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双重理论视野与双重理论构建 被引量:4
1
作者 苗启明 刘琼豪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3-38,共6页
马克思生当世界历史的政治革命和资本主义确立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两大问题:一是现实社会迫切问题,即由于现实社会的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而提出的无产阶级解放问题;一是历史基本问题,即由于政治解放而把人从神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下解... 马克思生当世界历史的政治革命和资本主义确立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两大问题:一是现实社会迫切问题,即由于现实社会的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而提出的无产阶级解放问题;一是历史基本问题,即由于政治解放而把人从神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而提出的人类解放问题。马克思自觉地把这两大问题的解决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就形成了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和双重战斗任务:其一是劳动对资本的斗争,即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其二是为每个人与一切人的自由解放而奋斗,即消解人的异化的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前者不能不诉诸经济学,后者不能不诉诸人类学,这就形成了马克思的双重理论视野,从这种双重理论视野观察事物,观察世界,就形成了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立足于人类学的理论构建和立足于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以及其双重理论逻辑——人类学逻辑和经济学逻辑:前者形成了以经济学理论为根基的狭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后者形成了以人类学为根基的广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确认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以及双重理论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作用,特别是广义理论构建在当代的意义,是在21世纪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历史使命 双重理论视野 双重理论构建 双重理论逻辑 广义理论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坏与重建: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印度个案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敬东 王淑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27,共10页
马克思对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印度给予了特别关注,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历史命运的时评。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个典型个案。关于西方现代大工业破坏和重建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关... 马克思对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印度给予了特别关注,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历史命运的时评。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个典型个案。关于西方现代大工业破坏和重建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与伦理之内在冲突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关于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的考察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解放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深刻地体现在关于印度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英国 印度 破坏 重建 双重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公龙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9-34,共6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和独特的实践逻辑,理论上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视野和理想追求,在理论特质、实践主体、实践方式和理论思维等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构建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和独特的实践逻辑,理论上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视野和理想追求,在理论特质、实践主体、实践方式和理论思维等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构想和强大思想力量,为世界历史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促进世界历史发展回归正道,推动世界历史发展步入崭新阶段,并将整体提升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理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双重视角透视 被引量:3
4
作者 卞凤玲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3期34-36,共3页
由于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分配关系的实质时 ,采用了一明一暗、一主一从的双重视角 ,从而使后人对他的分配理论产生诸多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点上 :劳动价值论是不是要素分配论的理论前提 ?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是否是... 由于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分配关系的实质时 ,采用了一明一暗、一主一从的双重视角 ,从而使后人对他的分配理论产生诸多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点上 :劳动价值论是不是要素分配论的理论前提 ?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是否是剥削 ?要说明这两个争议性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分配理论 双重视角透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简论 被引量:10
5
作者 梅荣政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共3页
话语体系是一个阶级、民族、国家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赖以确立话语权的前提、基础和表达形式的概念系统,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色。只有厘清话语体系的内涵,弄清当前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才能科学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 话语体系是一个阶级、民族、国家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赖以确立话语权的前提、基础和表达形式的概念系统,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色。只有厘清话语体系的内涵,弄清当前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才能科学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研究 学术话语体系 构建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庆行 李健 《探索》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12,共3页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重大创新的典范 ,为我们全面理解“先进生产力”的内涵 ,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产力理论 国家创新体系 构建 "七一"讲话 中国共产党 先进生产力 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的构建与“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 被引量:1
7
作者 程宏如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15,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构建理论体系,但自身客观存在理论体系。传统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但是,革命和宣传需要的侧重以及学科设置的分化,固化...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构建理论体系,但自身客观存在理论体系。传统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但是,革命和宣传需要的侧重以及学科设置的分化,固化与僵化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因而,需要着眼于"三个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以"三个组成部分"为基本框架来搭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整体性 理论体系构建 三个组成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新疆社会稳定格局的构建
8
作者 张金伟 吴琼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维护社会稳定是新疆工作的当务之急。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中,社会稳定是社会整体的良序运行,是构成社会各个部分的协调互动和矛盾可控。维护社会稳定需要综合国际国内两方面,调动社会各部分,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当前新疆维护社... 维护社会稳定是新疆工作的当务之急。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中,社会稳定是社会整体的良序运行,是构成社会各个部分的协调互动和矛盾可控。维护社会稳定需要综合国际国内两方面,调动社会各部分,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当前新疆维护社会稳定,必须依照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把坚持跨越式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依法严打暴恐、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结合起来,把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保护合法宗教活动有机协调起来,从多方面构建新疆社会稳定大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有机体理论 新疆 社会稳定格局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双重使命”理论 被引量:1
9
作者 郑祖铤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5期84-88,93,共6页
1853年,马克思针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及其后果,提出了英国在印度要完成“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使命理论,即英国要在印度“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为印度“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英国在印度的双重使命,造成了双重后果。就... 1853年,马克思针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及其后果,提出了英国在印度要完成“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使命理论,即英国要在印度“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为印度“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英国在印度的双重使命,造成了双重后果。就“破坏性的使命”而言,它既造成了巨大而深重的灾难和累累罪行,又为印度带来了一次亚洲历来仅有的社会革命。而建设性的使命,为印度社会播下了新的社会因素,但其结果却是未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文明 殖民地 社会发展 马克思 英国 印度 "双重使命"理论 社会变革 历史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个人理论的体系化构建
10
作者 洪波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6,共6页
个人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实践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立足点,以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个性为基本线索,从本体论、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四个层面构建起理论... 个人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实践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立足点,以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个性为基本线索,从本体论、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四个层面构建起理论框架。厘清马克思研究个人的致思理路,概括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个人理论,同时敞显其理论之批判与超越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个人理论 体系化构建 个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构建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
11
作者 叶琳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年第3期92-93,共2页
学习过程是个体认知建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既要依据学科的理论体系。又要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才能有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基本方法,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实践观。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认知构建理论 认知规律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理论体系的构建:范畴、概念和逻辑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杨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19,共9页
2022年,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召开,“出版”写入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标志着出版学科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开启了新篇章。出版学科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 2022年,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召开,“出版”写入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标志着出版学科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开启了新篇章。出版学科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指导。文章基于中国特色出版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以及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及其理论体系研究相对滞后的现实状况,围绕是什么、有什么、从何着手、如何构建四个问题,从范畴界定、文献整理、概念遴选、逻辑结构四个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理论体系构建的前提、基础、重点、难点,提出用命题式构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理论体系的框架,指明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理论体系构建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 理论体系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的双重意蕴构成了马克思理论的双重维度
13
作者 侯继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1-242,共2页
侯继迎撰文《劳动的双重意蕴:谋生目的与自由维度》指出,在整个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中,“劳动”始终被认为是一种低下的、不自由的、不能体现人之为人的本性的活动,因而受到一贯的排斥。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劳动已经成为... 侯继迎撰文《劳动的双重意蕴:谋生目的与自由维度》指出,在整个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中,“劳动”始终被认为是一种低下的、不自由的、不能体现人之为人的本性的活动,因而受到一贯的排斥。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劳动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理论 劳动 双重维度 思想文化传统 自由维度 人的本性 资本主义 不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张力网”
14
作者 徐国松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共3页
理论的创新发展问题就是语境置换条件下理论的自觉呈现问题。只有在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对话中,在事实世界、意义世界与逻辑世界的对立统一中,在历史与现实、价值与真理、理想与实际、情与理的对立统一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得以自觉呈... 理论的创新发展问题就是语境置换条件下理论的自觉呈现问题。只有在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对话中,在事实世界、意义世界与逻辑世界的对立统一中,在历史与现实、价值与真理、理想与实际、情与理的对立统一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得以自觉呈现,也才能在自觉构建的"张力网"中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新与发展 理论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化微观环境 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理论内化——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秀玲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3-46,共4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一般文化课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大区别。文化课的主要任务是智育,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则具有双重使命——智育和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智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德育则还要进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一般文化课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大区别。文化课的主要任务是智育,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则具有双重使命——智育和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智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德育则还要进一步解决信与不信、用与不用、会不会用的矛盾,也就是要使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比前者更重要、也更困难。呈现出矛盾多、阻力大、周期长的复杂形态。如何搞好内化?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自身的改革之外,还要大力改善教学的外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双重使命 立场观点 微观环境 教学方法 文化知识 品德教育 实践特征 周期长 学习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理念的深层意蕴
16
作者 许鲁洲 苗启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48,共4页
马克思从一开始走上世界,就肩负着世界历史的双重历史任务并形成了他的双重问题域:"阶级性问题域"与"人类性问题域",现实的激烈的阶级斗争迫使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构建"阶级性问题域"的一整套理论,马克思也... 马克思从一开始走上世界,就肩负着世界历史的双重历史任务并形成了他的双重问题域:"阶级性问题域"与"人类性问题域",现实的激烈的阶级斗争迫使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构建"阶级性问题域"的一整套理论,马克思也以阶级性面貌为世人所知。但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在"阶级性问题域"的背后,还深藏着一个未加发扬的"人类性问题域",正是这一点,使它具有当代世界历史的价值,成为能够与当代中国改革和世界历史发展相结合的人类学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 “阶级性问题域” “人类性问题域” 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 广义人类学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学术丛书
17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09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学术丛书,是湖南大学出版社与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个长期合作项目,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结合及其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的一套既有学术品位又有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学术丛书,是湖南大学出版社与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个长期合作项目,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结合及其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的一套既有学术品位又有理论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术品位 中国 丛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湖南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学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旅游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小林 周道平 刘少英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233-235,共3页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和比较等方法,分析了构建体育旅游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析认为,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应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有体育旅游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和比较等方法,分析了构建体育旅游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析认为,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应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有体育旅游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产业组织和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持、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战略、中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比较;可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及借鉴产业经济学的其他一般研究方法。通过上述探讨,以期形成新的独立的学科领域,从而加强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旅游产业经济理论体系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旅游产业经济学 理论体系构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 西方经济学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渊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晓伟 《求实》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52-153,共2页
关键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 思想体系 中国民族 理论品质 理论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探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卯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12,159,共7页
以阿格尔、奥康纳、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生态危机下的马克思主义重建,以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视阈;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希冀将反映时代特征的"自然的解放"概念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 以阿格尔、奥康纳、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生态危机下的马克思主义重建,以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视阈;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希冀将反映时代特征的"自然的解放"概念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的传统视阈之中;提倡劳工斗争与生态运动的内在联合,引导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转向社会主义变革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理论主旨 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