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美学中的审美价值观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颖 《阴山学刊》 2010年第1期32-35,39,共5页
马克思美学从"美的规律"(审美理想)和"异化劳动"(异化的审美现实)两条线索出发,提出了审美价值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使审美关系实质上成为由审美主体、象征符号(文化生产机制)、审美客体三方面组成的结构性关系,这... 马克思美学从"美的规律"(审美理想)和"异化劳动"(异化的审美现实)两条线索出发,提出了审美价值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使审美关系实质上成为由审美主体、象征符号(文化生产机制)、审美客体三方面组成的结构性关系,这就意味着审美价值成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系统。这一开放系统以审美价值标准的存在保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价值参考,一种对社会绝大多数人来讲,能够扩展审美自由度,丰富审美体验的意义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美学 审美价值 审美理想 异化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史上的一次彻底变革——马克思美学思想学习札记
2
作者 史家健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29-35,共7页
作为人类认识领域的一个独立部门的美学,在它的发展史上,是马克思第一次把人类的审美活动放在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上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因此,马克思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美、美感的产生和美的规律等等前人未解之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宣告... 作为人类认识领域的一个独立部门的美学,在它的发展史上,是马克思第一次把人类的审美活动放在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上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因此,马克思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美、美感的产生和美的规律等等前人未解之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宣告了旧美学的终结。对美学史上这样一次空前的变革,通过不断深入的学习研究,人们越益深刻地认识到其重大意义。下面就学习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步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思想 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审美活动 情感活动 认识领域 益深 审美关系 美学问题 心灵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问题与习近平文化思想
3
作者 曹成竹 《百家评论》 2024年第5期13-18,共6页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问题首先是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也是文艺政策策略和文化领导权的关系问题,而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又始终紧贴马克思主义美学最基本的提问方式和理论基石。人的自由解放...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问题首先是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也是文艺政策策略和文化领导权的关系问题,而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又始终紧贴马克思主义美学最基本的提问方式和理论基石。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人类更加美好幸福的未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如何使生产力水平更好地顺应和推进这一理想,则需要文化观念的介入、改造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问题,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是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对这一崇高理想的探索和追求,也为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富有启发和影响力的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民族美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传统美学的贯通枢纽
4
作者 宋伟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9期13-23,I0001,共12页
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同时特别阐明了“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艺术审美维度是我们领会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智慧是贯通... 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同时特别阐明了“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艺术审美维度是我们领会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智慧是贯通“第二个结合”的核心范畴、关键枢纽和契合结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传统美学共同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共同关注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伦理、艺术与自由等与人类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美学问题,因此,可以将两者共同指认为一种以“实践智慧”为体用贯通的实践美学或“知行合一”美学。本文以“知行合一”实践智慧为关键枢纽,贯通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传统美学之间的互文对话与有机融合,以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中国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哲学视域、人文维度与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智慧 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华传统美学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进路及重要概念辨析——以“美学”与“政治”为主要线索
5
作者 贺嘉年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3期24-33,155,156,共12页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遍重视对美学与政治互动关系的阐发,其中以“美学”(aesthetics)与“政治”(politics)二者组合而成的几组概念最具代表性,它们反映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内部不同的方法路径、价值取向和理论旨趣。“政治的美学...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遍重视对美学与政治互动关系的阐发,其中以“美学”(aesthetics)与“政治”(politics)二者组合而成的几组概念最具代表性,它们反映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内部不同的方法路径、价值取向和理论旨趣。“政治的美学化”特指本雅明所批判的利用审美作品和形象构筑总体性意识形态之行径;“美学的政治化”既指本雅明本人以先锋艺术形式进行的具有宗教色彩的抵抗性政治,也包含后来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倡的考察美学与社会文化政治之间深度连接、对立互补的一系列美学理论;“政治美学”意指马克思及其后学所生发的多元文化政治批判,强调美学艺术的介入与批判功能,揭露并对抗意识形态幻象,实现社会变革与人类解放;“美学政治”则强调审美在统合感性与理性、实现人性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基于美学理念构筑理想政体。厘清这些概念,有利于澄清术语混淆,助力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译介与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学的政治化 政治的美学 政治美学 美学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论《抗敌报》的报道侧重与人民引导
6
作者 张江浩 蔡霖 《新闻论坛》 2024年第3期93-99,共7页
《抗敌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期间最早创刊的重要党报之一,不仅是《晋察冀日报》的前身,还与《人民日报》颇有渊源,对边区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以《抗敌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马克思主义美学中以人... 《抗敌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期间最早创刊的重要党报之一,不仅是《晋察冀日报》的前身,还与《人民日报》颇有渊源,对边区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以《抗敌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马克思主义美学中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理性之美,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劳动之美,以及以辩证多元为基础的意义之美等理论特点,分析得出《抗敌报》中基于人民理性、人民劳动以及人民自我意义赋予等报道侧重与实践特色,提出现今党报办报应通过建构未来愿景、总结历史经验、传达具体指导、强调居安思危、展示劳动成果、报道模范事迹、总结传达国内国际价值观等可操作化办报策略,以系统性启发人民理性思考、培养人民劳动意识、提升人民自我意义赋予的维度和集体意义认同感,推动理性、劳动、意义的整体辩证发展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敌报》 马克思主义美学 办报理念 党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拓展、价值重建与审美救赎:从马克思文艺美学到阿多诺音乐美学的“批判延续”
7
作者 魏志宇 《黄河之声》 2024年第21期112-115,共4页
马克思文艺美学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辩证思维,奠定了艺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强调艺术的社会批判功能和意识形态反映。在此基础上,阿多诺音乐美学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文艺美学的理论边界,阿多诺聚焦于音乐这一特定领域,深入剖析... 马克思文艺美学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辩证思维,奠定了艺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强调艺术的社会批判功能和意识形态反映。在此基础上,阿多诺音乐美学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文艺美学的理论边界,阿多诺聚焦于音乐这一特定领域,深入剖析其独特的艺术特质和所带来的社会意义,将艺术的批判思考推向更微观和更专业化的层面。马克思文艺美学主张艺术推动社会变革,而阿多诺音乐美学则在现代社会语境中,重新塑造了音乐的价值,使其成为抵抗文化工业侵蚀和精神异化的重要力量。同时,在审美救赎上,二者一脉相承,马克思文艺美学蕴含通过艺术实现审美救赎的理念,阿多诺音乐美学则在现代社会的困境中,坚持艺术的救赎使命,呼唤人们回归真实的审美体验,寻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越。本文从理论拓展、价值构建与审美救赎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了从马克思文艺美学到阿多诺音乐美学之间的批判延续关系,希望通过分析与再思考为当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文艺美学 阿多诺 音乐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下与未来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杰 史晓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32,共8页
引言今年是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马克思主义思想自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也有一个世纪的历史。现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也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很有必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乌托邦冲动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中西比较和思想建构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松 余慕怡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216,201,共6页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现代中国的社会改造与思想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一参照,将其纳入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体系之中。刘康站在中西比较...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现代中国的社会改造与思想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一参照,将其纳入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体系之中。刘康站在中西比较的立场上,研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当代中国的美学问题,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也为不断深化参照视角,力图在国际视野中反思中国当代思想与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研究 马克思主义美学 刘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社会·实践:托尼·本尼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维度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玉勤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7-120,共4页
本尼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从马克思主义当下所遭遇的各种批评话语和面对的理论困境开始的,他把着力点首先放到了对俄国形式主义和各种后康德式美学思想的批判上,强调在"历史语境"中审视文学、文化与审美。本尼特在对大众... 本尼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从马克思主义当下所遭遇的各种批评话语和面对的理论困境开始的,他把着力点首先放到了对俄国形式主义和各种后康德式美学思想的批判上,强调在"历史语境"中审视文学、文化与审美。本尼特在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上也迥然有别于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维度"内给予大众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阐释。本尼特在"实践领域"内对知识分子进行类型划分与功能界定,同样体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历史语境、社会维度、实践领域,分别构成了本尼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尼特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历史语境 社会维度 实践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学六大核心命题再认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昭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64,共4页
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中国现代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中国现代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甚至六大核心命题,如本质论、发生论、发展论、范畴论、批评论和功能论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误读现象。要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建构具有当代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中国现代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中国现代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甚至六大核心命题,如本质论、发生论、发展论、范畴论、批评论和功能论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误读现象。要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建构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首先必须对所有误读进行深刻反思与再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核心命题 误读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物”字章句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反“物化”思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陆晓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66,共6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物化” 《文心雕龙》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物” 《历史与阶级意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 章句 雇佣劳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光潜的翻译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金岭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第5期105-112,共8页
为了把握朱光潜的翻译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独特贡献,本文首先追溯了朱光潜翻译活动的时代背景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翻译工作相关的人生3个阶段,并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分析了其以变译为特色的译介方法,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 为了把握朱光潜的翻译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独特贡献,本文首先追溯了朱光潜翻译活动的时代背景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翻译工作相关的人生3个阶段,并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分析了其以变译为特色的译介方法,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朱光潜经过第一次美学大辩论,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发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观后,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意识形态重建的背景下,凭借自己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与翻译家的双重身份,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新翻译与阐发,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新形象,继而借助对一系列西方经典美学著作的翻译及其包含的实践观点的进一步梳理,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本来面目,破除了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造成的阻碍,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翻译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独特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立元 《云梦学刊》 1995年第4期45-50,共6页
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当代德国的最重要哲学美学学派。它大体经过了奠基期、发展成熟期、走向“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其理论特征表现为:(1)具有鲜明的批判性;(2)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人道主义美学;(3)受到弗洛依德精神分... 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当代德国的最重要哲学美学学派。它大体经过了奠基期、发展成熟期、走向“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其理论特征表现为:(1)具有鲜明的批判性;(2)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人道主义美学;(3)受到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影响;(4)具有一种反对科学理性的浪漫主义倾向;(5)最终走上了营构审美乌托邦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 理论特征 审美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美书简》——朱光潜建构马克思主义新美学的尝试 被引量:1
15
作者 宛小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第9期30-31,共2页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作者晚年皈依马克思,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来建构自己的新美学体系的一次尝试,因此从朱光潜个人美学思想发展来看也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谈美书简》回答了青年主要关心的三个问题:美学这门学科是什么...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作者晚年皈依马克思,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来建构自己的新美学体系的一次尝试,因此从朱光潜个人美学思想发展来看也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谈美书简》回答了青年主要关心的三个问题:美学这门学科是什么?怎样学习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谈美书简》 美学 朱光潜 辩证唯物论 美学体系 思想发展 皈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倾诉与积淀——读马驰《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
16
作者 罗中起 刘叶青 《艺术广角》 2007年第6期46-47,共2页
中国,作为一个长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它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自然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具备了一些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在欧美、苏联传播和发展的历史特征,它在中国... 中国,作为一个长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它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自然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具备了一些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在欧美、苏联传播和发展的历史特征,它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可谓是一场艰难的革命。马驰是一名从事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在写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传播史》之后,又出版了《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书写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历史,构成了一张巨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传播史的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本土化 历史特征 革命 传播与发展 积淀 倾诉 理论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艺术与革命之间:马尔库塞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17
作者 王甦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107-112,共6页
马尔库塞认为不论是“现实主义”艺术,还是“先锋主义”艺术,都具有“革命性”,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美学否定了主观性的“艺术”意义和“革命”意义。他倡导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艺术加以“政治化”,这实际上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 马尔库塞认为不论是“现实主义”艺术,还是“先锋主义”艺术,都具有“革命性”,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美学否定了主观性的“艺术”意义和“革命”意义。他倡导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艺术加以“政治化”,这实际上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最终导致破坏了艺术原本的形式。与之相反,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反映论认为艺术的消亡是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反映,这种方法论继承了传统美学的思想,即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倡导保护艺术原本的形式,从而体现了艺术反映的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厘清“艺术”与“革命”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库塞 艺术政治化 法兰克福学派 古典主义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8
作者 甘立芬 《戏剧之家》 2014年第11期304-304,共1页
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中国意识形态内的权力话语,引导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回顾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美学传入中国的历程,清理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探索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未来文学建设中的作用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文学 影响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不同走向:卢卡奇与布莱希特之争再思
19
作者 杨林 曹子龙 《外语教育研究》 2022年第3期55-61,共7页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卢卡奇与布莱希特之争,关系着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新动向,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自身的扬弃与发展。卢卡奇从现实主义的传统出发,以历史总体性审视、关照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通过小说中的典型来展现艺术的人道主义精神。...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卢卡奇与布莱希特之争,关系着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新动向,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自身的扬弃与发展。卢卡奇从现实主义的传统出发,以历史总体性审视、关照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通过小说中的典型来展现艺术的人道主义精神。相反的是,布莱希特站在现代主义的先锋派一方,以戏剧艺术为关注点,推崇蒙太奇、并置、内心独白等艺术手法,希冀通过这些艺术手法来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本研究通过梳理这一论争的始末,试图把握卢卡奇与布莱希特在论争中的主要分歧,厘清两者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来源及立场,在此基础上洞悉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本次论争中的发展张力,继而框定这一论争的核心脉络与要旨。卢卡奇与布莱希特之争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内部的一场大讨论,丰富并推进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卢卡奇 布莱希特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语境、问题与模式
20
作者 段吉方 《百家评论》 2013年第5期4-7,共4页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模式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他们的理论学说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其理论模式,但随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内容的...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模式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他们的理论学说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其理论模式,但随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内容的不断丰富,关于它的理论模式的研究不断地被人们所重视,同时,也已经在审美理论的发展中得到了人们的承认。那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历史语境 理论模式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理论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