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8篇文章
< 1 2 1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劳动消耗转化”的关系
1
作者 刘跃斌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39-41,共3页
关键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消耗 按劳分配 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抽象劳动 物化劳动 社会总产品 同质的劳动 劳动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新一轮劳动价值理论的争论——兼谈如何科学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被引量:5
2
作者 邱海平 《河南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新的低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学界爆发了新一轮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论战。与以往不同,发展和创新、怀疑和否定,构成了这一轮大论战的双重旋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新的低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学界爆发了新一轮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论战。与以往不同,发展和创新、怀疑和否定,构成了这一轮大论战的双重旋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中国被置于十字路口。破除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正确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形成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奋根 赵翠萍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14-15,共2页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形成的理论基础杜奋根,赵翠萍.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形成的理论基础;不仅牵涉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完善,而且涉及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价格体制改革...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形成的理论基础杜奋根,赵翠萍.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形成的理论基础;不仅牵涉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完善,而且涉及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价格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对此,我们必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价值 价格形成 理论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 被引量:3
4
作者 卫兴华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1,共5页
关键词 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 社会劳动 市场经济体制 公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实践和科学态度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5
作者 韩康 《新视野》 CSSCI 2002年第2期19-23,共5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劳动价值 理论研究 理论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6
作者 阎革 《学术论坛》 2002年第3期38-41,共4页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石 ,是随着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 ,必须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的观点不能动摇。文章认为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 ,物质财富的生...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石 ,是随着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 ,必须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的观点不能动摇。文章认为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 ,物质财富的生产 ,更多的是依靠科学技术 ,即知识。但是 ,知识本身(包括知识产品 )不会创造价值。所谓知识创造价值 ,实际上仍然是劳动 (包括脑力劳动 )创造价值 ,所以不能用“知识价值论”代替劳动价值论。文章还对服务劳动创造价值问题进行论述 ,认为不一概肯定 ,也不一概否定 ,要作具体分析。最后 ,作者认为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必须阅读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著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一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7
作者 靳文志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2-4,共3页
任何一种科学的发展观都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理念基础上的,而任何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的形成又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为其进行的铺垫和支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又为以人为本这一科学的发展理念,从基础... 任何一种科学的发展观都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理念基础上的,而任何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的形成又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为其进行的铺垫和支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又为以人为本这一科学的发展理念,从基础理论上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证,从而为科学的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理论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历史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8
作者 夏子贵 《重庆商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4,共4页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确定“总体工人”和“总体劳动”的范围,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价值理论 总体工人 总体劳动 劳动结构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分析知识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志华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12,共3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本——知识,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西方一些学者错误地提出知识是超额利润的源泉。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知识的价值,情况并非如此,知识商品的价值W= c+ v+ m ,其中c 是知识资本...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本——知识,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西方一些学者错误地提出知识是超额利润的源泉。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知识的价值,情况并非如此,知识商品的价值W= c+ v+ m ,其中c 是知识资本,是不变资本;v 是人力资本,是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仍是人——人力资本的劳动。之所以产生巨额利润是因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相结合;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知识垄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理论 知识价值 马克思 人力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的使用动摇不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培兆 《江汉论坛》 1983年第4期13-17,共5页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断地遭到挑战。生产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一阵“机器创造价值”的喧嚣,近一、二十年来,随着机器人的出现和应用,我们又听到了这种喧嚣。其实,机器人的出现并不神奇,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读过《资本论》或...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断地遭到挑战。生产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一阵“机器创造价值”的喧嚣,近一、二十年来,随着机器人的出现和应用,我们又听到了这种喧嚣。其实,机器人的出现并不神奇,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读过《资本论》或对英国产业革命有所了解,就可以知道,今天某些人对机器人的大惊小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 资本论 创造价值 产业革命 生产技术 机器人 资本主义国家 形成过程 就业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生产中的价值辩证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审思和理论回应
11
作者 王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9,共9页
AI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不仅重塑了劳动方式,更在生产领域引发深刻的辩证效应:一方面,开拓了价值创新的可能空间;另一方面,也衍生了劳动主体消解与价值秩序重构的深层矛盾。AI深度介入生产流程并参与决策优化的这种辩证特性,致使工业革命时... AI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不仅重塑了劳动方式,更在生产领域引发深刻的辩证效应:一方面,开拓了价值创新的可能空间;另一方面,也衍生了劳动主体消解与价值秩序重构的深层矛盾。AI深度介入生产流程并参与决策优化的这种辩证特性,致使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遭遇双重挑战——人机协作模糊价值创造主体边界,技术迭代催生价值来源多元化认知冲突。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活劳动是价值创造唯一源泉”为理论基础展开了系统性回应:其一,坚守劳动者主体地位,即便智能系统分担脑力劳动,但价值创造的终极动能仍源于人的创造性实践;其二,通过重构“人机”协作的劳动价值阐释方式,强化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其三,辩证审视资本逻辑与技术理性的互动机制,建立技术伦理与分配正义的双重约束。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人工智能可突破资本增殖的工具局限,转化为解放生产力、优化社会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支点,为实现技术赋能与劳动解放的辩证统一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劳动 价值辩证法 马克思劳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劳动、人工智能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 被引量:3
12
作者 阎孟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8,187,共12页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关于活劳动的思想的重新理解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在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活劳动”是指在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既保存价值又创造价值的劳动,因而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关于活劳动的思想的重新理解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在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活劳动”是指在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既保存价值又创造价值的劳动,因而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在生产智能化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工智能机器具有了能够满足产品生产所需的智能性因素,从而能够代替生产工人成为活劳动的承担者,并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某些学者否认人工智能机器可以创造价值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人工智能机器与非智能机器的本质差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生产工人成为活劳动的承担者,能够把生产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给人们创造出更为充分的自由时间。但在以资本逻辑主导的经济形态中,自由时间很难得到公平的分配。我国致力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合理限制资本逻辑起作用的范围,把增加国民的自由时间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人工智能 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 自由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型劳动力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的影响——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13
作者 陈瑞洋 段治文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3-36,共4页
知识型劳动力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提升和向高质量阶段迈进提供了重要动能。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知识型劳动力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的理论模型,并选取2007-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 知识型劳动力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提升和向高质量阶段迈进提供了重要动能。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知识型劳动力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的理论模型,并选取2007-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知识型劳动力能显著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人工智能应用在二者关系中发挥显著调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型劳动 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能力 人工智能应用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辩证法基础及其哲学意义——从贝利对李嘉图的批判谈起
14
作者 徐秦法 彭钰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1,共11页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批判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引入了历史辩证法,从而实现了对李嘉图和贝利价值理论的双重超越。马克思是在剖析贝利对李嘉图价值理论的批判过程中,揭示并构建了自身劳动价值论的三重历史辩证法基础的:一是从社...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批判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引入了历史辩证法,从而实现了对李嘉图和贝利价值理论的双重超越。马克思是在剖析贝利对李嘉图价值理论的批判过程中,揭示并构建了自身劳动价值论的三重历史辩证法基础的:一是从社会关系的维度出发,突破传统的物的视角,阐明商品二重性的矛盾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表现;二是从价值形式的历史生成维度出发,揭示交换关系背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抽象化过程;三是从生产关系的历史暂时性出发,批判古典经济学将资本主义永恒化的非历史性谬误,强调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自我否定逻辑。基于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具,更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然而,当代西方学者由于忽视了历史辩证法,未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有通过历史辩证法的内在矛盾运动视角,才能完整地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革命性批判,从而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价值 历史辩证法 资本主义 哲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吉廷 朱进东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7,共8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已经深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给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应用空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是资本、商品、劳动力等要素跨越国界的过程,也是全球生产、消费和分配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已经深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给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应用空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是资本、商品、劳动力等要素跨越国界的过程,也是全球生产、消费和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价值理论是否仍然具有解释力?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如何解读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现象?在全球生产链的格局下,劳动价值理论应该如何应用和发展?对此,阐释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价值,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路径,包括全球价值链下的劳动价值理论调整、应对新兴技术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挑战、环境问题与劳动价值理论的融合以及劳动价值理论的现代化转变等,旨在为如何应用这一理论分析全球经济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劳动价值理论 全球化 全球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的当代诠释与理论反思 被引量:13
16
作者 岳奎 刘鸣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共10页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源泉,关系着世界历史的连续性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推动人的劳动发展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其基本原理...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源泉,关系着世界历史的连续性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推动人的劳动发展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其基本原理依然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较强的阐释力,对奠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理论基础、澄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源泉问题、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劳动正义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化劳动资料在劳动场景中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劳动效率、促进了人的劳动发展,为实现劳动解放创造了现实可能。同时,这一变革也导致了资本增值逻辑的整体强化,进而引发一系列劳动悖论,如生产智能化和劳动权利丧失的悖论、劳动解放和劳动剥削加重的悖论等,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应通过树立人与技术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以实现劳动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劳动价值 新质生产力 劳动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次生”的交换抽象到再生产过程的“先验”——对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的再反思
17
作者 谢亚洲 王劲坤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2,共8页
在《资本论》中,抽象劳动作为资本实体的一种社会先验形式,在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价值抽象的推动力。但是,马克思对抽象劳动的理解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内在张力。“新马克思阅读”通过对价值形式的考察,认为抽象劳动是一种在交... 在《资本论》中,抽象劳动作为资本实体的一种社会先验形式,在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价值抽象的推动力。但是,马克思对抽象劳动的理解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内在张力。“新马克思阅读”通过对价值形式的考察,认为抽象劳动是一种在交换中构建起来的有效关系,其来源于流通过程中以货币为目的的商品交换,只有在交换过程中被耗费的具体劳动才能充当特定量的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从而使构成抽象劳动之基础的抽象得以完成。而价值批判学派则更加重视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本身,认为抽象劳动不是一种“次生”的流通关系或社会验证关系所构成的交换抽象,而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一种生产关系,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本身所带来的现实抽象。通过对抽象劳动概念的辨析,再反思其在流通关系与生产关系间的论证逻辑,有助于揭示作为社会先验形式的资本主义社会权力的本质,以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劳动 马克思阅读 价值批判学派 劳动价值 《资本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德国教育理论传统的超越
18
作者 陈瑶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7,共15页
通过追溯与“Bildung”和“Erziehung”两个概念相关的德国教育理论传统,理解马克思讨论教育的历史语境和思想渊源。初步分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15次论及的“教育”以及同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品中关于教育观点的表达,可以看到马... 通过追溯与“Bildung”和“Erziehung”两个概念相关的德国教育理论传统,理解马克思讨论教育的历史语境和思想渊源。初步分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15次论及的“教育”以及同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品中关于教育观点的表达,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教育观念在延续了那个时代哲学家关于“Bildung”和“Erziehung”的思想框架的同时,又在其本质内涵上超越了那个时代,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哲学: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突破阶级差别,将“人”真正彻底从理论上扩大到所有人,实现对启蒙运动晚期以来的欧洲教育理论传统,尤其是对当时德国最为盛行的“新人文主义”的超越;基于实践辩证法,以“人类感性的活动”为教育的出发点,指出人在劳动实践中实现“Bildung”,并通过“Bildung”与“Erziehung”的合题,将人类社会和社会的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马克思对德国教育理论传统的两个超越是理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重大命题的重要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Bildung Erziehung 教化 劳动 德国教育理论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马克思商品市场价值理论的再探讨
19
作者 刘先 魏传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4-62,共9页
目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市场价值决定的关系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首先,回顾和分析学界关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决定问题的争论,认识到其观点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一是对价值概念的界定不清晰... 目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市场价值决定的关系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首先,回顾和分析学界关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决定问题的争论,认识到其观点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一是对价值概念的界定不清晰;二是忽视社会需求和使用价值对价值决定的影响。其次,从商品内在的三对矛盾出发,基于商品生产、交换的实际过程,对平均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进行区分,认识到:平均价值是一种潜在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相联系;社会价值是一种基于社会需求的价值评价,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相联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共同作用决定市场价值。最终得出结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从需求端规定了不同社会价值下的期望劳动投入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从生产端规定了不同劳动投入量创造的平均价值,只有当实际与期望劳动投入相等、平均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等时,市场价值才会实现,市场价值的决定是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理解市场价值产生实现运动发展的枢纽,研究为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机理,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市场价值 科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劳动还是数字消费:对数字劳动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辨正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谧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100,共13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数字受众网络空间活动界定为数字劳动,从而确立了一切网络行为皆劳动、数字用户商品化等理论。然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精神实质,数字受众的网络空间活动在属性上应当归于数字消费而非数字劳动,并未...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数字受众网络空间活动界定为数字劳动,从而确立了一切网络行为皆劳动、数字用户商品化等理论。然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精神实质,数字受众的网络空间活动在属性上应当归于数字消费而非数字劳动,并未创造剩余价值,而旨在实现剩余价值。透过马克思的资本生产与再生产整体性原理,以及该原理中销售与消费的逻辑关系、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运动关系,可以探赜出数字消费构成了资本数字化再生产整体性中的重要环节,数字平台正是销售与消费的数字化升级版媒介,生产消费者并非生产性劳动者与消费者的二合一,而应指谓数字消费者,从而,数字劳动与数字消费的边界得以显现出来。将数字消费从数字劳动中辨识出来,在理论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在实践上则有益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现人民美好数字生活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数字资本主义 数字劳动 数字消费 马克思主义 剩余价值 平台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