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扶正化瘀方对马兜铃酸Ⅰ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1
作者 王帆 王四园 +3 位作者 王静 彭渊 刘成海 陶艳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55-3460,共6页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对马兜铃酸Ⅰ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马兜铃酸Ⅰ孵育HK-2细胞24 h,确定最佳造模浓度。HK-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N-乙酰半胱氨酸组及扶正化瘀方低、高剂量组,模型组以400μmol/L...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对马兜铃酸Ⅰ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马兜铃酸Ⅰ孵育HK-2细胞24 h,确定最佳造模浓度。HK-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N-乙酰半胱氨酸组及扶正化瘀方低、高剂量组,模型组以400μmol/L马兜铃酸Ⅰ分别孵育6、12、24 h,扶正化瘀方低、高剂量组及N-乙酰半胱氨酸组分别以100、200μg/mL扶正化瘀方浸膏粉及5 mmol/L N-乙酰半胱氨酸孵育24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试剂盒测定细胞上清LDH活性,RT-qPCR法检测fos mRN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FOS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FOS、JNK、p-JNK、ERK、p-ERK、IL-1β蛋白表达。结果HK-2细胞活力随着马兜铃酸Ⅰ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细胞损伤逐渐加重(P<0.01)。与溶剂对照组比较,马兜铃酸Ⅰ作用后HK-2细胞fos mRNA表达及FOS、p-JNK、p-ERK、IL-1β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扶正化瘀方各剂量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细胞活力升高(P<0.05,P<0.01),fos mRNA表达及FOS、p-JNK、p-ERK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JNK、ERK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扶正化瘀方高剂量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细胞IL-1β表达降低(P<0.01)。结论扶正化瘀方可通过抑制FOS及p-JNK、p-ERK蛋白表达,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从而改善马兜铃酸Ⅰ诱导的HK-2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化瘀方 马兜铃 慢性肾病 肾小管上皮细胞 炎症 FOS JNK E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木香发酵后总马兜铃酸和马兜铃酸Ⅰ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学湘 潘扬 +2 位作者 蒋亚平 杨英 蔡江涛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1-205,共5页
以灵芝、槐耳等20个真菌为菌种、青木香药材为基质,运用固体发酵技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发酵试验,筛选出13个菌种能在青木香药材上生长良好,表明这些菌种能与药材形成较好的发酵组合形成发酵品。采用反相HPLC二元梯度洗脱法测定13种青... 以灵芝、槐耳等20个真菌为菌种、青木香药材为基质,运用固体发酵技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发酵试验,筛选出13个菌种能在青木香药材上生长良好,表明这些菌种能与药材形成较好的发酵组合形成发酵品。采用反相HPLC二元梯度洗脱法测定13种青木香发酵品中马兜铃酸Ⅰ(AAⅠ)的含量及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这些发酵品中总马兜铃酸(TAA)含量。HPLC测定表明,13种青木香发酵品主要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有6种发酵品的马兜铃酸Ⅰ的下降率在50%以上;UV测定发现,这些发酵品中总马兜铃酸含量均有所下降,下降率最高者为46.76%,最低者为7.61%;HPLC和UV综合(加权)分析表明,13种真菌(均以代号表示)对青木香肾毒性成分的降解能力由大至小依次排列如下:F-1>F-2>F-5>F-6>F-8>F-13>F-4>F-11>F-3>F-9>F-10>F-12>F-7。提示不同真菌发酵可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中药青木香中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Ⅰ和总马兜铃酸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木香 真菌发酵 马兜铃 马兜铃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兜铃酸Ⅰ及马兜铃内酰胺Ⅰ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差异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彪 李晓玫 +2 位作者 张翠英 王璇 蔡少青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 :初步探讨马兜铃酸Ⅰ (AA Ⅰ )及马兜铃内酰胺Ⅰ (AL Ⅰ )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 (HK 2 )为研究对象 ,分别以不同浓度的AA Ⅰ (2 .5mg/L)与AL Ⅰ (5mg/L) 刺激细胞 ,以流式细胞... 目的 :初步探讨马兜铃酸Ⅰ (AA Ⅰ )及马兜铃内酰胺Ⅰ (AL Ⅰ )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 (HK 2 )为研究对象 ,分别以不同浓度的AA Ⅰ (2 .5mg/L)与AL Ⅰ (5mg/L) 刺激细胞 ,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DNA含量以了解细胞凋亡情况 ;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纤连蛋白 (FN)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分泌水平 ;分别用特异性抗TGF β1中和抗体阻断TGF β1作用后 ,观察AA Ⅰ与AL Ⅰ诱导细胞凋亡及FN分泌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AA Ⅰ刺激 1 2h后HK 2细胞的TGF β1分泌水平显著增高 ,36h后FN分泌水平明显增加 ,4 8h后HK 2细胞凋亡显著增多 ,抗TGF β1中和抗体 (5mg/L)能够抑制AA Ⅰ诱导的HK 2细胞凋亡 (抑制率达 6 3.7% ,P <0 .0 0 1 )及FN分泌 (抑制率 5 0 .2 % ,P <0 .0 0 1 )。与AA Ⅰ有所不同 ,AL Ⅰ刺激HK 2细胞后仅在 4 8h同时诱导TGF β1、FN分泌 ,并导致细胞凋亡 ,而抗TGF β1中和抗体 (5mg/L)却不能阻断AL Ⅰ引起的相应改变。 结论 :AA Ⅰ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FN分泌的作用可能是由TGF β1所介导的。尽管AL Ⅰ与AA Ⅰ同样具有导致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分泌的作用 ,但AL Ⅰ的作用机制有别于AA Ⅰ ,可能通过非TGF β1机制而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 马兜铃内酰胺 肾小管上皮细胞 流式细胞仪 细胞凋亡 纤连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甲苷拮抗马兜铃酸Ⅰ所致的急性肾小管损伤 被引量:17
4
作者 马莲顺 肖植涛 +7 位作者 叶杰成 刘梅 郑广娟 李楚天 陆伟标 陈德臻 杨海峰 朱林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66-1970,共5页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马兜铃酸Ⅰ所致的急性肾小管损伤的影响。方法:(1)体外实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黄芪甲苷对马兜铃酸Ⅰ所致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存活率降低的拮抗作用;(2)动物体内实验:马兜铃酸Ⅰ腹腔注射6 d建立昆明小...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马兜铃酸Ⅰ所致的急性肾小管损伤的影响。方法:(1)体外实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黄芪甲苷对马兜铃酸Ⅰ所致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存活率降低的拮抗作用;(2)动物体内实验:马兜铃酸Ⅰ腹腔注射6 d建立昆明小鼠急性肾损伤模型,同时用50 mg.kg-1.d-1黄芪甲苷灌胃进行干预治疗。7 d后检测尿蛋白、尿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的变化和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1)黄芪甲苷能增加马兜铃酸Ⅰ处理的HK-2细胞存活率,并呈剂量依赖趋势;(2)黄芪甲苷干预组小鼠尿蛋白、尿γ-GT、SCr、和BUN的水平均低于马兜铃酸肾损伤组;近曲小管坏死和裸基底膜面积也较马兜铃酸肾损伤组明显改善。结论:黄芪甲苷可以拮抗马兜铃酸Ⅰ诱导的急性肾小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 黄芪甲苷 急性肾损伤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4种细辛中马兜铃酸Ⅰ和细辛脂素 被引量:23
5
作者 宋双红 色林格 +2 位作者 陈蓓 崔浪军 商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11-1715,共5页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华细辛、铜钱细辛、毛细辛和辽细辛不同部位马兜铃酸Ⅰ和细辛脂素的量。方法分析在MERCK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上实施;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柱...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华细辛、铜钱细辛、毛细辛和辽细辛不同部位马兜铃酸Ⅰ和细辛脂素的量。方法分析在MERCK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上实施;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柱温30℃。结果马兜铃酸Ⅰ和细辛脂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250μg/mL(r=0.999 7)和0.6~200μg/mL(r=0.999 7),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RSD为1.1%)和99.8%(RSD为0.7%)。结论 4种细辛中均检测到马兜铃酸Ⅰ,叶中含有量均大于根茎。细辛脂素在毛细辛茎中未检测到.细辛脂素在华细辛和辽细辛根及茎中含有量较叶中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辛 马兜铃 细辛脂素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兜铃酸Ⅰ对大鼠体内PI3K/Akt/NF-кB通路的影响к 被引量:17
6
作者 杨召聪 陆茵 +5 位作者 顾亚琴 钱知知 汪思亮 韦忠红 盛晓波 张良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 acidⅠ,AAⅠ)诱导的马兜铃酸肾病可能病变机制,分析其对PI3K/Akt/NFкB通路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以及AAⅠ高、低剂量(9.0、2.25mg/kg)组,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4d后,取血...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 acidⅠ,AAⅠ)诱导的马兜铃酸肾病可能病变机制,分析其对PI3K/Akt/NFкB通路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以及AAⅠ高、低剂量(9.0、2.25mg/kg)组,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4d后,取血清检测肌酐(Cr)、尿素氮(BUN)、碱性磷酸酶(AKP),并用HE法染色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分析PI3K、Akt、NFкB蛋白的表达,此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AAⅠ对肾脏组织IL-6和TNF-的表达变化。结果给药AAⅠ组与对照组比较,Cr、BUN、AKP水平显著升高(P<0.05);肾脏病理学检查显示肾脏病变和炎症改变,IL-6、TNF-表达显著增多(P<0.01);PI3K、Akt、NFкB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增高。结论 AAⅠ能导致肾脏毒性,并且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NFкB通路,诱发炎症,从而加重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 肾损伤 PI3K/Akt/NFкB通路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胆泻肝丸中马兜铃酸Ⅰ的液质联用法检测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静 刘汇 +2 位作者 姚令文 戴忠 马双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06-1311,共6页
目的建立龙胆泻肝丸中马兜铃酸Ⅰ的检查方法,以了解市场上是否存在关木通替代替木通使用或者混用的问题,更好地保障本品用药安全。方法采用Agilent SB-C18 (2.1×50 mm,1.8μm) C18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含5 mmol·L^-1乙酸铵... 目的建立龙胆泻肝丸中马兜铃酸Ⅰ的检查方法,以了解市场上是否存在关木通替代替木通使用或者混用的问题,更好地保障本品用药安全。方法采用Agilent SB-C18 (2.1×50 mm,1.8μm) C18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含5 mmol·L^-1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以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母离子m/z 359.0,子离子m/z 298.0(定量),m/z 296.0(定性),建立了龙胆泻肝丸中马兜铃酸Ⅰ的HPLC-MSn检测方法,同时对9家企业51批次龙胆泻肝丸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51批次龙胆泻肝丸样品中有2批检出马兜铃酸Ⅰ成分,涉及1家生产企业,检测结果分别为0.66μg·g^-1、2.13μg·g^-1;其余样品均未检出马兜铃酸Ⅰ。结论研究建立的HPLC-MS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龙胆泻肝丸中马兜铃酸Ⅰ的检测分析;同时,检测结果表明可能存在木通混入关木通的现象,鉴于马兜铃酸Ⅰ对人体的危害性,已申请龙胆泻肝丸中马兜铃酸Ⅰ检查项补充检验方法,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泻肝丸 马兜铃 液质联用 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PLC-MS/MS法研究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的大鼠肝微粒体酶S9体外代谢 被引量:8
8
作者 周慧 付佳 蔡宗苇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6,共7页
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广泛存在于马兜铃属植物中,具有肾损伤毒性和致癌致突变毒性。为了研究马兜铃酸类化合物的毒性产生机制,建立了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及其大鼠肝微粒体酶S9代谢物分离与鉴定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 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广泛存在于马兜铃属植物中,具有肾损伤毒性和致癌致突变毒性。为了研究马兜铃酸类化合物的毒性产生机制,建立了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及其大鼠肝微粒体酶S9代谢物分离与鉴定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方法。采用体外代谢法分别研究了有氧和厌氧孵育条件下,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在大鼠肝微粒体酶S9作用下的代谢行为,并对各代谢物进行结构表征。研究结果显示:马兜铃酸Ⅰ在有氧条件下生成的代谢产物为马兜铃酸Ⅰa,在厌氧条件下生成的代谢产物为马兜铃内酰胺Ⅰ;马兜铃酸Ⅱ只在厌氧条件下生成了马兜铃内酰胺Ⅱ。马兜铃内酰胺类化合物的生成是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在肝微粒体酶S9代谢过程中毒性产生的主要原因。该结果对于更好地理解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的毒性作用机制,控制毒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 马兜铃 肝微粒体 代谢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马兜铃酸Ⅰ在大鼠体内的浓度及其毒代动力学 被引量:6
9
作者 徐晓月 江振洲 +1 位作者 黄鑫 张陆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马兜铃酸Ⅰ的HPLC测定方法,采用单次灌胃给药毒性研究的3种剂量对马兜铃酸Ⅰ进行毒代动力学的初步研究,了解在毒性实验条件下马兜铃酸Ⅰ所达到的全身暴露与毒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马兜铃酸Ⅰ100...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马兜铃酸Ⅰ的HPLC测定方法,采用单次灌胃给药毒性研究的3种剂量对马兜铃酸Ⅰ进行毒代动力学的初步研究,了解在毒性实验条件下马兜铃酸Ⅰ所达到的全身暴露与毒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马兜铃酸Ⅰ100、30、10mg/kg,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药物浓度,应用统计矩的方法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测定方法的最低定量浓度为0.02mg/L,线性范围为0.02~40.00mg/L,回收率在82.4%~101.2%之间,日内、日间RSD小于1.0%。100、30、10mg/kg3个剂量组的主要毒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分别为(0.8±0.4)、(0.9±0.7)、(1.0±0.8)h;t1/2β分别为(34±19)、(133±64)、(114±50)h;tmax分别为(0.31±0.12)、(0.25±0.00)、(0.38±0.19)h;Cmax分别为(3.0±1.7)、(1.1±0.7)、(1.0±0.7)mg/L;AUC(0-48)分别为(18±3)、(18±2)、(21±5)mg.L-1.h。结论:该方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大鼠血浆中马兜铃酸Ⅰ的测定。马兜铃酸Ⅰ能迅速吸收入血,随后快速分布、缓慢消除。在毒性剂量下,马兜铃酸Ⅰ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过程具有非线性动力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马兜铃 单次灌胃给药 毒代 动力学 统计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露消毒丸中马兜铃酸Ⅰ、Ⅱ的含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光辉 王奇志 +1 位作者 王增寿 苏孝共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6期568-570,共3页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露消毒丸中马兜铃酸Ⅰ、Ⅱ的含量。方法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水-冰醋酸(68∶32∶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 nm,流速为1.0 mL.m in-1。用超声提取法提取甘露消毒丸中的马兜...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露消毒丸中马兜铃酸Ⅰ、Ⅱ的含量。方法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水-冰醋酸(68∶32∶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 nm,流速为1.0 mL.m in-1。用超声提取法提取甘露消毒丸中的马兜铃酸Ⅰ、Ⅱ。结果马兜铃酸Ⅰ在0.135~27.000μg.mL-1(r=0.999 8,n=5),马兜铃酸Ⅱ在0.325~65.000μg.mL-1(r=0.999 9,n=5)线性关系良好。马兜铃酸Ⅰ、Ⅱ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81,0.065μg.mL-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0%,99.12%,RSD分别为2.30%,3.50%。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消毒丸 高效液相色谱法 反相 马兜铃 马兜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通马兜铃中马兜铃酸萜酯Ⅰ的结构解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楼凤昌 彭国平 李红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2-24,共3页
从不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茎皮中文鉴定了一个马兜铃酸与倍半萜醇成酯的新化合物,命名为马兜铃酸萜酯Ⅰ,本文报道它的结构。
关键词 木通马兜铃 马兜铃萜酯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兜铃酸Ⅰ对大鼠五脏的毒性及功能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瑶 燕鸽 +5 位作者 刘智慧 王玉 辛全超 曹新悦 于文会 姜晓文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757-2767,共11页
【目的】探究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 acidⅠ,AA-Ⅰ)对大鼠五脏(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的毒性及功能影响,为今后马兜铃属类中药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AA-Ⅰ给药组和空白对照组,给药组按20 mg/kg灌服AA-Ⅰ... 【目的】探究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 acidⅠ,AA-Ⅰ)对大鼠五脏(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的毒性及功能影响,为今后马兜铃属类中药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AA-Ⅰ给药组和空白对照组,给药组按20 mg/kg灌服AA-Ⅰ,连续7 d。于给药后0.25、0.5、1、2、24 h及停药后15 d,采集大鼠五脏组织。利用HPLC法检测各个时间点五脏组织中的AA-Ⅰ及马兜铃内酰胺Ⅰ(aristolactams-Ⅰ,AL-Ⅰ)含量,并检测大鼠五脏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给药后0.25 h,AA-Ⅰ主要分布于心脏、肝脏、脾脏和肺脏,同时在肝脏和脾脏中检测到AL-Ⅰ;给药后0.5 h,AA-Ⅰ主要分布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除心脏外,其余四脏中AA-Ⅰ含量均达到高峰值,且在肝脏、肺脏、肾脏中检测到AL-Ⅰ;给药后1 h,AA-Ⅰ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肺脏,且在肝脏中检测到AL-Ⅰ;给药后2 h,AA-Ⅰ主要分布于心脏、肝脏、肺脏和肾脏,且在肾脏中检测到AL-Ⅰ;给药后24 h,AA-Ⅰ主要分布于心脏和肝脏,且在肝脏中检测到AL-Ⅰ;停药后15 d,五脏中均未检测到AA-Ⅰ及AL-Ⅰ。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大鼠灌服AA-Ⅰ可引起五脏发生氧化应激损伤。【结论】连续7 d给大鼠灌服20 mg/kg AA-Ⅰ,在五脏中均可检测到不同含量的AA-Ⅰ,且在肝脏、肾脏、肺脏及脾脏中检测到AL-Ⅰ。AA-Ⅰ可对五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其损伤与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aa-) 马兜铃内酰胺(AL-) 大鼠 五脏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兜铃酸Ⅰ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检测 被引量:5
13
作者 彭晓兰 董晓凯 +3 位作者 廖芳芳 高磊 张中文 吴国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1-65,共5页
本试验旨在培养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RTECs),探讨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 acidⅠ,AAⅠ)诱导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AAⅠ与RTECs反应后,从细胞形态学、DNA Ladder、流式细胞仪3个方面检测AAⅠ诱... 本试验旨在培养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RTECs),探讨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 acidⅠ,AAⅠ)诱导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AAⅠ与RTECs反应后,从细胞形态学、DNA Ladder、流式细胞仪3个方面检测AAⅠ诱导RTECs的凋亡情况。AAⅠ作用后,随着浓度的增高,上皮细胞失去上皮细胞表型,在20~80μg/mL作用24h后,细胞都出现晚期凋亡的特征;在20μg/mL AAⅠ的作用下早期凋亡的比率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AAⅠ可诱导小鼠原代RTECs产生凋亡,凋亡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 肾小管上皮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鞣花酸对马兜铃酸Ⅰ诱导小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孙慧 付千 +3 位作者 戴晨曦 阿尔斯拉·玉苏甫 舒广文 邓旭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90,共7页
目的:研究鞣花酸(ellagic acid,EA)对马兜铃酸I(aristolochic acids I,AAI)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昆明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健康组、模型组(10 mg/kg m_(b) AAI)、EA低剂量组(10 mg/kg m_(b) AAI+10 mg/kg m_(b) EA)... 目的:研究鞣花酸(ellagic acid,EA)对马兜铃酸I(aristolochic acids I,AAI)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昆明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健康组、模型组(10 mg/kg m_(b) AAI)、EA低剂量组(10 mg/kg m_(b) AAI+10 mg/kg m_(b) EA)和EA高剂量组(10 mg/kg m_(b) AAI+30 mg/kg m_(b) EA),EA不同剂量组小鼠每天灌胃不同剂量的EA,从第7天开始,腹腔注射AAI建立急性肾损伤模型,然后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EA,12 d后处死小鼠;检测肾脏指数、尿蛋白、尿素氮和肌酐水平等肾功能指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和Masson染色检测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肾脏内氧化应激指标(包括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检测小鼠体内炎症因子水平;通过免疫印迹和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肾脏中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和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EA能显著改善肾损伤模型小鼠的各项肾功能指标以及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恢复肾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到接近正常水平;此外,与模型组相比,在EA的作用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水平下降,肾脏中TNF-α和IL-1β编码基因的转录水平亦有明显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与模型组相比,EA能显著下调小鼠肾脏内NF-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F-κB,IκB)α和NF-κB p65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P<0.01),抑制NLRP3炎性小体各组分(包括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ASC)、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1和IL-1β的转录和翻译。结论:EA对AAI诱导的小鼠急性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干预NF-κB/NLRP3通路阻断AAI所致的肾脏内炎症反应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 鞣花 急性肾损伤 炎症反应 NF-κB/NLRP3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兜铃酸Ⅰ致小鼠肾脏损伤的研究
15
作者 董晓凯 张中文 +3 位作者 彭晓兰 廖芳芳 高磊 吴国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2-577,共6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马兜铃酸Ⅰ对小鼠肾脏超微结构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初步阐明马兜铃酸Ⅰ对肾脏的损伤作用,为探讨发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将20g左右的雄性昆明鼠随机分成4组,每日分别用低、中、高3个浓度的马兜铃酸Ⅰ溶液灌胃,对照组... 本研究旨在观察马兜铃酸Ⅰ对小鼠肾脏超微结构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初步阐明马兜铃酸Ⅰ对肾脏的损伤作用,为探讨发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将20g左右的雄性昆明鼠随机分成4组,每日分别用低、中、高3个浓度的马兜铃酸Ⅰ溶液灌胃,对照组用等体积饮用水替代。第30天时观察各组的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检测血液和尿液中相关生理指标。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小鼠体质量呈加速下降趋势,初期尿量增多,后期尿量减少甚至出现无尿、肾性糖尿,而血清中TGF-β1的含量逐渐上升,小鼠红细胞、血红蛋白、单核细胞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在皮质到皮髓交界处,试验组表现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纤维化随着剂量的加大由皮质向髓质逐渐深入。电镜下观察可见细胞器损伤以及细胞核变异。马兜铃酸I对小鼠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的损伤作用,主要导致肾小管间质病变,并改变其正常的超微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 肾脏 TGF-Β1 病理学变化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法测定二十五味竺黄散中马兜铃酸Ⅰ含量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疆南 王银红 +2 位作者 杨青 黄晓燕 李瑞莲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18-20,共3页
建立UPLC法测定二十五味竺黄散中马兜铃酸Ⅰ的方法。采用UPLC法对二十五味竺黄散中的马兜铃酸Ⅰ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为Thermo Hypersil GOLD(100 mm×2.1 mm,1.9μm),流动相为乙腈-0.5%冰醋酸(30∶70);柱温35℃,进样量为2μL;流... 建立UPLC法测定二十五味竺黄散中马兜铃酸Ⅰ的方法。采用UPLC法对二十五味竺黄散中的马兜铃酸Ⅰ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为Thermo Hypersil GOLD(100 mm×2.1 mm,1.9μm),流动相为乙腈-0.5%冰醋酸(30∶70);柱温35℃,进样量为2μL;流速是0.3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精密度和稳定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马兜铃酸Ⅰ对照品在0.999 8~49.990 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4.14%,RSD为2.45%(n=6)。说明该方法快速准确、可靠稳定、重复性好,可作为二十五味竺黄散中马兜铃酸Ⅰ含量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五味竺黄散 UPLC 马兜铃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马兜铃中4种成分 被引量:12
17
作者 田禾苗 程雪梅 +1 位作者 王长虹 王峥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0-565,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中马兜铃酸III、7-羟基马兜铃酸Ⅰ、马兜铃内酰胺Ⅰ、马兜铃酸Ⅰ的HPLC方法。方法马兜铃7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gilent Extend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中马兜铃酸III、7-羟基马兜铃酸Ⅰ、马兜铃内酰胺Ⅰ、马兜铃酸Ⅰ的HPLC方法。方法马兜铃7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gilent Extend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结合大鼠口服马兜铃酸I的半数致死量(LD50)及细辛药材中马兜铃酸I的限量,确定马兜铃中马兜铃酸的限量。结果马兜铃酸Ⅲ、7-羟基马兜铃酸Ⅰ、马兜铃内酰胺Ⅰ、马兜铃酸Ⅰ分别在0.34-31.90、0.32-30.20、0.12-28.10和0.21-41.3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马兜铃中马兜铃酸Ⅰ或马兜铃总酸的限量为0.000 3%。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马兜铃中马兜铃酸的限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 马兜铃 7-羟基马兜铃 马兜铃内酰胺 马兜铃 LD50 限量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杏二陈止咳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健 谢广源 +6 位作者 韦家欢 莫婷婷 王满福 杨力龙 周雨晴 马家宝 杨正腾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6期753-759,共7页
目的:建立麻杏二陈止咳颗粒(麻黄,陈皮,甘草)的质量标准并进行颗粒剂型的常规检查。方法:对麻杏二陈止咳颗粒进行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检查。薄层色谱法(TLC)对陈皮和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HP... 目的:建立麻杏二陈止咳颗粒(麻黄,陈皮,甘草)的质量标准并进行颗粒剂型的常规检查。方法:对麻杏二陈止咳颗粒进行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检查。薄层色谱法(TLC)对陈皮和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马兜铃酸Ⅰ(C_(17)H_(11)NO^(7))进行限量检查,对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麻杏二陈止咳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检查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的相关规定;确定每克该颗粒中马兜铃酸Ⅰ(C_(17)H_(11)NO^(7))不得超过0.66μg;陈皮和甘草的TLC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HPLC色谱中阴性对照无干扰;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分别在10.04~100.4μg、5.14~61.6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50%(RSD=1.15%)、100.68%(RSD=1.97%)。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可行,可用于麻杏二陈止咳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杏二陈止咳颗粒 质量标准控制 薄层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马兜铃 麻黄碱 伪麻黄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