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述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应强 唐宇聪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6,共11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做出了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系列经典论述。这些经典论述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立足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主要讨论工人的劳动问题;二是针对特定群体,主要讨论工人阶级及其子...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做出了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系列经典论述。这些经典论述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立足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主要讨论工人的劳动问题;二是针对特定群体,主要讨论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三是突出特定内容,主要讨论作为“教育内容”的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四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双向命题”,阐发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辩证关系;五是基于策略式阶段划分,阐发社会主义社会的“教劳结合”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育方针 育与生产动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教劳结合思想 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教劳结合”的宏观维度与微观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建军 赵宇飞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31,共12页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考察与批判,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教劳结合。他们不仅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阶级及其儿童的剥削摧残,基于人的发展的宏观维度提出了教劳结合,而且放眼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状...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考察与批判,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教劳结合。他们不仅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阶级及其儿童的剥削摧残,基于人的发展的宏观维度提出了教劳结合,而且放眼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状况与趋向,基于社会发展的宏观维度提出了教劳结合。具体包括:教劳结合有助于提高儿童学习效果、有助于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素质、有助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教劳结合有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助于改造现代社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进步趋势、符合“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主义原则共八个微观视角。这些论述联系紧密、意义重大,不仅全面把握了其内在整体性,而且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全面把握了其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生产 马克思 恩格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孙振东 康晓卿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7,共15页
已有关于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研究,缺乏对1934年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之前情况的关注。原因主要在于:沿袭学术界传统,忽视针对教劳结合的研究;对教劳结合概念的理解存在偏误;受研究者立场影响,忽视了部分... 已有关于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研究,缺乏对1934年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之前情况的关注。原因主要在于:沿袭学术界传统,忽视针对教劳结合的研究;对教劳结合概念的理解存在偏误;受研究者立场影响,忽视了部分教劳结合思想传播的形式和途径。后续研究的着重点在于:挖掘教劳结合思想早期传播的历史资料,直面原始文本的具体表述,探究其与中国共产党教劳结合实践的关系;重新审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教劳结合思想的传播,同时注意研究其他身份者对教劳结合思想传播的贡献;分析各种早期教劳结合运动和实践模式,甄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结合思想 结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在我国实践的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靖国平 胡定荣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6期103-108,共6页
当前,面对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基本涵义,并积极探索新时期在我国进一步贯彻实施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意义和措施。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本质... 当前,面对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基本涵义,并积极探索新时期在我国进一步贯彻实施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意义和措施。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本质涵义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本质涵义研讨不够,探究不深。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过分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劳结合的直接论述,处处引经据典、缺乏从精神实质上、动态上和整体全面上把握其本质特性;二是将教劳结合更多地看作是实践性、操作性方面的问题,从而忽视了理论上的探讨。由于理论研究上存在着简单化、模糊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育与生产动相结合 认识马克思主义 现代 思想的本质 育发展 学校 模糊化倾向 贝勒斯 涵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孟明义 曾子达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6年第3期11-15,共5页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当时生产和科学技术都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大机器工业时期。在西欧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占了统治地位。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当时生产和科学技术都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大机器工业时期。在西欧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占了统治地位。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经济危机不断发生和加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工业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 育经济学 科学技术 育与生产动相结合 生产力 经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 恩格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申教劳结合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刘盼倩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7,共6页
对教劳结合思想的重申,是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生产劳动与教育关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再一次肯定。从马克思主义为了防止生产劳动与教育中的人出现异化而提出教劳结合思想开始,教劳结合思想传入我国后得以不断实践... 对教劳结合思想的重申,是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生产劳动与教育关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再一次肯定。从马克思主义为了防止生产劳动与教育中的人出现异化而提出教劳结合思想开始,教劳结合思想传入我国后得以不断实践与发展。从教劳结合中的劳为主、教为辅到在当代教育学视野中教为主、劳为辅的发展变化,体现出了教劳结合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教育意义,也即对教育本真的恢复,对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发展的作用。同时,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以期通过初等教育中劳动技术教育的渗透,中等教育中综合技术教育的学习以及职业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倡导的方式,实现教劳结合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生产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重构
7
作者 黄力之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共11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创新之关系问题,存在时代差异,必须从特定语境历史与当下现实之关系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问题相关论断进行深度重构,即重新阐释并构建。马克思恩格...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创新之关系问题,存在时代差异,必须从特定语境历史与当下现实之关系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问题相关论断进行深度重构,即重新阐释并构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对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有太多的描述,而对文化西化的资本主义弊端讲得比较简单。习近平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问题相关论断进行了重构,明确拒绝文化上的全盘西化,使马克思恩格斯论断中原有的两个要素(一般的文化全球化与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自主性达到一种新的平衡。针对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中的“观念形态彻底决裂论”,习近平提出了“两个结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样,这个有机体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不再是原封不动的传统文化——已经由马克思主义的嵌入而发生了必要的决裂;而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存在于“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时,便说明了革命并不意味着完全切割文化传统,该保留的依然保留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 民族文化 文化传统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教劳结合”中的“教”和“劳”的再认识 被引量:6
8
作者 刘世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7-44,共8页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作为一种固定的表述,视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列为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教”和“劳”分别确指什么?“教劳结合”是否仅指“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作为一种固定的表述,视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列为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教”和“劳”分别确指什么?“教劳结合”是否仅指“教育”和“生产劳动”这两个事物的结合?近些年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指的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结合”,而毛泽东的“教劳结合”指的是“教育同手工劳动、体力劳动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育与生产 综合技术 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 体力 动技术 毛泽东 人民育出版社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信泰 宁虹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5年第5期1-6,共6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这一培养全面发展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这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科学论断,凝聚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光辉。为什么说只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我们试以本文对此作一探索。一人类对于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哲学的起源。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育与生产动相结合 未来 大发展 马克思哲学思想 科学论断 理论与实践 体力 空想社会主义者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川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10-12,共3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扬弃了前人的思想学说,认为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扬弃了前人的思想学说,认为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因而更为直接地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现代生产 现代育“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理想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建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6-134,共9页
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先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他们不仅从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找到了发展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理想及其主要内容,即争取工农大众的受教育权,... 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先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他们不仅从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找到了发展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理想及其主要内容,即争取工农大众的受教育权,主张教育平等;实现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劳动中同工农打成一片,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当然,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是把教育作为实现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工具,提出的教育理想有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以及浓厚的俄国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育理想 平等 全面发展 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教劳结合理论的若干新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世峰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10,共5页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对此,江泽民同志在今年的全教会上又做了特别强调。看来一个新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对此,江泽民同志在今年的全教会上又做了特别强调。看来一个新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热潮即将在我国兴起。笔者以为今天我们研究教劳结合不应仅是出自响应领袖的号召,也不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急需。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如能走出一条独特的教劳结合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综合技术 发展马克思主义 职业 动技术 育与生产 结合 学校 思想品德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劳结合方针的困惑与重建——二评新世纪教育方针的新发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袁海军 《教育与现代化》 2003年第3期63-67,共5页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发展。我们应当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要廓清“教劳结合”方针落实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陈旧观念 ,提高“社会实践教育”的法律...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发展。我们应当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要廓清“教劳结合”方针落实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陈旧观念 ,提高“社会实践教育”的法律地位 ,重新构建“教劳结合”方针的理论和工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育方针 生产 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 素质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当前中国教劳结合道路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世峰 唐惟煜 《当代教育科学》 1994年第6期7-10,64,共5页
在园际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必须走自己独特的道路。众所熟知,没有正确的理论便没有正确的行动,更谈不上会有理想的好结果。因此,构建中国教劳结合道路的理论体系... 在园际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必须走自己独特的道路。众所熟知,没有正确的理论便没有正确的行动,更谈不上会有理想的好结果。因此,构建中国教劳结合道路的理论体系是至关重要和紧迫的。我们认为,这个理论体系应由三部分构成:其一,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原理;其二,经过科学总结了的中国实施教劳结合的历史经验;其三,能反映教劳结合发展普遍规律的当代世界教劳结合的新经验和新思想。现分述于后,并以其就教于四方贤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综合技术 动技术 理论思考 马克思主义 职业 思想政治品德 原理 熟练动力 普通中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劳结合重要性浅议
15
作者 孟令君 潘丽华 《当代教育科学》 1995年第3期52-52,共1页
江泽民总书记在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并进一步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这样说呢?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对教育和生产劳动... 江泽民总书记在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并进一步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这样说呢?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对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进行大量论述。马克思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发展的要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列宁也曾经说:“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与生产动相结合 结合 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 马克思 重要性 育方针 社会主义 浅议 江泽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在中国的新发展
16
作者 朱天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100-102,共3页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在中国的新发展朱天利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的思想由来己久,它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就存在着。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教劳结合理论的变革,...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在中国的新发展朱天利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的思想由来己久,它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就存在着。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教劳结合理论的变革,创建了科学的教劳结合原理。马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生产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 育方针 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 原理 综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德广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6-66,共11页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上海大学杨德广党的十四大郑重地确定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全党全国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上海大学杨德广党的十四大郑重地确定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全党全国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思想 社会主义 知识分子 科学技术 育与生产 育事业 《邓小平文选》 结合 动者 邓小平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基础知识:没有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共产党
18
作者 史青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10期48-49,共2页
人们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一个人民的政权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些言简意赅的论断充分说明了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密... 人们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一个人民的政权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些言简意赅的论断充分说明了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现在我想补充强调的是“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共产党”的道理。首先,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我国的立国之本,原本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党的领导是核心,社会主义是方向,人民民主专政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基础,它们谁也离不开谁,哪一项都不可缺少。很显然,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那么,不仅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专政,而且共产党的领导都将失去其存在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共产党人 社会主义意识 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基础 指导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 无产阶级 结合 四项基本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美学
19
作者 欧孟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89年第11期11-21,共11页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政治家,在相当的意义上说,他又是一位卓尔不群的美学家。毛泽东美学思想,是整个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观与中国革命文化艺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 毛泽东同志 马克思主义美学 毛泽东著作 学习马克思主义 美学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 无产阶级 马克思列宁主义 文学艺术 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20
作者 刘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5-11,共7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以物质观为基础的本体论、唯物史观和认识论构成的系统整体。它是上个世纪中期的马克思恩格斯及后继者列宁等无产阶级经典作家对人类文化成果。
关键词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主要表现 邓小平 方法论 无产阶级世界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