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张远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从中国的贫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贫困治理的新理论、新举措。主要包括:把消除贫困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党对扶贫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从中国的贫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贫困治理的新理论、新举措。主要包括:把消除贫困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党对扶贫开发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力;共建一个消除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理论和举措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而且对中国贫困治理及全球贫困治理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治理理论 创造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进路
2
作者 于梦衍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3,共3页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既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夯实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明确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从宏观层面完...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既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夯实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明确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从宏观层面完善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顶层设计,实现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从城乡发展角度出发,构建更符合农村相对贫困群体需求的治理体系,更好地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贫困治理 理论逻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相对贫困治理 被引量:11
3
作者 韩谦 魏则胜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19,共8页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劳资关系、剩余价值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形成根源、破解途径和目标指向。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通过梳理我国扶贫历程的阶段特征和政策演变,可以看出新时...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劳资关系、剩余价值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形成根源、破解途径和目标指向。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通过梳理我国扶贫历程的阶段特征和政策演变,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更加注重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及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为我国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可行思路发挥制度优势,建立长效机制;多维发掘生产力,推动“造血”式扶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精神脱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后脱贫时代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贫困理论及当代中国贫困治理 被引量:7
4
作者 司慧颖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11期40-45,共6页
以马克思贫困理论解读贫困产生的原因并寻求构建贫困治理的框架,对于新时代的我国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从制度、资本剥夺、生产力、能力与知识四个层面剖析了贫困产生的根源与特征。以马克思贫困理论解读我国的贫困原因,认为... 以马克思贫困理论解读贫困产生的原因并寻求构建贫困治理的框架,对于新时代的我国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从制度、资本剥夺、生产力、能力与知识四个层面剖析了贫困产生的根源与特征。以马克思贫困理论解读我国的贫困原因,认为贫困主要源于:弱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导致改革红利无法普及;制度安排不完善导致资本剥夺;生产力发展导致结构性贫困;知识与能力欠缺导致劳动力相对过剩。因此,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构建贫困治理目标结构;以政府为核心构建多方联动贫困治理结构;以贫困群体为对象构建贫困治理的包容结构;加快扶贫模式创新,构建贫困治理的动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贫困理论 贫困治理 框架 政府主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助力相对贫困治理的新转变与新路径——以智能时代的复合增能为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瑞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185,共8页
智能时代,随着新兴智能工具走进千家万户,社会工作助力相对贫困治理迎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为了有效化解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专业社会工作在为服务对象进行复合增能的过程中,需要实现介入样态、行为模式、服务流程、方法选择和动力机制... 智能时代,随着新兴智能工具走进千家万户,社会工作助力相对贫困治理迎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为了有效化解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专业社会工作在为服务对象进行复合增能的过程中,需要实现介入样态、行为模式、服务流程、方法选择和动力机制等方面的转变。智能时代社会工作助力相对贫困治理的新路径包括:选取直接助人服务方法,彰显社会工作的增能优势;搞好行政、咨询、研究,实施权变灵活的间接增能;建构预防机制,提升复合增能的成效;强化“四治”体系,提升专业参与的实际效能;持续改进增能服务,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能理论 社会工作 相对贫困治理 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基础与理论诠释 被引量:12
6
作者 洪名勇 娄磊 龚丽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37,共15页
2020年11月,中国取得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的奇迹。巨大减贫成效在于构建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体系,即党领导下摆脱贫困的坚强政治意愿与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大扶贫战略体制下系统优化的贫困治理格局、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助推农业... 2020年11月,中国取得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的奇迹。巨大减贫成效在于构建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体系,即党领导下摆脱贫困的坚强政治意愿与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大扶贫战略体制下系统优化的贫困治理格局、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助推农业经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同时,形成了持续有效的要素投入,完善的制度设计与实施,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瞄准机制,退出机制和志智双扶机制的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此外,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和传统贫困治理理论。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具有不忘初心、始终致力贫困治理,持续良性改革、带动经济发展、推动贫困治理,政府开发式扶贫、“外部输血”和“内部造血”相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降低协商成本和多方主体积极主动参与贫困治理的优势。新时期,总结中国特色贫困治理成效对相对贫困缓解以及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贫困治理 治理制度体系 治理理论与创新 治理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历史演进、理论阐释与实践启示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飞 韩瑞姣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81,共9页
贫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顽疾,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都在试图攻克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立足历史、理论和实践三维统一的视角,通过详细占有资料,梳理党的贫困... 贫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顽疾,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都在试图攻克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立足历史、理论和实践三维统一的视角,通过详细占有资料,梳理党的贫困治理在不同时期“革命斗争式扶贫”“小规模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式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整村推进式扶贫”“滴灌精准式扶贫”的历史演进过程,并从马克思主义这一贫困治理的理论源泉出发,探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探索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夯实经济基本盘,厚积薄发啃下反贫‘硬骨头’”的实践启示,为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治理 三农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式微与治理转向:论新世纪以来西方贫困研究的“贫困”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立雄 魏珍 《社会保障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96,共15页
1998年,阿玛蒂亚·森因在贫困理论研究上的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此后,围绕权利方法和能力理论,西方学者争论不断,发展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工作等学科亦在贫困理论研究上取得一定进展。贫困线研究、反贫困行动研究、... 1998年,阿玛蒂亚·森因在贫困理论研究上的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此后,围绕权利方法和能力理论,西方学者争论不断,发展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工作等学科亦在贫困理论研究上取得一定进展。贫困线研究、反贫困行动研究、参与式贫困研究和随机对照实验推动了西方贫困研究的治理转向和范式转型。2019年,该奖项再次授予研究减贫问题的学者。以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为切入点,通过对西方贫困研究的系统性梳理和反思,发现理论建构式微和方法论上的技术主义倾向导致西方贫困研究自身在21世纪陷入“贫困”。面向未来,反贫困依然是贫困研究的重点,我国亦应继续加强反贫困理论体系提炼和国际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贫困研究 理论式微 治理转向 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变治理:政府贫困治理的运作逻辑与组织机理——基于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祖俊涛 董黎明 张向达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0-50,共11页
运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1986年以来中央政府及各部委颁布的系列减贫政策文本中提炼出“权变治理”模型,以此诠释政府贫困治理的运作逻辑和组织机理。研究发现:根据治理形势及其目标的阶段性变化(治理情境),政府会通过调整剩余... 运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1986年以来中央政府及各部委颁布的系列减贫政策文本中提炼出“权变治理”模型,以此诠释政府贫困治理的运作逻辑和组织机理。研究发现:根据治理形势及其目标的阶段性变化(治理情境),政府会通过调整剩余控制权分配组合形态的方式来选择相应的治理模式加以应对(策略行动),由此带来的治理质效与治理风险变动(治理结果),又会衍生出新的治理情境和策略行动,从而构成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闭环。进一步看,正是“治理质效-治理风险”的动态变化,使得政府在常规运作与超常规运作之间不断调适,进而推动了中国贫困治理模式的范式转型。研究不仅能够为后续相对贫困治理提供策略指引,还可以为解码中国政府之治贡献新的理论视角(权变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变治理 贫困治理 逻辑进路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贫困治理阻滞因素及政策路向——基于TOE理论框架的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祁志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9-65,共7页
以政策文本作为民族地区贫困治理阻滞因素的研究对象,既有利于促进研究范式与工具方法的视角创新,也有利于厘析治理困境,提升治理效率。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官网公开发布的政策数据显示,技术因素对当前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特征最为显著,... 以政策文本作为民族地区贫困治理阻滞因素的研究对象,既有利于促进研究范式与工具方法的视角创新,也有利于厘析治理困境,提升治理效率。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官网公开发布的政策数据显示,技术因素对当前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特征最为显著,也是关键阻滞因素;其次是环境因素,尤其是法律规范与社会参与方面的阻滞性相对明显;而组织因素相对较弱。文章从TOE理论分析视角拓宽了贫困治理研究的视野,为当前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提供了学理性和实践性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贫困治理 阻滞因素 TOE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贫困长效治理与政府扶贫能力转型——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拓展应用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昶 王三秀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4-145,共12页
我国的扶贫重心已经转移至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及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这客观上需要政府扶贫能力的转型。可持续生计理论对这一转型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基于对相对贫困内涵和特性的研究,对可持续生计理论展开生计目标、生计策略和动力结... 我国的扶贫重心已经转移至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及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这客观上需要政府扶贫能力的转型。可持续生计理论对这一转型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基于对相对贫困内涵和特性的研究,对可持续生计理论展开生计目标、生计策略和动力结构三个方面的拓展研究,不仅能为政府扶贫能力转型带来合理的逻辑基点和有效的路向设计,而且能为政府扶贫能力转型的实践意义提供价值理据。依据上述分析,在政府扶贫知识、规制、方法和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变革创新,是最终实现政府扶贫能力转型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长效治理 政府扶贫能力转型 可持续生计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贫困治理中的“同情信誉”——基于情感社会学的同情理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侯秀丽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0-135,共6页
从情感社会学的同情理论来看,扶贫的过程也是他人向贫困者表达同情情感和贫困者接受同情情感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扶贫对象的同情信誉至关重要,影响着扶贫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据文化规则对同情获得者提出的不同要求,同情信誉可以分... 从情感社会学的同情理论来看,扶贫的过程也是他人向贫困者表达同情情感和贫困者接受同情情感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扶贫对象的同情信誉至关重要,影响着扶贫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据文化规则对同情获得者提出的不同要求,同情信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忠实性同情信誉、有限性同情信誉和互惠性同情信誉。分析三种同情信誉的内涵及其在扶贫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同情信誉的提升途径,对促进贫困治理的可持续性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同情理论 同情信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贫困理论视域下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形成逻辑及治理启示——基于Z村的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子熙 张元洁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9期154-159,共6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贫困治理重点转为相对贫困。基于反贫困理论,厘清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逻辑、现实逻辑以及制度逻辑,并通过对Z村的考察,探析其相对贫困治理情况。研究发现,相对贫困治理在内外部环境、相对贫困户识别认定和治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贫困治理重点转为相对贫困。基于反贫困理论,厘清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逻辑、现实逻辑以及制度逻辑,并通过对Z村的考察,探析其相对贫困治理情况。研究发现,相对贫困治理在内外部环境、相对贫困户识别认定和治理主体结构方面存在问题,并从内生动力、防贫监测和协同治理方面提出治理启示,推动中国相对贫困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理论 农村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乡村振兴 形成逻辑 治理启示 Z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逻辑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正图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54-56,共3页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反贫困实践,建立科学的反贫困制度,走出一条正确的反贫困道路,进行精准、持续的国家治理,进而形成的科学的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反贫困实践,建立科学的反贫困制度,走出一条正确的反贫困道路,进行精准、持续的国家治理,进而形成的科学的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实践逻辑 国家治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对“一带一路”低收入国家减贫的启示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振磊 康颜钰 王泽润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7-116,共10页
中国已全面消除现行标准下的农村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可为国际减贫话语体系做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新贡献。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 中国已全面消除现行标准下的农村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可为国际减贫话语体系做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新贡献。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结合和五位一体”,即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主线,以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与拓展、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资源配置与结构优化为重点,纵向与横向贫困治理相结合,利贫性经济增长政策、包容性社会发展政策与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重内涵意蕴。当前,“一带一路”低收入国家仍面临严峻的减贫挑战,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蕴含着的具有普遍性的经验法则可与这些国家分享,进而助力他们把握减贫规律,探索并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反贫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精准扶贫 “一带一路” 减贫合作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减贫理论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及其历史世界意义
16
作者 黄承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扶贫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众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做出了众多新决策和新部署,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扶贫论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扶贫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众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做出了众多新决策和新部署,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扶贫论述,既为新时代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理论指引,也为世界反贫困事业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反贫困理论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习近平扶贫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从直接减贫效果、间接减贫影响、重大溢出效应方面分析了习近平扶贫论述的历史意义;从坚定全球减贫信心、回应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等方面分析了习近平扶贫论述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扶贫论述为解决贫困治理的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有力推动了国际反贫困理论的丰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理论 习近平扶贫论述 脱贫攻坚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扶贫的理论逻辑与治理效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向德平 张坤 《语言战略研究》 2020年第6期42-49,共8页
语言扶贫是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贫困治理的重要方式。语言扶贫参与贫困治理成效显著,可以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促进贫困人口的社会流动和社会融入,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各民族全方位的交流合作。为了... 语言扶贫是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贫困治理的重要方式。语言扶贫参与贫困治理成效显著,可以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促进贫困人口的社会流动和社会融入,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各民族全方位的交流合作。为了高质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需要在语言扶贫工作中处理好物质扶贫与扶智扶志的关系、阶段性任务与周期性工作的关系以及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关系,充分发挥语言扶贫的治理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扶贫 理论逻辑 贫困治理 治理效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地移民搬迁的历史演进与理论逻辑 被引量:22
18
作者 吴丰华 于重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2-120,共9页
精准扶贫赋予了自古就有的移民搬迁以贫困治理为目标的全新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易地移民搬迁的动因由非经济因素主导转向经济因素主导,目标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主体由单一主体转向多元参与,方式由自发搬迁转向政府主导。在历史分析的... 精准扶贫赋予了自古就有的移民搬迁以贫困治理为目标的全新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易地移民搬迁的动因由非经济因素主导转向经济因素主导,目标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主体由单一主体转向多元参与,方式由自发搬迁转向政府主导。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的"多维空间+生计能力"框架可以很好地分析易地移民搬迁的理论逻辑和由此生发的贫困治理逻辑。易地搬迁实现了贫困户生活、生产、社会三维空间的切换,改变了贫困户的能量作用方向。但进入新空间的贫困户仍会面临新的空间困境,而介入相对应的贫困治理则有助于化解困境,帮助贫困户提升生计能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移民搬迁 历史演进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多维空间理论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情境视角下的上海城市贫困群体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顾楚丹 杜玉华 罗峰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94,共8页
在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城市贫困问题同样值得关注。而社会情境理论则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884名低收入群体的实证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社会认知的紧张程度与价值观念的偏离,对城... 在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城市贫困问题同样值得关注。而社会情境理论则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884名低收入群体的实证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社会认知的紧张程度与价值观念的偏离,对城市贫困群体不恰当社会行为(集体行动)的发生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治理,不仅要立足于绝对的物质贫困问题的解决,更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社会情境的改变,实现相对贫困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情境理论 城市贫困群体 社会治理 精准扶贫 相对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能视角下陕西省贫困妇女脱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工作新路径探析
20
作者 李晓曼 陈宁 《农村实用技术》 2022年第3期62-64,共3页
随着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和贫困村全部摘帽,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后脱贫时期精准扶贫”模式,实现个别精准脱贫和不致贫、返贫为这个阶段的核心目标。而女性在贫困人口中的占比高于男性,同时由于女性... 随着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和贫困村全部摘帽,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后脱贫时期精准扶贫”模式,实现个别精准脱贫和不致贫、返贫为这个阶段的核心目标。而女性在贫困人口中的占比高于男性,同时由于女性对于认知和家庭生活质量的实际重要影响,使女性脱离贫困才可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陕西省处于西部省份,由于其传统观念深重,女性地位低下造成贫困女性由于受教育水平低、“男尊女卑”思想严重等众多复杂因素,造成了陕西贫困女性畏缩、被动、收入低、压力大等易于返贫致贫的风险因素,需要通过有效的社会工作进行干预,试图降低返贫致贫率以及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文章从增能视角,分析陕西贫困妇女的消权表现以及从个体、制度、社区、组织等四个方面增能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社会工作为陕西贫困妇女增权赋能,使其走上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能理论 贫困妇女 社会工作 贫困治理 精准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