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重要铺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历史地位新论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东 郭丽兰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3-18,共6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史上的主要著作之一,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世界观转变和创新的重要铺垫。以往国内外学界对这一文本的哲学内涵重视不够,这要求我们重新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史上的主要著作之一,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世界观转变和创新的重要铺垫。以往国内外学界对这一文本的哲学内涵重视不够,这要求我们重新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并提出一个重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和法哲学的系统批判,更重要的是对黑格尔国家哲学背后的逻辑方法和哲学体系的批判,是对黑格尔泛逻辑夸大普遍的、神秘主义的批判。其中一般哲学世界观是前提性、更高层次的东西。正是在对黑格尔一般哲学的剖析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实现其哲学变革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哲学创新 重要铺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与路径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楹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43-48,共6页
本文强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必须以解读现实社会生活为根本。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中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创新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六大问题 ;在此基础上 ,从三个方面概括并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精神 ;最后从四个维度来论述中国... 本文强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必须以解读现实社会生活为根本。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中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创新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六大问题 ;在此基础上 ,从三个方面概括并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精神 ;最后从四个维度来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价值 问题(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要 被引量:8
3
作者 郭建宁 《学习论坛》 2005年第12期5-9,共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鲜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鲜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的过程。认真回顾、总结、梳理、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斯特·布洛赫: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金寿铁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40,共5页
本文根据布洛赫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评估布洛赫哲学思想在20世纪精神史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带来的可能收益。布洛赫哲学是一种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历史定位与研究模式对于用"诺斯替主义"、&qu... 本文根据布洛赫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评估布洛赫哲学思想在20世纪精神史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带来的可能收益。布洛赫哲学是一种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历史定位与研究模式对于用"诺斯替主义"、"人本主义"、"弥赛亚主义"、"乌托邦主义"、"博采主义"乃至"修正主义"等模式解读布洛赫及其哲学思想,将起到纠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斯特·布洛赫哲学思想 历史定位 当代意义 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规范到创新:学术自觉的新动力 被引量:7
5
作者 邹吉忠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2,共5页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梳理和反思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自觉和方法论创新的目标、方向和思路,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本刊特邀请几位青年学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角度对此话题展开讨论。邹吉...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梳理和反思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自觉和方法论创新的目标、方向和思路,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本刊特邀请几位青年学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角度对此话题展开讨论。邹吉忠博士的文章《从规范到创新:学术自觉的新动力》从知识社会学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学术自觉的逻辑进程和内在动力,并围绕学术自主创新和"学术发动机"问题,提出学术自觉的新思路,以期为学术自觉注入新的、更强的动力。沈湘平博士的文章《学术自觉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反思性》从宏观层面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反思性不同于自我意识上的反思,它指向作为整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无意识前提和社会基础,只有对这些表现为不同场域的决定性机制的分析与批判,真正的学术自觉才有可能,而这些分析和批判又有赖于良好公共性论辩的展开。刘怀玉博士的文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问题》则从一个微观层面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就是要站在中华民族所肩负的世界历史新的时代使命的高度和着眼于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兴亡的高度,来回答与反思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要有自觉地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与学术思想问题的意识,要有长远的和开放的学科建设与学术思想积累的发展战略举措。唐正东博士的文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从另一个微观层面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的文化批判线索和这一理论谱系中的经济学批判线索虽然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但在方法论上两者都具有某种局限性,透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谱系中的这两条理论线索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学术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自觉 哲学社会科学 方法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维度基础及其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何关银 《探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33-136,共4页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在今天的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的现代化建设中被凸现了出来 ,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与时俱进的创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多维度基础上的 ,弄清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在今天的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的现代化建设中被凸现了出来 ,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与时俱进的创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多维度基础上的 ,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多维度基础 ,才能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理论走向实践 ,变成具有工具操作性与真正具有指导性的理论 ;我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创新的新平台 ,全面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哲学发展逻辑的新主线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维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创新 哲学发展的逻辑主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