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及其指导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少荣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48,共3页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立阶段主要内容有: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消灭剥削制度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反贫困的目标是消灭贫困,实现人类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创新点有:贫困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摆脱...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立阶段主要内容有: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消灭剥削制度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反贫困的目标是消灭贫困,实现人类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创新点有:贫困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摆脱贫困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反贫困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反贫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发展 指导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相对贫困治理 被引量:11
2
作者 韩谦 魏则胜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19,共8页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劳资关系、剩余价值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形成根源、破解途径和目标指向。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通过梳理我国扶贫历程的阶段特征和政策演变,可以看出新时...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劳资关系、剩余价值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形成根源、破解途径和目标指向。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通过梳理我国扶贫历程的阶段特征和政策演变,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更加注重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及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为我国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可行思路发挥制度优势,建立长效机制;多维发掘生产力,推动“造血”式扶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精神脱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后脱贫时代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相对性与人的主体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贫困治理实践 被引量:5
3
作者 高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59,共8页
与消除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治理实践更为复杂且多变。立足于我国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重大现实需要,提炼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人类社会贫困问题本质、生成机制及消除可能性的经典论述,可为相对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与消除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治理实践更为复杂且多变。立足于我国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重大现实需要,提炼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人类社会贫困问题本质、生成机制及消除可能性的经典论述,可为相对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我国精准扶贫案例经验相验证,重点讨论相对贫困治理的人民群众主体性赋予与实现问题。研究发现,坚持相对贫困治理的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需正确认识相对贫困对个体自由发展的生存桎梏。借助制度性手段对贫困地区的社会心态和贫困群众个人心理予以正向引导。将制度帮扶和情感帮扶相结合,消除贫困群众心理顾虑,激发人民群众谋求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人民群众 主体性 相对贫困 内生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贫困的分析及在当代的发展运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萍 韦苇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共4页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最终根源在于私有制,市场机制将由私有制所带来的初始不平等进一步放大,而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使机器排挤工人,是工人贫困的直接导火索。针对贫困产生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解决工人贫困的方法应该是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最终根源在于私有制,市场机制将由私有制所带来的初始不平等进一步放大,而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使机器排挤工人,是工人贫困的直接导火索。针对贫困产生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解决工人贫困的方法应该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市场经济,建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对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有一个发展,重新认识私有制、市场经济、技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私有制 市场经济 先进生产技术 当代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百年探索--历程、成就、经验与展望 被引量:22
5
作者 程恩富 吕晓凤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6,共10页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探索反贫困的模式与道路,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经过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探索反贫困的模式与道路,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经过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彻底消除了困扰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经验。当前,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重心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相对贫困,探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措施,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这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脱贫致富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