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0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新世纪人类文明之走向 被引量:5
1
作者 牛先锋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4-76,共3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它的基本内容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它的核心是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它的落脚点是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研究当代科学技术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它的基本内容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它的核心是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它的落脚点是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研究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其结论是 :物质成果丰裕、精神成果丰硕、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共享、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将是 2 1世纪人类文明演进的总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 人类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时代创新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海江 韩来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9-32,共4页
本文认为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重大创新 ,首先是从理论上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实现了人类对科学技术认识的一次大飞跃 ;还表现在从分析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出发 ,对科学技... 本文认为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重大创新 ,首先是从理论上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实现了人类对科学技术认识的一次大飞跃 ;还表现在从分析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出发 ,对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意义作出了新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之“和谐观”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3
作者 梁慧颖 庄一兵 《戏剧之家》 2020年第17期110-110,共1页
通过《自然辩证法》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的学习,了解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通过《自然辩证法》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的学习,了解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统一的思想体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而制定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科学技术思想。本文从"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之"和谐观"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科技之“和谐 绿色设计 可持续设计 产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4
作者 陈培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4,共6页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也重视实践观。强调实践重要,不一定会形成对实践的正确理解,需要走出观念误区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通过对实践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新世界观的构建,保证了其不是见思辨而不见生活的理论,凸显了引领...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也重视实践观。强调实践重要,不一定会形成对实践的正确理解,需要走出观念误区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通过对实践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新世界观的构建,保证了其不是见思辨而不见生活的理论,凸显了引领时代、改变世界的特质,实现了认识论上的变革,不断地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应该落脚到树立实践的思维、锤炼实践的智慧上。实践思维是强调通过参与、介入、行动、变革来把握自己与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社会和时代的思维方式。实践智慧应该体现在自觉以实践的思维面对世界、社会和时代,认定只有在融入社会之中并且在积极行动中才有可能真正地认识社会,只有依靠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形成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实现世界的改变、通往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 实践 实践思维 实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5
作者 孙浩川 《中国军转民》 2025年第6期149-151,共3页
红色文化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它秉持着生态整体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推动三者协同发展。这一思想不仅为应对现代生态危机提供了坚实的... 红色文化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它秉持着生态整体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推动三者协同发展。这一思想不仅为应对现代生态危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为我们指明了实践路径。借助红色文化中深厚的责任意识和集体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强化公众的生态意识。通过倡导绿色发展模式与可持续生活方式,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为解决生态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生态修复与技术创新的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能够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减少环境污染,为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在多角度策略的共同实施下,我们有信心构建一个更加绿色、和谐、可持续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马克思主义生态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科学技术新发展与新质生产力
6
作者 杨丛语 《中国军转民》 2024年第24期84-86,共3页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影响...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深刻改变了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不仅是生产力提升的动力源泉,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探索在科技进步中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生活维度
7
作者 张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共6页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不仅重视人的创造性活动,也重视人之生命的生存活动和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把实践当成人的生存之道,而是深切地关心着现实的人的生命,关心以人的生物形式为基础的生存、享受、发展、价值等多重需求。立足实...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不仅重视人的创造性活动,也重视人之生命的生存活动和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把实践当成人的生存之道,而是深切地关心着现实的人的生命,关心以人的生物形式为基础的生存、享受、发展、价值等多重需求。立足实践不能没有生活的维度,必须扎根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生活本身是一个不断丰富、延展着的社会历史性的生成过程,因而“生活”概念也具有不断变化发展的内涵。“现实的人”对生活存在着需要、满足着需要、再生着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勾画的生活图景,不仅强调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还关注人们生活层次的跃迁,体现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创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 生命 生存 生活的层次与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观 被引量:21
8
作者 宫敬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7-115,共9页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是其劳动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确为生产力,但它从属于劳动创造世界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活动具有两种可能的性质——属人的和异化的,此为马克思赋予"科学技术是...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是其劳动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确为生产力,但它从属于劳动创造世界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活动具有两种可能的性质——属人的和异化的,此为马克思赋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灵魂。尤其重要且为我们所忽略的是,马克思通过发现和揭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内在矛盾——"自然必然性王国"的"退缩"与"扩大"同时并存,告诉我们一个更深刻和更全面的道理:这一过程及其结果具有有限性甚或局限性。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可替代的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人道主义 科学技术 精神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确立 被引量:1
9
作者 薛荣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1期84-87,共4页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实践”这一思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科学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内涵及特征,指出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实践”这一思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科学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内涵及特征,指出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大意义,正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并进而从实践出发考察现实世界,建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哲学。《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蕴含的实践思想,为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 《德意志意识形态》 演进历程 理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题——兼论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之别 被引量:1
10
作者 郝立忠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50-54,共5页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相一致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坚持和发展的辩证法。它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和"唯物...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相一致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坚持和发展的辩证法。它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三个层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目前国内理论界出现的片面强调自然科学而忽视社会科学,片面强调"应用研究"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片面强调"和谐"而回避矛盾、否认"斗争"以至否认辩证法,甚至以"科学技术哲学"取代"自然辩证法"等现象,在本质上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其不利,必须予以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思想及在当代的发展
11
作者 朱新义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6-39,共4页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出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变革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出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变革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伟大变革作用。马克思于1853年7月22日在伦敦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指出:“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 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 机器体系 变革作用 科学技术现代化 资产阶级 生产力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
12
作者 蓝必华 《经济前沿》 2006年第9期I0016-I0017,共2页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对社会各个领域的辐射力和渗透力是空前的,日益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的各个领域。它不仅使社会经济增长,而且使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并且带来社会生...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对社会各个领域的辐射力和渗透力是空前的,日益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的各个领域。它不仅使社会经济增长,而且使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并且带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成为第一生产力。以现代科技为制高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当今时代的一大潮流。科技竞争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关键。一个国家的强弱及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该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进步 马克思主义 现代科学技术 社会发展 经济增长 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竞争 劳动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态文明话语分析——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波 苗兴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34,共16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解决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解决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为研究对象,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生态文明话语中的体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语境内各变量的运作,生态文明话语建构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类的责任主体位置以及参与者各要素间的和谐关系,并赋予话语较强的权威性和普及性。希望本研究能为生态文明话语分析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 生态文明话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 生态话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医学观融入高校医学生思政课教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懿 孙熙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9-82,共4页
医学生是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接班人和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后备力量。在高校医学生思政课教学中,应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医学观,使医学生的思政课兼具医学专业特殊性和思政课一般性的特点,全方位提升医学生的仁心仁术,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 医学生是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接班人和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后备力量。在高校医学生思政课教学中,应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医学观,使医学生的思政课兼具医学专业特殊性和思政课一般性的特点,全方位提升医学生的仁心仁术,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医学人才。具体而言,应分别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医学道德观、医学科技观、医务工作观,将医学生专业特点与思政课教学规律相结合,着重培养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医学科学素养和医学人文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医学生 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医学 医学道德 医学科技 医务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四重逻辑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清河 万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伴随着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转变而不断发生着与时俱进的范式转型。“为谁结合”“为何结合”“如何结合”“怎样表述”等诸多历史命题与时代之问迄今依然是促使其不断实现理论飞跃的根本动力... 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伴随着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转变而不断发生着与时俱进的范式转型。“为谁结合”“为何结合”“如何结合”“怎样表述”等诸多历史命题与时代之问迄今依然是促使其不断实现理论飞跃的根本动力和基本逻辑。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舆论引导实践无一不昭示世人:“人民利益至上”指向的是“为谁结合”的新闻价值立场问题;“满足时代之需”理清的是“为什么结合”的新闻功能性命题;“不断采用最新技术手段与方法”解决的是“如何结合”的新闻操作性议题;“以中国特色话语答疑解惑”回应的是“结合成果怎样表述”的新闻思想理论阐释问题。该四重逻辑相生相成、协力共进,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中国化 两个结合 四重逻辑 人民利益至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历史主动”及实践推进——从中共建党初期到延安时期 被引量:1
16
作者 郝雨 孙佳利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13-121,共9页
始终把握历史主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特质和优势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不竭动力。习近平强调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也需要这样的历史主动。通过... 始终把握历史主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特质和优势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不竭动力。习近平强调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也需要这样的历史主动。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发展进程,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思想形成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成熟过程中,可见其不同阶段的历史主动精神,考察这样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可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基础”,进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 中国化 历史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四维进路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秀 施敏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3-69,共7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主体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中,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不断破解劳动价值危机、发挥“五育并举”效应、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新时代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主体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中,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不断破解劳动价值危机、发挥“五育并举”效应、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家校社”协调不够系统、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不够强烈、形式不够新颖的现实困境。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传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推进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发挥青年学生主体作用,倡导知行合一劳动教育;借助网络教育平台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劳动 劳动教育 劳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反差现象述评 被引量:2
18
作者 曹富雄 桑维军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8-10,共3页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常常伴随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这一现象可描述为反差。反差是理论与实践双方矛盾运动的不一致性及其在人们认识上的反映,这一推论可作为反差现象的本质解释。理论与实践的反差本身就孕育着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常常伴随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这一现象可描述为反差。反差是理论与实践双方矛盾运动的不一致性及其在人们认识上的反映,这一推论可作为反差现象的本质解释。理论与实践的反差本身就孕育着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一结论显然是对理论与实践反差现象的意义评价。对理论与实践反差现象的描述、解释和评价,既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又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也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因而是一个如何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理论 实践 反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实践 被引量:2
19
作者 钟远平 倪洪章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6,共4页
马克主义生态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基石的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成功应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始终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和谐,... 马克主义生态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基石的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成功应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始终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着力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在理论上形成新阶段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 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加强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 被引量:7
20
作者 周向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第6期12-15,共4页
马克思主义观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看法或观点。从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教育现状来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至少... 马克思主义观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看法或观点。从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教育现状来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向"老祖宗"请教;用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学生;指导学生向实践学习;充分利用反面教员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做好教师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和培训工作;深入进行学理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 教育 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