇附近苇塘沟—小河口—红石砬子一带,石人—杨水桥盆地的西北边缘(图1),有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它的西北部与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群或石炭系中统本溪群,它的东南部自北而南分别与寒武系上统凤山组、侏罗系中统马达岭组、震旦系中统钓鱼台组呈断层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迭 侏罗系中统 凤山组 新芦木 马家沟群 震旦系 钓鱼台组 小羽片 浑江市 植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