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白启鹏 衣保中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96,共5页
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在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 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在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通过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的经验,认为应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新土地管理机制、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信息网络等方面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 新型城镇化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70年城乡收入结构变迁:历史演进与时代抉择 被引量:7
2
作者 邓金钱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0,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从生产力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了城乡发展从“依存、对立、再到融合”的历史逻辑规律,这是新中国70年城乡收入结构变迁的理论基础。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出发,考察新中国70年城乡收入结构变迁的特征事实和...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从生产力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了城乡发展从“依存、对立、再到融合”的历史逻辑规律,这是新中国70年城乡收入结构变迁的理论基础。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出发,考察新中国70年城乡收入结构变迁的特征事实和逻辑主线,发现新中国70年城乡收入结构变迁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演进阶段,呈现出“低水平均衡-高水平失衡-高水平缓和”的分步演进特征。其逻辑主线包括一条根本主线和三条具体主线,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立足中国发展实践探索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共享发展这一根本主线,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动态调整”的时代意蕴三条具体主线。站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振兴乡村,成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矛盾,平衡城乡收入结构的时代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城乡收入结构 历史演进 时代抉择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五”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四重循环与实践进路
3
作者 钟晓萍 于晓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5年第8期1-14,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城乡融合需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制度前提和空间载体。立足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空间融合四个向度,构建理解城乡融合的“四重循环”框架。研究发现,“十四五”时期我国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城乡融合需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制度前提和空间载体。立足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空间融合四个向度,构建理解城乡融合的“四重循环”框架。研究发现,“十四五”时期我国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明显缩小、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日趋均衡、县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有力推进。与此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经济循环仍有阻滞、劳动-技术循环仍存障碍、经济-社会循环仍有短板、空间-功能循环面临制约等。“十五五”时期应着力以推进产业融合和流通顺畅为重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以强化农业技术创新应用为重点促进劳动-技术循环,以加快乡村公共服务补短板和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为重点构建经济-社会循环,以分类推进县域城镇化和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为重点实现空间-功能循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城乡循环 县域城镇化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